1.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灾报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针对楼宇建筑内部的火灾的安防,通常采用将若干火灾报警器其安装于楼宇建筑内的各个楼层。火灾报警器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烟雾浓度、温度或可燃气体进行实时检测。当火灾报警器周围发生火灾时,火灾报警器通过分析所测数据发并出声光警示信号以警示楼宇建筑内的人员及时灭火或逃生。
3.在楼宇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火焰易烧毁火灾报警器;无法对火灾源头进行拍摄,不能快速地对起火原因进行判定,不利于前期的针对性灭火及后期的火灾原因侦查。
4.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火灾报警器易在火灾中烧毁、未对火灾源头进行拍摄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火灾报警器易在火灾中烧毁、未对火灾源头进行拍摄等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单元、第二壳体单元、监测报警单元和记录单元,其中:
8.所述第一壳体单元设置于墙体,且其远离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滑动装置;
9.所述第二壳体单元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拆卸维修;
10.所述监测报警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动力端电性连接,用于监测周边环境、火灾预警;
11.所述记录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电性连接,用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进行火灾报警后,警报现场的拍摄;
12.其中,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周边环境的温度过高时,所述监测报警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滑动装置罩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的外部,用于保护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和所述记录单元。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单元包括固定元件、第一壳体元件、若干第一槽元件、滑动元件和第一驱动元件,其中:
14.所述固定元件设置于墙体,用于安装固定;
15.所述第一壳体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的一端,其内壁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16.若干所述第一槽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的内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进行滑动可拆卸连接;
17.所述滑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固定元件滑动连接,用于
保护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和所述记录单元;
18.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滑动元件相连接,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电性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动元件沿所述固定元件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
19.其中,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周边环境的温度过高时,所述监测报警单元控制所述滑动元件进行运转,以使所述滑动元件沿所述固定元件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罩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的外部。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单元还包括防护元件,其中:
21.所述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远离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的一端,且其内壁与所述滑动元件的外壁滑动连接,用于保护所述第一驱动元件。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单元还包括若干弹性元件、若干导向元件和若干抵紧元件,其中:
23.若干所述弹性元件对称间隔地嵌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的内部;
24.若干所述导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弹性元件靠近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滑动连接;
25.若干所述抵紧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导向元件远离对应的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滑动连接。
2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单元包括第二壳体元件和若干凸起元件,其中:
27.所述第二壳体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滑动连接,其内部用于放置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和所述记录单元;
28.若干所述凸起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可拆卸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壳体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内部。
2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单元还包括散热元件,其中:
30.所述散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用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和所述记录单元进行散热。
3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单元还包括限位元件,其中:
32.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底部。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单元还包若干第二槽元件,其中:
34.若干所述第二槽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的外壁,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滑动连接。
35.进一步地,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包括温度监测元件、烟雾监测元件、报警元件、第一控制元件和第二控制元件,其中:
36.所述温度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用于监测周围环境的温度;
37.所述烟雾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用于监测周围环境的烟雾;
38.所述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用于火灾报警;
39.所述第一控制元件分别与所述温度监测元件、所述烟雾监测元件、所述报警元件、所述记录单元电性连接;
40.所述第二控制元件分别与所述温度监测元件、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动力端电性连
接;
41.其中,所述温度监测元件和所述烟雾监测元件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控制元件,当所述温度监测元件和/或所述烟雾监测元件的监测信息符合火灾情况时,所述第一控制元件控制所述报警元件进行报警、控制所述记录单元进行警报现场的拍摄;
42.所述温度监测元件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控制元件,当所述温度监测元件监测周围的温度较高时,所述第二控制元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滑动装置罩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的外部;当所述温度监测元件监测周围的温度恢复正常时,所述第二控制元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单元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所述第二壳体单元露出。
43.进一步地,所述记录单元包括记录元件、第二驱动元件和密封元件,其中:
44.所述记录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电性连接,用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进行火灾报警后,警报现场的拍摄;
45.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电性连接;
46.所述密封元件滑动连接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的外壁,且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47.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周边环境无异常时,所述密封元件设置于所述记录元件的外部,且所述记录元件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周边环境异常时,所述密封元件远离所述记录元件,且所述记录元件处于开启状态。
48.进一步地,所述记录单元还包括辅助元件,其中:
49.所述辅助元件设置于所述记录元件,用于辅助所述记录元件进行火灾现场拍摄。
50.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51.(1)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通过第一壳体单元的滑动装置有效保护了监测报警单元和记录单元,避免在火灾现场损伤报警装置,提高使用寿命;
52.(2)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通过增设记录单元,有效记录火灾现场的情况,便于前期针对性灭火及后期火灾原因的侦查判断;
53.(3)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通过在第一壳体单元内部增设抵紧装置,以使第一壳体单元与第二壳体单元的连接更紧固。
附图说明
5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5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一壳体单元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一壳体单元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一壳体单元处于闭合状态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5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一壳体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5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二壳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0.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二壳体单元设置于第一壳体单元内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1.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监测报警单元与记录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2.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监测报警单元的示意图;
63.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监测报警单元与记录单元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一壳体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65.图12是图11中a处示意图;
66.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二壳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7.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第二壳体单元设置于第一壳体单元内部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68.图15是图14中b处的示意图。
69.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70.10、第一壳体单元;11、固定元件;12、第一壳体元件;13、第一槽元件;14、滑动元件;15、第一驱动元件;16、防护元件;17、弹性元件;18、导向元件;19、抵紧元件;
71.20、第二壳体单元;21、第二壳体元件;22、凸起元件;23、散热元件;24、限位元件;25、第二槽元件;
72.30、监测报警单元;31、温度监测元件;32、烟雾监测元件;33、报警元件;34、第一控制元件;35、第二控制元件;
73.40、记录单元;41、记录元件;42、第二驱动元件;43、密封元件;44、辅助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7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77.实施例1
7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单元10、第二壳体单元20、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其中,第一壳体单元10设置于墙体,且其远离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滑动装置;第二壳体单元20与第一壳体单元1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拆卸维修;监测报警单元30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且与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电性连接,用于监测周边环境、火灾预警;记录单元40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
且与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用于监测报警单元30进行火灾报警后,警报现场的拍摄;其中,当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的温度过高时,监测报警单元30控制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第一壳体单元10的滑动装置罩设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用于保护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
79.如图2~图5所示,第一壳体单元10包括固定元件11、第一壳体元件12、若干第一槽元件13、滑动元件14和第一驱动元件15。其中,固定元件11设置于墙体,用于安装固定;第一壳体元件12设置于固定元件11的一端,其内壁与第二壳体单元20进行滑动连接;若干第一槽元件13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壳体元件12的内壁,且与第二壳体单元20进行可拆卸连接;滑动元件14设置于固定元件11的另一端,且与固定元件11滑动连接,用于保护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第一驱动元件15设置于固定元件11,且其输出端与滑动元件14相连接,且与监测报警单元30相连接,用于驱动滑动元件14沿固定元件1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其中,当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的温度过高时,监测报警单元30控制滑动元件14进行运转,以使滑动元件14沿固定元件1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罩设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
8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元件11为固定块。
8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元件12为外壳体,第一槽元件13为滑槽,用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安装与固定。
8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元件13呈l型设置于第一壳体元件12的外壁。
8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15为伸缩电机,用于驱动滑动元件14进行滑动。
8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滑动元件14采用防火材质。在周围发生火灾时,滑动元件14进行滑动,以使滑动元件14罩设于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的外部,有效保护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
8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滑动元件14的远离第一壳体元件12的一端为密封结构,其另一端设置有铰接地防火阻燃的盖板,以使滑动元件14罩设于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的外部时,其两端均有效防火阻燃。
86.具体地,滑动元件14包括盖板、主体和自动关门装置。其中,盖板铰接于主体,且两者之间设置于自动关门装置,主体与第一驱动元件15的输出端相连接。当滑动元件14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盖板在固定元件11的局部凸起的限位作用下,以使主体处于打开状态;当滑动元件14处于工作状态时,主体与固定元件11进行相对滑动,盖板与固定元件11的局部凸起进行相对滑动,待主体滑动完毕,即主体罩设于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的外部,盖板脱离固定元件11的局部凸起,盖板在自动关门装置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以使主体处于密封状态。
87.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单元10还包括防护元件16。其中,防护元件16设置于固定元件11远离第二壳体单元20的一端,且其内壁与滑动元件14的外壁滑动连接,用于保护第一驱动元件15。
88.具体地,第一驱动元件15设置于滑动元件14与防护元件16之间,且设置于固定元件11。
8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元件16远离滑动元件14的一端为密封结构。
9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元件16采用防火材质。
91.优选地,滑动元件14与防护元件16均采用透明的防火材质,便于记录单元40在滑动元件14罩设的情况下,进行火灾现场的拍摄。
92.如图6~图7所示,第二壳体单元20包括第二壳体元件21和若干凸起元件22,其中,第二壳体元件21设置于第一壳体单元10的内部,且与第一壳体单元10滑动连接,其内部用于放置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凸起元件22间隔地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部,且与第一壳体单元10可拆卸连接,用于将第二壳体元件21固定于第一壳体单元10的内部。
93.具体地,第二壳体元件21设置于第一壳体元件12的内部,且与第一壳体元件12滑动连接;凸起元件22间隔地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部,且与对应的第一槽元件13可拆卸连接,用于将第二壳体元件21固定于第一壳体元件12的内部。
9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元件21为内壳体,凸起元件22为凸起块。
9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元件13与凸起元件22的数量一致。
9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元件13与凸起元件22均为2个。
9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元件22与对应的第一槽元件13进行竖直方向的滑动,待滑动至第一槽元件13的顶部,旋转第二壳体元件21,以使凸起元件22与对应的第一槽元件13进行水平方向的滑动,待第二壳体元件21无法旋转时,即第二壳体单元20固定于第一壳体元件12。第二壳体单元20的安装简便快捷,便于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后期的维护保养。
98.进一步地,第二壳体单元20还包括散热元件23。其中,散热元件23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用于对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进行散热。
9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元件23为散热格栅,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侧壁。
10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元件23为散热孔,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远离第一壳体元件12的一端。
101.进一步地,第二壳体单元20还包括限位元件24。其中,限位元件24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壁,且位于第一壳体单元10的底部。
102.具体地,限位元件24位于第一壳体元件12的底部。
10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24为限位凸起。
104.具体地,限位元件24的外径大于第一壳体元件12的内径,有效避免第二壳体元件21嵌入第一壳体元件12内腔不易取出。
10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24的侧壁设置于防滑纹。
106.如图8~图10所示,监测报警单元30包括温度监测元件31、烟雾监测元件32、报警元件33、第一控制元件34和第二控制元件35。其中,温度监测元件31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用于监测周围环境的温度;烟雾监测元件32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用于监测周围环境的烟雾;报警元件33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用于火灾报警;第一控制元件34分别与温度监测元件31、烟雾监测元件32、报警元件33、记录单元40相连接;第二控制元件35分别与温度监测元件31、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电性连接。
107.其中,温度监测元件31和烟雾监测元件32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第一控制元件34,当温度监测元件31和/或烟雾监测元件32的监测信息符合火灾情况时,第一控制元件34控制报警元件33进行报警、控制记录单元40进行警报现场的拍摄;
108.温度监测元件31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第二控制元件35,当温度监测元件
31监测周围的温度较高时,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第一壳体单元10的滑动装置罩设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当温度监测元件31监测周围的温度恢复正常时,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第二壳体单元20露出。
109.具体地,温度监测元件31、烟雾监测元件32和报警元件33均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用于火灾报警;第二控制元件35分别与温度监测元件31、第一驱动元件15相连接。
110.其中,温度监测元件31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第二控制元件35,当温度监测元件31监测周围的温度较高时,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第一驱动元件15进行运转,滑动元件14进行滑动,以使滑动元件14罩设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当温度监测元件31监测周围的温度恢复正常时,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第一驱动元件15进行运转,以使滑动元件14进行滑动,第二壳体元件21露出。
11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监测元件31由感温探头与温度比较装置构成。其中,温度比较装置耦接于感温探头,并预设有阈值信号。在温度检测信号大于阈值信号时,输出信号至第一控制元件34和第二控制元件35。
1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烟雾监测元件32由感烟探头构与烟雾比较装置构成。其中,烟雾比较装置耦接于感烟探头,并预设有阈值信号,在烟雾检测信号大于阈值信号时,输出信号至第一控制元件34。
1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监测元件31、烟雾监测元件32和报警元件33均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远离第一壳体元件12的一端。
11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报警元件33由蜂鸣器h1以及警示灯构成。
1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元件34为内置温度比较装置与烟雾浓度比较装置的控制开关。第一控制元件34耦接于温度监测元件31、烟雾监测元件32,并预设有若干阈值信号以在温度检测信号大于预设的阈值信号和/或在烟雾检测信号大于预设的阈值信号时,输出开关信号以控制报警元件33进行报警、控制记录单元40进行警报现场的拍摄。
1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元件35为内置温度比较装置的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元件35耦接于温度监测元件31,并预设有阈值信号以在温度检测信号大于预设的阈值信号时,控制第一驱动元件15进行运转,以使滑动元件14进行滑动。
117.如图8、图10所示,记录单元40包括记录元件41、第二驱动元件42和密封元件43。其中,记录元件41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且与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用于监测报警单元30进行火灾报警后,警报现场的拍摄;第二驱动元件42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内部,且与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密封元件43滑动连接地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壁,且与第二驱动元件42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当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无异常时,密封元件43设置于记录元件41的外部,且记录元件41处于关闭状态;当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异常时,密封元件43远离记录元件41,且记录元件41处于开启状态。
118.具体地,记录元件41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且与第一控制元件34电性连接;第二驱动元件42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内部,且与第一控制元件34电性连接;密封元件43滑动连接地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壁。
1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监测元件31、烟雾监测元件32、报警元件33、记录元件41间隔分布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顶部。
12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记录元件41为摄像装置。
1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42为驱动电机。
122.进一步地,记录单元40还包括辅助元件44。其中,辅助元件44设置于记录元件41,用于辅助记录元件41进行火灾现场拍摄。
1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元件44为红外线摄像头,有效避免在周围烟雾浓度过高时,记录元件41无法有效记录现象的情况。
12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25.使用前,密封元件43罩设于记录元件41,滑动元件14位于远离第二壳体元件21的一端;
126.使用中,当周围有火灾发生时,温度监测元件31和/或烟雾监测元件32将监测信息传输至第一控制元件34,第一控制元件34控制报警元件33进行报警、控制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密封元件43进行滑动,以使记录元件41露出进行火灾现场的拍摄。
127.温度监测元件31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第二控制元件35,当温度监测元件31监测周围的温度较高时,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第一驱动元件15进行运转,以使滑动元件14罩设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
128.使用后,当温度监测元件31监测周围的温度恢复正常时,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第一驱动元件15进行运转,以使滑动元件14进行滑动,第二壳体单元20露出。
12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第一壳体单元中的滑动装置有效保护了监测报警单元和记录单元,避免在火灾现场损伤报警装置,提高使用寿命;利用增设记录单元,有效记录火灾现场的情况,便于前期针对性灭火及后期火灾原因的侦查判断。
130.实施例2
131.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132.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单元10、第二壳体单元20、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其中,第一壳体单元10设置于墙体,且其远离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滑动装置;第二壳体单元20与第一壳体单元1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拆卸维修;监测报警单元30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且与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电性连接,用于监测周边环境、火灾预警;记录单元40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20,且与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用于监测报警单元30进行火灾报警后,警报现场的拍摄;其中,当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的温度过高时,监测报警单元30控制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第一壳体单元10的滑动装置罩设于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用于保护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
133.其中,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34.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壳体单元10还包括若干弹性元件17、若干导向元件18和若干抵紧元件19。其中,若干弹性元件17对称间隔地嵌设于第一壳体元件12的内部;若干导向元件18设置于对应的弹性元件17靠近第二壳体单元20的一端,且与第一壳体元件12滑动连接;若干抵紧元件19设置于对应的导向元件18远离对应的弹性元件17的一端,且与第二壳体单元20滑动连接。
13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7为复位弹簧,导向元件18为导滑块,抵紧元件19为抵紧块。其中,弹性元件17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壳体元件12,另一端与导向元件18相连
接;抵紧元件19与导向元件18相连接。
136.如图13~图15所示,第二壳体单元20还包括干第二槽元件25,若干第二槽元件25间隔地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壁,且与第一壳体单元10滑动连接。
137.具体地,若干导向元件18设置于对应的弹性元件17靠近第二壳体元件21的一端;若干抵紧元件19与对应的第二槽元件25滑动连接。
1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元件18与对应的抵紧元件19构成滚珠结构,抵紧元件19为滚珠,嵌设于导向元件18的一端,且抵紧元件19的局部裸露于导向元件18的外部,以使抵紧元件19在导向元件18的内部滚动,且与对应的第二槽元件25滑动连接。
13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抵紧元件19固定于对应的导向元件18的一端,且仅与对应的第二槽元件25滑动连接。
14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元件25呈t型设置于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壁。
14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元件25的数量与弹性元件17的数量、导向元件18的数量、抵紧元件19的数量相同。
1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7、导向元件18、抵紧元件19和第二槽元件25均为2个。
143.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第一壳体单元内部增设抵紧装置,以使第一壳体单元与第二壳体单元的连接更紧固。
1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单元(10)、第二壳体单元(20)、监测报警单元(30)和记录单元(40),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设置于墙体,且其远离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滑动装置;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拆卸维修;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电性连接,用于监测周边环境、火灾预警;所述记录单元(4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用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进行火灾报警后,警报现场的拍摄;其中,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的温度过高时,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控制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滑动装置罩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用于保护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和所述记录单元(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包括固定元件(11)、第一壳体元件(12)、若干第一槽元件(13)、滑动元件(14)和第一驱动元件(15),其中:所述固定元件(11)设置于墙体,用于安装固定;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2)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11)的一端,其内壁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进行可拆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槽元件(13)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2)的内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进行滑动可拆卸连接;所述滑动元件(14)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11)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固定元件(11)滑动连接,用于保护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和所述记录单元(40);所述第一驱动元件(15)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11),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滑动元件(14)相连接,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动元件(14)沿所述固定元件(1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其中,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的温度过高时,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控制所述滑动元件(14)进行运转,以使所述滑动元件(14)沿所述固定元件(1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罩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还包括防护元件(16),其中:所述防护元件(16)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11)远离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的一端,且其内壁与所述滑动元件(14)的外壁滑动连接,用于保护所述第一驱动元件(15)。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还包括若干弹性元件(17)、若干导向元件(18)和若干抵紧元件(19),其中:若干所述弹性元件(17)对称间隔地嵌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2)的内部;若干所述导向元件(18)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弹性元件(17)靠近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元件(12)滑动连接;若干所述抵紧元件(19)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导向元件(18)远离对应的所述弹性元件(17)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
包括第二壳体元件(21)和若干凸起元件(22),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元件(2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滑动连接,其内部用于放置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和所述记录单元(40);若干所述凸起元件(22)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可拆卸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壳体元件(2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还包括散热元件(23)和/或限位元件(24),其中:所述散热元件(23)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21),用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和所述记录单元(40)进行散热;所述限位元件(24)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底部。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还包若干第二槽元件(25),其中:若干所述第二槽元件(25)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元件(21)的外壁,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滑动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包括温度监测元件(31)、烟雾监测元件(32)、报警元件(33)、第一控制元件(34)和第二控制元件(35),其中: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用于监测周围环境的温度;所述烟雾监测元件(3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用于监测周围环境的烟雾;所述报警元件(33)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用于火灾报警;所述第一控制元件(34)分别与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所述烟雾监测元件(32)、所述报警元件(33)、所述记录单元(4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元件(35)分别与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和所述烟雾监测元件(32)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控制元件(34),当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和/或所述烟雾监测元件(32)的监测信息符合火灾情况时,所述第一控制元件(34)控制所述报警元件(33)进行报警、控制所述记录单元(40)进行警报现场的拍摄;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将周围环境的监测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控制元件(35),当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监测周围的温度较高时,所述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滑动装置罩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部;当所述温度监测元件(31)监测周围的温度恢复正常时,所述第二控制元件(35)控制所述第一壳体单元(10)的动力端进行运转,以使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露出。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单元(40)包括记录元件(41)、第二驱动元件(42)和密封元件(43),其中:所述记录元件(4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用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进行火灾报警后,警报现场的拍摄;
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的内部,且与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电性连接;所述密封元件(43)滑动连接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单元(20)的外壁,且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无异常时,所述密封元件(43)设置于所述记录元件(41)的外部,且所述记录元件(41)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监测报警单元(30)周边环境异常时,所述密封元件(43)远离所述记录元件(41),且所述记录元件(41)处于开启状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单元(40)还包括辅助元件(44),其中:所述辅助元件(44)设置于所述记录元件(41),用于辅助所述记录元件(41)进行火灾现场拍摄。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单元、第二壳体单元、监测报警单元和记录单元。其中,第一壳体单元设置于墙体,且其远离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滑动装置;第二壳体单元与第一壳体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监测报警单元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且与第一壳体单元的动力端电性连接;记录单元设置于第二壳体单元,且与监测报警单元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壳体单元的滑动装置有效保护了监测报警单元和记录单元,避免在火灾现场损伤报警装置,提高使用寿命;通过增设记录单元,有效记录火灾现场的情况,便于前期针对性灭火及后期火灾原因的侦查判断。火灾原因的侦查判断。火灾原因的侦查判断。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 王梦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戴文工程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18
技术公布日: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