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8-09  15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2.调蓄水池是一种利用自然或人工建造的池塘,以储存、回用、削减雨水峰值流量为主要功能的调蓄塘体。
3.旱季或降雨较少时,储存雨水,涵养地下水,消毒、过滤后可补充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等用水。
4.雨季或降雨较多时,调蓄水池可滞蓄雨水,削减雨水峰值流量,减少市政雨水管网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5.现有调蓄水池采用排水泵抽水,为保证雨季或降雨较多时调蓄水池有足够的储存空间,由物业管理人员通过天气预报的信息打开排水水泵,使调蓄水池水位在降雨前12小时内降至常水位,而且目前的调蓄水池管理和运营模式存在耗费能源、运营管理复杂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原理简单、可靠的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8.一种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调蓄水池、堤坝、河流和水位调节装置,所述调蓄水池和河流之间通过堤坝隔开,
9.所述水位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第三排水管、观察管、常开电磁阀、液位传感器和控制柜;
10.所述第一排水管紧贴在靠近调蓄水池的堤坝侧壁,第一排水管的下端口位于调蓄水池的常水位标高处,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位于调蓄水池的蓄水位标高处,所述第三排水管紧贴在靠近河流的堤坝侧壁,第三排水管的下端口低于河流的常水位标高处,所述第二排水管贯穿堤坝,第二排水管一端口连通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第二排水管另一端口连通第三排水管的上端口;
11.所述观察管紧贴在靠近调蓄水池的堤坝侧壁,观察管的下端口连通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观察管的上端口朝上伸出并高于调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标高;
12.所述常开电磁阀设置在观察管内腔,常开电磁阀低于调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标高,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观察管内,液位传感器的位置低于常开电磁阀的位置,液位传感器和常开电磁阀分别与控制柜电连接。
13.所述调蓄水池的水位超过调蓄水池的蓄水位标高时,调蓄水池的水自动沿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自动排入河流中,降低调蓄水池的水量,直至调蓄水池的水位到达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以及蓄水位标高以下,停止排水,当调蓄水池的水位超过调
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时,液位传感器发出“水位过高”信号至控制柜,控制柜控制常开电磁阀进行关闭,调蓄水池的水无法往观察管溢出,同时调蓄水池的水自动沿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自动排入河流中,由于调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标高和河流的常水位标高之间的形成高度差,导致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自动形成虹吸排水效应,加快调蓄水池排水,直至调蓄水池的水位到达到达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以及蓄水位标高以下,常开电磁阀恢复常开状态,这种方式形成自动控制、无动力的排水效应,取代了传统的人为控制水泵排水,节约了资源,节省了人力成本。
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15.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柜设置在堤坝上,所述液位传感器和常开电磁阀分别通过电线连通控制柜。
16.进一步地,还包括通气帽,所述通气帽设置在观察管的上端口。所述通气帽安装在观察管的上端口,防止杂物落入观察管。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蓄水池的水位超过调蓄水池的蓄水位标高时,调蓄水池的水自动沿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自动排入河流中,降低调蓄水池的水量,直至调蓄水池的水位到达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以及蓄水位标高以下,停止排水,当调蓄水池的水位超过调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时,液位传感器发出“水位过高”信号至控制柜,控制柜控制常开电磁阀进行关闭,调蓄水池的水无法往观察管溢出,同时调蓄水池的水自动沿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自动排入河流中,由于调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标高和河流的常水位标高之间的形成高度差,导致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自动形成虹吸排水效应,加快调蓄水池排水,直至调蓄水池的水位到达到达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以及蓄水位标高以下,常开电磁阀恢复常开状态,这种方式形成自动控制、无动力的排水效应,取代了传统的人为控制水泵排水,节约了资源,节省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为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2.实施例,结合图1到2所示,一种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调蓄水池1、堤坝2、河流3、水位调节装置和通气帽4,所述调蓄水池1和河流3之间通过堤坝2隔开。
23.所述水位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第三排水管7、观察管8、常开电磁阀9、液位传感器10和控制柜11,所述第一排水管5紧贴在靠近调蓄水池1的堤坝2侧壁,第一排水管5的下端口位于调蓄水池1的常水位标高100处,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位于调蓄水池的蓄水位标高200处,所述第三排水管7紧贴在靠近河流3的堤坝2侧壁,第三排水管7的下端口低于河流3的常水位标高400处,所述第二排水管6贯穿堤坝2,第二排水管6一端口连通第一排水管5的上端口,第二排水管6另一端口连通第三排水管7。
24.所述观察管8紧贴在靠近调蓄水池1的堤坝2侧壁,观察管8的下端口连通第一排水
管5的上端口,观察管8的上端口朝上伸出并高于调蓄水池1的溢流水位标高,所述通气帽4设置在观察管8的上端口。
25.所述常开电磁阀9设置在观察管8内腔,常开电磁阀9低于调蓄水池1的溢流水位标高300,所述液位传感器10设置在观察管8内,液位传感器10的位置低于常开电磁阀9的位置,所述液位传感器10和常开电磁阀9分别通过电线连通控制柜11。
26.工作原理:
27.旱季或降雨量较小时,水位保持在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200以及蓄水位标高200以下,当雨季或降雨量较大时,水位超过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200时,调蓄水池1的水自动沿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和第三排水管7排入河流3中,降低调蓄水池1的水量,直至调蓄水池1的水位低于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200时,停止排水。
28.当调蓄水池1的水位超过溢流水位时,调蓄水池1的水沿第一排水管5进入观察管8内浸泡液位传感器10,液位传感器10发出“水位过高”信号至控制柜11,控制柜11控制常开电磁阀9进行关闭,调蓄水池1的水无法往观察管8溢出。
29.同时调蓄水池1的水自动沿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和第三排水管7排入河流3中,降低调蓄水池1的水量,由于调蓄水池1的溢流水位标高300和河流3的常水位标高400之间的形成高度差,导致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和第三排水管7自动形成虹吸排水效应,加快调蓄水池1排水,直至调蓄水池1的水位到达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200以及蓄水位标高200以下,外界空气沿第一排水管5的下端口进入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和第三排水管7内,导致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和第三排水管7的内腔压力流失,排水停止。
30.由于观察管8内浸泡液位传感器10的水在12小时后会蒸发消失,因此12小时后并没有水浸泡液位传感器10,液位传感器10发出“水位正常”信号至控制柜11,控制柜11控制常开电磁阀9打开,电磁阀维持常开状态。
31.若12小时后,调蓄水池1的水位还高于调蓄水池1的溢流水位时,调蓄水池1的水再次沿第一排水管5进入观察管8内浸泡液位传感器10,液位传感器10再次发出“水位过高”信号至控制柜11,控制柜11控制常开电磁阀9进行关闭,调蓄水池1的水无法往观察管8溢出,同时调蓄水池1的水自动沿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和第三排水管7排入河流3中,如此往复循环,直至调蓄水池1的水位到达调蓄水池1的蓄水位标高200以及蓄水位标高200以下。
32.这种方式形成自动控制、无动力的排水效应,取代了传统的人为控制水泵排水,节约了资源,节省了人力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调蓄水池、堤坝、河流和水位调节装置,所述调蓄水池和河流之间通过堤坝隔开,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第三排水管、观察管、常开电磁阀、液位传感器和控制柜;所述第一排水管紧贴在靠近调蓄水池的堤坝侧壁,第一排水管的下端口位于调蓄水池的常水位标高处,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位于调蓄水池的蓄水位标高处,所述第三排水管紧贴在靠近河流的堤坝侧壁,第三排水管的下端口低于河流的常水位标高处,所述第二排水管贯穿堤坝,第二排水管一端口连通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第二排水管另一端口连通第三排水管的上端口;所述观察管紧贴在靠近调蓄水池的堤坝侧壁,观察管的下端口连通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观察管的上端口朝上伸出并高于调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标高;所述常开电磁阀设置在观察管内腔,常开电磁阀低于调蓄水池的溢流水位标高,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观察管内,液位传感器的位置低于常开电磁阀的位置,液位传感器和常开电磁阀分别与控制柜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设置在堤坝上,所述液位传感器和常开电磁阀分别通过电线连通控制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气帽,所述通气帽设置在观察管的上端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蓄水池的水位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调蓄水池、堤坝、河流和水位调节装置,所述调蓄水池和河流之间通过堤坝隔开,所述水位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第三排水管、观察管、常开电磁阀、液位传感器和控制柜;所述第一排水管紧贴在靠近调蓄水池的堤坝侧壁,第一排水管的下端口位于调蓄水池的常水位标高处,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位于调蓄水池的蓄水位标高处,所述第三排水管紧贴在靠近河流的堤坝侧壁,第三排水管的下端口低于河流的常水位标高处,所述第二排水管贯穿堤坝,第二排水管一端口连通第一排水管的上端口,第二排水管另一端口连通第三排水管的上端口;节约了资源,节省了人力成本。节省了人力成本。节省了人力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詹畅 魏本钢 杨炜锋 叶健 吴则明 朱智风 高永利 吴杏 邓宝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3
技术公布日:2022/12/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09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