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7


本实用新型涉及黄颡鱼培育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是一种用于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对黄颡鱼养殖环境进行补充氧气,使黄颡鱼鱼苗更好进行生存的辅助装置,其在黄颡鱼培育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包括鱼池,鱼池内部设置有空腔,鱼池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开口,鱼池内底部铺设有曝气管,曝气管顶端设置有多组出气孔,曝气管输入端设置有风机;现有的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使用时,风机通电后使空气沿曝气管流动并且沿多组出气孔处排出,对鱼池内部水进行充氧;现有的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使用中发现,曝气管长期铺设在鱼池内底部,容易造成多组出气孔堵塞,造成局部增氧故障,并且鱼苗容易卡在多组出气孔处造成鱼苗死亡,使用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进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可靠性的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包括鱼池,鱼池内部设置有空腔,鱼池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开口;还包括左转轴、右转轴、往复丝杠、移动板、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所述鱼池顶部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左门型杆和右门型杆,所述左门型杆和右门型杆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两组连接孔,两组连接孔处均设置有滚珠轴承,所述左转轴和右转轴分别与两组所述滚珠轴承键连接,所述移动板前半区域、中央区域和后半区域分别设置有前滑动孔、驱动孔和后滑动孔,左门型杆右侧壁设置有两组左固定槽,右门型杆左侧壁设置有两组右固定槽,所述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分别穿过前滑动孔和后滑动孔,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插入两组左固定槽和两组右固定槽内部,所述往复丝杠螺装穿过驱动孔并且往复丝杠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转轴和右转轴连接,左转轴左端设置有后皮带轮,左门型杆上设置有平台,平台上设置有电机,电机右端输出端设置有前皮带轮,前皮带轮和后皮带轮上套设有传动皮带,移动板顶端设置有风机,移动板底端设置有液压缸,液压缸底端输出端设置有升降板,升降板内部设置有进气腔,风机输出端设置有软管,软管设置有两组输出端,两组输出端分别与升降板前侧壁和后侧壁连通,升降板底侧壁连通设置有多组曝气管,多组曝气管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多组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所述左门型杆左侧壁顶端设置有遮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平台和左门型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所述软管为pe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还包括多组前滚珠和多组后滚珠,所述前滑动孔和后滑动孔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前环形槽和后环形槽,所述多组前滚珠和多组后滚珠分别位于前环形槽和后环形槽内部,多组前滚珠和多组后滚珠分别与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所述多组曝气管底端均呈封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所述移动板底端设置有中门型杆,中门型杆设置有过渡孔,液压缸顶端穿过过渡孔,液压缸外侧壁设置有支撑环,支撑环与中门型杆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所述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均呈圆柱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左门型杆和右门型杆均与鱼池固定连接,在两组滚珠轴承的相互配合下,左转轴、右转轴和往复丝杠均可转动,在前皮带轮、后皮带轮和传动皮带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带动往复丝杠转动,在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带动移动板和风机等左右移动,通过控制液压缸输出端的长度来控制多组曝气管与鱼池内底部之间的距离,需增氧时,操作液压缸使多组曝气管下降至合适高度上,开启风机,空气沿软管、升降板和多组曝气管流动最后沿多组出气孔排出,并且同时开启电机,使多组曝气管左右往复移动,从而可对鱼池内底部全面进行增氧工作,增氧结束后,操作液压缸使多组曝气管上升至水面以上,减少了污泥进入曝气管内部的机会,减少鱼苗进入多组曝气管内部的机会,便于进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移动板、前固定杆、后固定杆、多组前滚珠、液压缸、门型杆和支撑环的连接示意右视图;

图6是左门型杆和遮挡板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鱼池;2、左转轴;3、右转轴;4、往复丝杠;5、移动板;6、前固定杆;7、后固定杆;8、左门型杆;9、右门型杆;10、滚珠轴承;11、后皮带轮;12、平台;13、电机;14、前皮带轮;15、传动皮带;16、风机;17、液压缸;18、升降板;23、软管;24、曝气管;25、出气孔;26、遮挡板;27、加强板;28、前滚珠;29、中门型杆;30、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包括鱼池1,鱼池1内部设置有空腔,鱼池1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开口;还包括左转轴2、右转轴3、往复丝杠4、移动板5、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鱼池1顶部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左门型杆8和右门型杆9,左门型杆8和右门型杆9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两组连接孔,两组连接孔处均设置有滚珠轴承10,左转轴2和右转轴3分别与两组滚珠轴承10键连接,移动板5前半区域、中央区域和后半区域分别设置有前滑动孔、驱动孔和后滑动孔,左门型杆8右侧壁设置有两组左固定槽,右门型杆9左侧壁设置有两组右固定槽,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分别穿过前滑动孔和后滑动孔,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插入两组左固定槽和两组右固定槽内部,往复丝杠4螺装穿过驱动孔并且往复丝杠4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转轴2和右转轴3连接,左转轴2左端设置有后皮带轮11,左门型杆8上设置有平台12,平台12上设置有电机13,电机13右端输出端设置有前皮带轮14,前皮带轮14和后皮带轮11上套设有传动皮带15,移动板5顶端设置有风机16,移动板5底端设置有液压缸17,液压缸17底端输出端设置有升降板18,升降板18内部设置有进气腔,风机16输出端设置有软管23,软管23设置有两组输出端,两组输出端分别与升降板18前侧壁和后侧壁连通,升降板18底侧壁连通设置有多组曝气管24,多组曝气管24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多组出气孔25;左门型杆和右门型杆均与鱼池固定连接,在两组滚珠轴承的相互配合下,左转轴、右转轴和往复丝杠均可转动,在前皮带轮、后皮带轮和传动皮带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带动往复丝杠转动,在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带动移动板和风机等左右移动,通过控制液压缸输出端的长度来控制多组曝气管与鱼池内底部之间的距离,需增氧时,操作液压缸使多组曝气管下降至合适高度上,开启风机,空气沿软管、升降板和多组曝气管流动最后沿多组出气孔排出,并且同时开启电机,使多组曝气管左右往复移动,从而可对鱼池内底部全面进行增氧工作,增氧结束后,操作液压缸使多组曝气管上升至水面以上,减少了污泥进入曝气管内部的机会,减少鱼苗进入多组曝气管内部的机会,便于进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左门型杆8左侧壁顶端设置有遮挡板26;遮挡板将前皮带轮、后皮带轮和传动皮带盖住,防止因异物导致驱动异常。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还包括加强板27,加强板27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平台12和左门型杆8连接;加强板、左门型杆和平台三者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软管23为pe材质;软管为pe材质,pe管工艺成熟,具有强度高、耐腐蚀、耐磨损,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还包括多组前滚珠28和多组后滚珠,前滑动孔和后滑动孔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前环形槽和后环形槽,多组前滚珠28和多组后滚珠分别位于前环形槽和后环形槽内部,多组前滚珠28和多组后滚珠分别与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接触;移动板发生移动时,多组前滚珠和多组后滚珠均发生转动,减小移动板移动时摩擦力和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多组曝气管24底端均呈封闭状态;多组曝气管底端均呈封闭状态,使空气沿多组出气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移动板5底端设置有中门型杆29,中门型杆29设置有过渡孔,液压缸17顶端穿过过渡孔,液压缸17外侧壁设置有支撑环30,支撑环30与中门型杆29接触;支撑环与液压缸固定连接,支撑环与中门型杆接触,支撑环与中门型杆相互配合提高液压缸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均呈圆柱状;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均呈圆柱状,降低安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支撑环与液压缸固定连接,支撑环与中门型杆接触,支撑环与中门型杆相互配合提高液压缸的稳定性,遮挡板将前皮带轮、后皮带轮和传动皮带盖住,防止因异物导致驱动异常,左门型杆和右门型杆均与鱼池固定连接,在两组滚珠轴承的相互配合下,左转轴、右转轴和往复丝杠均可转动,在前皮带轮、后皮带轮和传动皮带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带动往复丝杠转动,在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的相互配合下,电机转动带动移动板和风机等左右移动,通过控制液压缸输出端的长度来控制多组曝气管与鱼池内底部之间的距离,需增氧时,操作液压缸使多组曝气管下降至合适高度上,多组曝气管底端均呈封闭状态,开启风机,空气沿软管、升降板和多组曝气管流动最后沿多组出气孔排出,并且同时开启电机,使多组曝气管左右往复移动,从而可对鱼池内底部全面进行增氧工作,增氧结束后,操作液压缸使多组曝气管上升至水面以上,减少了污泥进入曝气管内部的机会,减少鱼苗进入多组曝气管内部的机会,加强板、左门型杆和平台三者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软管为pe材质,pe管工艺成熟,具有强度高、耐腐蚀、耐磨损,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移动板发生移动时,多组前滚珠和多组后滚珠均发生转动,减小移动板移动时摩擦力和噪音,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均呈圆柱状,降低安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以上所述所有部件的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焊接、铆接或其他常见机械方式,其中可滑动/转动固定即为滑动/转动状态下不脱落,密封连通即两连接件连通的同时进行密封,并且其所有部件的具体结构、型号和系数指标均为其自带技术,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上述所有用电模块及用电器均为市面常见电器件,买回使用时仅需按照一同购回的使用说明书相互电连接即可进行使用,且控制模块为其常见自带模块,故均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以及垂直水平”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与此同时,“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数列名词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包括鱼池(1),鱼池(1)内部设置有空腔,鱼池(1)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开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转轴(2)、右转轴(3)、往复丝杠(4)、移动板(5)、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所述鱼池(1)顶部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左门型杆(8)和右门型杆(9),所述左门型杆(8)和右门型杆(9)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两组连接孔,两组连接孔处均设置有滚珠轴承(10),所述左转轴(2)和右转轴(3)分别与两组所述滚珠轴承(10)键连接,所述移动板(5)前半区域、中央区域和后半区域分别设置有前滑动孔、驱动孔和后滑动孔,左门型杆(8)右侧壁设置有两组左固定槽,右门型杆(9)左侧壁设置有两组右固定槽,所述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分别穿过前滑动孔和后滑动孔,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插入两组左固定槽和两组右固定槽内部,所述往复丝杠(4)螺装穿过驱动孔并且往复丝杠(4)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转轴(2)和右转轴(3)连接,左转轴(2)左端设置有后皮带轮(11),左门型杆(8)上设置有平台(12),平台(12)上设置有电机(13),电机(13)右端输出端设置有前皮带轮(14),前皮带轮(14)和后皮带轮(11)上套设有传动皮带(15),移动板(5)顶端设置有风机(16),移动板(5)底端设置有液压缸(17),液压缸(17)底端输出端设置有升降板(18),升降板(18)内部设置有进气腔,风机(16)输出端设置有软管(23),软管(23)设置有两组输出端,两组输出端分别与升降板(18)前侧壁和后侧壁连通,升降板(18)底侧壁连通设置有多组曝气管(24),多组曝气管(24)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多组出气孔(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门型杆(8)左侧壁顶端设置有遮挡板(2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27),所述加强板(27)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平台(12)和左门型杆(8)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23)为pe材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组前滚珠(28)和多组后滚珠,所述前滑动孔和后滑动孔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前环形槽和后环形槽,所述多组前滚珠(28)和多组后滚珠分别位于前环形槽和后环形槽内部,多组前滚珠(28)和多组后滚珠分别与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曝气管(24)底端均呈封闭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5)底端设置有中门型杆(29),中门型杆(29)设置有过渡孔,液压缸(17)顶端穿过过渡孔,液压缸(17)外侧壁设置有支撑环(30),支撑环(30)与中门型杆(29)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固定杆(6)和后固定杆(7)均呈圆柱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黄颡鱼培育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黄颡鱼鱼苗培育水底增氧装置,便于进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可靠性;包括鱼池,鱼池内部设置有空腔,鱼池顶侧壁连通设置有开口;还包括左转轴、右转轴、往复丝杠、移动板、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鱼池顶部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左门型杆和右门型杆,左门型杆和右门型杆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两组连接孔,两组连接孔处均设置有滚珠轴承,左转轴和右转轴分别与两组滚珠轴承键连接,移动板前半区域、中央区域和后半区域分别设置有前滑动孔、驱动孔和后滑动孔,左门型杆右侧壁设置有两组左固定槽。

技术研发人员:张露;岳良;张秧兆;陈庆;王桂堂;李明;邹红;蒋孝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扬州宏盛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0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