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种蛙孵化池。
背景技术:
石蛙,属脊椎动物门,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安徽、江苏(宜兴、溧阳)、浙江、江西、湖北(通山)、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香港。
石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不仅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它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蛙肉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脂肪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王”。石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石蛙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清心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心烦口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野生石蛙日趋减少。大力发展人工养殖,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由于石蛙生活习性的原因,石蛙产卵经常选择阴暗的角落,石块表面或者池壁等有水流声的地方产卵,导致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存在种蛙孵化场地占用面积广、水资源消耗大、蛙卵收集不方便、收集时费时费力、容易损伤蛙卵进而影响孵化率等的问题;并且,即便是将蛙卵收集在一起,还需要将蛙卵搬运到对应的孵化池,在收集和搬运过程中均会损伤蛙卵。所以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减少种蛙孵化场地占地面积、节约水资源、安全高效的收集蛙卵、快速转移蛙卵、以及孵化蛙卵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种蛙孵化场地占用面积广、水资源消耗大、蛙卵收集不方便、收集时费时费力、收集后还需要将收集到的蛙卵搬运到孵化池,收集蛙卵及搬运蛙卵均会损伤蛙卵进而影响孵化率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种蛙孵化池,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种蛙孵化场地占用面积广、水资源消耗大、蛙卵收集不方便、收集时费时费力、收集后还需要将收集到的蛙卵搬运到孵化池,收集蛙卵及搬运蛙卵均会损伤蛙卵进而影响孵化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种蛙孵化池,种蛙孵化池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包括产卵池、孵化池、给水管、以及多张孵化板,产卵池与孵化池的长边所对的侧壁连接,给水管设置在孵化池上,孵化板用于放置在产卵池和/或孵化池内;其中,
孵化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分隔部,用于将孵化池分割成两个或多个孵化腔,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与孵化腔连通,第一排水管包括第一固定水管和第一活动水管,第一固定水管与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连接,第一活动水管与第一固定水管远离孵化腔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活动水管可以围绕第一固定水管的远离孵化腔的一端旋转;
给水管开设有与孵化腔对应个数的喷水孔组,喷水孔组设置在孵化腔远离第一排水管的一端的上端;
产卵池远离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与产卵池连通,第二排水管包括第二固定水管和第二活动水管,第二固定水管与产卵池远离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连接,第二活动水管与第二固定水管远离产卵池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二活动水管可以围绕第二固定水管远离产卵池的一端旋转。
可选地,孵化板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支撑杆均匀的分布在孵化板的一端。
可选地,支撑杆为三个。
可选地,第一固定水管远离第一活动水管的一端伸入在孵化腔内。
可选地,还包括与第一固定水管相同个数的过滤头,过滤头设置在孵化腔内并与第一固定水管远离第一活动水管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过滤头为设置有多个过滤孔的且一端密封的过滤管,过滤管与第一固定水管连接。
可选地,孵化池靠近产卵池的侧壁设置有外边沿。
可选地,孵化腔的长边、短边、以及深度分别为65cm~75cm、145cm~155cm、以及20cm~30cm。
可选地,产卵池的深度为10cm~15cm。
可选地,孵化板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分别为55cm~65cm、55cm~65cm、以及2mm~3m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种蛙孵化池,涉及养殖技术领域,种蛙孵化池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包括产卵池、孵化池、给水管、以及多张孵化板,产卵池与孵化池的长边所对的侧壁连接,给水管设置在孵化池上,孵化板用于放置在产卵池和/或孵化池内;其中,孵化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分隔部,用于将孵化池分割成两个或多个孵化腔,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与孵化腔连通,第一排水管包括第一固定水管和第一活动水管,第一固定水管与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连接,第一活动水管与第一固定水管远离孵化腔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活动水管可以围绕第一固定水管的远离孵化腔的一端旋转;给水管开设有与孵化腔对应个数的喷水孔组,喷水孔组设置在孵化腔远离第一排水管的一端的上端;产卵池远离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与产卵池连通,第二排水管包括第二固定水管和第二活动水管,第二固定水管与产卵池远离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连接,第二活动水管与第二固定水管远离产卵池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二活动水管可以围绕第二固定水管远离产卵池的一端旋转。种蛙孵化池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在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使得孵化池中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流入到产卵池,从第一排水管中流出的水流与放置在产卵池中的孵化板或产卵池中的水撞击发出水声。由于石蛙生活习性的原因,石蛙产卵经常选择石块表面等有水流声的地方产卵,种蛙池中的种蛙就会进入到产卵池,在孵化板上进行产卵,产卵后将孵化板直接放入孵化池即可进行孵化。只需要将孵化板转移到孵化池中即可对蛙卵进行孵化,不会对蛙卵造成损坏。同时,从孵化池中流出的水会流入产卵池,产卵池流出的水会进入种蛙池中,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待种蛙将卵产在孵化板后,带有蛙卵的孵化板可以采用叠合的方式放入孵化池进行孵化,提升了单位占地面积内的蛙卵孵化量。以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种蛙孵化场地占用面积广、水资源消耗大、蛙卵收集不方便、收集时费时费力、收集后还需要将收集到的蛙卵搬运到孵化池,收集蛙卵及搬运蛙卵均会损伤蛙卵进而影响孵化率的技术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提供的种蛙孵化池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提供的种蛙孵化池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提供的孵化板;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提供的将孵化板放置于孵化池的示意图。
图标:10-种蛙孵化池;100-产卵池;200-孵化池;300-给水管;400-孵化板;110-分隔部;120-孵化腔;130-第一排水管;131-第一固定水管;132-第一活动水管;310-喷水孔组;210-第二排水管;211-第二固定水管;212-第二活动水管;410-支撑杆;500-过滤头;510-过滤管;511-过滤孔;140-外边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种蛙孵化池10,种蛙孵化池10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包括产卵池100、孵化池200、给水管300、以及多张孵化板400,产卵池100与孵化池200的长边所对的侧壁连接,给水管300设置在孵化池200上,孵化板400用于放置在产卵池100和/或孵化池200内;其中,
孵化池20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分隔部110,用于将孵化池200分割成两个或多个孵化腔120,孵化腔120靠近产卵池100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130,第一排水管130与孵化腔120连通,第一排水管130包括第一固定水管131和第一活动水管132,第一固定水管131与孵化腔120靠近产卵池100的侧壁连接,第一活动水管132与第一固定水管131远离孵化腔120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活动水管132可以围绕第一固定水管131的远离孵化腔120的一端旋转;
给水管300开设有与孵化腔120对应个数的喷水孔组310,喷水孔组310设置在孵化腔120远离第一排水管130的一端的上端;
产卵池100远离孵化池200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200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水管210,第二排水管210与产卵池100连通,第二排水管210包括第二固定水管211和第二活动水管212,第二固定水管211与产卵池100远离孵化池200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200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连接,第二活动水管212与第二固定水管211远离产卵池100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二活动水管212可以围绕第二固定水管211远离产卵池100的一端旋转。
可以清楚的是,孵化池200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设计成不同的结构,本实施例中,孵化池200为长方体结构。孵化板400也可以根据孵化腔120的个数以及产卵池100的大小设置,用于放置在产卵池100中供母蛙产卵,以及将带有蛙卵的孵化板400放置到孵化腔120内供蛙卵孵化。同时,在孵化腔120靠近产卵池100的侧壁底端设置第一排水管130,方便对孵化腔120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污水直接通过与第一排水管130连接的外排水管排出。同时,第一排水管130包括第一固定水管131和第一活动水管132,孵化腔120内需要蓄水时,直接旋转第一活动水管132,使得第一活动水管132的开口向上倾斜,可以起到控制孵化腔120内水平面的目的;清洗孵化腔120时,直接将第一活动水管132向下倾斜即可将孵化腔120内的水完全排出。给水管300可以通过支撑构设置在孵化池200上方,给水管300设置有与孵化腔120对应的喷水组,喷水孔组310设置在孵化腔120远离第一排水管130的一端的上端,主要是为了使喷水孔组310喷出的水在喷射到孵化腔120内时,流经设置在孵化腔120内的孵化板400后从第一排水管130流出。喷出的水在喷射过程中富集氧气,在流经设置在孵化腔120内的孵化板400过程中的水流富集氧气,有利于对蛙卵进行孵化,然后从第一排水管130流出产卵池100。同理的可得,第二排水管210具备第一排水管130相同的功能,并且从第一排水管130中流出的水直接进入种蛙池,过程中不会浪费水资源。
具体实施时,将种蛙孵化池10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在孵化腔120靠近产卵池100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130,使得孵化池200中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130流入到产卵池100,从第一排水管130中流出的水流与放置在产卵池100中的孵化板400或产卵池100中的水撞击发出水声。由于石蛙生活习性的原因,石蛙产卵经常选择石块表面等有水流声的地方产卵,种蛙池中的种蛙就会进入到产卵池100,在孵化板400上进行产卵,产卵后将孵化板400直接放入孵化池200即可进行孵化,只需要将孵化板400转移到孵化池200中即可对蛙卵进行孵化,不会对蛙卵造成损坏。同时,从孵化池200中流出的水会流入产卵池100,产卵池100流出的水会进入种蛙池中,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待种蛙将卵产在孵化板400后,带有蛙卵的孵化板400可以采用叠合的方式放入孵化池200进行孵化,提升了单位占地面积内的蛙卵孵化量。以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种蛙孵化场地占用面积广、水资源消耗大、蛙卵收集不方便、收集时费时费力、收集后还需要将收集到的蛙卵搬运到孵化池,收集蛙卵及搬运蛙卵均会损伤蛙卵进而影响孵化率的技术问题。可选地,孵化板400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杆410,支撑杆410均匀的分布在孵化板400的一端。
具体实施时,母蛙一般会在孵化板400下放产卵,并且在将带有蛙卵的孵化板400放置在孵化腔120内进行孵化时,保护孵化板400上的蛙卵不被压破,需要在孵化板400下方设置支撑杆410,以使母蛙能进入到孵化板400下方产卵,并且可以将多个带有蛙卵的孵化板400相互叠合后放入到孵化池200,以增加孵化腔120的孵化效率。其中,可以清楚的是,可以在产卵池100内设置支撑结构,以支撑孵化板400供母蛙进入下方进行产卵,为了提升孵化腔120的孵化效率,可以改变支撑杆410的高度,以便于可以在孵化腔120内相互叠合更多的孵化板400。其中,母蛙产卵时一般是将蛙卵产在孵化板400向下的端面上,可以将孵化板400没有蛙卵的一端相对叠合的放置在孵化池200中,以提升单位占地面积内的蛙卵孵化量。
可选地,支撑杆410为三个。
具体实施时,因为母蛙在产卵的过程中会爬动,将支撑杆410设置为三个,可以使孵化板400放置在产卵池100的更加稳定。
可选地,第一固定水管131远离第一活动水管132的一端伸入在孵化腔120内。
具体实施时,第一固定水管131远离第一活动水管132的一端伸入在孵化腔120内,可以在伸入的一端连接过滤件,以及更改第一活动水管132流水时在孵化腔120内的吸水位置。
可选地,还包括与第一固定水管131相同个数的过滤头500,过滤头500设置在孵化腔120内并与第一固定水管131远离第一活动水管132的一端连接。
具体实施时,在孵化过程中,不断的有活水流入,需要通过第一排水管130将部分水流排出,为了防止在孵化腔120的蛙卵已经孵化完成的蝌蚪通过第一排水管130跑到产卵池100,需要在第一固定水管131远离第一活动水管132的一端设置过滤头500。
可选地,过滤头500为设置有多个过滤孔511的且一端密封的过滤管510,过滤管510与第一固定水管131连接。
具体实施时,过滤头500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设置有多个过滤孔511的且一端密封的过滤管510,过滤管510与第一固定水管131连接,但不限制与该过滤管510。
可选地,孵化池200靠近产卵池100的侧壁设置有外边沿140。
具体实施时,由于石蛙的弹跳力比较强,为了防止母蛙跳入孵化池200影响蛙卵孵化,在孵化池200靠近产卵池100的侧壁设置有外边沿140,该外边沿140的宽度可以设置在8cm~15cm,最优的可以采用10cm。
可选地,孵化腔120的长边、短边、以及深度分别为65cm~75cm、145cm~155cm、以及20cm~30cm。
具体实施时,经过多次试验,以及便于管理,孵化腔120的长边、短边、以及深度分别设置为65cm~75cm、145cm~155cm、以及20cm~30cm有以下好处:在孵化腔120内放置相互叠合的孵化板400可以放置两组;同时,石蛙孵化最优的水深为25厘米。
可选地,产卵池100的深度为10cm~15cm。
产卵池100的深度为10cm~15cm,有利于母蛙产卵以及生活习性。
可选地,孵化板400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分别为55cm~65cm、55cm~65cm、以及2mm~3mm。
具体实施时,孵化板400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分别为55cm~65cm、55cm~65cm、以及2mm~3mm。可以在孵化腔120内放置两组相互叠合的孵化板400,并且可以防止孵化板400在产卵池100或孵化腔120内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种蛙孵化池,涉及养殖技术领域,种蛙孵化池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包括产卵池、孵化池、给水管、以及多张孵化板,产卵池与孵化池的长边所对的侧壁连接,给水管设置在孵化池上,孵化板用于放置在产卵池和/或孵化池内;其中,孵化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分隔部,用于将孵化池分割成两个或多个孵化腔,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与孵化腔连通,第一排水管包括第一固定水管和第一活动水管,第一固定水管与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连接,第一活动水管与第一固定水管远离孵化腔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活动水管可以围绕第一固定水管的远离孵化腔的一端旋转;给水管开设有与孵化腔对应个数的喷水孔组,喷水孔组设置在孵化腔远离第一排水管的一端的上端;产卵池远离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与产卵池连通,第二排水管包括第二固定水管和第二活动水管,第二固定水管与产卵池远离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连接,第二活动水管与第二固定水管远离产卵池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第二活动水管可以围绕第二固定水管远离产卵池的一端旋转。种蛙孵化池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在孵化腔靠近产卵池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使得孵化池中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流入到产卵池,从第一排水管中流出的水流与放置在产卵池中的孵化板或产卵池中的水撞击发出水声。由于石蛙生活习性的原因,石蛙产卵经常选择石块表面等有水流声的地方产卵,种蛙池中的种蛙就会进入到产卵池,在孵化板上进行产卵,产卵后将孵化板直接放入孵化池即可进行孵化。只需要将孵化板转移到孵化池中即可对蛙卵进行孵化,不会对蛙卵造成损坏。以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种蛙孵化场地占用面积广、水资源消耗大、蛙卵收集不方便、收集时费时费力、收集后还需要将收集到的蛙卵搬运到孵化池,收集蛙卵及搬运蛙卵均会损伤蛙卵进而影响孵化率的技术问题。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种蛙孵化池,所述种蛙孵化池用于设置在种蛙池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产卵池、孵化池、给水管、以及多张孵化板,所述产卵池与所述孵化池的长边所对的侧壁连接,所述给水管设置在所述孵化池上,所述孵化板用于放置在所述产卵池和/或所述孵化池内;其中,
所述孵化池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分隔部,用于将所述孵化池分割成两个或多个孵化腔,所述孵化腔靠近所述产卵池的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孵化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包括第一固定水管和第一活动水管,所述第一固定水管与所述孵化腔靠近所述产卵池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水管与所述第一固定水管远离所述孵化腔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水管可以围绕所述第一固定水管的远离所述孵化腔的一端旋转;
所述给水管开设有与所述孵化腔对应个数的喷水孔组,所述喷水孔组设置在所述孵化腔远离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一端的上端;
所述产卵池远离所述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所述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设置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产卵池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包括第二固定水管和第二活动水管,所述第二固定水管与所述产卵池远离所述孵化池的侧壁底端或与所述孵化池相邻的两个侧壁底端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水管与所述第二固定水管远离所述产卵池的一端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水管可以围绕所述第二固定水管远离所述产卵池的一端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板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均匀的分布在所述孵化板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为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水管远离所述第一活动水管的一端伸入在所述孵化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水管相同个数的过滤头,所述过滤头设置在所述孵化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水管远离所述第一活动水管的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头为设置有多个过滤孔的且一端密封的过滤管,所述过滤管与所述第一固定水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池靠近所述产卵池的侧壁设置有外边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腔的长边、短边、以及深度分别为65cm~75cm、145cm~155cm、以及20cm~30c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卵池的深度为10cm~15c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蛙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板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分别为55cm~65cm、55cm~65cm、以及2mm~3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