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沙蚕捕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88


本实用新型涉及野生沙蚕捕捞装置。



背景技术:

沙蚕为雌雄异体,无明显的繁殖系统,仅在生殖前期形成生殖腺,性细胞成熟后落入体腔,在繁殖期排出精子和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其一年之中有两个繁殖季节,分别是农历四、五月和农历九、十月的大潮期。性成熟的的个体在大潮期集体浮游与水面,排出精子和卵子完成自然受精后沉入水底相继死亡。受精卵随潮水浮游到江河入海口后再孵出,沙蚕的亲本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繁殖季节从沿海河口捕捞的性成熟异沙蚕体,目前市场上没有一种能有效捕捞沙蚕的捕捞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野生,沙蚕捕捞装置,使用该装置不仅能自动捕捞野生沙蚕,而且捕捞后沙蚕不会走失,并且方便转移沙蚕亲本。

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部设有上开口、且下部设有下开口的筒体,所述的筒体的下开口铰接有能启闭下开口的下盖,筒体的筒壁上密布有多个能让水透过而沙蚕不能穿过的网孔;所述筒体的下部连接有使筒体的上开口位置始终高于下开口位置的第一配重部件;

所述的筒体内腔的中上部设有一个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网袋,所述网袋的上端开口外周缘与筒体的内周壁形成环形闭合连接,所述网袋的下端开口旁侧设有能发光以吸引沙蚕的led光源装置和使网袋的下端开口不会因为浮力而漂浮到上端的第二配重部件,led光源装置的外周套设有防水装置;

所述的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使所述的筒体漂浮于水中的漂浮圈,所述的漂浮圈通过绳索与筒体的上开口连接,且漂浮圈与所述的上开口之间留有能让沙蚕通过的足够间隙。

本野生沙蚕捕捞装置捕捞沙蚕的原理如下:将该装置放置于海水中,漂浮圈漂浮于海水上,整个筒体沉入海水中,漂浮圈与网箱之间的间隙允许沙蚕通过,沙蚕通过led光源从漂浮圈与网箱之间的间隙进入网箱内,然后通过网袋进入筒体的底部被捕。

进一步地,为了有足够的空间使沙蚕能通过,也避免不必要的缠绕:所述的漂浮圈与所述的上开口之间的间隙为10-20cm。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沙蚕在捕捞的时候就产卵子和精子,从而造成浪费:所述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套设于筒体的中下部外部和底部下方的用于收集精子和卵子的布套,布套和筒体的中下部外部和底部之间设有使两者保持间隔的支架;所述下盖上设有多个能让沙蚕所排的精子和卵子通过而沙蚕不能通过的孔隙;所述的布套的上部开口套接固定于筒体的外周壁且套接外置高于网袋上端开口与筒体的连接位置。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收集精子和卵子:所述的布套的底部设有布套下开口,且在所述的布套下开口上设有用来启闭所述的布套下开口的绳子。

进一步地,为了能保证沙蚕的精子和卵子不会被不会从侧壁流出造成浪费:所述支架包括多个自上而下套设于布套内周壁的外环形圈、套设于筒体外周壁外的内环形圈、以及多根连接于外环形圈和内环形圈不同部位之间的径向支杆。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该装置不会被海水冲走,方便固定:所述的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用于牵引该装置的牵引绳子。

较之前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该装置不仅能自动捕捞野生沙蚕,而且捕捞后沙蚕不会走失,并且方便转移沙蚕亲本。进一步改进后,该装置能在捕捞的沙蚕的时候就能收集到卵子和精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部设有上开口1-1、且下部设有下开口1-2的筒体1,所述的筒体1的下开口1-2铰接有能启闭下开口1-2的下盖2,筒体1的筒壁上密布有多个能让水透过而沙蚕不能穿过的网孔1-3;所述筒体1的下部连接有使筒体1的上开口1-1位置始终高于下开口1-2位置的第一配重部件9;

所述的筒体1内腔的中上部设有一个上端开口3-1大下端开口3-2小的网袋3,所述网袋3的上端开口3-1外周缘与筒体1的内周壁形成环形闭合连接,所述网袋3的下端开口3-2旁侧设有能发光以吸引沙蚕的led光源装置4和使网袋3的下端开口3-2不会因为浮力而漂浮到上端的第二配重部件5,led光源装置4的外周套设有防水装置;

所述的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使所述的筒体1漂浮于水中的漂浮圈6,所述的漂浮圈6通过绳索8与筒体1的上开口1-1连接,且漂浮圈6与所述的上开口1-1之间留有能让沙蚕通过的足够间隙。

本野生沙蚕捕捞装置捕捞沙蚕的原理如下:将该装置放置于海水中,漂浮圈漂浮于海水上,整个筒体沉入海水中,漂浮圈与网箱之间的间隙允许沙蚕通过,沙蚕通过led光源从漂浮圈与网箱之间的间隙进入网箱内,然后通过网袋3进入筒体的底部被捕。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了有足够的空间使沙蚕能通过,也避免不必要的缠绕:所述的漂浮圈6与所述的上开口1-1之间的间隙为10-20cm。该装置的漂浮圈6与所述的上开口1-1之间的间隙可以为10-20cm之间的任意间隙。

本实施例为了防止沙蚕在捕捞的时候就产卵子和精子,从而造成浪费:所述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套设于筒体1的中下部外部和底部下方的用于收集精子和卵子的布套7,布套和筒体1的中下部外部和底部之间设有使两者保持间隔的支架10;所述下盖2上设有多个能让沙蚕所排的精子和卵子通过而沙蚕不能通过的孔隙2-1;所述的布套7的上部开口套接固定于筒体1的外周壁且套接外置高于网袋3上端开口3-1与筒体1的连接位置。

本实施例为了方便收集精子和卵子:所述的布套7的底部设有布套下开口7-1,且在所述的布套下开口7-1上设有用来启闭所述的布套下开口7-1的绳子7-2。

本实施例为了能保证沙蚕的精子和卵子不会被不会从侧壁流出造成浪费:所述支架10包括多个自上而下套设于布套7内周壁的外环形圈10-1、套设于筒体1外周壁外的内环形圈10-2、以及多根连接于外环形圈10-1和内环形圈10-2不同部位之间的径向支杆10-3。

本实施例为了防止该装置不会被海水冲走,方便固定:所述的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用于牵引该装置的牵引绳子11。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技术特征:

1.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部设有上开口(1-1)、且下部设有下开口(1-2)的筒体(1),所述的筒体(1)的下开口(1-2)铰接有能启闭下开口(1-2)的下盖(2),筒体(1)的筒壁上密布有多个能让水透过而沙蚕不能穿过的网孔(1-3);所述筒体(1)的下部连接有使筒体(1)的上开口(1-1)位置始终高于下开口(1-2)位置的第一配重部件(9);

所述的筒体(1)内腔的中上部设有一个上端开口(3-1)大下端开口(3-2)小的网袋(3),所述网袋(3)的上端开口(3-1)外周缘与筒体(1)的内周壁形成环形闭合连接,所述网袋(3)的下端开口(3-2)旁侧设有能发光以吸引沙蚕的led光源装置(4)和使网袋(3)的下端开口(3-2)不会因为浮力而漂浮到上端的第二配重部件(5),led光源装置(4)的外周套设有防水装置;

所述的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使所述的筒体(1)漂浮于水中的漂浮圈(6),所述的漂浮圈(6)通过绳索(8)与筒体(1)的上开口(1-1)连接,且漂浮圈(6)与所述的上开口(1-1)之间留有能让沙蚕通过的足够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浮圈(6)与所述的上开口(1-1)之间的间隙为10-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套设于筒体(1)的中下部外部和底部下方的用于收集精子和卵子的布套(7),布套和筒体(1)的中下部外部和底部之间设有使两者保持间隔的支架(10);所述下盖(2)上设有多个能让沙蚕所排的精子和卵子通过而沙蚕不能通过的孔隙(2-1);所述的布套(7)的上部开口套接固定于筒体(1)的外周壁且套接外置高于网袋(3)上端开口(3-1)与筒体(1)的连接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套(7)的底部设有布套下开口(7-1),且在所述的布套下开口(7-1)上设有用来启闭所述的布套下开口(7-1)的绳子(7-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包括多个自上而下套设于布套(7)内周壁的外环形圈(10-1)、套设于筒体(1)外周壁外的内环形圈(10-2)、以及多根连接于外环形圈(10-1)和内环形圈(10-2)不同部位之间的径向支杆(10-3)。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用于牵引该装置的牵引绳子(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生沙蚕捕捞装置,包括一个上部设有上开口、且下部设有下开口的筒体,筒体的筒壁上密布有多个能让水透过而沙蚕不能穿过的网孔;所述筒体的下部连接有使筒体的上开口位置始终高于下开口位置的第一配重部件;所述的筒体内腔的中上部设有一个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网袋,所述网袋的上端开口外周缘与筒体的内周壁形成环形闭合连接,所述网袋的下端开口旁侧设有能发光以吸引沙蚕的LED光源装置和使网袋的下端开口不会因为浮力而漂浮到上端的第二配重部件,所述的野生沙蚕捕捞装置还包括使所述的筒体漂浮于水中的漂浮圈。使用该装置不仅能自动捕捞野生沙蚕,而且捕捞后沙蚕不会走失,并且方便转移沙蚕亲本。

技术研发人员:周洪磊;谢祥乐;兰昌花;黄江帆;陈依芳;黄木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9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