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具体是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有些水泥多含碱性,地处海边的地区,在浇注混凝土时,所用沙石又多采自海边,因此浇注好的混凝土建筑物上常出现裂纹。低碱水泥则可解决这一问题。制造低碱水泥的方法很简单,即在水泥生产原料中混入30%至60%的高炉矿渣,就能生产出低碱水泥。这种水泥与普通水泥相比,含碱度极低,因此,受到水泥业和建筑业等部门的关注。同时,也为高炉矿渣找到了出路。

低碱水泥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烧制的时间长,产生的窑灰量也较大,这就需要定期将窑灰排出,避免窑炉内部窑灰过多,容易影响窑炉的使用。目前,将窑灰外排的方式大多采用的都是人工的方式,不仅效率低,同时,还容易因高温使工人的身体烫伤,另外,传统的窑灰在收集后,都没有再进行回收利用,而窑灰中存在大量的热量,导致热量的浪费。对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包括窑炉本体和回收箱,所述窑炉本体包括窑腔和设置在窑腔外围的预热层,所述预热层的外侧设置有输料层,所述输料层与预热层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导热管,所述输料层内设置有螺旋输送机,所述输料层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所述窑腔的底端的窑灰槽连接一号输送机的进料口,所述一号输送机的出料口连接二号输送机的进料口,所述二号输送机的出料口设置在螺旋输送机的进料口的上方,所述螺旋输送机位于顶端的一端形成有凸出角,且该凸出角的下方通过导料槽连接回收箱的进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号输送机和二号输送机均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一号输送机和二号输送机的一端均安装有电机,所述一号输送机和二号输送机的内部均设置有中轴和螺旋输送叶片,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中轴的一端,所述中轴的外侧均固定有螺旋输送叶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热层内填充满水,所述预热层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开始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该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水箱,且该水箱内安装有水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温层为岩棉板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回收箱的底端的一侧设置有排灰口,且该排灰口外通过合叶连接有活动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一号输送机、二号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能够通过一号输送机将窑灰输送到二号输送机中,实现初步上移,然后再再通过二号输送机将窑灰再输送到螺旋输送机内,然后再通过螺旋输送机将窑灰沿窑炉本体的外侧向上移动,进而能够通过窑灰的余热对窑炉本体内的水进行加热,进而使水温上升,然后将水的热度传递到窑腔中,从而能够对窑腔内部进行初步加热,达到预热的效果;同时,该一号输送机、二号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的设置,能够将窑灰排放到窑炉的顶端,然后再被输送到回收箱中回收,从而方便后续继续使用,另外,窑灰被输送到回收箱内时,窑灰的热量降低,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危害,进而不会烫伤工作人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号输送机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包括窑炉本体1和回收箱5,窑炉本体1包括窑腔6和设置在窑腔6外围的预热层7,预热层7的外侧设置有输料层8,输料层8与预热层7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导热管13,输料层8内设置有螺旋输送机4,输料层8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9;窑腔6的底端的窑灰槽连接一号输送机2的进料口,一号输送机2的出料口连接二号输送机3的进料口,二号输送机3的出料口设置在螺旋输送机4的进料口的上方,螺旋输送机4位于顶端的一端形成有凸出角,且该凸出角的下方通过导料槽连接回收箱5的进料口。

一号输送机2和二号输送机3均为向上倾斜设置,一号输送机2和二号输送机3的一端均安装有电机10,一号输送机2和二号输送机3的内部均设置有中轴11和螺旋输送叶片12,电机1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中轴11的一端,中轴11的外侧均固定有螺旋输送叶片12;窑灰进入到一号输送机2的进料口,然后一号输送机2的电机10工作,带动中轴11转动,进而使得中轴11转动带动其外侧的螺旋输送叶片12转动,进而使得螺旋输送叶片12将窑灰输送到出料口处,然后再通过出料口进入到二号输送机3中,然后二号输送机3的电机10工作,带动与之相连接的中轴11和螺旋输送叶片12转动,从而带动二号输送机3内部的窑灰向出料口处移动,使得窑灰通过二号输送机3的出料口进入螺旋输送机4的进料端。

预热层7内填充满水,预热层7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开始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该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水箱,且该水箱内安装有水泵;水泵工作,将水箱内的水通过水管输送到预热层7中,进而能够方便后续对水进行加热。

保温层9为岩棉板层;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

回收箱5的底端的一侧设置有排灰口,且该排灰口外通过合叶连接有活动盖;便于将活动盖打开,使得回收箱5内的窑灰通过排灰口排出,方便后续再利用。

工作原理:窑灰进入到一号输送机2的进料口,然后一号输送机2的电机10工作,带动中轴11转动,进而使得中轴11转动带动其外侧的螺旋输送叶片12转动,进而使得螺旋输送叶片12将窑灰输送到出料口处,然后再通过出料口进入到二号输送机3中,然后二号输送机3的电机10工作,带动与之相连接的中轴11和螺旋输送叶片12转动,从而带动二号输送机3内部的窑灰向出料口处移动,使得窑灰通过二号输送机3的出料口进入螺旋输送机4的进料端,然后螺旋输送机4的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螺旋输送机4工作,从而将窑灰在底端被输送到顶端,当窑灰在输料层8中输料时,窑灰的热量被导热管13输送到预热层7中,从而对水进行加热,当水温提高时,能够对窑腔6内部的进行初步加热,达到预热的效果,当窑灰被输送到螺旋输送机4的顶端时,能够再通过导料槽进入到回收箱5中,起到回收的作用,方便后续再利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包括窑炉本体(1)和回收箱(5),其特征在于:所述窑炉本体(1)包括窑腔(6)和设置在窑腔(6)外围的预热层(7),所述预热层(7)的外侧设置有输料层(8),所述输料层(8)与预热层(7)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导热管(13),所述输料层(8)内设置有螺旋输送机(4),所述输料层(8)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9);所述窑腔(6)的底端的窑灰槽连接一号输送机(2)的进料口,所述一号输送机(2)的出料口连接二号输送机(3)的进料口,所述二号输送机(3)的出料口设置在螺旋输送机(4)的进料口的上方,所述螺旋输送机(4)位于顶端的一端形成有凸出角,且该凸出角的下方通过导料槽连接回收箱(5)的进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输送机(2)和二号输送机(3)均为向上倾斜设置,所述一号输送机(2)和二号输送机(3)的一端均安装有电机(10),所述一号输送机(2)和二号输送机(3)的内部均设置有中轴(11)和螺旋输送叶片(12),所述电机(1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中轴(11)的一端,所述中轴(11)的外侧均固定有螺旋输送叶片(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层(7)内填充满水,所述预热层(7)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开始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该进水口通过水管连接水箱,且该水箱内安装有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9)为岩棉板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箱(5)的底端的一侧设置有排灰口,且该排灰口外通过合叶连接有活动盖。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碱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灰排放回收装置,通过设置一号输送机、二号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能够通过一号输送机将窑灰输送到二号输送机中,实现初步上移,然后再再通过二号输送机将窑灰再输送到螺旋输送机内,然后再通过螺旋输送机将窑灰沿窑炉本体的外侧向上移动,进而能够通过窑灰的余热对窑炉本体内的水进行加热,进而使水温上升,然后将水的热度传递到窑腔中,从而能够对窑腔内部进行初步加热,达到预热的效果;同时,该一号输送机、二号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的设置,能够将窑灰排放到窑炉的顶端,然后再被输送到回收箱中回收,从而方便后续继续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潘凤祎;刘振河;杨海峰;李红江;李宗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登封中联登电水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