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涉及一种拉链锁。
背景技术:
拉链锁是一种通过将箱包上的拉链头固定住,使之不能移动而实现将箱包锁住的锁具,也可应用于其他需要上锁的容器。
现有的拉链锁包括锁壳,锁壳上设置有锁口、锁钩,锁定装置及操作件,锁口位于锁壳外侧壁并供拉链头伸入锁壳内,操作件移动于锁壳内部并设置有暴露于锁壳外的操作部分,操作件与锁壳内的锁钩联动配合,操作件移动时调节锁钩相对锁口的位置形成对拉链头的锁定与解锁,锁定装置在锁钩锁定拉链头时将操作件进行锁定及解锁。
其中,锁钩一体设置有延伸至推钮处的联动杆,该种结构存在如下弊端:①该联动杆一般呈细长状,强度有限,影响使用寿命,一旦损坏之后需要将联动杆连同锁钩一同更换,增加维修成本;②联动杆及推钮需要分别延伸设置有构成两者联动的联动臂,该联动臂强度有限,影响使用寿命;③锁壳一般设置多个锁口用于锁定两个拉链头,锁钩的数量往往为两个且一体设置,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拉链头是依次按入各锁口,逐个构成锁定配合,且各锁钩是同步移动的,造成在将拉链头安装至某一锁口时,之前安装拉链头的锁钩也会产生少量位移,进而有概率造成之前安装的拉链头与锁口脱离,需要使用者重复按压,给日常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维修成本低的拉链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锁壳,所述的锁壳上设置有锁口、锁钩、锁定装置及操作件,所述的锁口位于锁壳外侧壁并供拉链头伸入锁壳内,所述的操作件移动于锁壳内部并设置有暴露于锁壳外的操作部分,所述的操作件与锁壳内的锁钩联动配合,所述的操作件移动时调节锁钩相对锁口的位置形成对拉链头的锁定与解锁,所述的锁定装置在锁钩锁定拉链头时将操作件进行锁定及解锁,所述的锁口及锁钩的数量均为多个,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的锁钩呈分体设置且分别设置有与操作件联动配合的联动杆,各所述的联动杆分别包括呈分体状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的第一分部一体设置于相对应的锁钩,所述的第二分部与操作件联动设置,所述的第一分部与第二分部分别设置有钩体,所述的第一分部的钩体与第二分部的钩体相钩构成第一分部与第二分部的联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联动杆分体为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缩短各部分的长度,从而增加联动杆的强度,由于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通过钩体联动,不采用固定件或卡配,拆装更为简单,然后,当锁钩损坏时,更换第一分部即可,降低维修成本,此外,由于各锁钩具有独立的联动杆,两者移动时互不联动,避免将拉链头安装至某一锁口时,之前安装拉链头的锁钩也会产生少量位移,进而有概率造成之前安装的拉链头与锁口脱离的情况发生,大大提高使用的实用性及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联动杆的数量为两个,各所述的第二分部相互并排贴合,各所述的第二分部与锁壳内壁之间构成另一第二分部的移动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二分部作为另一第二分部的通道组成,使第二分部移动更为稳定的同时锁壳内的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的第二分部之间设置有减少两者贴合面积的减阻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减阻缺口,适当减少两个第二分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在保证导向功能的同时减少阻力,使操作更为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锁壳包括上壳及设置于上壳内的安装腔,所述的上壳底部设置有安装口及封闭安装口的底板,所述的操作件与底板之间空间作为供第二分部移动的移动腔,所述的第二分部设置有伸入操作件内的联动块,所述的联动块与操作块内部抵接构成第二分部与操作件的联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联动块,在第二分部从安装口处装入上壳的同时插入推钮内构成联动,使装配更为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钥匙锁芯及限位块,所述的操作件为滑移于上壳的推钮,所述的钥匙锁芯转动设置于推钮,所述的钥匙锁芯设置有位于推钮的操作部分的钥匙插入端及位于联动块移动轨迹上的联动端,所述的联动端设置有与其同轴转动的转动块,所述的转动块具有位于两侧的距离钥匙锁芯转动中心较远的锁定部分及位于另两侧的距离钥匙锁芯转动中心较近的解锁部分,所述的限位块位于上壳内,所述的钥匙锁芯旋转至其中一个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另一锁定部分与联动块相抵,推钮无法移动的同时联动块无法移动;所述的钥匙锁芯旋转至其中一种解锁部分与限位块相对时,另一解锁部分与联动块相对,解锁部分与限位块之间形成供推钮推动联动块同步移动的第一活动间隙,解锁部分与联动块之间形成供联动块自由移动的第二活动间隙,所述的上壳与第一分部或第二分部之间设置有将锁钩向锁口复位的第一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钥匙锁芯,使拉链锁具有钥匙开启的功能,便于日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密码轮机构,所述的密码轮机构包括中心轴、限位套及密码轮,所述的中心轴可沿轴向移动于上壳内,所述的中心轴的轴线与联动块移动方向相平行,所述的限位块安装于中心轴与推钮相对的端部,所述的限位套内周套于中心轴外周,所述的中心轴外周沿轴向设置有锁定条,所述的限位套内周设置有供锁定条通过的锁定缺口,所述的密码轮套设于限位套外周并与限位套周向联动,所述的密码轮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锁定条与锁定缺口位置相对应,中心轴可向限位套轴向移动,推钮推动联动块、转动块、限位块及中心轴同步移动;所述的转动至错误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锁定条与锁定缺口位置相错,所述的中心轴套设有将限位块向转动块复位的第二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密码轮机构,使拉链锁在锁芯处于锁定状态下能够通过密码轮进行开启,保证日常适用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转动块位于两侧的锁定部分之间设置有条形滑槽,所述的钥匙锁芯位于联动端设置有伸入条形滑槽的滑动块,所述的滑动块与条形滑槽的宽度相适配且截面非圆形,所述的滑动块在钥匙锁芯转动时带动转动块转动,所述的密码轮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联动块推动转动块、限位块及中心轴同步移动,滑动块沿条形滑槽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块处设置条形滑槽,使密码轮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锁钩也可在拉链头挤压下移动,保证拉链锁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码轮机构包括调码块及限位架,所述的限位套外周与密码轮内周之间为由花键配合构成的周向联动,所述的调码块移动于上壳内,所述的调码块设置有暴露于上壳外的按压部分及与限位套相抵的挤压部分,所述的调码块被按压且密码轮处于正确位置时,锁定条与锁定缺口位置相对应,限位套在调码块的挤压下其花键与密码轮花键分离,限位套沿锁定条移动,密码轮可自由转动调节与限位套的周向相对位置,第二弹性件将花键向密码轮复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调码块,在按压时使限位套与密码轮花键分离,取消周向联动,即可调整密码,调整完成后由第二弹性件将花键向密码轮复位,恢复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分部与调码块对应设置有复位凸起,所述的推钮推动联动块移动时,复位凸起将调码块挤压至相对上壳未按压的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复位凸起,在调码结束后,推动推钮即可时复位凸起恢复至相对上壳未按压的状态,使结构更为精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锁钩呈“7”字型状,“7”字形的竖直部分固定于第一分部,“7”字形的横置部分与拉链头锁定配合,所述的锁壳位于锁钩的横置部分相对锁口的另一侧设置有锁定座,所述的锁定座与锁壳之间设置有将锁定座向锁钩的横置部分复位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的锁定座位于锁钩的横置部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延伸至锁口的抵接部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锁定座,使拉链头保持于锁钩相抵的状态,使锁定配合更加稳定,而且可根据不同拉链头的宽度进行自动适配,增加适配范围,此外,锁定座两侧具有的抵接部分,可通过拉链头直接挤压锁定座,避免锁钩受到过大强度的挤压而影响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去除底板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锁壳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推块与锁芯的工作状态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推块与锁芯的工作状态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密码轮机构去除第二弹性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调码块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调码块与上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链锁,包括锁壳1,锁壳1上设置有锁口11、锁钩2、锁定装置及操作件,锁口11位于锁壳1外侧壁并供拉链头伸入锁壳1内,操作件移动于锁壳1内部并设置有暴露于锁壳1外的操作部分31,操作件与锁壳1内的锁钩2联动配合,操作件移动时调节锁钩2相对锁口11的位置形成对拉链头的锁定与解锁,锁定装置在锁钩2锁定拉链头时将操作件进行锁定及解锁,锁口11及锁钩2的数量均为多个,各锁钩2呈分体设置且分别设置有与操作件联动配合的联动杆,各联动杆分别包括呈分体状的第一分部21和第二分部22,第一分部21一体设置于相对应的锁钩2,第二分部22与操作件联动设置,第一分部21与第二分部分别设置有钩体23,第一分部21的钩体23与第二分部22的钩体23相钩构成第一分部21与第二分部22的联动配合,将联动杆分体为第一分部21和第二分部22,缩短各部分的长度,从而增加联动杆的强度,由于第一分部21和第二分部22通过钩体23联动,不采用固定件或卡配,拆装更为简单,然后,当锁钩2损坏时,更换第一分部21即可,降低维修成本,此外,由于各锁钩2具有独立的联动杆,两者移动时互不联动,避免将拉链头安装至某一锁口11时,之前安装拉链头的锁钩2也会产生少量位移,进而有概率造成之前安装的拉链头与锁口11脱离的情况发生,大大提高使用的实用性及便捷性。
联动杆的数量为两个,各第二分部22相互并排贴合,各第二分部22与锁壳1内壁之间构成另一第二分部22的移动通道24,由第二分部22作为另一第二分部22的通道组成,使第二分部22移动更为稳定的同时锁壳1内的结构更加紧凑。
两个第二分部22之间设置有减少两者贴合面积的减阻缺口25,增设减阻缺口25,适当减少两个第二分部22之间的接触面积,在保证导向功能的同时减少阻力,使操作更为顺畅。
锁壳1包括上壳12及设置于上壳12内的安装腔13,上壳12底部设置有安装口14及封闭安装口14的底板15,操作件与底板15之间空间作为供第二分部22移动的移动腔,第二分部22设置有伸入操作件内的联动块221,推钮3设置有与联动块221抵接的推动部分32,联动块221与操作块内部抵接构成第二分部22与操作件的联动配合,增设联动块221,在第二分部22从安装口14处装入上壳12的同时插入推钮内构成联动,使装配更为简便。
锁定装置包括钥匙锁芯4及限位块51,操作件为滑移于上壳12的推钮3,钥匙锁芯4转动设置于推钮3,钥匙锁芯4设置有位于推钮3的操作部分31的钥匙插入端41及位于联动块221移动轨迹上的联动端42,联动端42设置有与其同轴转动的转动块43,转动块43位于联动块221相对推动部分32的另一侧,转动块43具有位于两侧的距离钥匙锁芯4转动中心较远的锁定部分431及位于另两侧的距离钥匙锁芯4转动中心较近的解锁部分432,限位块51位于上壳12内,钥匙锁芯4旋转至其中一个锁定部分431与限位块51相抵时,另一锁定部分431与联动块221相抵,推钮无法移动的同时联动块221无法移动;钥匙锁芯4旋转至其中一种解锁部分432与限位块51相对时,另一解锁部分432与联动块221相对,解锁部分432与限位块51之间形成供推钮3推动联动块221同步移动的第一活动间隙433,解锁部分432与联动块221之间形成供联动块221自由移动的第二活动间隙434,上壳12与第一分部21或第二分部22之间设置有将锁钩2向锁口11复位的第一弹性件28,第一弹性件28优选压缩于上壳12与第一分部21之间的呈压缩状态的圆柱弹簧,增设钥匙锁芯4,使拉链锁具有钥匙开启的功能,便于日常使用。
锁定装置包括密码轮机构,密码轮机构包括中心轴5、限位套52及密码轮53,限位套52与密码轮53的数量通常为三组,中心轴5可沿轴向移动于上壳12内,中心轴5的轴线与联动块221移动方向相平行,限位块51安装于中心轴5与推钮相对的端部,限位套52内周套于中心轴5外周,中心轴5外周沿轴向设置有锁定条54,限位套52内周设置有供锁定条54通过的锁定缺口521,密码轮53套设于限位套52外周并与限位套52周向联动,密码轮53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431与限位块51相抵时,锁定条54与锁定缺口521位置相对应,中心轴5可向限位套52轴向移动,推钮3推动联动块221、转动块43、限位块51及中心轴5同步移动;转动至错误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431与限位块51相抵时,锁定条54与锁定缺口521位置相错,中心轴5套设有将限位块51向转动块43复位的第二弹性件57,第二弹性件57优选压缩状态的圆柱弹簧,增设密码轮机构,使拉链锁在锁芯处于锁定状态下能够通过密码轮53进行开启,保证日常适用的便捷性。
转动块43位于两侧的锁定部分431之间设置有条形滑槽435,钥匙锁芯4位于联动端42设置有伸入条形滑槽435的滑动块421,滑动块421与条形滑槽435的宽度相适配且截面非圆形,滑动块421在钥匙锁芯4转动时带动转动块43转动,密码轮53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431与限位块51相抵时,联动块221推动转动块43、限位块51及中心轴5同步移动,滑动块421沿条形滑槽435滑移,在转动块43处设置条形滑槽435,使密码轮53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431与限位块51相抵时,锁钩2也可在拉链头挤压下移动,保证拉链锁的实用性。
密码轮机构包括调码块55及限位架56,限位套52外周与密码轮53内周之间为由花键配合构成的周向联动,限位架56安装于上壳12并限制密码轮轴向移动,调码块55移动于上壳12内,调码块55设置有暴露于上壳12外的按压部分及与限位套52相抵的挤压部分551,调码块55设置有凹陷552,限位套52设置有伸入凹陷552的调码凸起522,调码凸起522和锁定缺口521分别位于不同的限位套52上,凹陷552内具有推动斜面5521,该推动斜面5521在调码块55移动时挤压限位套52移动,调码块55被按压且密码轮53处于正确位置时,锁定条54与锁定缺口521位置相对应,限位套52在调码块55的挤压下其花键与密码轮53花键分离,限位套52沿锁定条54移动,密码轮53可自由转动调节与限位套52的周向相对位置,第二弹性件57将花键向密码轮53复位,增设调码块55,在按压时使限位套52与密码轮53花键分离,取消周向联动,即可调整密码,调整完成后由第二弹性件57将花键向密码轮53复位,恢复正常使用,此外,调码块55两侧分别沿移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凹陷553及第二凹陷554,与上壳12内侧的凸起121卡配使调码块55保持不同的状态。
第二分部22与调码块55对应设置有复位凸起222,推钮3推动联动块221移动时,复位凸起222将调码块55挤压至相对上壳12未按压的状态,增设复位凸起222,在调码结束后,推动推钮3即可时复位凸起222恢复至相对上壳12未按压的状态,使结构更为精简,复位凸起222与调码块55的抵配面相对调码块55移动方向相倾斜,使复位更加顺畅。
锁钩2呈“7”字型状,“7”字形的竖直部分26固定于第一分部21,“7”字形的横置部分27与拉链头锁定配合,锁壳1位于锁钩2(底板15)的横置部分27相对锁口11的另一侧设置有锁定座16,锁定座16与锁壳1之间设置有将锁定座16向锁钩2的横置部分27复位的第三弹性件161,第三弹性件161优选压缩状态的圆柱弹簧,锁定座16位于锁钩2的横置部分2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延伸至锁口11的抵接部分162,增设锁定座16,使拉链头保持于锁钩2相抵的状态,使锁定配合更加稳定,而且可根据不同拉链头的宽度进行自动适配,增加适配范围,此外,锁定座16两侧具有的抵接部分,可通过拉链头直接挤压锁定座16,避免锁钩2受到过大强度的挤压而影响使用寿命。
1.一种拉链锁,包括锁壳,所述的锁壳上设置有锁口、锁钩、锁定装置及操作件,所述的锁口位于锁壳外侧壁并供拉链头伸入锁壳内,所述的操作件移动于锁壳内部并设置有暴露于锁壳外的操作部分,所述的操作件与锁壳内的锁钩联动配合,所述的操作件移动时调节锁钩相对锁口的位置形成对拉链头的锁定与解锁,所述的锁定装置在锁钩锁定拉链头时将操作件进行锁定及解锁,所述的锁口及锁钩的数量均为多个,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的锁钩呈分体设置且分别设置有与操作件联动配合的联动杆,各所述的联动杆分别包括呈分体状的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的第一分部一体设置于相对应的锁钩,所述的第二分部与推钮联动设置,所述的第一分部与第二分部分别设置有钩体,所述的第一分部的钩体与第二分部的钩体相钩构成第一分部与第二分部的联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联动杆的数量为两个,各所述的第二分部相互并排贴合,各所述的第二分部与锁壳内壁之间构成另一第二分部的移动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的第二分部之间设置有减少两者贴合面积的减阻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壳包括上壳及设置于上壳内的安装腔,所述的上壳底部设置有安装口及封闭安装口的底板,所述的操作件与底板之间空间作为供第二分部移动的移动腔,所述的第二分部设置有伸入操作件内的联动块,所述的联动块与操作块内部抵接构成第二分部与操作件的联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钥匙锁芯及限位块,所述的操作件为滑移于上壳的推钮,所述的钥匙锁芯转动设置于推钮,所述的钥匙锁芯设置有位于推钮的操作部分的钥匙插入端及位于联动块移动轨迹上的联动端,所述的联动端设置有与其同轴转动的转动块,所述的转动块具有位于两侧的距离钥匙锁芯转动中心较远的锁定部分及位于另两侧的距离钥匙锁芯转动中心较近的解锁部分,所述的限位块位于上壳内,所述的钥匙锁芯旋转至其中一个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另一锁定部分与联动块相抵,推钮无法移动的同时联动块无法移动;所述的钥匙锁芯旋转至其中一种解锁部分与限位块相对时,另一解锁部分与联动块相对,解锁部分与限位块之间形成供推钮推动联动块同步移动的第一活动间隙,解锁部分与联动块之间形成供联动块自由移动的第二活动间隙,所述的上壳与第一分部或第二分部之间设置有将锁钩向锁口复位的第一弹性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密码轮机构,所述的密码轮机构包括中心轴、限位套及密码轮,所述的中心轴可沿轴向移动于上壳内,所述的中心轴的轴线与联动块移动方向相平行,所述的限位块安装于中心轴与推钮相对的端部,所述的限位套内周套于中心轴外周,所述的中心轴外周沿轴向设置有锁定条,所述的限位套内周设置有供锁定条通过的锁定缺口,所述的密码轮套设于限位套外周并与限位套周向联动,所述的密码轮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锁定条与锁定缺口位置相对应,中心轴可向限位套轴向移动,推钮推动联动块、转动块、限位块及中心轴同步移动;所述的转动至错误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锁定条与锁定缺口位置相错,所述的中心轴套设有将限位块向转动块复位的第二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块位于两侧的锁定部分之间设置有条形滑槽,所述的钥匙锁芯位于联动端设置有伸入条形滑槽的滑动块,所述的滑动块与条形滑槽的宽度相适配且截面非圆形,所述的滑动块在钥匙锁芯转动时带动转动块转动,所述的密码轮转动至正确的密码位置且锁定部分与限位块相抵时,联动块推动转动块、限位块及中心轴同步移动,滑动块沿条形滑槽滑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码轮机构包括调码块及限位架,所述的限位套外周与密码轮内周之间为由花键配合构成的周向联动,所述的调码块移动于上壳内,所述的调码块设置有暴露于上壳外的按压部分及与限位套相抵的挤压部分,所述的调码块被按压且密码轮处于正确位置时,锁定条与锁定缺口位置相对应,限位套在调码块的挤压下其花键与密码轮花键分离,限位套沿锁定条移动,密码轮可自由转动调节与限位套的周向相对位置,第二弹性件将花键向密码轮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分部与调码块对应设置有复位凸起,所述的推钮推动联动块移动时,复位凸起将调码块挤压至相对上壳未按压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拉链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钩呈“7”字型状,“7”字形的竖直部分固定于第一分部,“7”字形的横置部分与拉链头锁定配合,所述的锁壳位于锁钩的横置部分相对锁口的另一侧设置有锁定座,所述的锁定座与锁壳之间设置有将锁定座向锁钩的横置部分复位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的锁定座位于锁钩的横置部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延伸至锁口的抵接部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