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型车门锁。
背景技术:
汽车门锁是汽车车身的重要部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锁头和控制机构,锁头和控制机构一般安装在汽车车门上,锁头与安装在车身上的锁柱扣合使车门关闭,控制机构通过钥匙和手柄对锁头的状态进行控制;目前,重型车门锁的结构复杂,零部件多,不仅装配不方便,而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零件数量少、方便装配的重型车门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重型车门锁,包括锁头和控制机构,所述锁头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内设有能弹性转动的控制板和第一锁钩,在所述锁体上还插设有第一拨动板,所述控制板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与第一拨动板的插入端抵接,该控制板的另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锁止部;所述第一锁钩的一端设有开口槽,另一端设有台阶段和过渡斜段,在所述开口槽内设有锁柱,在所述锁体的上端,对应第一锁钩的位置处开设有锁钩让位槽,在所述锁体的两个对应侧面上均开设有通槽,在使用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分别与台阶段或过渡斜段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转动设有第二锁钩和第二拨动板,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锁芯,另一侧插设有锁芯柱,所述锁芯柱的插入端穿设固定在第二锁钩上,该锁芯柱的插入端与锁芯连接;所述第二拨动板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拨动部,另一端设有第二锁止部,所述拨动部与第一拨动板的非插入端之间连接有连接线,在所述第二拨动板上穿设有能弹性转动的把手柱,该第二拨动板上还设有导向结构;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二锁止部与第二锁钩的对应位置卡接限位。
采用上述结构,在使用时,所述锁头和控制机构设置在车门上,且拨动部与第一拨动板的非插入端之间通过连接线连接,锁柱固设在车体门框上的对应位置处,车门关闭时,锁头处于锁止状态,锁柱位于开口槽中,第一锁止部与台阶段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阻止第一锁钩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将锁柱扣接固定在开口槽中;在控制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第二锁止部与第二锁钩的对应位置卡接限位,阻止第二拨动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导向结构阻止第二拨动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把手柱无法带动第二拨动板转动;
在打开车门时,转动锁芯柱带动第二锁钩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锁止部与第二锁钩的对应位置脱离,此时,转动把手柱带动第二拨动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当第二拨动板转动到打开状态的位置时,导向结构使第二拨动板停止转动;在第二拨动板的转动过程中,拨动部通过连接线带动第一拨动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带动控制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第一锁止部与台阶段脱离后,控制板不再阻挡第一锁钩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往外推动车门,第一锁钩随之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锁柱从开口槽中脱离,从而打开车门,使锁头处于打开状态;之后,松开把手柱,第二拨动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后,导向结构使第二拨动板停止转动,在此过程中,控制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第一锁止部与过渡斜段的对应位置抵接;
在关闭车门时,往内推动车门,使开口槽的对应位置与锁柱抵接,推动第一锁钩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过渡斜段与第一锁止部脱离,控制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使第一锁止部与台阶段的对应位置抵接,从而使锁头处于锁止状态;之后,转动锁芯柱带动第二锁钩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锁止部与第二锁钩的对应位置卡接,使控制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把手柱无法带动第二拨动板转动;从而方便的打开及关闭车门,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实用性强。
为避免第一拨动板在转动时发生蹿动,作为优选,在所述锁体的外侧设有撑块,所述撑块与第一拨动板之间由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拨动板上设有限位块,转动第一拨动板时,限位块与锁体外侧壁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
为便于控制板和第一锁钩弹性转动,作为优选,在所述锁体内设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控制板上固设有控制板扭簧,所述控制板扭簧和控制板均穿设在第一固定柱上,所述控制板扭簧的非固定端斜向外伸出并与锁体底面和侧面的夹角处抵接;所述第一锁钩上固设有锁钩扭簧,所述锁钩扭簧和第一锁钩均穿设在第二固定柱上,所述锁钩扭簧的非固定端斜向外伸出并与锁体内侧底面的对应位置抵接。
为便于第一锁止部与第一拨动板抵接限位,作为优选,所述台阶段包括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每个所述台阶均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第二台阶的竖直段与过渡斜段连接;在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与第一台阶的竖直段抵接限位,所述锁柱扣接固定在开口槽中,在半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与第二台阶的竖直段抵接限位,所述锁柱仍扣接固定在开口槽中;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与过渡斜段抵接,所述锁柱从开口槽中脱离。
为便于第二锁钩与第二锁止部卡接,以及避免第二锁钩在转动时与第二锁止部发生干涉,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二锁钩上设有向外伸出的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伸出端的一侧固设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段,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延伸部和第二锁钩的对应位置形成锁止卡槽,在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二锁止部卡接在锁止卡槽中。
当第二锁钩先于第二拨动板处于锁止状态的位置时,为避免第二拨动板在转动时与第二锁钩发生干涉,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锁止部朝向第二锁钩的一侧还设有斜直段。
为方便转动第二锁钩,以及避免第二锁钩位于锁止状态或打开状态的位置时发生移位,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二锁钩上设有锁芯扭簧,该第二锁钩上还固设有第五固定柱,在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三固定柱,所述锁芯扭簧的一端套设在第五固定柱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三固定柱上;在该第二锁钩的一侧,还设有固设在壳体上的限位柱,在打开状态时,所述延伸部的一侧与限位柱抵接限位。
为便于第二拨动板弹性转动,作为优选,所述把手柱的两端分别穿设出壳体的对应端端面,在所述第二拨动板和壳体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套设在把手柱上的拨动板扭簧,所述第二拨动板与壳体对应端端面之间的宽度,与拨动板扭簧的长度相适配;在所述壳体内设有第四固定柱,在所述第二拨动板上设有第六固定柱,所述拨动板扭簧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伸出端,另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二伸出端,所述第一伸出端的一侧与第四固定柱的对应位置抵接,所述第二伸出端的一侧与第六固定柱的对应位置抵接。
为便于限位第二拨动板的转动角度,作为优选,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两个对称穿设在第二拨动板上的导向钉,所述导向钉的两端均水平穿设过壳体对应端的侧面,在所述第二拨动板与壳体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固设在导向钉上的限位段,所述限位段的长度与第二拨动板和壳体对应端端面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所述第二拨动板对应每个导向钉的位置处均设有横向让位孔,在所述壳体上,对应每个导向钉两端的穿设处均设有竖向限位槽。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控制板、第一锁钩、第一拨动板、第二锁钩和第二拨动板,不仅能够方便的打开及关闭车门,而且简化了内部结构;设置有导向结构,能够准确限位第二拨动板的转动角度,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锁头在锁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锁头在半锁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锁头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锁头在锁止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5为锁头在打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6为第一拨动板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控制机构在锁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控制机构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二锁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控制机构的俯视图。
图11为控制机构的左视图。
图12为控制机构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锁头和控制机构,所述锁头包括锁体1,在所述锁体1内设有控制板2、第一锁钩3、第一固定柱11和第二固定柱12,在所述锁体1的外侧设有连接部15,在所述锁体1的外侧设有撑块,所述撑块与第一拨动板4之间由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拨动板4上设有限位块15,转动第一拨动板4时,限位块15与锁体1外侧壁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所述控制板2上固设有控制板扭簧21,所述控制板扭簧21和控制板2均穿设在第一固定柱11上,所述控制板扭簧21的非固定端斜向外伸出并与锁体1底面和侧面的夹角处抵接;所述控制板2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传动部22,所述传动部22与第一拨动板4的插入端抵接,该控制板2的另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锁止部23。
所述第一锁钩3上固设有锁钩扭簧33,所述锁钩扭簧33和第一锁钩3均穿设在第二固定柱12上,所述锁钩扭簧33的非固定端斜向外伸出并与锁体1内侧底面的对应位置抵接;所述第一锁钩3的一端设有开口槽34,另一端设有台阶段和过渡斜段35,所述台阶段包括第一台阶31和第二台阶32,每个所述台阶均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第二台阶32的竖直段与过渡斜段35连接;在所述开口槽34内设有锁柱10,在所述锁体1的上端,对应第一锁钩3的位置处开设有锁钩让位槽13,在所述锁体1的两个对应侧面上均开设有通槽14;在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23与第一台阶31的竖直段抵接限位,所述锁柱10扣接固定在开口槽34中,在半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23与第二台阶32的竖直段抵接限位,所述锁柱10仍扣接固定在开口槽34中;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23与过渡斜段35抵接,所述锁柱10从开口槽34中脱离。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壳体5,所述壳体5内转动设有第二锁钩6和第二拨动板8,所述壳体5的一侧设有锁芯72,另一侧插设有锁芯柱7,所述锁芯柱7的插入端穿设固定在第二锁钩6上,该锁芯柱7的插入端与锁芯72连接;在所述第二锁钩6上设有向外伸出的延伸部63,在所述延伸部63伸出端的一侧固设有弧形部64,所述弧形部64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段67,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段66,所述第一弧形段67、延伸部63和第二锁钩6的对应位置形成锁止卡槽65;在所述第二锁钩6上设有锁芯扭簧61,该第二锁钩6上还固设有第五固定柱62,在所述壳体5上设有第三固定柱51,所述锁芯扭簧61的一端套设在第五固定柱62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三固定柱51上;在该第二锁钩6的一侧,还设有固设在壳体5上的限位柱52,在打开状态时,所述延伸部63的一侧与限位柱52抵接限位。
所述第二拨动板8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拨动部81,所述拨动部81与第一拨动板4的非插入端之间连接有连接线41,所述第二拨动板8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锁止部82,在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二锁止部82卡接在锁止卡槽65中,所述第二锁止部82朝向第二锁钩6的一侧还设有斜直段80;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上穿设有把手柱9,所述把手柱9的两端分别穿设出壳体5的对应端端面,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和壳体5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套设在把手柱9上的拨动板扭簧85,所述第二拨动板8与壳体5对应端端面之间的宽度,与拨动板扭簧85的长度相适配;在所述壳体5内设有第四固定柱53,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上设有第六固定柱83,所述拨动板扭簧85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伸出端851,另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二伸出端852,所述第一伸出端851的一侧与第四固定柱53的对应位置抵接,所述第二伸出端852的一侧与第六固定柱83的对应位置抵接。
该第二拨动板8上还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两个对称穿设在第二拨动板8上的导向钉87,所述导向钉87的两端均水平穿设过壳体5对应端的侧面,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与壳体5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固设在导向钉87上的限位段86,所述限位段86的长度与第二拨动板8和壳体5对应端端面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所述第二拨动板8对应每个导向钉87的位置处均设有横向让位孔84,在所述壳体5上,对应每个导向钉87两端的穿设处均设有竖向限位槽54。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1至图12所示,在使用时,锁头和控制机构分别设置在车门(未标示)上的适当位置,拨动部81与第一拨动板4的非插入端之间通过连接线41连接,连接线41优选为钢丝;在锁芯柱7的非连接端设有内旋钮(未标示),在把手柱9的两端均设有把手(未标示),锁柱10固设在车体门框(未标示)上的对应位置处。
车门关闭时,车体门框上的锁柱10位于通槽14中,第一锁止部23与第一台阶31的竖直段抵接限位,阻止第一锁钩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将锁柱10扣接固定在开口槽34中,锁头处于锁止状态;此时,控制机构中的第二锁止部82与锁止卡槽65卡接限位,阻止第二拨动板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左侧的导向钉87与对应位置竖向限位槽54的下端抵接,右侧的导向钉87与对应位置竖向限位槽54的上端抵接,从而阻止第二拨动板8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无法拧动把手打开车门。
打开车门时,拧动内旋钮或使用钥匙转动锁芯72,使锁芯柱7带动第二锁钩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延伸部63的一侧与限位柱52抵接时,第二锁钩6停止转动,第二锁止部82与锁止卡槽65脱离,此时,拧动把手使把手柱9带动第二拨动板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左侧的导向钉87与对应位置竖向限位槽54的上端抵接时,右侧的导向钉87也与对应位置竖向限位槽54的下端抵接,从而阻止第二拨动板8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控制机构处于打开状态。
与此同时,在第二拨动板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拨动部81通过连接线41带动第一拨动板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第一拨动板4的插入端推动控制板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第一锁止部23与台阶段脱离后,控制板2不再阻挡第一锁钩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往外推动车门,第一锁钩3随之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锁柱10从开口槽34中脱离,从而打开车门;此时,第一锁钩3在锁钩扭簧33的弹性力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第一锁钩3与锁钩让位槽13的对应端内壁抵接限位,锁头处于打开状态。
之后,松开把手,拨动板扭簧85的弹性力使第二拨动板8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并通过连接线41带动第一拨动板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左侧的导向钉87与对应端竖向限位槽54的下端抵接,右侧的导向钉87与对应端竖向限位槽54的上端抵接,从而使第二拨动板8停止转动,在第一拨动板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控制板扭簧21的弹性力使控制板2也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使第一锁止部23与过渡斜段35的对应位置抵接;此时,锁头仍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锁钩6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位置处。
关闭车门时,往内推动车门,使开口槽34的对应位置与锁柱10抵接,锁柱10推动第一锁钩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锁止部23与过渡斜段35脱离,控制板扭簧21的弹性力使控制板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第一锁止部23与第一台阶31的竖直段抵接限位,从而使锁头处于锁止状态;之后,拧动内旋钮或使用钥匙转动锁芯72,使锁芯柱7带动第二锁钩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将第二锁止部82卡接固定在锁止卡槽65中,从而使控制机构处于锁止状态。
在关闭车门时,会出现车门未完全扣合的情况,此时,第二拨动板8位于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处,第二锁钩6不与第二锁止部82卡接,第一锁止部23与第二台阶32的竖直段抵接限位,仍能阻止第一锁钩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锁柱10仍扣接固定在开口槽34中,使车门无法推开,锁头处于半锁止状态;在打开车门时,往外轻推车门会出现车门未完全打开的情况,使锁头也处于半锁止状态而无法继续推开车门,在遇到上述半锁止状态时,只需要向内推动车门,使锁柱10抵接开口槽34的下槽壁,推动第一锁钩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使第一锁止部23与第一台阶31的竖直段抵接限位,就能使锁头处于锁止状态。
若第二拨动板8未处于锁止状态时的位置,而先将第二锁钩6转动至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则松开把手后,在第二拨动板8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斜直段80与第二弧形段66的对应位置抵接,并推动第二锁钩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让位,当第二拨动板8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后,斜直段80与第二弧形段66脱离,锁芯扭簧61的弹性力使第二锁钩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锁止状态时的位置,将第二锁止部82卡接固定在锁止卡槽65中,此时无法打开车门,从而使控制机构处于锁止状态。
在第二锁钩6上设有锁芯扭簧61,当第二锁钩6位于锁止状态的位置时,锁止卡槽65与第二锁止部82抵接,锁芯扭簧61对应端的弹性力阻止第二锁钩6翻转,拧动锁芯柱7,使第二锁钩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锁芯扭簧61也围绕第三固定柱5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锁芯扭簧61两端端头的间距逐渐缩减,转动一段距离后,随着延伸部63逐渐靠近限位柱52,锁芯扭簧61两端端头的间距逐渐增大,待延伸部63与限位柱52抵接时,锁芯扭簧61两端端头的间距恢复到初始宽度,此时,延伸部63在锁芯扭簧61对应端的弹性力作用下,不会发生反弹,避免第二锁钩6在锁止状态或打开状态时发生移位,从而使转动锁芯柱7更加省力。
所述第一锁钩3上设有过渡斜段35,过渡斜段35和第二台阶32的竖直段上端连接,在开启和关闭车门时,第一锁钩3发生转动,过渡斜段35能够给第一锁止部23让位,从而避免第一锁止部23与第一锁钩3发生干涉,便于第一锁钩3转动。
在弧形部64上设有第一弧形段67,在第二锁止部82与锁止卡槽65的卡接和脱离的过程中,能够避免第二锁止部82与锁止卡槽65发生转动干涉,便于卡接紧密以及解扣开启。
第二拨动板8对应每个导向钉87的位置处均设有横向让位孔84,在第二拨动板8的转动过程中,能够对导向钉87进行横向让位,从而避免导向钉87与第二拨动板8发生干涉;在第二拨动板8与壳体5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固设在导向钉87上的限位段86,在第二拨动板8的转动过程中,能够避免导向钉87发生蹿动。
本实用新型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重型车门锁,包括锁头和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头包括锁体(1),所述锁体(1)内设有能弹性转动的控制板(2)和第一锁钩(3),在所述锁体上还插设有第一拨动板(4),所述控制板(2)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传动部(22),所述传动部(22)与第一拨动板(4)的插入端抵接,该控制板(2)的另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锁止部(23);所述第一锁钩(3)的一端设有开口槽(34),另一端设有台阶段和过渡斜段(35),在所述开口槽(34)内设有锁柱(10),在所述锁体(1)的上端,对应第一锁钩(3)的位置处开设有锁钩让位槽(13),在所述锁体(1)的两个对应侧面上均开设有通槽(14),在使用时,所述第一锁止部(23)分别与台阶段或过渡斜段(35)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壳体(5),所述壳体(5)内转动设有第二锁钩(6)和第二拨动板(8),所述壳体(5)的一侧设有锁芯(72),另一侧插设有锁芯柱(7),所述锁芯柱(7)的插入端穿设固定在第二锁钩(6)上,该锁芯柱(7)的插入端与锁芯(72)连接;所述第二拨动板(8)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拨动部(81),另一端设有第二锁止部(82),所述拨动部(81)与第一拨动板(4)的非插入端之间连接有连接线(41),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上穿设有能弹性转动的把手柱(9),该第二拨动板(8)上还设有导向结构;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二锁止部(82)与第二锁钩(6)的对应位置卡接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体(1)的外侧设有撑块,所述撑块与第一拨动板(4)之间由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拨动板(4)上设有限位块(15),转动第一拨动板(4)时,限位块(15)与锁体(1)外侧壁的对应位置抵接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体(1)内设有第一固定柱(11)和第二固定柱(12),所述控制板(2)上固设有控制板扭簧(21),所述控制板扭簧(21)和控制板(2)均穿设在第一固定柱(11)上,所述控制板扭簧(21)的非固定端斜向外伸出并与锁体(1)底面和侧面的夹角处抵接;所述第一锁钩(3)上固设有锁钩扭簧(33),所述锁钩扭簧(33)和第一锁钩(3)均穿设在第二固定柱(12)上,所述锁钩扭簧(33)的非固定端斜向外伸出并与锁体(1)内侧底面的对应位置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段包括第一台阶(31)和第二台阶(32),每个所述台阶均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第二台阶(32)的竖直段与过渡斜段(35)连接;在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23)与第一台阶(31)的竖直段抵接限位,所述锁柱(10)扣接固定在开口槽(34)中,在半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23)与第二台阶(32)的竖直段抵接限位,所述锁柱(10)仍扣接固定在开口槽(34)中;在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23)与过渡斜段(35)抵接,所述锁柱(10)从开口槽(34)中脱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锁钩(6)上设有向外伸出的延伸部(63),在所述延伸部(63)伸出端的一侧固设有弧形部(64),所述弧形部(64)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段(67),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段(66),所述第一弧形段(67)、延伸部(63)和第二锁钩(6)的对应位置形成锁止卡槽(65),在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二锁止部(82)卡接在锁止卡槽(65)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止部(82)朝向第二锁钩(6)的一侧还设有斜直段(8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锁钩(6)上设有锁芯扭簧(61),该第二锁钩(6)上还固设有第五固定柱(62),在所述壳体(5)上设有第三固定柱(51),所述锁芯扭簧(61)的一端套设在第五固定柱(62)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三固定柱(51)上;在该第二锁钩(6)的一侧,还设有固设在壳体(5)上的限位柱(52),在打开状态时,所述延伸部(63)的一侧与限位柱(52)抵接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柱(9)的两端分别穿设出壳体(5)的对应端端面,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和壳体(5)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套设在把手柱(9)上的拨动板扭簧(85),所述第二拨动板(8)与壳体(5)对应端端面之间的宽度,与拨动板扭簧(85)的长度相适配;在所述壳体(5)内设有第四固定柱(53),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上设有第六固定柱(83),所述拨动板扭簧(85)的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一伸出端(851),另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第二伸出端(852),所述第一伸出端(851)的一侧与第四固定柱(53)的对应位置抵接,所述第二伸出端(852)的一侧与第六固定柱(83)的对应位置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两个对称穿设在第二拨动板(8)上的导向钉(87),所述导向钉(87)的两端均水平穿设过壳体(5)对应端的侧面,在所述第二拨动板(8)与壳体(5)一端的端面之间,设有固设在导向钉(87)上的限位段(86),所述限位段(86)的长度与第二拨动板(8)和壳体(5)对应端端面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所述第二拨动板(8)对应每个导向钉(87)的位置处均设有横向让位孔(84),在所述壳体(5)上,对应每个导向钉(87)两端的穿设处均设有竖向限位槽(5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