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桥梁预应力箱梁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预应力箱梁顶板钢筋施工过程中,翼缘板横向钢筋数量多、安装密度高,而在翼缘板横向钢筋安装过程中,纵向对齐度难以控制,在所有翼缘板横向钢筋安装完成后需人工逐个校核纵向对齐。并且人工校核调整后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纵向对齐度仍然参差不齐,导致后期湿接缝施工过程中翼缘板环向钢筋搭接长度无法满足。因此在预应力箱梁翼缘板横向钢筋安装过程中如何提高横向钢筋安装的对齐度,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后期湿接缝施工过程中钢筋搭接质量,已成为预应力箱梁施工过程中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包括板状的本体,所述本体设在预应力箱梁模板上的翼缘板安装钢筋处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上设有若干凹槽,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与相邻钢筋之间的距离相等;
所述凹槽的深度相等,宽度与钢筋外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为角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安装翼缘板钢筋安装处的前端,在安装钢筋时,所有钢筋都能实现纵向对齐,省去了人工校正调整,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安装质量;进一步的,限位装置上的凹槽,在保证纵向对齐的同时,能够同时调整横向上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与预应力箱梁模板装配在一起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与预应力箱梁模板装配在一起的侧视图。
其中:1-限位装置;101-本体;102-凹槽;2-预应力箱梁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的主视图和侧视图,限位装置1包括本体101,本体101为两边互相垂直的长条金属板,本体101上设有若干凹槽102,相邻凹槽102之间的距离与相邻钢筋之间的距离相等,凹槽102的深度均相等,凹陷的宽度等于钢筋的外径。
参见图3和图4,图3和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与预应力箱梁模板装配在一起的俯视图和侧视图;限位装置1通过焊接的方式焊接在预应力箱梁模板2上的翼缘板钢筋安装处前端,预应力箱梁模板2分多节,限位装置1分多段分别焊接成型。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限位钢筋时,翼缘板横向钢筋安装时无需人工定位,可直接安装并且一次安装到位,安装后无需多次校核调整纵向对齐度,提高了安装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美观度,为后期湿接缝环向钢筋施工提供了安装精度。并且其制作简易、安装方便、成本低廉、简单实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精度。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的本体(101),所述本体(101)设在预应力箱梁模板(2)上的翼缘板安装钢筋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1)上设有若干凹槽(102),相邻凹槽(102)之间的间距与相邻钢筋之间的距离相等;
所述凹槽(102)的深度相等,宽度与钢筋外径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预应力箱梁的翼缘板横向钢筋的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1)为角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