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蚁蟓引诱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4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诱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蚁蟓引诱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蚂蚁、蝽蟓的消灭方法主要有药杀和诱捕。喷洒药物虽然能有效杀灭害虫,但是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并且喷洒药物也会杀死很多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用药饵灭杀时,现有技术中常使用引诱装置,通过引诱装置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从而达到诱杀功能,但是目前的引诱装置对蚂蚁、蝽蟓消灭能力弱,蚂蚁、蝽蟓容易从引诱装置中逃离,降低了杀虫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引诱装置对蚂蚁、蝽蟓消灭能力弱,蚂蚁、蝽蟓容易从引诱装置中逃离,降低了杀虫效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诱杀盒,所述诱杀盒的上端安装有盒盖,所述盒盖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机构,所述盒盖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两根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一块环形的顶板,所述顶板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器,所述引诱器内设有性信息素化合物;

所述引诱机构包括漏斗、导管、液态水、风机、两个出气孔和充电电池,所述漏斗固定连通在盒盖下端的中心处,所述漏斗的输出端与导管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液态水填充在诱杀盒内,所述导管远离漏斗的一端延伸至液态水的上方,所述风机安装在导管内,所述风机的出气端远离漏斗设置,两个所述出气孔关于漏斗对称开设在盒盖上,所述充电电池安装在盒盖的内侧壁上,所述充电电池的输出端与风机的输入端电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诱杀盒内的盒底安装有光诱捕机构,所述光诱捕机构包括防水罩和诱捕灯,所述防水罩固定连接在诱杀盒的盒底,所述诱捕灯安装在位于所述防水罩内诱杀盒的盒底,所述充电电池的输出端与诱捕灯的输入端电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上端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柱,两根所述连接柱关于引诱器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环形侧壁上固定套接有遮雨盖。

优选的,所述诱杀盒的下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插销杆。

优选的,所述诱杀盒与盒盖的连接处对称连接有搭扣,所述诱杀盒和盒盖通过两个搭扣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蚁蟓引诱装置,通过设置诱杀盒、盒盖、引诱机构和引诱器,将被引诱器引诱到的蚂蚁、蝽蟓吸入液态水中,防止其逃出引诱装置,提高了杀虫效果。

2、该蚁蟓引诱装置,通过设置光诱捕机构,利用诱捕灯发出相应波长的灯光对害虫进行吸引,提高了引诱装置的杀虫效果。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防止蚂蚁、蝽蟓逃出引诱装置,提高了杀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1诱杀盒、2盒盖、3引诱机构、31漏斗、32导管、33液态水、34风机、35出气孔、36充电电池、4支撑柱、5顶板、6引诱器、7光诱捕机构、71防水罩、72诱捕灯、8连接柱、9遮雨盖、10插销杆、11搭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诱杀盒1,诱杀盒1的上端安装有盒盖2,盒盖2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机构3,盒盖2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柱4,两根支撑柱4的另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一块环形的顶板5,顶板5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器6,引诱器6内设有性信息素化合物;

引诱机构3包括漏斗31、导管32、液态水33、风机34、两个出气孔35和充电电池36,漏斗31固定连通在盒盖2下端的中心处,漏斗31的输出端与导管32的输入端相连接,液态水33填充在诱杀盒1内,导管32远离漏斗31的一端延伸至液态水33的上方,与液态水33的水面相接近,风机34安装在导管32内,风机34的出气端远离漏斗31设置,进入液态水33内的空气再通过出气孔35排出诱杀盒1,两个出气孔35关于漏斗31对称开设在盒盖2上,出气孔35内安装有过滤网,防止害虫飞出诱捕装置,充电电池36安装在盒盖2的内侧壁上,充电电池36可连接外部的电源线对自身补充电能,充电电池36的输出端与风机34的输入端电线连接,充电电池36对风机34进行供电,诱杀害虫时,启动风机34,当害虫被引诱器6引诱到漏斗31在位置时,风机34从上向下产生的空气吸力会将害虫吸入导管32内,与风机34扇叶接触的害虫被扇叶切碎,进入导管32内的害虫被风吹向液态水33的水面,通过液态水33将害虫淹死,防止害虫生还逃出引诱装置,即使蝽蟓飞离未接触液态水33,蝽蟓也飞不出引诱装置。

诱杀盒1内的盒底安装有光诱捕机构7,光诱捕机构7包括防水罩71和诱捕灯72,防水罩71固定连接在诱杀盒1的盒底,诱捕灯72安装在位于防水罩71内诱杀盒1的盒底,充电电池36的输出端与诱捕灯72的输入端电线连接,充电电池36对诱捕灯72供电,诱捕灯72发出相应波长的灯光对害虫进行吸引,害虫被灯光吸引向引诱装置处聚集,提高了引诱装置的杀虫效果。

顶板5的上端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柱8,两根连接柱8关于引诱器6对称设置,在连接柱8上绑接绳索,方便的将引诱装置悬挂在树枝上。

顶板5的环形侧壁上固定套接有遮雨盖9,通过遮雨盖9对雨水进行遮挡。

诱杀盒1的下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插销杆10,将插销杆10插入泥土内,提高了引诱装置在地面的紧固度。

诱杀盒1与盒盖2的连接处对称连接有搭扣11,诱杀盒1和盒盖2通过两个搭扣11相连接,通过搭扣11方便的打开或固定杀盒1和盒盖2。

本实用新型中,诱杀害虫时,启动风机34,当害虫被引诱器6引诱到漏斗31所在位置时,风机34从上向下产生的空气吸力会将害虫吸入导管32内,与风机34扇叶接触的害虫被扇叶切碎,进入导管32内的害虫被风吹向液态水33的水面,通过液态水33将害虫淹死,防止害虫生还逃出引诱装置;充电电池36对诱捕灯72供电,诱捕灯72发出相应波长的灯光对害虫进行吸引,害虫被灯光吸引向引诱装置处聚集,提高了引诱装置的杀虫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诱杀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杀盒(1)的上端安装有盒盖(2),所述盒盖(2)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机构(3),所述盒盖(2)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柱(4),两根所述支撑柱(4)的另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一块环形的顶板(5),所述顶板(5)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器(6),所述引诱器(6)内设有性信息素化合物;

所述引诱机构(3)包括漏斗(31)、导管(32)、液态水(33)、风机(34)、两个出气孔(35)和充电电池(36),所述漏斗(31)固定连通在盒盖(2)下端的中心处,所述漏斗(31)的输出端与导管(32)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液态水(33)填充在诱杀盒(1)内,所述导管(32)远离漏斗(31)的一端延伸至液态水(33)的上方,所述风机(34)安装在导管(32)内,所述风机(34)的出气端远离漏斗(31)设置,两个所述出气孔(35)关于漏斗(31)对称开设在盒盖(2)上,所述充电电池(36)安装在盒盖(2)的内侧壁上,所述充电电池(36)的输出端与风机(34)的输入端电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杀盒(1)内的盒底安装有光诱捕机构(7),所述光诱捕机构(7)包括防水罩(71)和诱捕灯(72),所述防水罩(71)固定连接在诱杀盒(1)的盒底,所述诱捕灯(72)安装在位于所述防水罩(71)内诱杀盒(1)的盒底,所述充电电池(36)的输出端与诱捕灯(72)的输入端电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5)的上端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柱(8),两根所述连接柱(8)关于引诱器(6)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5)的环形侧壁上固定套接有遮雨盖(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杀盒(1)的下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插销杆(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杀盒(1)与盒盖(2)的连接处对称连接有搭扣(11),所述诱杀盒(1)和盒盖(2)通过两个搭扣(11)相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诱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蚁蟓引诱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诱杀盒,诱杀盒的上端安装有盒盖,盒盖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机构,盒盖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两根支撑柱的另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一块环形的顶板,顶板的中心处安装有引诱器,引诱器内设有性信息素化合物;引诱机构包括漏斗、导管、液态水、风机、两个出气孔和充电电池,漏斗固定连通在盒盖下端的中心处,漏斗的输出端与导管的输入端相连接,液态水填充在诱杀盒内,导管远离漏斗的一端延伸至液态水的上方,风机安装在导管内,风机的出气端远离漏斗设置。本实用新型防止蚂蚁、蝽蟓逃出引诱装置,提高了杀虫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吴翠荣;蒋生发;陆发德;伍家兴;文岐中;蒋谦;周兴和;吴翠琼;陈天渊;滑金锋;黄咏梅;李彥青;李慧峰;蒋和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07.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6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