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1


本实用新型涉及野外蚊虫采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双翅目昆虫尤其是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疾病传播媒介,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很大,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蚊媒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如登革热、乙型脑炎、基孔肯亚热、疟疾等疾病的流行,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负担。有时候对旅游业、畜牧业甚至会是致命的。蚊虫的标本采集,则是虫媒传染病监测和检测的重要手段。

目前多以诱蚊灯法、挥网法等来完成,而在人无法达到或者难以到达的区域开展蚊虫标本采集则显得十分困难。如沼泽地、重要景区的湖泊、水流分布的假山、灌木丛林等地域,在这些地域开展蚊虫标本采集对蚊媒传染病风险判断十分重要,却因为标本难以获得,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无人机的出现复杂地域的蚊虫采集活动成为可能,但是诱蚊灯由于结构笨重及需要电源供电等原因与飞行器配合不便,捕蚊网虽然易于与无人机结合但是在在飞行过程中一般的捕蚊网会剧烈晃动造成蚊虫采集效果差,而且进入网中的蚊虫容易逃离。

因此,蚊虫采集领域急需一种能够在沼泽地、重要景区的湖泊、灌木丛林等复杂地域的蚊虫采集装置来获得足够全面的蚊虫标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该蚊虫采集装置具有能够在沼泽地、重要景区的湖泊、灌木丛林等复杂地域进行蚊虫标本采集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包括:外层网袋、内层网袋、外网大支撑圈和内网小支撑圈;所述外层网袋一端设置有外层网袋入口,所述外层网袋套设于所述内层网袋外;所述内层网袋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层网袋入口和内层网袋出口,所述外层网袋入口与所述内层网袋入口均与所述外网大支撑圈固定连接,所述外网大支撑圈用于撑开所述外层网袋入口与所述内层网袋入口,所述外网大支撑圈连接有配重件,所述的外网大支撑圈上的两个中心固定点分别连接牵引线的一端,所述牵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飞行器连接,所述中心固定点为经过所述外网大支撑圈圆心的直线与所述外网支撑圈的两个交点;所述外层网袋远离所述外网大支撑圈的一端设置外网小支撑圈;所述内层网袋出口连接有内网小支撑圈,所述内网小支撑圈用于撑开所述内层网袋出口。

优选地,所述外层网袋远离所述外网大支撑圈的一端设置外网小支撑圈,所述外网小支撑圈上固定有圆形兜底。

优选地,所述外网大支撑圈与所述内网大支撑圈为弹性碳钢或金属材质。

优选地,所述外网大支撑圈和所述外网小支撑圈均与所述外层网袋采用纺织缝合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内网小支撑圈与所述内层网袋采用纺织缝合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网大支撑圈直径为30-70cm;所述外网小支撑圈直径为5-15cm。

优选地,所述牵引线长度不低于2米。

优选地,所述外层网袋撑开后成圆台状,且为60目以上的网状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内层网袋撑开后成圆台状,为60目以上的网状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内层网袋撑开后的圆台高度是外层网袋撑开后的圆台高度的1/2-2/3。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在外网大支撑圈上设置有配重件,可以保持在飞行器牵引下的捕蚊过程中,外网大支撑圈基本保持竖直状态,从而最大的保持了捕捉面积;外层网袋与内层网袋的双层设计使得进入网内的蚊虫活动面积减小,避免了在捕捉过程中发生昆虫进入网内后再次逃逸的问题;在飞行器停止飞行后,外层网袋与内层网袋由于重力作用会下垂,蚊虫不能逃逸,从而达到了捕捉蚊虫标本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搭配飞行器使用,飞行器能够到达人无法达到或者难以到达的区域开展蚊虫标本采集,能够在沼泽地、重要景区的湖泊、灌木丛林等复杂地域进行蚊虫标本采集的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牵引线,2-中心固定点,3-外网大支撑圈,4-配重件,5-圆形兜底,6-外层网袋,7-内网小支撑圈,8-内层网袋,9-外网小支撑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该蚊虫采集装置具有能够在沼泽地、重要景区的湖泊、灌木丛林等复杂地域进行蚊虫标本采集的能力。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包括:外层网袋6、内层网袋8、外网大支撑圈3和内网小支撑圈7;外层网袋6一端设置有外层网袋入口;内层网袋8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层网袋入口和内层网袋出口,外层网袋入口与内层网袋入口均与外网大支撑圈9固定连接,外网大支撑圈3用于撑开所述外层网袋入口与所述内层网袋入口,外网大支撑圈连接有配重件4,外网大支撑圈3上的两个中心固定点2分别连接两根牵引线1的一端,中心固定点2为经过所述外网大支撑圈3圆心的直线与所述外网支撑圈的两个交点,牵引线1的另一端用于与飞行器连接,飞行器可以分为无人机与旋翼机;外层网袋6远离外网大支撑圈3的一端设置外网小支撑圈9;内层网袋8出口连接有内网小支撑圈7,内网小支撑圈7用于撑开内层网袋出口。

本实用新型在外网大支撑圈3上设置有配重件4,可以保持在飞行器牵引下的捕蚊过程中,外网大支撑圈3基本保持竖直状态,从而最大的保持了捕捉面积;外层网袋6与内层网袋8的双层设计使得进入网内的蚊虫活动面积减小,避免了在捕捉过程中发生昆虫进入网内后再次逃逸的问题;在飞行器停止飞行后,由于重力作用内层网袋与外层网袋会下垂,蚊虫不能逃逸,从而达到了捕捉蚊虫标本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外层网袋6远离外网大支撑圈3的一端设置外网小支撑圈9,外网小支撑圈9上固定有圆形兜底5,从而可以在蚊虫采集之后依靠外网小支撑圈的重力及时使外层网袋下垂,避免蚊虫逃逸。

在本实施例中,外网大支撑圈3与内网小支撑圈7为弹性碳钢或者金属材质,从而可以保持外层网袋6与内层网袋8的入口始终保持最大张开状态,从而有利于蚊虫的获取。

在本实施例中,外网大支撑圈3与外网小支撑圈9和外层网袋6采用纺织缝合的方式连接,从而使外网大支撑圈3与外网小支撑圈9和外层网袋6之间连接更加紧密,有效防止了捕蚊过程中外网大支撑圈3与外网小支撑圈9和外层网袋6之间的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内网小支撑圈7与内层网袋8采用纺织缝合的方式连接,从而使内网小支撑圈7与内层网袋8之间连接更加紧密,有效防止了捕蚊过程中内网小支撑圈7与内层网袋8之间的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外网大支撑圈3直径为30-70cm,外网小支撑圈9直径为5-15cm。可以根据捕捉蚊虫的不同需要在外网大支撑圈3与外网小支撑圈9的尺寸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牵引线1长度不低于2米。

在本实施例中,外层网袋6撑开后成圆台状,为60目以上的网状材质构成,网面结实耐用,不易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内层网袋8撑开后成圆台状,为60目以上的网状材质构成,网面结实耐用,不易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内层网袋8撑开圆台的高度是外层网袋6撑开圆台的高度的1/2-2/3,合适的高度比更有利于蚊虫的获取。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工作时,牵引线悬挂于飞行器上,将本装置带动飞行,通过观察外网大弹性钢圈的状态,可以通过调节配重件使其基本保持竖直,本装置离开地面高度1.5-2.5m,飞行后,蚊虫进入内层网面和外层网面形成的空间之内,无法逃逸。飞行器停止飞行后,由于网面下垂,蚊虫也不能逃逸,从而达到捕获蚊虫标本的目的。从而使该蚊虫采集装置具有能够在沼泽地、重要景区的湖泊、灌木丛林等复杂地域进行蚊虫标本采集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网袋、内层网袋、外网大支撑圈和内网小支撑圈;所述外层网袋一端设置有外层网袋入口,所述外层网袋套设于所述内层网袋外;所述内层网袋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层网袋入口和内层网袋出口,所述外层网袋入口与所述内层网袋入口均与所述外网大支撑圈固定连接,所述外网大支撑圈用于撑开所述外层网袋入口与所述内层网袋入口,所述外网大支撑圈连接有配重件,所述的外网大支撑圈上的两个中心固定点分别连接牵引线的一端,所述牵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飞行器连接,所述中心固定点为经过所述外网大支撑圈圆心的直线与所述外网支撑圈的两个交点;所述外层网袋远离所述外网大支撑圈的一端设置外网小支撑圈;所述内层网袋出口连接有内网小支撑圈,所述内网小支撑圈用于撑开所述内层网袋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网小支撑圈上固定有圆形兜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网大支撑圈与所述内网小支撑圈为弹性碳钢或金属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网大支撑圈和所述外网小支撑圈均与所述外层网袋采用纺织缝合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网小支撑圈与所述内层网袋采用纺织缝合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网大支撑圈直径为30-70cm;所述外网小支撑圈直径为5-1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线长度不低于2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网袋撑开后成圆台状,且为60目以上的网状材质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网袋撑开后成圆台状,为60目以上的网状材质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网袋撑开后的圆台高度是外层网袋撑开后的圆台高度的1/2-2/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飞行器的蚊虫采集装置,涉及野外蚊虫采集领域;包括外层网袋、内层网袋、外网大支撑圈和内网小支撑圈;外层网袋一端设置有外网大支撑圈;内层网袋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层网袋入口和内层网袋出口,外层网袋入口与内层网袋入口均与外网大支撑圈固定连接,外网大支撑圈用于撑开外层网袋入口与内层网袋入口,外网大支撑圈连接有配重件,外网大支撑圈上的中心固定点连接有牵引线的一端,牵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飞行器连接;内层网袋出口连接有内网小支撑圈,内网小支撑圈用于撑开内袋出口。该蚊虫采集装置具有能够在复杂地域进行蚊虫标本采集的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石华;张雅明;陈宏宇;胡颖;王玥;杨振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技术研发日:2019.08.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6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