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系统及复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标签在生产的时候为了便于加工效率,大多都是将多个的电子标签逐个预先封装在一条封装料带上,该复合为整个电子标签的基本复合;而且带状的成品也便于后期的存储、运输以及后期的加工,因此电子标签广泛采用这样的加工方式。

初次复合得到的电子标签在后期的时候中,外部的封装容易出现破裂,一般都会进行二次封装。在后期的加工中,芯片带需要分切成单个芯片,然后还需将单个的芯片进行进行二次复合。一般是将单个的芯片放置在两条胶带上,然后利用热封技术将单个芯片二次封装在两条胶带所组成的胶膜内,再然后进行分切成单个具有二次复合的电子标签。

然而目前初次的芯片带还依靠人工或一些简单的分切装置进行初级分切,然后利用人工或者机械手夹持分切得到的半成品芯片转移并粘贴到一条胶带上,然后再将两条胶带进行热封粘合,最后进行分切。其中将两条胶带进行热封粘合并分切相对容易实现自动化,容易实现流水线式的加工,而传统的加工方式在分切芯片带后再将芯片粘贴在胶带上,即使使用机械手效率依然难以满足要求,而且机械手设备成本高,还占用空间。如何将初次封装的芯片带进行分切后能快速粘附在胶带上,是目前整个电子贴标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巧妙,能将芯片带分切成单个芯片,并快速将该单个芯片粘附在面纸带/底纸带上的转帖系统及复合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帖系统,包括:

机架,其上可输送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

分切转移装置,其上设置有转移辊以及分切机构;转移辊可将未分切的该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限制在其外周,并配合分切机构可将机架所输送的该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均分切出原料单元;以及

转帖装置,其上输送有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二原料带;

其中,转移辊可将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转移,并配合转帖装置将原料单元粘附在第二原料带上。

有益效果:本转帖系统利用转移辊可将未分切的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限制在其外周,并配合分切机构将机架所输送的该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分切出原料单元;然后利用转移辊可将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转移,并配合转帖装置将原料单元粘附在对应的第二原料带上,上述简单的结构巧妙地将并排的至少一条芯片带/电子标签芯片连结体均分切出单个芯片后,转移辊还能将单个芯片转移并粘附在转帖装置的面纸带上,实现了分切后能快速转移并粘贴,减少了外部转移粘贴设备的投入,同时转移辊能同时固定芯片带,还能转移分切后的单个芯片,功能强度,集成度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转移辊包括辊轴、可转动套装在辊轴上的封气筒以及用于封气筒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安装在机架上,所述封气筒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将工件吸附的抽吸区;当封气筒与辊轴相对转动时,封气筒位于抽吸区的对应位置吸附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封气筒带动原料单元围绕自身转动中心偏心转动,并将原料单元转移并粘附在转帖装置所输出第二原料带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辊轴内部设有负压腔,其侧壁设置有连通负压腔的气窗;所述封气筒可转动安装在辊轴外,封气筒的侧壁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空腔;所述封气筒的外侧壁设置有若干连通空腔的吸附通孔;至少一个空腔内设置有匹配气窗的抽吸道,设置有抽吸道的空腔可配合吸附通孔周期性形成所述抽吸区,当抽吸道与气窗相对转动完全错位时,抽吸区上所吸附的原料单元至少部分粘附在第二原料带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封气筒还包括内筒和同轴套装在内筒外的外筒,所述内筒和外筒可同步转动安装在辊轴外,所述内筒的两端通过封气环与外筒连接,并形成夹层空间,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通过隔板将夹层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所述空腔;抽吸道设置在任一个所述空腔对应的内筒侧壁上,所述吸附通孔设置在外筒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分切机构包括调节座、切刀辊以及若干切刀,所述调节座安装在切刀辊的两端,且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机架上;所述切刀辊的外周中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切刀的安装环槽,所述切刀辊位于安装环槽的两端设置有配合封气筒的接力部,所述封气筒的外壁通过接力部带动切刀辊转动,切刀配合封气筒的外壁分切第一原料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转帖装置包括进料滚筒、出料滚筒以及转帖压辊机构,所述进料滚筒和出料滚筒均安装在机架上,且位于转移辊与分切机构出料的两侧;第二原料带可绕过进料滚筒以及出料滚筒,且位于靠近转移辊的一侧;所述转帖压辊机构安装在机架对应转移辊对应位置,所述转帖压辊机构的输出端可往复将第二原料带压向转移辊所输送的原料单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转帖压辊机构包括安装架、压辊、设置在安装架上的调节把手以及横架,所述安装架安装在机架上;调节把手安装在安装架上,且输出端与横架连接,所述压辊可转动安装在横架上,所述调节把手可通过横架将压辊压向转移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面,提供一种复合系统,包括送料装置以及所述的转帖系统,所述送料装置安装在机架上,其上设置有送料辊和一个或并排的至少两个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均可配合机架截停第一原料带或配合送料辊夹送第一原料带。

有益效果: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复合系统,该复合系统利用辅助机构可配合机架截停第一原料带或配合送料辊夹送第一原料带,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很好地将实现在输送多组/多排芯片带/电子标签芯片连结体时,能调节该多排/多组芯片带同步输送,便于分切装置的分切,提高了整个复合系统的工作效率,高效地将若干电子标签芯片转移至面纸带上,得到一个由若干电子标签成品连接的带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辅助机构包括第一进给轮组和第二进给轮组,所述第二进给轮组设置在安装架位于送料辊的对应位置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输送第一原料带的输送台,所述第一进给轮组设置在机架位于进料一侧输送台的对应位置上;所述第一进给轮组和第二进给轮组均包括滑块、升降气缸、安装在升降气缸输出端上的支架以及安装在支架上的进给轮,所述滑块可滑动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升降气缸向下安装在滑块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送料辊包括可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的驱动轴、套装在驱动轴外的送料筒以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辅助架安装在机架上,且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轴连接;所述送料筒的凸出输送台的输送平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移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移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移辊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切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帖压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转帖系统、复合系统,本实用新型所加工的原料/工件包括第一原料带a、和第二原料带c;第一原料带a切断后得到若干个单元,即原料单元b。产品、原料、物料等,并非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产品、原料、物料等在权利中的引入,是为了说明结构和/或功能。本实用新型保护客体所能加工的物料/产品呈现为带状,如一些薄膜带、芯片带、布带等等。

如应用本实用新型包括客体进行加工电子标签带,第一原料带a为芯片带、是若干个芯片连接所得,芯片带分切得到芯片、即芯片为原料单元b,芯片需要转帖到面纸带/底纸带上,面纸带/底纸带在撕下其母带(临时保护膜)后、其粘接面可贴上电子标签的芯片。

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帖系统,包括:机架1、分切转移装置以及转帖装置4;机架1上可输送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a;本申请的转帖系统中,机架1上可以根据订单的批量大小,选择同时分切一条或多条第一原料带a。而在本申请中,机架上设置有输送台11,当然还可以设置有一个进料机构进行送料,本实施例中不在此详述,在本申请中的另一个拓展实施例针对于第一原料带a的送料有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分切转移装置上设置有转移辊2以及分切机构3;转移辊2可将未分切的该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a限制在其外周,并配合分切机构3将机架1所输送的该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a分切出原料单元b;转帖装置4上输送有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二原料带c;其中,转移辊2可将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b转移,并配合转帖装置4将原料单元b粘附在对应的第二原料带c上。

其中,参见图3至图6,转移辊2包括辊轴21、可转动套装在辊轴21上的封气筒22以及用于封气筒22转动的驱动机构23,驱动机构23安装在机架1上,封气筒2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将工件吸附的抽吸区;当封气筒22与辊轴21相对转动时,封气筒22位于抽吸区的对应位置吸附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b,封气筒22带动原料单元b围绕自身转动中心偏心转动,并将原料单元b转移并粘附在转帖装置4所输出第二原料带c上。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抽吸区是封气筒22转动到特定区域才形成的,在本实施例中,抽吸区位于分切机构3与转帖装置4之间的对应位置上。为了实现封气筒22只在这个区域进行吸附原料单元b,本申请中可设定整个封气筒22只转动到这个这个位置时启动抽吸的功能。虽然能实现上述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本申请中所输送的是单个芯片(一种电子标签芯片,薄片电路),如果芯片提醒很小的时候,很难进行把控每个芯片之间的间隔,同时整个起停过程很难进行实际的控制。

为此,参见图4至图6,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如何实现封气筒22在特定区域吸附工件的结构。其中,辊轴21内部设有负压腔211,其侧壁设置有连通负压腔211的气窗212;封气筒22可转动安装在辊轴21外,封气筒22的侧壁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空腔221;封气筒22的外侧壁设置有若干连通空腔221的吸附通孔222;至少一个空腔221内设置有匹配气窗212的抽吸道223,设置有抽吸道223的空腔221可配合吸附通孔222周期性形成抽吸区,当抽吸道223与气窗212相对转动完全错位时,抽吸区上所吸附的原料单元b至少部分粘附在第二原料带c上。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空腔221连通特定方向的气窗212的方式使得整个封气筒22在转动过程中,在转动到特定的区域后能进行吸附第一原料带a或原料单元b。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气窗212指向分切机构3与转帖装置4之间的对应位置,除了这个的影响因素外,整个空腔221的区域大小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了整个抽吸区的范围大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气窗212开口方向以及设置有抽吸道223的空腔221均与实际所要加工的产品尺寸有关,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选用。

为了更好地加工和安装,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封气筒22还包括内筒224和同轴套装在内筒224外的外筒225,内筒224和外筒225可同步转动安装在辊轴21外,内筒224的两端通过封气环226与外筒225连接,并形成夹层空间,外筒225与内筒224之间通过隔板227将夹层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空腔221;抽吸道223设置在任一个空腔221对应的内筒224侧壁上,吸附通孔222设置在外筒225上。经过实际生产验证,在常规的电子标签加工时,单个芯片初级品在实际分切和转帖的过程中,只需要两个空腔221即可实现上述的功能,一个空腔221为吸附作用,另外一个空腔221不与气窗212连通,甚至不起作用的空腔221甚至不做设计,当然在本申请中不设置有抽吸道223与气窗212连通的空腔221还有别的作用,下文有详细说明。而上述这样设计使得整个不吸附芯片的区域,能正好实现整个第一原料带a即芯片带的输送,使得封气筒22转动一圈后,正好能输送一个单位宽度芯片的芯片带,此时正好表现为吸附作用的空腔221正好通过抽吸道223与气窗212连通,第一原料带a被吸附并绕在在外筒225上,这样便于分切机构3配合外筒225进行分切。

为了实现更好地转动,在本申请中,外筒225的两端通过转动轴承安装在辊轴21的外壁上,外筒225位于转动轴承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配合转动轴承外圈的台阶。更进一步,转动轴承包括第一轴承d和第二轴承e,辊轴21的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轴承d内圈的台肩,辊轴21位于台肩的一侧套装有用于限制第一轴承d外圈的滑环组228;外筒225远离台肩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轴承e外圈的封堵环229,辊轴21远离台肩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锁紧第二轴承e内圈的锁紧螺母。

在本实施例中,整个封气筒22的转动尤其重要,因为辊轴21上气窗212的开口方向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因此在本申请中为了带动封气筒22与辊轴21相对转动,因此只能选择封气筒22围绕辊轴21转动。驱动机构23包括安装在机架1上的驱动电机231、设置在驱动电机231输出端上的转动轴232以及安装在转动轴232输出端上的驱动轮233,在本申请中为了更好地带动整个封气筒22能同步转动,驱动轮233为齿轮,而封气筒22与驱动轮233配合的一端优选封堵环229的一端,这样可以将整个封堵环229加工成齿环,这边便于加工和后期的安装,同时也减少外筒225的加工难度。

参见图3和图7,在本申请中,机架1位于抽吸区对应位置上设置有安装槽,分切机构3位置可调地安装在安装槽内;分切机构3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进行分切芯片带。分切机构3包括调节座31、切刀辊32以及若干切刀33,调节座31安装在切刀辊32的两端,且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机架1上的安装槽内;切刀辊32的外周中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切刀33的安装环槽34,切刀辊32位于安装环槽34的两端设置有配合封气筒22的接力部35,封气筒22的外壁通过接力部35带动切刀辊32转动,切刀33配合封气筒22的外壁分切第一原料带a。为了更好地安装切刀33,本实施例中将所有的切刀33预先固定在一块安装胶垫36上,然后将安装胶垫36绕在安装环槽34内,并通过螺钉或者其他结构进行固定,在本申请中为了能更好地分切第一原料带a,切刀33的工作面应该凸出整个安装环槽34,且与接力部35的外径一致,这样可以使得外筒225在带动接力部35进行转动的时候,切刀33的工作面正好抵在外筒225的外壁上,能将整个第一原料带a切断。其中切刀33必然要高出安装胶垫36,同时每组切刀33之间的间距根据单个芯片的长度进行设置,同时也考虑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腔221的设置个数,这里不做详述。

参见图1、图2、图3以及图8转帖装置4包括进料滚筒41、出料滚筒42以及转帖压辊机构43,进料滚筒41和出料滚筒42均安装在机架1上,且位于转移辊2与分切机构3出料的两侧;第二原料带c绕过进料滚筒41以及出料滚筒42,且位于靠近转移辊2的一侧;转帖压辊机构43安装在机架1对应转移辊2对应位置,转帖压辊机构43的输出端可往复将第二原料带c压向转移辊2所输送的原料单元b。转帖压辊机构43包括安装架44、压辊45、设置在安装架44上的调节把手47以及横架46,安装架44安装在机架1上;调节把手47安装在安装架44上,且输出端与横架46连接,压辊45可转动安装在横架46上,调节把手47可通过横架46将压辊45压向转移辊2。为了调节压辊45与外筒225之间的间距,即为了调节对整个第二原料带c与原料单元b的贴合力度,本申请中的调节把手47可以通过外部的驱动结构进行驱动横架46的伸缩。为了实现整个的自动化控制,可以利用伸缩气缸48进行驱动整个横架46的伸缩情况。

参见图1至图3,在实际的生产中,一些原料单元b粘附失败在第二原料带c上,且继续跟随外筒225进行转动,这样直接会影响接下来的第一原料带a进行分切以及粘附。为了避免上述的情况出现,本申请中机架1位于转移辊2的下方还设置有用于抽吸转移辊2上工件的抽吸机构5,抽吸机构5位于转移辊2与转帖装置4配合出料的一端。抽吸机构5包括一个吸收斗51,吸收斗51的两侧凸出并与整个外筒225外壁相仿形,简单地讲吸收斗51罩在外筒225外壁外,吸收斗51的下端连接有抽气管52,抽气管52与外部的负压设备连接。

参见图1、图2和图9,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复合系统,包括送料装置6以及上述的转帖系统。为了提高整个复合系统的加工效率,本申请能同时输送多组第一原料带a,即输送本申请中的芯片带。其中,送料装置6安装在机架1上,其上设置有送料辊62和辅助机构61,辅助机构61在本申请中设置有多组,这个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进行设置;辅助机构61均可配合机架1截停第一原料带a或配合送料辊62夹送第一原料带a。

参见图9,其中,辅助机构61包括第一进给轮组61a和第二进给轮组61b,第二进给轮组61b设置在安装架44位于送料辊62的对应位置上;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输送第一原料带a的输送台11,第一进给轮组61a设置在机架1位于进料一侧输送台11的对应位置上。本实施例中为了节省成本,第一进给轮组61a和第二进给轮组61b均包括滑块611、升降气缸612、安装在升降气缸612输出端上的支架613以及安装在支架613上的进给轮614,滑块611可滑动安装在安装架44上,升降气缸612向下安装在滑块611上,这样便于零部件的替换和市场采购。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宽度的第一原料带,本实施例中机架1位于输送台11的输送方向横向架设有滑轨12,滑块611可滑动安装在滑轨12上,这样使得每个第一进给轮组61a或第二进给轮组61b可以进行调节相互之间的间距,使得整个使用灵活性提高。

在加工这样的第一原料带a时可以通过辅助机构61配合输送台11将不同步的第一原料带压紧,其余的辅助机构61将对应的第一原料带压向送料辊62并配合送料辊62进行正常输送,这样不同步的第一原料带就会停止被输送,等到不同步第一原料带a上的部件与同步第一原料带a上的下一个部件位置对齐后,不同步第一原料带a所对应的辅助机构61不与输送台11相作用,并同时辅助机构61压向送料辊62配合送料辊62进行输送调整后的第一原料带,使得所有的第一原料带a均能同步输送。更具体地是,第二进给轮组61b配合送料辊62进行夹送同步的第一原料带a,而其余的第一原料带a所对应的第一进给轮组61a配合输送台11压紧第一原料带a并截停第一原料带a,然后等到所有的第一原料带a同步后,截停作用的第一进给轮组61a升起,对应的第二进给轮组61b下降进行夹送第一原料带a。反之亦可以截停同步的所有第一原料带,让不同步的第一原料带在辅助机构61与送料辊62的配合输送调整同步后,所有的辅助机构61再集体配合送料辊62输送第一原料带。无论第一原料带上是否具有部件,均可通过上述的方式进行调节。

更进一步,送料辊62包括可转动安装在机架1上的驱动轴621、套装在驱动轴621外的送料筒622以及驱动电机623;驱动电机623通过辅助架安装在机架1上,且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轴621连接;送料筒622的凸出输送台11的输送平面。

本转帖系统利用转移辊2可将未分切的第一原料带a限制在其外周,并配合分切机构3将机架1所输送的第一原料带a分切成原料单元b;然后利用转移辊2可将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b转移,并配合转帖装置4将原料单元b粘附在第二原料带c上,上述简单的结构巧妙地将芯片带分切成单个芯片后,转移辊2还能将单个芯片转移并粘附在转帖装置4的第二原料带c上,实现了分切后能快速转移并粘贴,减少了外部转移粘贴设备的投入,同时转移辊2能同时固定芯片带,还能转移分切后的单个芯片,功能强度,集成度高。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复合系统,该复合系统利用辅助机构61可配合机架1截停第一原料带a或配合送料辊62夹送第一原料带a,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很好地将实现在输送多组芯片带时,能调节所有芯片带同步输送,便于分切装置的分切,提高了整个复合系统的工作效率。

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转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1),其上可输送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a);

分切转移装置,其上设置有转移辊(2)以及分切机构(3);转移辊(2)可将未分切的该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a)限制在其外周,并配合分切机构(3)可将机架(1)所输送的该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一原料带(a)均分切出原料单元(b);以及

转帖装置(4),其上输送有一条或并排的至少两条第二原料带(c);

其中,转移辊(2)可将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b)转移,并配合转帖装置(4)将原料单元(b)粘附在第二原料带(c)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辊(2)包括辊轴(21)、可转动套装在辊轴(21)上的封气筒(22)以及用于封气筒(22)转动的驱动机构(23),驱动机构(23)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封气筒(2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将工件吸附的抽吸区;当封气筒(22)与辊轴(21)相对转动时,封气筒(22)位于抽吸区的对应位置吸附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b),封气筒(22)带动原料单元(b)围绕自身转动中心偏心转动,并将原料单元(b)转移并粘附在转帖装置(4)所输出第二原料带(c)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21)内部设有负压腔(211),其侧壁设置有连通负压腔(211)的气窗(212);所述封气筒(22)可转动安装在辊轴(21)外,封气筒(22)的侧壁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空腔(221);所述封气筒(22)的外侧壁设置有若干连通空腔(221)的吸附通孔(222);至少一个空腔(221)内设置有匹配气窗(212)的抽吸道(223),设置有抽吸道(223)的空腔(221)可配合吸附通孔(222)周期性形成所述抽吸区,当抽吸道(223)与气窗(212)相对转动完全错位时,抽吸区上所吸附的原料单元(b)至少部分粘附在第二原料带(c)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气筒(22)还包括内筒(224)和同轴套装在内筒(224)外的外筒(225),所述内筒(224)和外筒(225)可同步转动安装在辊轴(21)外,所述内筒(224)的两端通过封气环(226)与外筒(225)连接,并形成夹层空间,所述外筒(225)与内筒(224)之间通过隔板(227)将夹层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所述空腔(221);抽吸道(223)设置在任一个所述空腔(221)对应的内筒(224)侧壁上,所述吸附通孔(222)设置在外筒(225)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转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切机构(3)包括调节座(31)、切刀辊(32)以及若干切刀(33),所述调节座(31)安装在切刀辊(32)的两端,且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切刀辊(32)的外周中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切刀(33)的安装环槽(34),所述切刀辊(32)位于安装环槽(34)的两端设置有配合封气筒(22)的接力部(35),所述封气筒(22)的外壁通过接力部(35)带动切刀辊(32)转动,切刀(33)配合封气筒(22)的外壁分切第一原料带(a)。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转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帖装置(4)包括进料滚筒(41)、出料滚筒(42)以及转帖压辊机构(43),所述进料滚筒(41)和出料滚筒(42)均安装在机架(1)上,且位于转移辊(2)与分切机构(3)出料的两侧;第二原料带(c)可绕过进料滚筒(41)以及出料滚筒(42),且位于靠近转移辊(2)的一侧;所述转帖压辊机构(43)安装在机架(1)对应转移辊(2)对应位置,所述转帖压辊机构(43)的输出端可往复将第二原料带(c)压向转移辊(2)所输送的原料单元(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帖压辊机构(43)包括安装架(44)、压辊(45)、设置在安装架(44)上的调节把手(47)以及横架(46),所述安装架(44)安装在机架(1)上;调节把手(47)安装在安装架(44)上,且输出端与横架(46)连接,所述压辊(45)可转动安装在横架(46)上,所述调节把手(47)可通过横架(46)将压辊(45)压向转移辊(2)。

8.一种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料装置(6)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转帖系统,所述送料装置(6)安装在机架(1)上,其上设置有送料辊(62)和一个或并排的至少两个辅助机构(61),所述辅助机构(61)均可配合机架(1)截停第一原料带(a)或配合送料辊(62)夹送第一原料带(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机构(61)包括第一进给轮组(61a)和第二进给轮组(61b),所述第二进给轮组(61b)设置在安装架(44)位于送料辊(62)的对应位置上;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输送第一原料带(a)的输送台(11),所述第一进给轮组(61a)设置在机架(1)位于进料一侧输送台(11)的对应位置上;所述第一进给轮组(61a)和第二进给轮组(61b)均包括滑块(611)、升降气缸(612)、安装在升降气缸(612)输出端上的支架(613)以及安装在支架(613)上的进给轮(614),所述滑块(611)可滑动安装在安装架(44)上,所述升降气缸(612)向下安装在滑块(61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辊(62)包括可转动安装在机架(1)上的驱动轴(621)、套装在驱动轴(621)外的送料筒(622)以及驱动电机(623);所述驱动电机(623)通过辅助架安装在机架(1)上,且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轴(621)连接;所述送料筒(622)的凸出输送台(11)的输送平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帖系统及复合系统,包括:机架、分切转移装置、转帖装置以及送料装置,分切转移装置上设置有转移辊以及分切机构;转移辊可将未分切的第一原料带限制在其外周,并配合分切机构将机架所输送的第一原料带分切成原料单元;转移辊可将分切得到的原料单元转移,并配合转帖装置将原料单元粘附在第二原料带上。本转帖系统及复合系统,且利用上述简单的结构巧妙地将芯片带分切成单个电子标签芯片后,转移辊还能将单个芯片转移并粘附在转帖装置的面纸带上,实现了分切后能快速转移并粘贴,减少了外部转移粘贴设备的投入,集成度高;能调节多排芯片带同步输送,便于芯片带分切得到芯片单元,提高了电子标签带的复合加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马峰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艾达(广东)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5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