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热式出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4-18  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即热式出水龙头。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6555651u公开了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包括电热元件、导流柱和隔热套,隔热套的下端固设有端板,电热元件套接在隔热套内且两者的轴向相同,电热元件下端设置的第一进水口与端板上设置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在隔热套的上端固设有一端开口设置的套筒,套筒的开口端与电热元件上端设置的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在套筒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与其内孔相连通的出水管;导流柱套接在电热元件中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电热元件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导流柱为中空结构。
3.其电热元件套设在套筒内,套筒底部设置端板、顶部设置法兰盘,以实现对电热元件的水路密封连接,该结构在日常装配较为不便(因为要把电热元件等塞入套筒内安装),而且,难以确保电热元件顶部、底部两端的密封一致性,容易出现漏水情况,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即热式出水龙头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其加热筒与隔热组件的装配简便。
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即热式出水龙头,包括两端设有进水接头、出水接头的加热筒,所述加热筒外部设有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两者通过扣合机构相互扣合、并把加热筒扣装在两者之中。
6.所述前隔热套的后方敞开设有前隔热套开口,后隔热套的前方敞开设有后隔热套开口;所述扣合机构包括设置在前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一扣合器以及设置在后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二扣合器,所述第一扣合器与第二扣合器相互扣合,使前隔热套开口与隔热套开口可相互盖合;所述前隔热套开口与隔热套相互盖合后、共同形成用于把加热筒扣装在其内的容置腔。
7.所述第一扣合器为设置在前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一卡扣部或第一卡扣槽;第二扣合器为设置在后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二卡扣部或第二卡扣槽。
8.所述进水接头的外缘设有第一限位凸边,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的内部分别设有用于第一限位凸边插入的第一限位槽。
9.所述出水接头的外缘设有第二限位凸边,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的内部分别设有用于第二限位凸边插入的第二限位槽。
10.所述前隔热套和/或后隔热套的表面设有散热孔。
11.所述出水接头或者加热筒靠近出水接头的一端上设有温度传感器。
12.所述加热筒的内部设有自进水接头至出水接头方向连续螺旋的螺旋水道、外部设
有加热膜和温控装置。
13.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还包括功率控制电路,所述温控装置、加热膜分别与功率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14.所述前隔热套和/或后隔热套对应温控装置的位置设有避让孔。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对隔热组件进行了结构优化,加热筒与隔热组件装配时,可先把加热筒预安装在隔热组件的前隔热套或后隔热套上,再把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相互扣合即可,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相互扣合后,加热筒1扣装在两者之中,装配操作简便。
17.通过对隔热组件进行的上述结构优化,加热筒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的加热筒(尤其是专用于水流加热的加热筒),加热筒与进水接头、出水接头之间可具有独立且结构稳定成熟的密封构件,无需再借用隔热组件以密封,密封性能更好,有效避免出现漏水现象。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1。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2。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总装立体图。
23.图4为图3的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第一实施例
26.如图1-图4所示,本即热式出水龙头,包括两端设有进水接头11、出水接头12的加热筒1,所述加热筒1外部设有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两者通过扣合机构相互扣合、并把加热筒1扣装在两者之中。
27.通过上述改进的技术方案,加热筒1与隔热组件装配时,可先把加热筒1预安装在隔热组件的前隔热套21或后隔热套22上,再把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相互扣合即可,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通过扣合机构相互扣合后,加热筒1也扣装在两者之中,装配操作简便。此时,无需对加热筒1做过多的结构改进,加热筒1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的加热筒1(尤其是专用于水流加热的加热筒1),加热筒1与进水接头11、出水接头12之间可具有独立且结构
稳定成熟的密封构件,无需再借用隔热组件以密封,密封性能更好,有效避免出现漏水现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28.进一步地,所述前隔热套21的后方敞开设有前隔热套开口,后隔热套22的前方敞开设有后隔热套开口;所述扣合机构包括设置在前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一扣合器211以及设置在后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二扣合器221,所述第一扣合器211与第二扣合器221相互扣合,使前隔热套开口与隔热套开口可相互盖合,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免工具装配,装配更加便捷;所述前隔热套开口与隔热套相互盖合后、共同形成用于把加热筒1扣装在其内的容置腔(图中无标号),通过该技术方案,隔热组件可通过扣合的方式与加热筒1装配,且容置腔可以减缓加热筒1的传热,避免热量直接传递到即热式出水龙头的外表面。
2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扣合器211为设置在前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一卡扣部或第一卡扣槽;第二扣合器221为设置在后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二卡扣部或第二卡扣槽,第一扣合器211与第二扣合器221可采用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的组合(即现有技术中,卡扣结构与卡位结构的配合),或者,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槽的组合(即现有技术中,卡扣结构与卡槽结构的配合),或者,第一卡扣槽与第二卡扣部的组合(即现有技术中,卡扣结构与卡槽结构的配合),或者第一卡扣槽与与第二卡扣槽的组合(即现有技术中,双卡槽结构的配合),本实施例优选采用第一卡扣槽与与第二卡扣槽的组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30.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接头11的外缘设有第一限位凸边111,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的内部分别设有用于第一限位凸边111插入的第一限位槽100;所述出水接头12的外缘设有第二限位凸边121,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的内部分别设有用于第二限位凸边121插入的第二限位槽200。上述技术方案均可以对加热筒1在容置腔内安装位置进行限定,可以避免加热筒1的加热部分直接与隔热组件接触,防止加热筒1的加热部分直接传热至隔热组件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31.进一步地,所述前隔热套21和/或后隔热套22的表面设有散热孔300,本实施例中,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的表面均设有散热孔300,可有效防止容置腔的热量积聚。
32.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接头12或者加热筒1靠近出水接头12的一端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5,本实施例中,在出水接头1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5,用于测量出水温度,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33.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筒1的内部设有自进水接头11至出水接头12方向连续螺旋的螺旋水道10、外部设有加热膜13和温控装置1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34.进一步地,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还包括功率控制电路,所述温控装置14、加热膜13分别与功率控制电路电性连接,该技术方案的好处在于,功率控制电路可以根据加热工况的变化,对加热膜13的功率进行实时调节,避免加热膜13长期处于超功率情况(电压过大时容易出现该情况)或长期处于满功率情况工作,进一步有效避免加热膜13产生多余热量往外传递,可进一步减缓即热式出水龙头的表面温升。
35.进一步地,所述前隔热套21和/或后隔热套22对应温控装置14的位置设有避让孔400,本实施例中,前隔热套21对应温控装置14的位置设有避让孔400,避让孔400的开设便于温控装置14的安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36.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
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即热式出水龙头,包括两端设有进水接头(11)、出水接头(12)的加热筒(1),所述加热筒(1)外部设有隔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包括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两者通过扣合机构相互扣合、并把加热筒(1)扣装在两者之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隔热套(21)的后方敞开设有前隔热套开口,后隔热套(22)的前方敞开设有后隔热套开口;所述扣合机构包括设置在前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一扣合器(211)以及设置在后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二扣合器(221),所述第一扣合器(211)与第二扣合器(221)相互扣合,使前隔热套开口与隔热套开口可相互盖合;所述前隔热套开口与隔热套相互盖合后、共同形成用于把加热筒(1)扣装在其内的容置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器(211)为设置在前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一卡扣部或第一卡扣槽;第二扣合器(221)为设置在后隔热套开口上的第二卡扣部或第二卡扣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接头(11)的外缘设有第一限位凸边(111),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的内部分别设有用于第一限位凸边(111)插入的第一限位槽(10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接头(12)的外缘设有第二限位凸边(121),前隔热套(21)和后隔热套(22)的内部分别设有用于第二限位凸边(121)插入的第二限位槽(20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隔热套(21)和/或后隔热套(22)的表面设有散热孔(30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接头(12)或者加热筒(1)靠近出水接头(12)的一端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5)。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1)的内部设有自进水接头(11)至出水接头(12)方向连续螺旋的螺旋水道(10)、外部设有加热膜(13)和温控装置(14)。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还包括功率控制电路,所述温控装置(14)、加热膜(13)分别与功率控制电路电性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即热式出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隔热套(21)和/或后隔热套(22)对应温控装置(14)的位置设有避让孔(40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热式出水龙头,包括两端设有进水接头、出水接头的加热筒,所述加热筒外部设有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两者通过扣合机构相互扣合、并把加热筒扣装在其内。本实用新型对隔热组件进行了结构优化,加热筒与隔热组件装配时,可先把加热筒预安装在隔热组件的前隔热套或后隔热套上,再把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相互扣合即可,前隔热套和后隔热套相互扣合后,加热筒1扣装在两者之中,装配操作简便。装配操作简便。装配操作简便。


技术研发人员:方文平 毛祖选 马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吉宝鼎辰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08
技术公布日:2022/12/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49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