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3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选装功能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发罩撑杆为发动机罩开启支撑的重要部件,目前常见的发罩撑杆类型由手扶撑杆和气撑杆两种,发罩撑杆下支撑点一般由车身前舱焊接支架提供,发罩撑杆安装车身结构如图1所示、手扶撑杆01下端部与第一车身焊接支架02可转动式连接,第一车身焊接支架02支架焊接到车身上,图2所示,气撑杆03下端部与第二车身焊接支架04可转动式连接,第二车身焊接支架04直接焊接到车身,手扶撑杆01和气动撑杆02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行业车型车身结构仅能实现手扶撑杆01和气撑杆03单一配置,无法根据用户需求实现手扶撑杆01和气撑杆03共同装配或手扶撑杆01和气撑杆03之间的选装;

2.前舱环境潮湿,第一车身焊接支架02和第二车身焊接支架04易生锈,客户抱怨且售后维修成本高;

3.第一车身焊接支架02和第二车身焊接支架04与车身电泳或色漆同色,与前舱整体黑灰色调差异大,感知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两种支撑杆对发罩机盖进行支撑,减轻支撑件的支撑压力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包括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发罩机盖、上弯梁左支撑板、上弯梁右支撑板、上弯梁总成、手扶撑杆和两个气撑杆,所述发动机罩可旋转式连接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上方,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前侧,所述上弯梁总成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前端部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架前端部之间,两个所述气撑杆下端部分别可拆卸式转动连接于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两个所述气撑杆上端部分别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左右两端下侧上,所述手扶撑杆下端部可拆卸式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所述手扶撑杆上端部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后侧左端部下侧上或所述发罩机盖后侧右端部下侧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还可以是:

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一气撑支撑座,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上,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位于前舱盖板饰板左下侧,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下端部通过第一气撑支撑座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上,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二气撑支撑座,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位于前舱盖板饰板右下侧,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下端部通过第二气撑支撑座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上。

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外表面、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外表面和两个所述气撑杆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一电泳黑漆层。

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互为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包括第一竖直壁和第一水平壁,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包括第二竖直壁和第二水平壁,所述第一竖直壁和所述第二竖直壁分别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转轴柱,两个气撑杆下端部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孔,第一转轴柱穿设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内,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下端部通过第一竖直壁上的第一转轴柱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上,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下端部通过第二竖直壁上的第一转轴柱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上。

所述第一转轴柱通过插拔球销配合式穿设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内。

所述手扶撑杆下端部穿设连接有手扶支撑座,所述手扶支撑座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所述手扶撑杆下端部通过手扶支撑座可转动式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中前部上侧。

所述手扶撑杆外表面与所述手扶支撑座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二电泳黑漆层。

所述手扶支撑座纵向截面呈拱形,所述手扶支撑座包括左右两侧的第三水平壁和位于中间并向上凸起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中间设有第二转轴孔,所述手扶撑杆下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转轴柱,所述第二转轴柱穿设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孔内,所述手扶撑杆下端部通过第二转轴柱和第二转轴孔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中前部上侧。

所述第二转轴柱端部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二转轴柱穿过所述第二转轴孔并通过所述卡接部与所述转动部卡接连接。

所述上弯梁总成内侧固定设有手扶杆支架,所述手扶杆支架前端部与所述手扶撑杆可解除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包括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发罩机盖、上弯梁左支撑板、上弯梁右支撑板、上弯梁总成、手扶撑杆和两个气撑杆,所述发动机罩可旋转式连接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上方,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前侧,所述上弯梁总成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前端部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架前端部之间,两个所述气撑杆下端部分别可拆卸式转动连接于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两个所述气撑杆上端部分别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左右两端下侧上,所述手扶撑杆下端部可拆卸式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所述手扶撑杆上端部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后侧左端部下侧上或所述发罩机盖后侧右端部下侧上。这样,气撑杆为两个,两个气撑杆的下支撑点分别可拆卸式设置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上,手扶撑杆下支撑点可拆卸式设置在上弯梁左支撑板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上,满足前舱布置要求,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上弯梁左支撑板、上弯梁右支撑板及上弯梁总成组成前舱,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用气撑杆或手扶撑杆对发动机盖进行支撑,当用户选择手扶撑杆对发罩机盖进行支撑时,将两个气撑杆在对应的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拆卸下来,只留下手扶撑杆,发罩机盖处于开启状态,通过手扶撑杆支撑,在发罩机盖需要闭合时,将手扶撑杆上端部与发罩机盖解除连接,向下转动手扶撑杆,将手扶撑杆转动进前舱内,向下关闭发罩机盖,向下旋转发罩机盖,直至发罩机盖处于关闭状态,当用户选择两个气撑杆对发罩机盖进行支撑时,将手扶撑杆在对应的上弯梁左支撑板、上弯梁右支撑板拆卸下来,只留下两个气撑杆,发罩机盖处于开启状态,通过两个气撑杆支撑,在发罩机盖需要闭合时,向下旋转发罩机盖,气撑杆回缩,受发罩机盖向下的带动下两个气撑杆下端部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上向后转动,直至发罩机盖完全关闭,当发罩机盖向上旋转打开时,两个气撑杆上端部分别向上倾斜伸出,同时两个气撑杆下端部在发罩机盖向上带动下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向前转动直至气撑杆完全伸出,发罩机盖完全打开,气撑杆对发罩机盖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可实现两种支撑杆分别对发罩机盖进行支撑,增加用户对发罩机盖支撑的选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气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手扶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左侧气撑杆结构图(与右侧气撑杆结构互为对称设置)。

图5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左侧气撑支撑座与前舱盖板饰板位置结构图。

图6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结构图(与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互为对称设置)。

图7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气撑杆与第一气撑支撑座结构图。

图8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气撑杆与第一气撑支撑座内部剖视图。

图9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气撑杆下端部结构图。

图10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左侧手扶撑杆结构图。

图11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上弯梁左支撑板结构图(与上弯梁右支撑板结构互为对称设置)。

图12是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手扶撑杆与手扶支撑座结构图。

图13是实用新型的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中的手扶撑杆位于前舱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2…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

3…发罩机盖4…上弯梁左支撑板5…上弯梁右支撑板

6…上弯梁总成7…手扶撑杆8…气撑杆

9…第一气撑支撑座10…第二气撑支撑座11…前舱盖板饰板

12…第一转轴孔13…第一竖直壁14…第一转轴柱

15…第一水平壁16…第一螺纹孔17…第二螺纹孔

18…气撑下支撑板19…卡接部20…手扶支撑座

21…第三水平壁22…转动部23…第二转轴孔

24…第二转轴柱25…第三螺纹孔26…第四螺纹孔

27…手扶杆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3至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请参考图3至图13所示,包括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发罩机盖3、上弯梁左支撑板4、上弯梁右支撑板5、上弯梁总成、手扶撑杆7和两个气撑杆8,所述发动机罩可旋转式连接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上方,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前侧,所述上弯梁总成6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前端部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架前端部之间,两个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分别可拆卸式转动连接于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两个所述气撑杆8上端部分别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3左右两端下侧上,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可拆卸式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所述手扶撑杆7上端部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3后侧左端部下侧上或所述发罩机盖3后侧右端部下侧上。具体而言,气撑杆8为两个,两个气撑杆8的下支撑点分别可拆卸式设置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上,手扶撑杆7下支撑点可拆卸式设置在上弯梁左支撑板4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上,满足前舱布置要求,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上弯梁左支撑板4、上弯梁右支撑板5及上弯梁总成6组成前舱,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用气撑杆8或手扶撑杆7对发动机盖3进行支撑,当用户选择手扶撑杆7对发罩机盖3进行支撑时,将两个气撑杆在对应的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4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5拆卸下来,只留下手扶撑杆,发罩机盖3处于开启状态,通过手扶撑杆支撑,在发罩机盖3需要闭合时,将手扶撑杆7上端部与发罩机盖3解除连接,向下转动手扶撑杆7,将手扶撑杆7转动进前舱内,向下关闭发罩机盖3,向下旋转发罩机盖3,直至发罩机盖3处于关闭状态,当用户选择两个气撑杆8对发罩机盖3进行支撑时,将手扶撑杆7在对应的上弯梁左支撑板4、上弯梁右支撑板5拆卸下来,只留下两个气撑杆,发罩机盖3处于开启状态,通过两个气撑杆支撑,在发罩机盖3需要闭合时,向下旋转发罩机盖3,气撑杆8回缩,受发罩机盖3向下的带动下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上向后转动,直至发罩机盖3完全关闭,当发罩机盖3向上旋转打开时,两个气撑杆8上端部分别向上倾斜伸出,同时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在发罩机盖3向上带动下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向前转动直至气撑杆8完全伸出,发罩机盖3完全打开,气撑杆8对发罩机盖3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可实现两种支撑杆分别对发罩机盖3进行支撑,增加用户对发罩机盖支撑的选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请参考图3至图1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一气撑支撑座9,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位于前舱盖板饰板11左下侧,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一气撑支撑座9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二气撑支撑座10,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位于前舱盖板饰板11右下侧,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二气撑支撑座10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上。这样,位于左侧的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一气撑支撑座9,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位于右侧的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二气撑支撑座10,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一方面,位于左侧的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一气撑支撑座9,该第一气撑支撑座9与对应的气撑杆8下端部集成为总装配件,右侧的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在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上侧,该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与对应的气撑杆8下端部集成为总装配件,取消原气撑杆8安装车身焊接支架,从而解决车身焊接支架腐蚀,另一方面,用户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将第一气撑支撑座9和第二气撑支撑座10在对应的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拆卸下来,气撑杆8上端部与发罩机盖3左右两端下侧解除连接,将两个气撑杆8连同对应的第一气撑支撑座9和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一并取下,只留手扶撑杆7对发罩机盖3进行支撑,实现同一白车结构兼容手扶撑杆7和气撑杆8选装功能,满足用户多种选择需求,再一方面,如图13所示,第一气撑支撑座9位于前舱盖板饰板11左下侧,第二气撑支撑座10位于前舱盖板饰板11右下侧,第一气撑支撑座9和第二气撑支撑座10均隐藏于前舱盖板饰板11下,减少钣金外漏,提升前舱整体感知。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外表面、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外表面和两个所述气撑杆8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一电泳黑漆层。这样,第一气撑支撑座9外表面、第二气撑支撑座10外表面及与其向对应的两个气撑杆8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一电泳黑漆层,与前舱整体黑灰色调一致,提升整体感知品质。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与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互为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包括第一竖直壁13和第一水平壁15,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包括第二竖直壁和第二水平壁,所述第一竖直壁13和所述第二竖直壁分别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转轴柱14,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孔12,第一转轴柱14穿设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内,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一竖直壁13上的第一转轴柱14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二竖直壁上的第一转轴柱14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上。这样,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孔12,第一竖直壁13和第二竖直壁分别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转轴柱14,第一转轴柱14穿设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内,当发罩机盖3在打开或关闭时,在发罩机盖3带动下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的第一转轴孔12以第一转轴柱14为中心前后转动,保证发罩机盖3开启和关闭路径顺畅。还可以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分别为气撑下支撑板18,所述第一转轴孔12位于所述气撑下支撑板18上。还可以所述第一水平壁15上和所述第二水平壁上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16,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17,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通过第一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螺纹孔16和第二螺纹孔17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通过第二螺栓穿过对应的第一螺纹孔16和第二螺纹孔17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这样,第一气撑支撑座9通过第一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螺纹孔16和第二螺纹孔17可拆卸式固定在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第二气撑支撑座10通过第二螺栓穿过对应的第一螺纹孔16和第二螺纹孔17可拆卸式固定在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对应的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将第一气撑支撑座9及第二气撑支撑座10拆卸下来,第一气撑支撑座9和第二气撑支撑座10连同对应的气撑杆8一并取下,只留手扶撑杆7,方便操作,使用方便。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转轴柱14通过插拔球销配合式穿设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内。这样,如图8所示,通过插拔球销配合式实现第一气撑支撑座9和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与其对应的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集成总装配件,保证两个气撑杆8下支撑板与各自对应第一气撑支撑座9和第二气撑支撑座10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请参考图3至图1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穿设连接有手扶支撑座20,所述手扶支撑座20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通过手扶支撑座20可转动式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这样,手扶撑杆7下端部穿设连接有手扶支撑座20,手扶撑杆7与手扶支撑座20位总成装配件,取消原手扶撑杆7安装车身焊接支架,从而解决车身焊接支架腐蚀,另一方面,用户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将手扶支撑座20和手扶撑杆7在同对应的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拆卸下来,手扶撑杆7上端部与发罩机盖3后侧左端部下侧上或所述发罩机盖3后侧右端部下侧上解除连接,将手扶支撑座20和手扶撑杆7一并取下,只留两个气撑杆8对发罩机盖3进行支撑,实现同一白车结构兼容手扶撑杆7和气撑杆8选装功能,满足用户多种选择需求。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手扶撑杆7外表面与所述手扶支撑座20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二电泳黑漆层。这样,手扶撑杆7外表面与所述手扶支撑座20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二电泳黑漆层,与前舱整体黑灰色调一致,提升整体感知品质。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手扶支撑座20纵向截面呈拱形,所述手扶支撑座20包括左右两侧的第三水平壁21和位于中间并向上凸起的转动部22,所述转动部22中间设有第二转轴孔23,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转轴柱24,所述第二转轴柱24穿设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孔23内,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通过第二转轴柱24和第二转轴孔23可转动式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这样,手扶撑杆7下端部通过第二转轴柱24穿设于第二转轴孔23内实现可转动式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当发罩机盖3打开或关闭时,用户将手扶撑杆7向上或向下转动,手扶撑杆7的下端部的第二转轴孔23以第二转轴柱24为中心前后转动,直至手扶撑杆7的上端部可解除式固定在所述发罩机盖3后侧左端部下侧上或所述发罩机盖3后侧右端部下侧上。还可以左右两侧的第三水平壁21上分别设有第三螺纹孔25,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设有第四螺纹孔26,所述手扶支撑座20通过了第三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三螺纹孔25和第四螺纹孔26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这样,手扶支撑座20通过第三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三螺纹孔25和第四螺纹孔26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对应的第三螺栓将手扶支撑座20及手扶撑杆7拆卸下来,手扶支撑座20和手扶撑杆7一并取下,只留气撑杆8,方便操作,使用方便。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转轴柱24端部设有卡接部19,所述第二转轴柱24穿过所述第二转轴孔23并通过所述卡接部19与所述转动部22卡接连接。这样,第二转轴柱24穿过第二转轴孔23后通过卡接部19与转动部22卡接连接,防止第二转轴柱24脱离卡接部19从而脱离手扶支撑座20,保证手扶撑杆7下端部与手扶支撑座20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请参考图3至图1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上弯梁总成6内侧固定设有手扶杆支架27,所述手扶杆支架27前端部与所述手扶撑杆7可解除式连接。这样,如图13所示当发罩机盖3需要闭合时,将手扶撑杆7上端部与发罩机盖3解除连接,向下转动手扶撑杆7,将手扶撑杆7转动进前舱内,手扶撑杆7前端部与手扶杆支架27可解除式连接,当手扶撑杆7位于前舱内,手扶撑杆7通过手扶杆支架27连接在上弯梁总成6内侧,防止手扶撑杆7在前舱内晃动。还可以所示手扶杆支架27上设有卡扣,所述手扶杆支架27前端部通过卡扣与所述手扶撑杆7可解除式连接。还可以所述上弯梁总成6内侧通过电阻点焊固定设有手扶杆支架27。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发罩机盖(3)、上弯梁左支撑板(4)、上弯梁右支撑板(5)、上弯梁总成、手扶撑杆(7)和两个气撑杆(8),所述发罩机盖(3)可旋转式连接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上方,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前侧,所述上弯梁总成(6)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前端部和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架前端部之间,两个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分别可拆卸式转动连接于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和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两个所述气撑杆(8)上端部分别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3)左右两端下侧上,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可拆卸式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所述手扶撑杆(7)上端部可解除式连接在所述发罩机盖(3)后侧左端部下侧上或所述发罩机盖(3)后侧右端部下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一气撑支撑座(9),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位于前舱盖板饰板(11)左下侧,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一气撑支撑座(9)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穿设连接有第二气撑支撑座(10),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下侧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位于前舱盖板饰板(11)右下侧,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二气撑支撑座(10)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外表面、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外表面和两个所述气撑杆(8)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一电泳黑漆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纵向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与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互为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气撑支撑座(9)包括第一竖直壁(13)和第一水平壁(15),所述第二气撑支撑座(10)包括第二竖直壁和第二水平壁,所述第一竖直壁(13)和所述第二竖直壁分别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一转轴柱(14),两个气撑杆(8)下端部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孔(12),第一转轴柱(14)穿设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内,位于左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一竖直壁(13)上的第一转轴柱(14)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1)中前部上侧上,位于右侧的所述气撑杆(8)下端部通过第二竖直壁上的第一转轴柱(14)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可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2)中前部上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柱(14)通过插拔球销配合式穿设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转轴孔(12)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穿设连接有手扶支撑座(20),所述手扶支撑座(20)可拆卸式固定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上,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通过手扶支撑座(20)可转动式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撑杆(7)外表面与所述手扶支撑座(20)外表面分别涂覆设有第二电泳黑漆层。

8.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支撑座(20)纵向截面呈拱形,所述手扶支撑座(20)包括左右两侧的第三水平壁(21)和位于中间并向上凸起的转动部(22),所述转动部(22)中间设有第二转轴孔(23),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转轴柱(24),所述第二转轴柱(24)穿设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孔(23)内,所述手扶撑杆(7)下端部通过第二转轴柱(24)和第二转轴孔(23)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弯梁左支撑板(4)中前部上侧上或所述上弯梁右支撑板(5)中前部上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柱(24)端部设有卡接部(19),所述第二转轴柱(24)穿过所述第二转轴孔(23)并通过所述卡接部(19)与所述转动部(22)卡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梁总成(6)内侧固定设有手扶杆支架(27),所述手扶杆支架(27)前端部与所述手扶撑杆(7)可解除式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包括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发罩机盖、上弯梁左支撑板、上弯梁右支撑板、上弯梁总成、手扶撑杆和两个气撑杆,两个气撑杆下端部分别可拆卸式转动连接于前隔下安装板左加强板中前部上侧和前隔下安装板右加强板中前部上侧,两个气撑杆上端部分别可解除式连接在发罩机盖左右两端下侧上,手扶撑杆下端部可拆卸式转动连接在上弯梁左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或上弯梁右支撑板中前部上侧上,手扶撑杆上端部可解除式连接在发罩机盖后侧左端部下侧上或发罩机盖后侧右端部下侧上。本实用新型发罩撑杆车身安装组件,可实现两种支撑杆分别对发罩机盖进行支撑,增加用户对发罩机盖支撑的选择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明亮;杨昌文;陈聪;谢贵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0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4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