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式出风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81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窑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窑炉出风口的罩式出风口结构。



背景技术:

锂电池负极材料在烧成过程中反应会挥发出大量焦油和其他有毒物质,所以气氛保护窑炉的炉顶上都会设置有较多排烟口,用于排出炉内产生的废气以及调节窑压。传统的排烟方式是将窑炉直接与排烟主管直连,直连式排烟方式会在排烟口处设置支管配风口配合烟气排出,但是实际烧成过程中需要维持窑炉的炉内微正压,该微正压会延续至排烟主管处,窑炉与排烟主管无压力差使得烟气无法全部排出,烟气会从支管配风口及闸板缝隙处溢出,污染环境。同时,直连式排烟使得大量烟气进入排烟主管,使排烟主管内结焦严重,烟气集中处理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设置在窑炉上的罩式出风口结构,该结构通过将排烟上支管和排烟下支管分离式设置,利用炉内微正压将烟气排出;排烟上支管和排烟下支管之间的间隙可吸入空气,空气与烟气混合并在集烟罩内燃烧后再进入排烟主管,减少烟气处理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包括设置在窑炉上的若干排烟下支管10,任一排烟下支管10上方均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排烟上支管30,排烟上支管30上设置有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外径的集烟罩31,集烟罩31内形成一燃烧室,集烟罩31底端与排烟下支管10顶端平齐或者高于排烟下支管10顶端1-3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烟下支管10内设置有下支管保温棉11,下支管保温棉11环绕的设置在排烟下支管10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烟下支管10上还设置有下支管闸阀12,下支管闸阀12设置于排烟下支管10横截面上,通过调节下支管闸阀12的闭合状态调整排烟下支管10的排烟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烟罩31内设置有若干层集烟罩保温棉32,若干层集烟罩保温棉32层叠的环绕设置在集烟罩31内壁上。

进一步的,最内层的集烟罩保温棉32环绕而成的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的外径。

进一步的,排烟上支管30上还设置有上支管闸阀33,上支管闸阀33设置于排烟上支管30的横截面上、且设置于集烟罩31上方,通过调节上支管闸阀33的闭合状态调整排烟上支管30的排烟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烟上支管30连接在排烟主管20上,排烟主管20连接有一排烟风机40。

本实用新型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罩式出风口结构,该结构的优点之一在于将排烟下支管设置在窑炉上,排烟上支管设置在排风主管上,排风下支管与排风上支管分离式设置,排风上支管设置倒扣形式的集烟罩,集烟罩内部形成燃烧室。排烟时利用炉内的微正压将烟气全部由排烟下支管排出,然后进入到集烟罩内,集烟罩与排烟下支管之间的缝隙可以吸入一定比例的空气助燃,在集烟罩内燃烧后再进入排烟主管中,减少部分高温烟气进入排烟主管中,缓解烟气集中处理的压力和成本。优点之二在于摒弃了传统直连式的排烟结构,可有效避免烟气溢出而污染环境,同时也可以不用在出风口处出设置支管配风口,减少烟气溢出的通道,简单实用,降低成本。优点之三在于每个排烟下支管配有单独的下支管闸阀,可以独立调节大小,适用于生产不同烧失率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包括设置在窑炉上的若干排烟下支管10,任一排烟下支管10上方均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排烟上支管30,排烟上支管30上设置有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外径的集烟罩31,集烟罩31内形成一燃烧室,集烟罩31底端与排烟下支管10顶端平齐或者高于排烟下支管10顶端1-3厘米。本实施例摒弃了传统排烟方式中将窑炉直接与排烟主管直连的方式,将排烟下支管10和排烟上支管30分离式设置,排烟下支管10由于和窑炉连通,炉内在烧成时需维持微正压,利用该微正压将烟气完全的通过排烟下支管10排出,排烟上支管30设置集烟罩31,集烟罩31的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的外径,这样保证所有烟气均会进入到集烟罩31内,同时利用集烟罩31与排烟下支管10之间的缝隙吸入一定比例的空气进行助燃,吸入空气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集烟罩31底端与排烟下支管10顶端之间的高度差,让烟气燃烧后再进入排烟主管20进行集中处理。部分烟气燃烧后进入排烟主管20可减少排烟主管20内的结焦现象,同时由于排烟下支管10和排烟上支管30分离式的设置,二者之间的缝隙可吸入空气,就无需再额外设置配风口,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烟气也不会从配风口及闸板间隙之间溢出,避免环境污染。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排烟下支管10内设置有下支管保温棉11,下支管保温棉11环绕的设置在排烟下支管10的内壁上。所述的排烟下支管10上还设置有下支管闸阀12,下支管闸阀12设置于排烟下支管10横截面上,通过调节下支管闸阀12的闭合状态调整排烟下支管10的排烟孔径。下支管保温棉11的设置可有效的减少热量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下支管闸阀12可调节排烟下支管10的孔径,可独立调节大小,使之适用生产不同烧失率的产品。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集烟罩31内设置有若干层集烟罩保温棉32,若干层集烟罩保温棉32层叠的环绕设置在集烟罩31内壁上。最内层的集烟罩保温棉32环绕而成的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的外径。排烟上支管30上还设置有上支管闸阀33,上支管闸阀33设置于排烟上支管30的横截面上、且设置于集烟罩31上方,通过调节上支管闸阀33的闭合状态调整排烟上支管30的排烟孔径。集烟罩保温棉32为烟气在集烟罩31内燃烧减少能量损耗,最内层的集烟罩保温棉32环绕而成的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的外径,保证所有烟气均可进入到集烟罩31内。上支管闸阀33可根据进入到集烟罩31内的烟气量来调节排烟上支管30的孔径,避免孔径过小而导致烟气泄露,同时也避免孔径过大使集烟罩31内的烟气燃烧不充分。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所述的排烟上支管30连接在排烟主管20上,排烟主管20连接有一排烟风机40。排烟风机40将进入到排烟上支管30内的烟气集中到排烟主管20后排出,烟气在集烟罩31内燃烧后进入到排烟主管20可缓解排烟主管20内的结焦现象。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罩式出风口结构,包括设置在窑炉上的若干排烟下支管(10),其特征在于:任一排烟下支管(10)上方均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排烟上支管(30),排烟上支管(30)上设置有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外径的集烟罩(31),集烟罩(31)内形成一燃烧室,集烟罩(31)底端与排烟下支管(10)顶端平齐或者高于排烟下支管(10)顶端1-3厘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烟下支管(10)内设置有下支管保温棉(11),下支管保温棉(11)环绕的设置在排烟下支管(10)的内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烟下支管(10)上还设置有下支管闸阀(12),下支管闸阀(12)设置于排烟下支管(10)横截面上,通过调节下支管闸阀(12)的闭合状态调整排烟下支管(10)的排烟孔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烟罩(31)内设置有若干层集烟罩保温棉(32),若干层集烟罩保温棉(32)层叠的环绕设置在集烟罩(31)内壁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最内层的集烟罩保温棉(32)环绕而成的内径大于排烟下支管(10)的外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排烟上支管(30)上还设置有上支管闸阀(33),上支管闸阀(33)设置于排烟上支管(30)的横截面上、且设置于集烟罩(31)上方,通过调节上支管闸阀(33)的闭合状态调整排烟上支管(30)的排烟孔径。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罩式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烟上支管(30)连接在排烟主管(20)上,排烟主管(20)连接有一排烟风机(4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窑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窑炉出风口的罩式出风口结构。该结构将排风下支管与排风上支管分离式设置,排风上支管设置倒扣形式的集烟罩,集烟罩内部形成燃烧室。排烟时利用炉内的微正压将烟气全部由排烟下支管排出,然后进入到集烟罩内,集烟罩与排烟下支管之间的缝隙可以吸入一定比例的空气助燃,在集烟罩内燃烧后再进入排烟主管中,减少部分高温烟气进入排烟主管中,缓解烟气集中处理的压力和成本。该结构摒弃了传统直连式的排烟结构,有效避免烟气溢出而污染环境,同时也可以不用在出风口处出设置支管配风口,简单实用,降低成本。每个排烟下支管配有单独的闸阀,可以独立调节大小,适用于生产不同烧失率的产品。

技术研发人员:叶家伟;王海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中鹏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