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全自动面食机通常包括主机、设置于主机上的搅拌组件和挤压组件,其中的搅拌组件包括与主机连接的搅拌杯、设置在搅拌杯内的搅拌杆。挤压组件则包括一体设置在搅拌杯下部的挤面筒、横向设置在挤面筒内的螺杆、设置在挤面筒开口端的模头组件。模头组件包括设置在挤面筒开口端筒形的模头支架,模头支架侧壁的下方设有开口,开口上可拆卸地设有瓦片状的模头,模头上设有成型孔,模头支架外套设有模头盖,模头盖螺纹连接在挤面筒开口端,从而将模头支架锁紧固定在挤面筒上。当人们需要在家庭内制作并食用面条时,先往搅拌杯内放入面粉和相应重量的水,然后启动主机内的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从而将搅拌杯内的面粉和水搅拌均匀,以形成团絮状的小面团,小面团落入挤面筒内。当搅拌均匀后,电机带动螺杆转动,以便将落入挤面筒内的面团向前推送挤压,使面团从模头的成型孔向外连续挤出而形成生的面条。接着再将生的面条进煮熟,并加上调配料,以便真正享用美味的面食。
然而,通过面食机在家庭中自制面食、然后进行二次加工以享用面食的方式仍然存在如下缺陷:由于煮面本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火候、时间的掌控,对于现如今的多数年轻上班一族而言,要自己煮面、再享用面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煮面过熟而影响口感,或者未完全煮熟、或者将面食煮糊等问题,从而影响面食机的使用效果和使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可实现从面粉到可食用面食的全自动操作,从而有效地提升用户体验,满足年青一代上班族的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包括内部具有电机和控制电路的主机、设置于主机上的搅拌组件和挤压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杯、设于搅拌杯内的搅拌杆,所述挤压组件包括横向的挤面筒、设于挤面筒内的螺杆、设于挤面筒开口端的模头组件,还包括后处理组件,主机底部一侧横向延伸形成位于模头组件下方的支承座,所述后处理组件包括位于支承座上的处理容器、为处理容器加热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和控制电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包括搅拌组件、挤压组件和后处理组件,用户需要享用面食时,只需将面粉和水投进搅拌杯内,面粉和水经过搅拌组件搅拌均匀形成面团,面团通过挤压组件形成面条,而后处理组件则对面条进行二次加工。当面条从模头组件向下挤出时,会自动落入位于模头组件下方的处理容器内,当然用户需要在处理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水。主机的控制电路即可控制加热模块对处理容器进行加热,以便煮熟处理容器中的面条。用户只需要在煮熟的面条中加入适量的调料,即可享用美味的面食,从而及大地方便了在家庭中自己制作并享用面食的过程提升了用户体验,满足年青一代上班族对饮食的简单、快捷、方便的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可根据面粉的量精确计算形成的面条的量,从而方便地精确控制加热模块的功率、加热时间,确保煮好的面条不生、不糊有劲道,并且避免在煮面过程中出现汤汁溢出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模块为内部具有电热元件的加热盘,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支承座上并与所述处理容器的底壁构成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处理容器上并与支承座构成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加热模块设置成类似电热水器上的加热盘,加热盘可与处理容器构成分离结构,从而方便处理容器的清洗等,有利于提高加热盘的安全性,避免发生短路等安全隐患。或者,加热盘也可与处理容器构成一体结构,此时的支承座只是提供电源,其等同于一个电源插座,从而便于加热模块和处理容器之间的连接,并提高加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主机侧壁设有容纳腔,支承座与容纳腔构成横向的滑动连接。
当主机侧壁设有容纳腔时,支承座成为一个抽屉式结构。当需要自动煮面时,可方便地从容纳腔中向外抽出支承座,并将处理容器支承在支承座上,以便于对处理容器的加热。当完成煮面、或者只需单纯制作面条时,可将支承座推进容纳腔内,从而可简化面食机的外形,减小其整体尺寸。
当然,所述支承座也可与主机一体式设置,从而增加支承座与主机之间的连接强度,并简化面食机的制造装配工艺。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座与主机底部侧壁卡接,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处理容器的底壁和/或侧壁上,在加热模块和支承座之间设有电接插件。
在本方案中,支承座与主机底部侧壁卡接,从而方便支承座与主机之间的装拆,并有利于减小主机的外形尺寸和重量。也就是说,支承座可作为面食机的一个独立配件存在。当我们需要在制作面食时同时实现自动煮面,可去除支承座并与主机卡接在一起;当我们只需单纯制作面食时,则可拆除并收纳支承座,从而有利于对挤出成型面条的收集。
特别是,本实用新型在加热模块和支承座之间设有电接插件,从而方便加热模块与支承座之间形成插接配合。而加热模块设置在处理容器的底壁和/或侧壁上,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处理容器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地避免面食沉积在处理容器的底壁上而出现焦黑现象。由于处理容器内液体受热后会膨胀而上升,因此,设置在处理容器底壁的加热模块可使处理容器内的液体形成良好的上下对流,从而有效地提升加热速度和效率,确保处理容器内物料的均匀加热。我们知道处理容器内的面食受自身重力的作用会向下沉积到处理容器的底壁上,而处理容器的侧壁则不会与面食直接接触。因此,设置在处理容器侧壁的加热模块在对处理容器内的物料进行加热时,可有效地避免高温的处理容器侧壁直接接触面食,从而有效地消除面食粘附处理容器内壁并出现焦黑的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模块的一侧边与主机底部的侧边卡接,在加热模块侧边与主机底部侧边之间设有电接插件。
在本方案中,加热模块的一侧边直接与主机底部的侧边形成卡接,并通过电接插件在加热模块和主机内的控制电路构成电连接,从而可简化支承座和主机的机械连接结构和电连接问题。也就是说,支承座只是起到支承加热模块以及处理容器的作用,并不需要考虑与主机之间的电连接问题。
作为优选,在处理容器的上部开口内设有上盖,上盖的两侧边通过转轴与处理容器侧壁转动连接,处理容器开口处设有限位凸起,上盖贴靠限位凸起并保持水平状态。
由于上盖的两侧边通过转轴与处理容器侧壁转动连接,因此,上盖形成类似跷跷板的结构。当模头组件的成型孔开始向下挤出面食时,面食会自动落到上盖上,此时的上盖受到处理容器开口一侧的限位凸起的支撑而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面食在上盖上积聚。当挤压组件完成面食的挤出成型时,使用者可按压上盖远离限位凸起一侧,从而使上盖翻转,积聚在上盖上的面食即可自动落入处理容器内,然后加热模块开始加热,进而实现面食的自动烹煮。也就是说,面食可同步加热,从而有利于统一面食的煮熟程度,避免出现煮糊的现象。
作为优选,在处理容器的上部开口内设有上盖,上盖的两侧边通过转轴与处理容器转动连接,主机靠近处理容器一侧横向地设置自复位式电磁铁,上盖贴靠电磁铁的铁芯端部并保持水平状态。
在本方案中,可转动的上盖依靠电磁铁的支撑实现定位。当挤压组件完成面食的挤出成型时,主机内的控制电路即可控制电磁铁的铁芯轴向回退,此时的上盖失去支撑而自动翻转,上盖上的面食即可自动落入处理容器内,然后加热模块开始加热,进而实现面食的自动烹煮,并确保面食具有统一的煮熟程度。
作为优选,在处理容器靠近开口处设有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的防溢电极,或者:
在上盖下侧设有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的防溢电极。
我们知道,煮面时,汤汁会变稠,因此,当加热模块使处理容器内的汤汁沸腾时,汤汁的液面容易上升而溢出处理容器。本实用新型在处理容器靠近开口处或者上盖下侧设置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的防溢电极,当汤汁沸腾、液位上升至防溢电极位置时,防溢电极即可向控制电路发出信号,此时的控制电路即可切断加热模块的供电、或者调节加热模块的功率,从而使处理容器内的汤汁和面食处于“微煮”状态,在确保煮面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避免汤汁的外溢。
作为优选,在处理容器的外侧壁设有连接管道,在连接管道的下端设有上连接弹片,在加热模块上设有与上连接弹片贴合的下连接弹片,防溢电极通过设置在连接管道内的导线和上连接弹片电连接。
由于导线设置在处理容器外侧壁的连接管道内,因此,可对导线形成有效的保护,避免产生短路现象。当处理容器放置到加热模块上时,上、下连接弹片即可弹性地贴合连接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防溢电极只是提供一个低压的控制信号,其属于“弱电电路”,因此,将下连接弹片直接设置在加热模块上,既有利于简化结构,方便制造,又可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主机呈l形,所述主机包括本体,本体一侧向上延伸形成与搅拌杯配合的围挡,本体另一侧底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支承座。
当搅拌杯放置并定位到主机上时,围挡可对搅拌杯形成可靠地支撑定位作用,此时,设置在主体底部的支承座自然地位于搅拌杯相同一侧的下方,搅拌杯下部的挤面筒所挤出的面食可准确地落到下方的处理容器内。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实现从面粉到可食用面食的全自动操作,从而有效地提升用户体验,满足年青一代上班族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搅拌组件和挤压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后处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支承座和主机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处理容器和加热模块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处理容器和加热模块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处理容器和上盖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处理容器和上盖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上连接弹片和下连接弹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机11、本体12、支承座13、容纳腔2、搅拌组件21、搅拌杯22、搅拌杆3、挤压组件31、挤面筒32、螺杆33、模头组件4、处理容器41、上盖411、转轴42、限位凸起43、过孔44、防溢电极45、连接管道46、上连接弹片5、加热模块51、下连接弹片6、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包括内部具有电机和控制电路的主机1、设置于主机上的搅拌组件2和挤压组件3,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杯21、设于搅拌杯内的搅拌杆22,挤压组件包括横向地设置在搅拌杯下部的挤面筒31、设于挤面筒内的螺杆32、设于挤面筒开口端的模头组件33,模头组件上设有可挤出面食的成型孔,主机内的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分别与搅拌杆、螺杆传动连接。
制作面食时,先将面粉和水等投放到搅拌杯内,然后电机启动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搅拌杆正向转动,从而将搅拌杯内的面粉与水搅拌均匀,形成团絮状的小面团,此时的螺杆在电机的驱动下反向转动,因此,进入挤面筒内的面粉不会向前输送。当搅拌杯内的面粉搅拌结束后,电机反向转动,从而带动搅拌杆反向转动以继续推动小面团在搅拌杯内转动,小面团在搅拌杆的推动下进入挤面筒内,此时螺杆正向转动,从而将挤面筒内的小面团向前推送、挤压,最终通过模头组件的成型孔向外挤出形成连续的面条。
为了便于对面条的后处理,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后处理组件,主机底部一侧横向延伸形成位于模头组件下方的支承座12,后处理组件包括位于支承座上的处理容器4、为处理容器加热的加热模块5,加热模块和主机内的控制电路电连接,从而使主机可控制加热模块加热。
用户需要享用面食时,只需将面粉和水投进搅拌杯内,面粉和水经过搅拌组件搅拌均匀形成面团,面团通过挤压组件形成面条。当面条从模头组件向下挤出时,会自动落入位于模头组件下方的处理容器内,当然,用户需要在处理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水。主机的控制电路可控制加热模块对处理容器进行加热,以便煮熟处理容器中的面条。用户只需要在煮熟的面条中加入适量的调料,即可享用美味的面食,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在家庭中自己制作并享用面食的过程,提升了用户体验,满足年青一代上班族对饮食的简单、快捷、方便的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可根据面粉的量精确计算形成的面条的量,从而精确控制加热模块的功率、加热时间,确保煮好的面条不生、不糊有劲道,并且避免在煮面过程中出现汤汁溢出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作面条时,控制电路可先控制加热模块加热处理容器,使处理容器内的水接近沸点。在面条逐渐进入处理容器的过程中,加热模块可停止加热。当面条全部挤出完毕时,控制电路使加热模块加热处理容器,进而使处理容器内的面条快速地同步煮熟。
优选地,加热模块为内部具有电热丝之类的电热元件的加热盘,加热模块固定设置在支承座上,从而使加热模块与支承座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相对应地,加热模块与处理容器的底壁则构成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此时的处理容器为一个独立的构件,使用结束后,用户可从支承座上取下处理容器,从而方便处理容器使用后的清洗,有利于提高加热盘的安全性,避免发生短路等安全隐患。
或者,我们也可使加热模块固定设置在处理容器上,此时的加热模块与处理容器构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便于加热模块和处理容器之间的结构连接和电连接,并提高加热效率。相对应地,加热模块与支承座则构成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此时的支承座为一个独立的构件,其只是单纯地起到支承处理容器、以及作为加热模块的电源插座的作用。
作为第一种优选方案,如图4所示,我们可在主机底部的侧壁设置容纳腔13,支承座与容纳腔构成横向的滑动连接,此时的支承座与容纳腔成为一个抽屉式结构。当需要自动煮面时,可方便地从容纳腔中向外抽出支承座,并将处理容器支承在支承座上,以便于对处理容器的加热。当完成煮面、或者只需单纯制作面条时,可将支承座推进容纳腔内,从而可简化面食机的外形,减小其整体尺寸。
当然,我们还可使支承座与主机底部侧壁形成卡接,在方便支承座与主机之间的装拆、并有利于减小主机的外形尺寸和重量的前提下,可简化主机和支承座的结构。
另外,支承座也可与主机一体式设置,从而增加支承座与主机之间的连接强度,并简化面食机的制造装配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抽屉式的支承座、与主机卡接的支承座、或者是与主机一体式的支承座,我们都可将加热模块固定设置在支承座上,或者也可将加热模块设置在处理容器上。
作为第二种优选方案,加热模块位于处理容器的底部,具体地,加热模块可设置在支承座上,或者,如图5所示,加热模块固定设置在处理容器底壁上,从而使处理容器内的汤汁形成良好的上下对流,进而有效地提升加热速度和效率,确保处理容器内物料的均匀加热。
或者,如图6所示,加热模块也可设置在处理容器的侧壁上。当加热模块加热处理容器时,可有效地避免高温的处理容器侧壁直接接触面食,从而有效地消除面食粘附处理容器内壁并出现焦黑的现象。
当然,我们可分别在处理容器的底壁和侧壁设置加热模块,在确保加热速度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避免面食在处理容器底壁上粘结并烧焦。
需要说明的是,当加热模块设置在处理容器上时,我们可在加热模块和支承座之间设置相应的电接插件,以便加热模块和支承座之间的电连接,进而实现加热模块和主机控制电路的电连接,并方便加热模块与支承座之间形成插接配合。
作为第三种优选方案,我们可使加热模块的一侧边与主机底部的侧边形成卡接,并且在加热模块侧边与主机底部侧边之间设置电接插件,从而实现加热模块与主机内的控制电路之间的电连接,进而简化支承座和主机的机械连接结构和电连接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加热模块优选地设置在支承座上,当支承座与主机侧壁连接时,加热模块与主机侧壁卡接,并且加热模块通过电接插件与主机内的控制电路形成电连接。或者,加热模块也可设置在处理容器上,当用户将处理容器放置到支撑座上时,处理容器上的加热模块与主机侧壁卡接,并且加热模块通过电接插件与主机内的控制电路形成电连接。
为了使面食的煮熟程度保持一致,如图7所示,我们可在处理容器的上部开口内设置上盖41,上盖的两侧边通过转轴411与处理容器侧壁转动连接,在处理容器开口处设置限位凸起42,上盖的下侧贴靠限位凸起并保持水平状态。当模头组件的成型孔开始向下挤出面食时,面食会自动落到上盖上,此时的上盖受到处理容器开口一侧的限位凸起的支撑而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面食在上盖上积聚。当挤压组件完成面食的挤出成型时,用户可按压上盖远离限位凸起一侧,从而使上盖翻转,积聚在上盖上的面食即可自动落入处理容器内,然后加热模块开始加热,进而实现面食的自动烹煮。也就是说,面食可同步加热,从而有利于统一面食的煮熟程度,避免出现煮糊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上盖两侧的转轴可设置在上盖的靠近中心位置,而处理容器设置限位凸起一侧位于模头组件的下方。这样,上盖在处理容器上形成接近平衡的跷跷板结构,当模头组件挤出的面食下落到上盖上时,其重心偏向限位凸起一侧,从而使上盖可保持稳定,当挤面结束时,用户可轻松地按压上盖远离限位凸起的另一侧,即可使上盖翻转。
优选地,如图8所示,我们可在主机靠近处理容器一侧横向地设置自复位式电磁铁6,处理容器上部侧壁设置一个过孔43,电磁铁的铁芯横向地伸进过孔内,上盖贴靠电磁铁的铁芯端部并保持水平状态。也就是说,在该方案中,电磁铁的铁芯替代了限位凸起。这样,当挤压组件完成面食的挤出成型时,主机内的控制电路即可控制电磁铁的铁芯轴向回退,此时的上盖失去支撑而自动翻转,上盖上的面食即可自动落入处理容器内,然后加热模块开始加热,进而实现面食的自动烹煮,并确保面食具有统一的煮熟程度。
为了避免处理容器在加热时汤汁的外溢,如图1、图3所示,我们可在处理容器靠近开口处设置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的防溢电极44,或者将防溢电极设置在上盖下侧。当加热模块使处理容器内的汤汁沸腾时,浓稠的汤汁的液面会上升至防溢电极位置,防溢电极即可向控制电路发出信号,此时的控制电路即可切断加热模块的供电、或者调节加热模块的功率,从而使处理容器内的汤汁和面食处于“微煮”状态,在确保煮面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避免汤汁的外溢。
优选地,如图9所示,我们可在处理容器的外侧壁设置连接管道45,在连接管道的下端设置上连接弹片46,同时在加热模块上对应位置设置与上连接弹片贴合的下连接弹片51,防溢电极通过设置在连接管道内的导线和上连接弹片电连接,从而对导线形成有效的保护,避免产生短路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当防溢电极设置在处理容器上时,防溢电极可直接通过设置在连接管道内的导线和上连接弹片电连接;当防溢电极设置在上盖上时,处理容器的上的连接管道可设置在与转动对应位置,此时,连接防溢电极的导线可穿过转轴和连接管道后与上连接弹片电连接。
最后,主机包括下部的本体11,本体一侧向上延伸形成与搅拌杯配合的围挡15,从而使主机呈l形,本体另一侧底部横向地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的支承座。当搅拌杯放置并定位到主机上时,围挡可对搅拌杯形成可靠地支撑定位作用,设置在主体底部的支承座自然地位于搅拌杯相同一侧的下方,搅拌杯下部的挤面筒所挤出的面食可准确地落到下方的处理容器内。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1.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包括内部具有电机和控制电路的主机、设置于主机上的搅拌组件和挤压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杯、设于搅拌杯内的搅拌杆,所述挤压组件包括横向的挤面筒、设于挤面筒内的螺杆、设于挤面筒开口端的模头组件,其特征是,还包括后处理组件,主机底部一侧横向延伸形成位于模头组件下方的支承座,所述后处理组件包括位于支承座上的处理容器、为处理容器加热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和控制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所述加热模块为内部具有电热元件的加热盘,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支承座上并与所述处理容器的底壁构成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处理容器上并与支承座构成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所述主机侧壁设有容纳腔,支承座与容纳腔构成横向的滑动连接;
或者,所述支承座与主机一体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所述支承座与主机底部侧壁卡接,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处理容器的底壁和/或侧壁上,在加热模块和支承座之间设有电接插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所述加热模块的一侧边与主机底部的侧边卡接,在加热模块侧边与主机底部侧边之间设有电接插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在处理容器的上部开口内设有上盖,上盖的两侧边通过转轴与处理容器侧壁转动连接,处理容器开口处设有限位凸起,上盖贴靠限位凸起并保持水平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在处理容器的上部开口内设有上盖,上盖的两侧边通过转轴与处理容器转动连接,主机靠近处理容器一侧横向地设置自复位式电磁铁,上盖贴靠电磁铁的铁芯端部并保持水平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在处理容器靠近开口处设有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的防溢电极,或者:
在上盖下侧设有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的防溢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在处理容器的外侧壁设有连接管道,在连接管道的下端设有上连接弹片,在加热模块上设有与上连接弹片贴合的下连接弹片,防溢电极通过设置在连接管道内的导线和上连接弹片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后处理的面食机,其特征是,所述主机呈l形,所述主机包括本体,本体一侧向上延伸形成与搅拌杯配合的围挡,本体另一侧底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支承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