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0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框。



背景技术:

总所周知,窗户是由窗框和玻璃组合而成,玻璃安装在窗框内,由于窗框内设有用于固定玻璃的窗缝,因此玻璃的尺寸大小大于窗框的内尺寸大小。由于玻璃的尺寸大小大于窗框的内尺寸大小,因此在现有的窗户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玻璃放置在窗框内,随后使用四个压条将玻璃的四边压紧固定,此时所述压条与窗框之间形成窗缝,使得玻璃被固定在窗缝内,最后使用玻璃胶将玻璃与窗框固定。由于玻璃是通过四个压条来进行压紧固定,其固定方式复杂,导致窗户在生产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这不利于降低窗户的生产成本;除此之外,当所述压条发生老化时,即使只有一个压条发生老化,玻璃从窗框脱落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所以现有的窗户其使用寿命一般维持在十年以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窗框,该窗框可以有效固定玻璃,降低玻璃脱落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窗框,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内设有第一窗缝,所述窗框本体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所述内框型材包括固定型材和活动型材,所述活动型材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上,当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连接时,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之间形成第二窗缝,所述第二窗缝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固定型材包括竖向设置的玻璃抵接型材和水平设置的玻璃承托型材,所述玻璃承托型材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的上下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上卡槽和下卡槽。

另外,所述玻璃抵接型材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之间设有第二隔条,所述玻璃承托型材通过所述第二隔条固定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

另外,所述活动型材的一个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对应的槽口,所述活动型材的内侧面上设有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上卡板与所述下卡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对应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所述槽口相互正对。

另外,所述上卡板上设有与所述上卡槽相匹配的上卡条,所述下卡板上设有与所述下卡槽相匹配的下卡条,所述上卡条与所述上卡槽可拆卡接,所述下卡条与所述下卡槽可拆卡接。

进一步,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的连接处上设有连接块,所述内框型材与所述外框型材通过所述连接块进行滑动连接。

另外,所述连接块的底部滑动连接在所述外框型材的第一窗缝内,所述连接块的顶部与所述内框型材固定连接。

另外,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的连接处上设有连接板,所述外框型材的第一窗缝与所述内框型材的第二窗缝通过所述连接板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前后对齐。

另外,所述窗框本体的前侧面和所述活动型材的前侧面共同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活动型材的压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要固定玻璃时,首先将所述内框型材的活动型材分离,随后将玻璃的三条边固定在所述窗框本体的第一窗缝内,此时所述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放置在所述固定型材上,最后将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拼装在一起,此时所述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固定在所述内框型材的第二窗缝内。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玻璃的三条边固定在所述窗框本体的第一窗缝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玻璃的固定过程,并且可以显著地提升玻璃的固定效果,有效降低玻璃脱落的风险,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活动型材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反面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框型材的拆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在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块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中:100-外框型材、10-窗框本体、110-第一型材、120-第二型材、130-第一隔条、131-第一隔条卡槽、140-第一窗缝、200-内框型材、210-固定型材、220-活动型材、221-第一空腔、211-玻璃抵接型材、212-玻璃承托型材、213-第二空腔、214-上卡槽、215-下卡槽、230-第二隔条、231-第二隔条卡槽、250-槽口、222-上卡板、223-下卡板、224-卡接槽、225-上卡条、226-下卡条、240-第二窗缝、216-第一斜面、227-第二斜面、251-防刮条、300-连接块、310-连接卡棱、320-凸出件、321-螺纹孔、311-连接卡槽、322-连接孔、400-连接板、500-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则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则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至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窗框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窗框,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100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10,所述外框型材100的数量为四个,每个所述外框型材100的两端均切削成呈45°角的加工斜面,四个所述外框型材100相互固定连接并组合成矩形的窗框本体10,其中位于左侧的外框型材100称为左框型材,位于右侧的外框型材100称为右框型材,位于顶部的外框型材100称为上框型材,位于底部的外框型材100称为下框型材。如图5所示,所述外框型材100包括第一型材110和第二型材120,所述第一型材110与所述第二型材120之间设有第一隔条130,所述第一型材110的前端和所述第二型材120的后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一隔条130匹配卡接的第一隔条卡槽131,所述第二型材120通过所述第一隔条13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型材110的中间位置上,使得所述外框型材100呈“工”形结构,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所述固定型材210不分正反面,提高所述固定型材210的适用性;所述第一型材110与所述第二型材120之间设有上下对称的两个第一窗缝140,由于所述窗框本体10是由四个所述外框型材100组合而成,因此所述窗框本体10内环设有所述第一窗缝140。所述第一隔条130具体为尼龙隔条,所述第一隔条130可以采用不同的尺寸规格,其主要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型材110与所述第二型材120之间的距离,继而调整所述第一窗缝140的距离,使得所述窗框本体10能够适应不同厚度的玻璃。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窗框本体10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200,所述内框型材200包括固定型材210和活动型材220,为了降低成本以及减轻重量,所述活动型材220为框架型材,所述活动型材220设有第一空腔221,所述活动型材220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210上;所述固定型材210包括竖向设置的玻璃抵接型材211和横向设置的玻璃承托型材212,为了降低成本以及减轻重量,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和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均为框架型材,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设有第二空腔213,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的上下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上卡槽214和下卡槽215,所述上卡槽214与所述下卡槽215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之间设有第二隔条230,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的前端和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的后端均设有与所述第二隔条230匹配卡接的第二隔条卡槽231,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通过所述第二隔条230固定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的中间位置上,使得所述固定型材210呈“t”形结构,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所述固定型材210不分正反面,提高所述固定型材210的适用性。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后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相对应的槽口250,所述槽口250具体位于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后侧面的中间位置上,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所述活动型材220不分正反面,提高所述活动型材220的适用性;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内侧面上设有上卡板222和下卡板223,所述上卡板222与所述下卡板223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相对应的卡接槽224,即所述卡接槽224与所述槽口250相互正对。所述上卡板222上设有与所述上卡槽214相匹配的上卡条225,所述下卡板223上设有与所述下卡槽215相匹配的下卡条226,所述上卡条225与所述上卡槽214可拆卡接,所述下卡条226与所述下卡槽215可拆卡接,即所述上、下卡条(225、226)与所述上、下卡槽(214、215)均带有圆弧过渡段,使得所有的卡条与所有的卡槽均可重复进行卡接以及分离。当需要对所述活动型材220和所述固定型材210进行拼装时,需要先将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穿过所述槽口250并与所述卡接槽224抵接,此时所述上压条500与所述上卡槽214卡接,所述下压条500与所述下卡槽215卡接,从而使所述活动型材220与所述固定型材210拼装在一起。当所述活动型材220与所述固定型材210拼装在一起时,所述活动型材220与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之间形成有两个用于固定玻璃的第二窗缝240,两个所述第二窗缝240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窗缝24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140的位置相对应,使得玻璃能够被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窗缝140与所述第二窗缝240之间;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美观、实用,所述外框型材100需要与所述内框型材200前后对齐,这样的设置不但可以避免硌手,还能进一步地增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协调性。所述第二隔条230具体为尼龙隔条,所述第二隔条230可以采用不同的尺寸规格,其主要用于调整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之间的距离,继而调整所述第二窗缝240的距离,使得所述内框型材200能够适应不同厚度的玻璃。

如图6所示,由于所述活动型材220为框架型材,当所述活动型材220开设有所述槽口250后,所述活动型材220在金属弹性的影响下,所述槽口250会适当地收窄,在拼装时,需要稍用力地掰开所述槽口250,使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能够穿过所述槽口250。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上、下卡条(225、226)能够与上、下卡槽(214、215)进行准确卡接,避免出现卡接不到位的情况,所述上卡板222和所述下卡板223均向内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卡接槽224能够适当地收窄;为了方便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能够伸至所述卡接槽224内,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的末端设有向内倾斜的第一斜面216,所述上卡条225位于所述上卡板222的末端,所述下卡条226位于所述下卡板223的末端,所述上卡条225与所述下卡条226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216匹配使用的第二斜面227,使得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能够撑开上卡板222以及下卡板223,从而使得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能够伸至所述卡接槽224内。

此外,为了避免本实用新型出现高低不平的情况,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与所述活动型材220上下对齐;由于玻璃的两个侧面均为竖直面,因此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后侧面与所述玻璃抵接型材211的前侧面竖直平行,使得所述第二窗缝240的两个侧面均与所述玻璃的两个侧面相吻合。

此外,为了避免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在穿过所述槽口250时被所述槽口250所刮花,所述槽口250的上下两端均设有防刮条251,两个所述防刮条251均通过打磨工艺来去除毛刺。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外框型材100与所述内框型材200的连接处上设有连接块300,所述连接块300的底部设有连接卡棱310,所述连接块300的顶部设有凸出件320,所述凸出件320内设有螺纹孔321,所述第一窗缝140内设有与所述连接卡棱310匹配使用的连接卡槽311,所述连接块300的底部滑动连接在所述外框型材100的第一窗缝140内,所述凸出件320伸至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的第二空腔213内,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上设有与所述螺纹孔321相对应的连接孔322,工人可以采用螺钉将所述连接块300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固定连接在一起,最终使得所述内框型材200与所述外框型材100通过所述连接块300进行滑动连接,方便调整所述内框型材200在所述外框型材100上的位置。

此外,当工人调整好所述内框型材200在所述外框型材100上的位置后,可以采用连接板400将两者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外框型材100与所述内框型材200的连接处上设有所述连接板400,所述连接板400具体为l形结构,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窗缝140内,其另外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窗缝240内,使得所述外框型材100与所述内框型材200通过所述连接板400进行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窗户设有一块玻璃时,所述内框型材200连接在所述窗框本体10内的最上端,当需要固定该玻璃时,首先将所述内框型材200的活动型材220分离,随后将玻璃的三条边分别固定在所述左框型材、下框型材和右框型材的第一窗缝140内,此时所述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放置在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下,最后将所述活动型材220与所述固定型材210拼装在一起,此时所述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固定在所述内框型材200的第二窗缝240内。同理,当窗户只有一块玻璃时,所述内框型材200也可以连接在所述窗框本体10内的最下端,工人可根据上述的安装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窗户分为上窗户和下窗户,此时所述窗户设有上玻璃和下玻璃,当需要固定上玻璃时,首先将所述内框型材200的活动型材220分离,随后将上玻璃的三条边分别固定在所述左框型材、上框型材和右框型材的第一窗缝140内,此时所述上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放置在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上;同理,当需要固定下玻璃时,工人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可以将下玻璃的三条边分别固定在所述左框型材、下框型材和右框型材的第一窗缝140内,此时所述下玻璃的最后一条边被放置在所述玻璃承托型材212下,最后将所述活动型材220与所述固定型材210拼装在一起,此时所述上玻璃的最后一条边以及所述下玻璃的最后一条边均被固定在所述内框型材200的第二窗缝240内。

此外,当玻璃被所述窗框本体10以及所述内框型材200之后,还需要使用玻璃胶将玻璃与所述窗框本体10以及所述内框型材200进行加固。不但如此,为了避免用户擅自地将所述活动型材220与所述固定型材210进行分离,还需要对所述活动型材220进行限制。由于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前侧面与所述窗框本体10的前侧面竖直对齐,因此所述窗框本体10的前侧面和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前侧面共同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压条500,所述压条500通过胶水粘贴在所述窗框本体10以及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前侧面上,只要所述压条500覆盖在所述窗框本体10以及所述活动型材220的前侧面上时,所述活动型材220就无法与所述固定型材210分离,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多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的内环设有第一窗缝,所述窗框本体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所述内框型材包括固定型材和活动型材,所述活动型材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上,当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连接时,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之间形成第二窗缝,所述第二窗缝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的位置相对应,使得玻璃能够被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窗缝与所述第二窗缝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型材包括竖向设置的玻璃抵接型材和水平设置的玻璃承托型材,所述玻璃承托型材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的上下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上卡槽和下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抵接型材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之间设有第二隔条,所述玻璃承托型材通过所述第二隔条固定连接在所述玻璃抵接型材的中间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型材的一个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对应的槽口,所述活动型材的内侧面上设有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上卡板与所述下卡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玻璃承托型材相对应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所述槽口相互正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板上设有与所述上卡槽相匹配的上卡条,所述下卡板上设有与所述下卡槽相匹配的下卡条,所述上卡条与所述上卡槽可拆卡接,所述下卡条与所述下卡槽可拆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的连接处上设有连接块,所述内框型材与所述外框型材通过所述连接块进行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的底部滑动连接在所述外框型材的第一窗缝内,所述连接块的顶部与所述内框型材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的连接处上设有连接板,所述外框型材的第一窗缝与所述内框型材的第二窗缝通过所述连接板进行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型材与所述内框型材前后对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窗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本体的前侧面和所述活动型材的前侧面共同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活动型材的压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窗框,包括由多个外框型材组合而成的窗框本体,所述窗框本体内设有第一窗缝,所述窗框本体内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内框型材;所述内框型材包括固定型材和活动型材,所述活动型材可拆连接在所述固定型材上,当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连接时,所述活动型材与所述固定型材之间形成第二窗缝,所述第二窗缝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窗缝的位置相对应。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玻璃的三条边固定在所述窗框本体的第一窗缝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玻璃的固定过程,并且可以显著地提升玻璃的固定效果,有效降低玻璃脱落的风险,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华;刘洪芳;刘滔;刘子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蒋玉娥
技术研发日:2019.04.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11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