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检测电路每个检测输入口只能对应相同的正信号或负信号,在同一检测输入口中不能同时检测到正负多路信号的状态,特别是在控制系统中检测输入口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实现多路信号异常检测则需要通过扩展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的检测输入/输出端口(input/output,i/o)来实现,从而造成成本上涨,并且电路和软件程序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电路以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检测电路灵活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包括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分别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的欠压检测模块和过压检测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包括检测结果输出端;
所述欠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待检测电压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待检测电压信号异常时输出第一异常信号;
所述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并在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异常时输出第二异常信号;
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异常信号和/或第二异常信号时,对所述第一异常信号和/或第二异常信号进行处理,通过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异常电平信号。
优选地,所述欠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过压检测模块为正压过压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为正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为正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正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优选地,所述过压检测模块为负压过压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为负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为负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负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优选地,所述过压检测模块包括正压过压检测模块及负压过压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包括正压检测信号及负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包括正压异常信号及负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正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负电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负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优选地,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三稳压二极管、第四稳压二极管、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包括电源输入端、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五稳压二极管以及第二三极管;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五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如上文所述的检测电路,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检测电路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子设备为音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检测电路,在所述检测电路上设置少量的外围检测模块,所述外围检测模块包括欠压检测模块和过压检测模块,所述欠压检测模块和过压检测模块可通过同一检测输入口对各种不同的检测信号进行检测,达到过压和欠压检测的目的,在mcu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统一检测控制,从而提高检测电路灵活性,有效降低产品的硬件成本和设计复杂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电路另一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人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检测电路。
参照图1,该检测电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检测电路包括信号处理模块10,以及分别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的欠压检测模块20和过压检测模块30,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包括检测结果输出端。
所述欠压检测模块20,用于接收第一待检测电压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待检测电压信号异常时输出第一异常信号;所述过压检测模块30,用于接收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并在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异常时输出第二异常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欠压检测模块20采用普通二极管的导通性对接入的待检测电压信号进行检测,其中,所述欠压检测模块20接入的第一待检测电压信号为不同正电压值的直流电压,在所述待检测电压信号低于预设阈值时,则产生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异常信号和第二异常信号时,对所述第一异常信号和第二异常信号进行处理,通过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异常电平信号,由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在正常使用时,输出高电平电压信号,即正常信号,在所述欠压检测模块20产生异常信号时,拉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的电压,从而导致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输出低电压的异常电平信号,实现对不同正电压值的直流电压的欠压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压检测模块30为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为正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为正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用于接收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正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采用稳压二极管对接入的待检测电压信号进行检测,其中,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接入的正压检测信号为不同正电压值的直流电压,在所述直流电压超过对应的稳压二极管耐压时,即击穿导通,则产生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由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在正常使用时,输出高电平电压信息,即正常信号,在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产生异常信号时,使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接地,从而导致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输出低电压的异常电平信号,实现对不同正电压值的直流电压的过压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压检测模块30为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为负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为负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用于接收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负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
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采用三极管进行电平转换,对接入的待检测电压信号进行检测,其中,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接入的负压检测信号为负电压值的电压,在所述负电压值的电压低于对应的稳压二极管耐压时,即击穿导通,则产生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由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在正常使用时,输出高电平电压信息,即正常信号,在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产生异常信号时,使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接地,从而导致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输出低电压的异常电平信号,实现对负电压值的电压的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压检测模块30包括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及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包括正压检测信号及负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包括正压异常信号及负压异常信号,其中: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用于接收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正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用于接收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负电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负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普通二极管的导通性、稳压二极管的过压击穿特性和三极管的电平转换来实现多路正负电压的过压和欠压检测,汇集成一路信号输出,以满足资源紧的智能检测判别电路,即能实现智能检测的目的,并且有效的避免浪费mcu的硬件资源。
在具体实现中,所述检测电路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删除相应的部分,且不会相互影响,灵活组合成多种检测电路。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检测电路,在所述检测电路上设置少量的外围检测模块,所述外围检测模块包括欠压检测模块20和过压检测模块30,所述欠压检测模块20和过压检测模块30可通过同一检测输入口对各种不同的检测信号进行检测,达到过压和欠压检测的目的,在mcu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统一检测控制,从而提高检测电路灵活性,有效降低产品的硬件成本和设计复杂程度。
参照图2,所述欠压检测模块20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用于接收不同电压值的直流电压信号;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接收的待检测电压信号低于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接收的待检测电压信号可为5v_d直流、3.3v_d直流、12v_d直流和调频设备3.3v直流,还可为其他设备的直流电源信号,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在其中一路或多路电压变低时,小于1v或以下时,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的电平经普通二极管被拉低,此时输出检测异常信号低电平。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三极管q1以及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常态时,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接低电平,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检测结果输出端因有第一电阻r1接上拉,此时输出检测正常信号高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第二端连接,从而获取所述欠压检测模块20的输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40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u1、第二稳压二极管u2、第三稳压二极管u3、第四稳压二极管u4、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七电阻r7。
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u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u1的负极与所述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u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u2的负极与所述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u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u3的负极与所述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稳压二极管u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稳压二极管u4的负极与所述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用于接收待机电压信号、不同正电压值的直流电压信号以及交流电压信号。
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接收的待检测电压信号高于第二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接收正电压信号,例如5v_d直流、stb_3.3v、12v_d直流和ac28v交流电压,当待检测电压的电压信号超过对应的稳压二极管耐压时,即击穿导通;相应电压即通过分别对应的限流电阻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七电阻r7,经与第三电阻r3形成分压电路后再经第二电阻r2供给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使其导通工作;即检测结果输出端的电平相当于对地,此时输出检测异常信号低电平,从而实现对不同的正电压信号进行过压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包括电源输入端、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五稳压二极管u5以及第二三极管q2。
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五稳压二极管u5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稳压二极管u5的正极与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0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接收的待检测电压信号低于第三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50的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接收负电压信号,例如-24v,还可为其他参数的电压信号,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以当检测的-24v电压在正常情况下,电压没有超过对应的稳压二极管耐压,此时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因为有第十电阻r10接上拉,故第二三极管q2不导通工作,然而第一三极管q1因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接地,也不导通,此时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检测正常信号高电平;当检测的_-24v电压低于对应的稳压二极管耐压时,即第五稳压二极管u5击穿导通;此负压经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分压后供给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经第八电阻r8和第三电阻r3分压后,通过第二电阻r2供给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使其导通工作,即检测结果输出端的电平相当于对地,此时输出检测异常信号低电平,从而实现对负电压的检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如上文所述的检测电路,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检测电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子设备可为音响,所述检测电路还可为应用在电源要求稳定,且带自检功能的设备和系统,如高档的音响系统、高端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机器;当检测到某路电源有异常时,及时将信号反馈给处理器,指示电源故障码,避免问题进一步扩散和精确定位故障部位。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如上文所述的检测电路,通过设置检测电路,在所述检测电路上设置少量的外围检测模块,所述外围检测模块包括欠压检测模块和过压检测模块,所述欠压检测模块和过压检测模块可通过同一检测输入口实现过压和欠压检测,在mcu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统一检测控制,从而提高检测电路灵活性,有效降低产品的硬件成本和设计复杂程度。
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分别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的欠压检测模块和过压检测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包括检测结果输出端;
所述欠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待检测电压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待检测电压信号异常时输出第一异常信号;
所述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并在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异常时输出第二异常信号;
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异常信号和/或第二异常信号时,对所述第一异常信号和/或第二异常信号进行处理,通过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异常电平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欠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以及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电源输入端;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检测结果输出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检测模块为正压过压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为正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为正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正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检测模块为负压过压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为负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为负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负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检测模块包括正压过压检测模块及负压过压检测模块,所述第二待检测电压信号包括正压检测信号及负压检测信号,所述第二异常信号包括正压异常信号及负压异常信号,其中:
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正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正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并在所述负压检测信号异常时输出负压异常信号至所述信号处理模块。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过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三稳压二极管、第四稳压二极管、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八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过压检测模块包括电源输入端、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五稳压二极管以及第二三极管;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五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九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检测电路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音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