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型材组装连接用角码领域,特别是一种膨胀角码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621188683.9,公开了一份名称为“一种角码”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技术特征:该角码为l形的对称结构,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在使用该角码时,第一支臂、第二支臂是分别嵌置于门窗上相邻的两个边框上的,并通过注入胶水实现固定的。其中,为了保证第一支臂、第二支臂能够顺利地完成嵌装,会将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做得比门窗边框端部的腔孔稍小,所以在未注入胶水前,门窗边框与角码之间是活动的。这样在门窗边框组角完成后,易导致门窗边框之间出现对位不准确的情况;且仅仅通过胶水固定,其固定的可靠性也有限。因此,有必要重新设计角码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定向限位膨胀角码装置,该角码装置采用了将并列拼靠一起的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的套装于定向限位框体当中,并采用从定向限位框体两端外表面竖向锁入螺栓到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的膨胀螺孔当中,使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沿着定向限位框体滑动向外移动,当整个角码装置套装于型材的腔孔时,即可以对型材的腔孔形成挤压膨胀的固定力量,实现角码装置将需要连接的两个型材组件牢固地连接一起;并且,本角码装置所获得的固定方式,由于将螺丝旋转固定力量转换成了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向外挤压膨胀的固定力量,进行了力量的转换,螺丝不直接受到施加给两个型材组件外力的作用,因而不会发生螺栓返松、连接不牢靠的现象;而且构造简单、使用便利,连接锁定牢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定向限位膨胀角码装置,包括两个构造相同且并列拼靠一起的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第一膨胀螺栓及第二膨胀螺栓,在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之间的两端上还分别设置有供第一膨胀螺栓与第二膨胀螺栓旋入的膨胀螺孔,其特点在于还包括定向限位框体,所述定向限位框体的截面上设有供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容置的定向限位腔孔,在定向限位框体上相对应于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的膨胀螺孔位置上还分别设有栓孔;所述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嵌装于定向限位腔孔中,所述第一膨胀螺栓、第二膨胀螺栓分别从定向限位框体两端的栓孔穿入并锁入到膨胀螺孔中,以使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呈沿着定向限位腔孔两侧向外移动膨胀开设置;所述第一膨胀螺栓及第二膨胀螺栓的栓体截面直径大于膨胀螺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的外表面上还设有凹凸限位结构,所述定向限位框体的定向限位腔孔的内腔壁上相对应地设有与凹凸限位结构相嵌套的凹凸嵌套结构。
又进一步地,所述左角码体、右角码体分别为中空结构角码组件,在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之间的两端上还分别设有镶嵌腔孔,在镶嵌腔孔中还镶嵌有带膨胀螺孔的金属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将并列拼靠一起的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的套装于定向限位框体当中,并采用从定向限位框体两端外表面竖向锁入螺栓到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的膨胀螺孔当中,使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沿着定向限位框体滑动向外移动,不会产生竖向方向的向上或向下移位,当整个角码装置套装于型材的腔孔时,即可以对型材的腔孔形成挤压膨胀的固定力量,而且挤压膨胀的方向更为固定,不会发生偏向,进而实现角码装置将需要连接的两个型材组件牢固、牢靠地连接一起。并且,本角码装置所获得的固定方式,由于将螺丝旋转固定力量转换成了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向外挤压膨胀的固定力量,进行了力量的转换,螺丝不直接受到施加给两个型材组件外力的作用,因而不会发生螺栓返松、连接不牢靠的现象;而且构造简单、使用便利,连接锁定牢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在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的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拼靠一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二在拆解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二的左角码体与右角码体拼靠一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在应用型材连接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定向限位膨胀角码装置,包括两个构造相同且并列拼靠一起的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第一膨胀螺栓3及第二膨胀螺栓4,在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之间的两端上还分别设置有供第一膨胀螺栓3与第二膨胀螺栓4旋入的膨胀螺孔5。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还包括定向限位框体6,所述定向限位框体6的截面上设有供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容置的定向限位腔孔61,在定向限位框体6上相对应于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的膨胀螺孔5位置上还分别设有栓孔62;所述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嵌装于定向限位腔孔61中,所述第一膨胀螺栓3、第二膨胀螺栓4分别从定向限位框体6两端的栓孔62穿入并锁入到膨胀螺孔5中,以使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呈沿着定向限位腔孔61两侧向外移动膨胀开设置;所述第一膨胀螺栓3及第二膨胀螺栓4的栓体截面直径大于膨胀螺孔5的孔径。
应用时,可以如图7所示,将角码装置的两端分别套装于两根型材30的腔孔中,在两根型材30的外侧表面上相对应地开设有通孔,从通孔分别穿入第一膨胀螺栓3与、第二膨胀螺栓4,使第一膨胀螺栓3、第二膨胀螺栓4分别穿过定向限位框体6两端上的栓孔62,竖向旋入到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1的膨胀螺孔5当中,当第一膨胀螺栓3、第二膨胀螺栓4分别旋入膨胀螺孔5过程中,就不会断地挤压膨胀螺孔5,令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沿着定向限位框体6的内腔滑动分别向外移动,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受到定向限位框体6的定向限位,不会产生竖向方向的向上或向下移位,只能沿着定向限位框体6两侧向外移动,进而使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的外侧面顶压在型材30的腔孔壁上,对型材30的腔孔形成挤压膨胀的固定力量,从而实现将两根型材30牢固、牢靠地锁定连接一起。
为了使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嵌套在定向限位框体6中时,具有更好地定向效果,如图2或图5所示,所述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的外表面上还设有凹凸限位结构,所述定向限位框体6的定向限位腔孔61的内腔壁上相对应地设有与凹凸限位结构相嵌套的凹凸嵌套结构,通过凹凸限位结构与凹凸嵌套结构的相互吻合嵌套,使得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在定向限位腔孔61的定向移动更为准确,偏移发生的可能性更少。
为了减轻整个角码装置的重量,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左角码体1、右角码体2分别为中空结构角码组件。除了图1至图3所示方案之外,根据膨胀螺孔5设置方式的不同,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延伸出另外一种方案,在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之间的两端上还分别设有镶嵌腔孔9,在镶嵌腔孔9中还镶嵌有带膨胀螺孔5的金属块10。也就是说,图4至图6所示方案与图1至图3所示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膨胀螺孔5设置方式的差异,其他方面,并无不同。为了满足固定方式的多样性的要求,如图1至图6所示,在左角码体1、右角码体2、定向限位框体6上还分别设有打胶槽20,通过打胶注胶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型材之间连接的气密性。如图7所示,在型材30上会相对应开设有注胶孔40,以便于将胶注入到角码装置及填入打胶槽20中。
1.一种定向限位膨胀角码装置,包括两个构造相同且并列拼靠一起的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第一膨胀螺栓(3)及第二膨胀螺栓(4),在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之间的两端上还分别设置有供第一膨胀螺栓(3)与第二膨胀螺栓(4)旋入的膨胀螺孔(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向限位框体(6),所述定向限位框体(6)的截面上设有供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容置的定向限位腔孔(61),在定向限位框体(6)上相对应于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的膨胀螺孔(5)位置上还分别设有栓孔(62);所述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嵌装于定向限位腔孔(61)中,所述第一膨胀螺栓(3)、第二膨胀螺栓(4)分别从定向限位框体(6)两端的栓孔(62)穿入并锁入到膨胀螺孔(5)中,以使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呈沿着定向限位腔孔(61)两侧向外移动膨胀开设置;所述第一膨胀螺栓(3)及第二膨胀螺栓(4)的栓体截面直径大于膨胀螺孔(5)的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定向限位膨胀角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的外表面上还设有凹凸限位结构,所述定向限位框体(6)的定向限位腔孔(61)的内腔壁上相对应地设有与凹凸限位结构相嵌套的凹凸嵌套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定向限位膨胀角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角码体(1)、右角码体(2)分别为中空结构角码组件,在左角码体(1)与右角码体(2)之间的两端上还分别设有镶嵌腔孔(9),在镶嵌腔孔(9)中还镶嵌有带膨胀螺孔(5)的金属块(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定向限位膨胀角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角码体(1)、右角码体(2)、定向限位框体(6)上还分别设有打胶槽(2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