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窗框型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保温隔音型材。
背景技术:
窗户作为居民住房建设必备的设置,起者通风隔音挡尘的作用,目前窗主要包括推拉窗、平开窗、倒窗等,而推拉窗和平开窗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
其中,现有的窗户由窗框、窗扇、活动零件构成,窗框起着定位兼承托窗扇的作用,同时部分窗框还具有一定保温效果,如附图1和图2中所示,矩形的窗框由四根相同的型材6首尾拼接而成,窗框内还固定有一根中柱7,该型材6包括第一安装部61、第二安装部62,第一安装部61和第二安装部62沿型材6的宽度方向排布,当四根型材6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窗框时,四个第一安装部61首尾相接围成一个矩形状的第一安装区63,四个第二安装部62也围成一个第二安装区64,中柱7固定在第一安装区63内,并将第一安装区63分隔成第一单元区65和第二单元区66,第一单元区65内安装有固定窗扇,第二单元区66用于连通室内室外,第二安装区64内可用于安装活动窗扇,第二安装部62上侧固定有阻挡部8和限位板9,活动窗扇限位于阻挡部8和限位板9之间。
其中,为了方便用户控制活动窗扇,第一安装区63较第二安装区64更靠近室外;型材6内呈中空设置,且分隔有两到三个保温腔。
上述这类窗框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活动窗扇需要在第二安装区64内活动,则活动窗扇与第二安装部62的接触缝隙往往是整个窗户散热最严重的地方,即为热量最合适的散热通道;而第一安装部61和第二安装部62大致在同一水平面上,则活动窗扇底部与第二安装部62之间的间隙也大致等高于该水平面,且限位板9较为单薄,最终导致沿水平方向热量阻隔较差,散热通道内的热量很容易沿水平方向传递至室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凸起部和凹陷部不在同一水平层次上,则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的过程中,将受到凸起部的阻隔,大大增加了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至室外的难度,最终提高了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包括型材本体,所述型材本体包括凹陷部和凸起部,凹陷部和凸起部沿型材本体宽度方向排布,凹陷部远离凸起部一侧固定有阻挡部,凹陷部夹于阻挡部和凸起部之间并共同围成用于安装活动窗扇的安装槽;阻挡部内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一保温腔,凹陷部内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二保温腔,凸起部内开设有至少两条第三保温腔,第一保温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保温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三保温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的长度方向;多条第三保温腔沿型材本体宽度方向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部和凹陷部不在同一水平层次上,则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的过程中,将受到凸起部的阻隔,大大增加了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至室外的难度,最终提高了保温效果。而且阻挡部、凹陷部、凸起部内分别设有第一保温腔、第二保温腔、第三保温腔,以此增加热量在型材本体内部传递的难度,提高了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部内固定有横隔板,最远离凹陷部的第三保温腔为缓冲腔,横隔板将除缓冲腔以外的所有第三保温腔分隔成两个单元腔,两个单元腔沿型材本体的厚度方向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隔板可将第三保温腔沿型材本体厚度方向隔成两个单元腔,则热量在沿型材本体厚度方向传递时,可受到更大的阻碍,以降低热量在凸起部内的传递速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型材的保温性能。
而且加工阶段,型材本体在成型初期的温度较高,在后续冷却过程中,由于型材本体内部具有多个第三保温腔,则型材本体内部的温度下降速率小于型材本体外壁的温度下降速率,导致型材本体的外壁、横隔板的温度下降不协调,从而易引起横隔板的形变,而缓冲腔的设置,可为横隔板的收缩或膨胀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因横隔板的形变而导致横隔板的拉断,最终确保第三保温腔的完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挡部靠近安装槽一侧凹陷有第一毛条卡接槽,凸起部靠近安装槽的一侧壁凹陷有第二毛条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毛条卡接槽和第二毛条卡接槽均可卡接毛条,而当活动窗扇安装在安装槽内时,活动窗扇的两侧可分别与两侧的毛条接触,以起到气密、隔热的作用,且毛条位于散热通道中,因此,可提高保温性能,降低热量从散热通道的流失速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部上侧固定有卡位板且卡位板位于凸起部远离凹陷部一侧边处,卡位板内开有第四保温腔,且第四保温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的长度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位板不仅可作为限位固定窗扇的一部分,而且可起到保温作用。从凹陷部内部传递至凸起部内的热量,呈发散性传递,即热量即沿水平方向传递,又沿竖直方向传递,而第四保温腔刚好位于热量传递的路径中,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部远离凹陷部一侧固定有卡接件,卡接件上侧凹陷有用于安装纱窗的纱窗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纱窗槽可用于安装纱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件内开有第五保温腔,且第五保温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的长度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五保温腔的存在可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增强纱窗槽的强度,以及提高凸起部沿水平方向的隔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陷部内固定有截面呈h形的支撑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件相当于可分隔出两个第二保温腔,支撑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由于支撑件的截面呈h形,则变向增加了凹陷部内部的第二保温腔数量,因此,可提高沿水平方向的凹陷部内的隔热效率;第二,当活动窗扇安装在安装槽内时,支撑件可对活动窗扇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增强凹陷部的结构稳定性;第三,在将活动窗扇安装到安装槽内之前,需要先在安装槽内固定上导轨,导轨用于支撑并导向活动窗扇,导轨可通过螺钉固定在凹陷部上,而支撑件可为螺钉与凹陷部的连接提供更多的接触点,利于螺钉与凹陷部的连接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定位缝,且支撑件位于定位缝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缝用于指示安装者螺钉的安装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中,凸起部和凹陷部不在同一水平层次上,则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的过程中,将受到凸起部的阻隔,大大增加了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至室外的难度,最终提高了保温效果;
2.本方案中,型材本体内部设有第一保温腔、第二保温腔、第三保温腔,从而可提高型材本体内部的隔热性能;
3.本方案中,留出缓冲腔的目的在于,为横隔板的变形提供缓冲空间,降低横隔板变形过程中拉断的概率,从而保证了第三保温腔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型材截面图。
图2是背景技术中的窗框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型材本体截面示意图
本方案的图中,1、型材本体;2、阻挡部;21、第一分隔板;22、第一保温腔;23、第一毛条卡接槽;3、凹陷部;31、第二分隔板;32、第二保温腔;33、安装槽;34、支撑件;35、定位缝;4、凸起部;41、第三分隔板;42、第三保温腔;43、横隔板;44、缓冲腔;45、卡位板;46、第四保温腔;47、第二毛条卡接槽;5、卡接件;51、纱窗槽;52、第五保温腔。
背景技术的图中,6、型材;61、第一安装部;62、第二安装部;63、第一安装区;64、第二安装区;65、第一单元区;66、第二单元区;7、中柱;8、阻挡部;9、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包括型材本体1,型材本体1包括阻挡部2、凹陷部3和凸起部4,阻挡部2、凹陷部3、凸起部4沿型材本体1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凹陷部3夹于阻挡部2和凸起部4之间,并共同围成用于安装活动窗扇(图中未示出)的安装槽33,凸起部4上侧可用于安装固定窗扇(图中未示出)。
阻挡部2内中空设置并固定有第一分隔板21,第一分隔板21将阻挡部2内分隔成两条第一保温腔22,第一保温腔22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且两条第一保温腔22沿型材本体1厚度方向即竖直方向排布;凹陷部3内呈中空设置且固定有多块第二分隔板31,第二分隔板31将凹陷部3内分隔成三条第二保温腔32,第二保温腔32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且三条第二保温腔32沿型材本体1的宽度方向排布;凸起部4内呈中空设置且固定有多块第三分隔板41,第三分隔板41将凸起部4内分隔成五条第三保温腔42,第三保温腔42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且五条第三保温腔42沿型材本体1的宽度方向排布。
凸起部4内固定有水平设置的横隔板43,最远离凹陷部3的第三保温腔42为缓冲腔44,横隔板43将除缓冲腔44以外的所有第三保温腔42分隔成两个单元腔,两个单元腔沿型材本体1的厚度方向排布。加工阶段,型材本体1在成型初期的温度较高,在后续冷却过程中,由于型材本体1内部具有多个第三保温腔42,则型材本体1内部的温度下降速率小于型材本体1外壁的温度下降速率,导致型材本体1的外壁、第三分隔板41、横隔板43的温度下降不协调,从而易引起第三分隔板41和横隔板43的形变,而缓冲腔44的设置,可为横隔板43的收缩或膨胀提供缓冲空间,防止因横隔板43的形变而导致横隔板43和第三分隔板41的拉断,最终确保第三保温腔42的完整。
凸起部4上侧固定有卡位板45,且卡位板45位于凸起部4远离凹陷部3一侧边处,卡位板45内开有一个第四保温腔46,且第四保温腔4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卡位板45不仅可作为限位固定窗扇的一部分,而且可起到保温作用。从凹陷部3内部传递至凸起部4内的热量,呈发散性传递,即热量即沿水平方向传递,又沿竖直方向传递,而第四保温腔46刚好位于热量传递的路径中,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
凸起部4远离凹陷部3一侧固定有卡接件5,卡接件5上侧凹陷有用于安装纱窗的纱窗槽51;卡接件5内开有第五保温腔52,且第五保温腔5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第五保温腔52位于纱窗槽51下方,第五保温腔52的存在可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增强纱窗槽51的强度,以及提高凸起部4沿水平方向的隔热能力。
阻挡部2靠近安装槽33一侧凹陷有第一毛条卡接槽23,凸起部4靠近安装槽33的一侧壁凹陷有第二毛条卡接槽47,第一毛条卡接槽23和第二毛条卡接槽47均可卡接毛条(图中未示出),而当活动窗扇安装在安装槽33内时,活动窗扇的两侧可分别与两侧的毛条接触,以起到气密、隔热的作用,且毛条位于散热通道中,因此,可提高保温性能,降低热量从散热通道的流失速率。
凹陷部3内固定有截面呈h形的支撑件34,支撑件34代替其中一块第二分隔板31,以分隔出两个第二保温腔32,支撑件34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由于支撑件34的截面呈h形,则变向增加了凹陷部3内部的第二保温腔32数量,因此,可提高沿水平方向的凹陷部3内的隔热效率;第二,当活动窗扇安装在安装槽33内时,支撑件34可对活动窗扇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增强凹陷部3的结构稳定性;第三,在将活动窗扇安装到安装槽33内之前,需要先在安装槽33内固定上导轨(图中未示出),导轨用于支撑并导向活动窗扇,导轨可通过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在凹陷部3上,而支撑件34可为螺钉与凹陷部3的连接提供更多的接触点,利于螺钉与凹陷部3的连接稳定。
安装槽33的槽底开设有定位缝35,定位缝35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且支撑件34位于定位缝35正下方,定位缝35用于指示安装者螺钉的安装位置。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本方案中,凸起部4和凹陷部3不在同一水平层次上,则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的过程中,将受到凸起部4的阻隔,大大增加了散热通道内的热量沿水平方向传递至室外的难度,最终提高了保温效果。而且阻挡部2、凹陷部3、凸起部4内分别设有多条第一保温腔22、第二保温腔32、第三保温腔42,以此增加热量在型材本体1内部传递的难度,提高了保温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包括型材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本体(1)包括凹陷部(3)和凸起部(4),凹陷部(3)和凸起部(4)沿型材本体(1)宽度方向排布,凹陷部(3)远离凸起部(4)一侧固定有阻挡部(2),凹陷部(3)夹于阻挡部(2)和凸起部(4)之间并共同围成用于安装活动窗扇的安装槽(33);阻挡部(2)内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一保温腔(22),凹陷部(3)内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二保温腔(32),凸起部(4)内开设有至少两条第三保温腔(42),第一保温腔(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保温腔(3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三保温腔(4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多条第三保温腔(42)沿型材本体(1)宽度方向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4)内固定有横隔板(43),最远离凹陷部(3)的第三保温腔(42)为缓冲腔(44),横隔板(43)将除缓冲腔(44)以外的所有第三保温腔(42)分隔成两个单元腔,两个单元腔沿型材本体(1)的厚度方向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2)靠近安装槽(33)一侧凹陷有第一毛条卡接槽(23),凸起部(4)靠近安装槽(33)的一侧壁凹陷有第二毛条卡接槽(4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4)上侧固定有卡位板(45)且卡位板(45)位于凸起部(4)远离凹陷部(3)一侧边处,卡位板(45)内开有第四保温腔(46),且第四保温腔(4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4)远离凹陷部(3)一侧固定有卡接件(5),卡接件(5)上侧凹陷有用于安装纱窗的纱窗槽(5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5)内开有第五保温腔(52),且第五保温腔(5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型材本体(1)的长度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3)内固定有截面呈h形的支撑件(3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保温隔音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33)的槽底开设有定位缝(35),且支撑件(34)位于定位缝(35)正下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