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中通风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框处透风槽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保证居住者的舒适性,一般会配备空调新风系统,用于调节建筑室内温度以及向室内提供新风,并使得室内持续处于微正压的状态,一般室内新风系统都会向室内输送新风。当室内门窗关闭时,则需要室内的门处的透风结构进行出风,用以将室内气压稳定在微正压的状态。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房门内外的空气流通,通常会在门框的上部设置透气槽结构,现有技术中的透气槽由于要兼顾透风与降噪功能,需要预留一用于通风的通道以及一用于消音降噪的结构,两者在高度方向上叠加导致对室内屋顶到门框上部的距离有一定要求,一般至少要求在高度方向上留有15~20公分,从而导致对层高存在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对层高的限制变小,只需要在门框上部具有10公分左右的高度即可实现透风与降噪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包括:位于门套板与混凝土墙体之间的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将门外环境与门内环境连通;所述透气通道内设有吸音棉。
上述结构中,由于将吸音棉直接设置在透气通道内,空气即能够直接通过透气通道流入室内或者流出室内,也可以在空气在透气通道内流通时采用消音棉进行消音,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通风的通道与消音将槽的结构均占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的问题,只需要在门框上部具有10公分左右的高度即可实现透风与降噪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门套板与混凝土墙体之间设有混凝土块,混凝土块内开设有所述透气通道;所述混凝土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混凝土块的内侧与外侧均铺设有门头板,位于所述混凝土块的内侧的所述门头板与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形成第一透气缝,位于所述混凝土块的外侧的所述门头板与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形成第二透气缝,所述第一透气缝、透气通道以及第二透气缝依次连通。
优选地,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通过第一填缝胶固定有一水平设置的第一基层木板,所述第一基层木板设置于所述透气通道内;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两端与透气通道的对应侧的侧壁抵接;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两端与对应侧的门头板具有一定距离。
上述结构中,通过将第一基层木板设置在门套板的上端面,减少空气进入透气通道之前的流道面积,从而提高进入透气通道内的空气的流动速度。
优选地,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第一端竖直设有第一饰面板,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第二端竖直设有第二饰面板,所述第一饰面板与第二饰面板均通过所述第一填缝胶固定于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
第一饰面板与第二饰面板能够使得整个门框处透风槽结构从外面看过来不易被察觉,更加美观不突兀。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墙体的下端面上通过第二填缝胶固定有截面形状呈u型的第二基层木板,沿着所述门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两端与透气通道的对应侧的侧壁接触;沿着所述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两端分别抵在对应侧的门头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层木板为直板;所述吸音棉的结构呈迷宫状且所述吸音棉的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下端面,所述吸音棉的下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上端面,空气通过所述吸音棉时,所述空气的流通路径呈s形。
增加空气通过吸音棉的时间,从而提高吸音棉的降噪效果。
优选地,沿着所述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在竖直面上的截面形状呈倒t型;所述吸音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吸音棉铺设在第二基层木板的下端面上,且第一部分的吸音棉的两端延伸至所述门头板靠近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端面上;第二部分的吸音棉铺设在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上端面上;当空气通过所述吸音棉时,所述空气的流通路径呈倒u形。
上述结构中,空气与透气通道的侧壁的接触面积减少,并通过铺设的吸音棉进行消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门框处透风槽结构,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门框处透风槽结构通过将消音棉直接设置在透气通道内使得对层高的限制变小,只要门框上具有10公分左右的高度空间即可实现透风与降噪的功能,外观简洁整齐。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门框处透风槽结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门框处透风槽结构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部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外部主视图;
图3是图2的透视图;
图4是门框处透风槽结构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部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门套板,2-混凝土墙体,3-门头板,4-透气通道,5-第一透气缝,6-第二透气缝,7-吸音棉,8-第一饰面板,9-第二饰面板,10-第一填缝胶,11-第一基层木板,12-第二基层木板,13-第二填缝胶,14-门线条,15-混凝土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门框处透风槽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安装在门框处,门框处的混凝土墙体2的两侧均设有门线条14,具体包括:位于门套板1与混凝土墙体2之间的透气通道4,透气通道4将门外环境与门内环境连通,透气通道4内设有吸音棉7。本实施例中,门线条14为油漆门线条,门套板1为油漆饰面门套板。
具体的,如图3所示,门套板1与混凝土墙体2之间设有混凝土块15,混凝土块15内开设有该透气通道4。如图1所示,混凝土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即图1中的水平方向),混凝土块15的内侧与外侧均铺设有门头板3,该门头板3为油漆饰面门头板,位于混凝土块15的内侧(即混凝土块15靠近室内的一侧)的门头板3与门套板1的上端面形成第一透气缝5,位于混凝土块15的外侧(即混凝土块15靠近室外的一侧)的门头板3与门套板1的上端面形成第二透气缝6,第一透气缝5、透气通道4以及第二透气缝6依次连通。
如图2所示,从室内朝向门框方向看,第一透气缝5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即图2中的水平方向)延伸直至门线条14处。当从室外朝向门框看时,第二透气缝6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也延伸直至门线条14处。
如图1所示,门套板1的上端面通过第一填缝胶10固定有一水平设置的第一基层木板11,第一基层木板11为直板,第一基层木板11设置于透气通道4内,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第一基层木板11的两端与透气通道4的对应侧的侧壁抵接,即在图3中,第一基层木板11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铺满整个透气通道4。如图1所示,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第一基层木板11的两端与对应侧的门头板3具有一定距离。
为了保证第一透气缝5与第二透气缝6的美观,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第一基层木板11的第一端竖直设有第一饰面板8第一基层木板11的第二端竖直设有第二饰面板9,第一饰面板8与第二饰面板9均通过第一填缝胶10固定于门套板1的上端面。
如图1所示,混凝土墙体2的下端面上通过第二填缝胶13固定有截面形状呈u型的第二基层木板12,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第二基层木板12的两端与透气通道4的对应侧的侧壁接触,即如图1所示,第二基层板体12的左右两端的竖直端面均与透气通道4的对应侧的侧壁抵接。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第二基层木板12的两端分别抵在对应侧的门头板3上。
吸音棉7的结构呈迷宫状,具体的,吸音棉7包括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吸音棉7的截面形状均呈“f”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吸音棉7相互插接构成前述的迷宫状。第一部分的吸音棉7的上端设置于第二基层木板12的下端面,第二部分的吸音棉7的下端设置于第一基层木板11的上端面,空气通过第一部分的吸音棉7时与第二部分的吸音棉7时,空气的流通路径呈s形。
门口环境的空气通过第一透气缝5后由于第一基层木板11形成的阻碍导致流通面积减小,空气流速增加,然后空气流入透气通道4内,经过迷宫状的吸音棉7降噪、消音后,在通过第二透气缝6流入门外环境。门外环境的空气进入门内环境与前述的原理相同。
【实施例2】
如图2~图4所示,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门框处透风槽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安装在门框处,门框处的混凝土墙体2的两侧均设有门线条14,具体包括:位于门套板1与混凝土墙体2之间的透气通道4,透气通道4将门外环境与门内环境连通,透气通道4内设有吸音棉7。本实施例中,门线条14为油漆门线条,门套板1为油漆饰面门套板。
具体的,如图3所示,门套板1与混凝土墙体2之间设有混凝土块15,混凝土块15内开设有该透气通道4。如图4所示,混凝土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即图4中的水平方向),混凝土块15的内侧与外侧均铺设有门头板3,该门头板3为油漆饰面门头板,位于混凝土块15的内侧(即混凝土块15靠近室内的一侧)的门头板3与门套板1的上端面形成第一透气缝5,位于混凝土块15的外侧(即混凝土块15靠近室外的一侧)的门头板3与门套板1的上端面形成第二透气缝6,第一透气缝5、透气通道4以及第二透气缝6依次连通。
如图2所示,从室内朝向门框方向看,第一透气缝5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即图2中的水平方向)延伸直至门线条14处。当从室外朝向门框看时,第二透气缝6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也延伸直至门线条14处。
如图4所示,门套板1的上端面通过第一填缝胶10固定有一水平设置的第一基层木板11,门套板1的上端面通过第一填缝胶10固定有一水平设置的第一基层木板11,第一基层木板11设置于透气通道4内,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第一基层木板11的两端与透气通道4的对应侧的侧壁抵接,即在图3中,第一基层木板11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铺满整个透气通道4。如图4所示,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第一基层木板11的两端与对应侧的门头板3具有一定距离。
具体的,如图4所示,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第一基层木板11在竖直面上的截面形状呈倒t型。
为了保证第一透气缝5与第二透气缝6的美观,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第一基层木板11的第一端竖直设有第一饰面板8第一基层木板11的第二端竖直设有第二饰面板9,第一饰面板8与第二饰面板9均通过第一填缝胶10固定于门套板1的上端面。
如图4所示,混凝土墙体2的下端面上通过第二填缝胶13固定有截面形状呈u型的第二基层木板12,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第二基层木板12的两端与透气通道4的对应侧的侧壁接触,即如图4所示,第二基层板体12的左右两端的竖直端面均与透气通道4的对应侧的侧壁抵接。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第二基层木板12的两端分别抵在对应侧的门头板3上。
如图4所示,吸音棉7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吸音棉7铺设在第二基层木板12的下端面上,且第一部分的吸音棉7的两端延伸至门头板3靠近第二基层木板12的端面上,第二部分的吸音棉7铺设在第一基层木板11的上端面上。当空气通过吸音棉7时,空气的流通路径呈倒u形。
门口环境的空气通过第一透气缝5后由于第一基层木板11形成的阻碍导致流通面积减小,空气流速增加,然后空气流入透气通道4内,经过吸音棉7降噪、消音后,在通过第二透气缝6流入门外环境。门外环境的空气进入门内环境与前述的原理相同。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门套板与混凝土墙体之间的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将门外环境与门内环境连通;
所述透气通道内设有吸音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套板与混凝土墙体之间设有混凝土块,混凝土块内开设有所述透气通道;
所述混凝土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混凝土块的内侧与外侧均铺设有门头板,位于所述混凝土块的内侧的所述门头板与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形成第一透气缝,位于所述混凝土块的外侧的所述门头板与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形成第二透气缝,所述第一透气缝、透气通道以及第二透气缝依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通过第一填缝胶固定有一水平设置的第一基层木板,所述第一基层木板设置于所述透气通道内;
沿着门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两端与透气通道的对应侧的侧壁抵接;
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两端与对应侧的门头板具有一定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第一端竖直设有第一饰面板,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第二端竖直设有第二饰面板,所述第一饰面板与第二饰面板均通过所述第一填缝胶固定于所述门套板的上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土墙体的下端面上通过第二填缝胶固定有截面形状呈u型的第二基层木板,沿着所述门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两端与透气通道的对应侧的侧壁接触;
沿着所述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两端分别抵在对应侧的门头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层木板为直板;
所述吸音棉的结构呈迷宫状且所述吸音棉的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下端面,所述吸音棉的下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上端面,空气通过所述吸音棉时,所述空气的流通路径呈s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框处透风槽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门框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基层木板在竖直面上的截面形状呈倒t型;
所述吸音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吸音棉铺设在第二基层木板的下端面上,且第一部分的吸音棉的两端延伸至所述门头板靠近所述第二基层木板的端面上;
第二部分的吸音棉铺设在所述第一基层木板的上端面上;
当空气通过所述吸音棉时,所述空气的流通路径呈倒u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