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设计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茶,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饮品,自古以来国人就有饮茶、品茶的习惯,同时也衍生出了别具一格的中国茶文化。现在研究证明,茶中含有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γ-氨基酸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也使得茶的饮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在将茶叶制好后,进行分装和封存是其最后一道工序,常见的茶叶可以进行散装包装,将称量好的茶叶包装在小袋中进行出售,也可以将茶叶通过压茶机压制成坨或者饼状,然后使用油纸包装后储存销售。压制成饼的茶在食用时往往需要使用茶针对茶叶进行切分,使用时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由基板(1)、压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制系统包括螺栓(2)、螺帽(3)、前固定板(4)、固定卡扣(5)、顶帽(6)、压筒(7)、压条(8)和底帽(17)组成;所述的压筒(7)为一中空的圆柱筒结构,其一端设置有限位槽(15);所述的前固定板(4)是一块长条形铁板,设置在基板(1)一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圆孔,螺栓(2)穿过圆孔设置,其一端由螺帽(3)固定在前固定板靠外一侧,另一端和固定卡扣(5)的底部连接;所述的固定卡扣(5)是一个凹字型卡扣;所述的顶帽(6)为凸字型,其突出部分一侧内部设有一个半球凹槽(16),其底部卡入固定卡扣凹口设置,凸出部分插入压筒(7)有限位槽的一侧;所述的底帽(17)为圆柱体结构,其一侧设置有一个半球凹槽(16),底帽(17)设置在压筒内,可以自由滑动,其有半球凹槽(16)的一侧和顶帽设置有半球凹槽的一侧接触,两个半球凹槽(16)连接形成一个中空的球体;所述的压条(8)的一端插入压筒(7)中,和底帽(17)底端接触设置;所述的传动系统由后固定板(9)、顶棍(10)、传动杆(11)、把手(12)、连杆(13)、连杆座(14)和旋转轴(18)组成;所述的后固定板(9)为一长条形铁板,设置在基板(1)上和前固定板(4)相对的一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圆孔,顶棍(10)穿过圆孔设置;所述的顶棍(10)的一端和压条(8)接触设置,另一端和传动杆(11)通过旋转轴(18)连接;所述的连杆座(14)设置在基板(1)远离前固定板(4)的一侧;所述的传动杆(11)和连杆座(14)通过连杆(13)进行连接;连杆(13)与传动杆(11)和连杆座(14)使用旋转轴(18)连接;所述的把手(12)设置在传动杆(11)靠近连杆座(14)的一侧。
在基板上设置的压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数量不少于1个。
所述的压条(8)为实心或空心的圆柱体结构。
所述的顶帽(6)和底帽(17)中设置的半球凹槽(16)的直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2、操作简单方便,劳动强度低,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后单人即可完成所有生产操作;3、生产过程中,将茶叶压紧后可以将装置堆放等待成型,生产效率高,占空间面积小,在较小的空间内可以实现较大的产量;4成品质量好,压制密实,长期储存不易散落;5、产品外形美观,无需使用茶针切分,直接放入茶壶中即可泡制饮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筒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筒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帽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顶帽结构图;
图中:1-基板,2-螺栓,3-螺帽,4-前固定板,5-固定卡扣,6-顶帽,7-压筒,8-压条,9-后固定板,10-顶棍,11-传动杆,12-把手,13-连杆,14-连杆座,15-限位槽,16-半球凹槽,17-底帽,18-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所限制。
实施例1:
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由基板(1)、压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制系统包括螺栓(2)、螺帽(3)、前固定板(4)、固定卡扣(5)、顶帽(6)、压筒(7)、压条(8)和底帽(17)组成;所述的压筒(7)为一中空的圆柱筒结构,其一端设置有限位槽(15);所述的前固定板(4)是一块长条形铁板,设置在基板(1)一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圆孔,螺栓(2)穿过圆孔设置,其一端由螺帽(3)固定在前固定板靠外一侧,另一端和固定卡扣(5)的底部连接;所述的固定卡扣(5)是一个凹字型卡扣;所述的顶帽(6)为凸字型,其突出部分一侧内部设有一个半球凹槽(16),其底部卡入固定卡扣凹口设置,凸出部分插入压筒(7)有限位槽的一侧;所述的底帽(17)为圆柱体结构,其一侧设置有一个半球凹槽(16),底帽(17)设置在压筒内,可以自由滑动,其有半球凹槽(16)的一侧和顶帽设置有半球凹槽的一侧接触,两个半球凹槽(16)连接形成一个中空的球体;所述的压条(8)的一端插入压筒(7)中,和底帽(17)底端接触设置;所述的传动系统由后固定板(9)、顶棍(10)、传动杆(11)、把手(12)、连杆(13)、连杆座(14)和旋转轴(18)组成;所述的后固定板(9)为一长条形铁板,设置在基板(1)上和前固定板(4)相对的一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圆孔,顶棍(10)穿过圆孔设置;所述的顶棍(10)的一端和压条(8)接触设置,另一端和传动杆(11)通过旋转轴(18)连接;所述的连杆座(14)设置在基板(1)远离前固定板(4)的一侧;所述的传动杆(11)和连杆座(14)通过连杆(13)进行连接;连杆(13)与传动杆(11)和连杆座(14)使用旋转轴(18)连接;所述的把手(12)设置在传动杆(11)靠近连杆座(14)的一侧。
在基板上设置的压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数量为3个。
所述的压条(8)为实心圆柱体结构。
所述的顶帽(6)和底帽(17)中设置的半球凹槽(16)的直径相同。
在使用时,将原料茶叶称量后填入压筒中,用力将把手下压,下压力通过传动杆将顶棍向前推动,顶棍带动压条将底帽往前压,从而将茶叶挤压到底帽和顶帽形成的中空球体中。经过三到五个小时的定形后,将把手上提,即可取出压制好的茶珠。
实施例2:
在基板上设置的压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数量为5个。
其余同实施例1。
1.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由基板(1)、压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制系统包括螺栓(2)、螺帽(3)、前固定板(4)、固定卡扣(5)、顶帽(6)、压筒(7)、压条(8)和底帽(17)组成;所述的压筒(7)为一中空的圆柱筒结构,其一端设置有限位槽(15);所述的前固定板(4)是一块长条形铁板,设置在基板(1)一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圆孔,螺栓(2)穿过圆孔设置,其一端由螺帽(3)固定在前固定板靠外一侧,另一端和固定卡扣(5)的底部连接;所述的固定卡扣(5)是一个凹字型卡扣;所述的顶帽(6)为凸字型,其突出部分一侧内部设有一个半球凹槽(16),其底部卡入固定卡扣凹口设置,凸出部分插入压筒(7)有限位槽的一侧;所述的底帽(17)为圆柱体结构,其一侧设置有一个半球凹槽(16),底帽(17)设置在压筒内,可以自由滑动,其有半球凹槽(16)的一侧和顶帽设置有半球凹槽的一侧接触,两个半球凹槽(16)连接形成一个中空的球体;所述的压条(8)的一端插入压筒(7)中,和底帽(17)底端接触设置;所述的传动系统由后固定板(9)、顶棍(10)、传动杆(11)、把手(12)、连杆(13)、连杆座(14)和旋转轴(18)组成;所述的后固定板(9)为一长条形铁板,设置在基板(1)上和前固定板(4)相对的一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圆孔,顶棍(10)穿过圆孔设置;所述的顶棍(10)的一端和压条(8)接触设置,另一端和传动杆(11)通过旋转轴(18)连接;所述的连杆座(14)设置在基板(1)远离前固定板(4)的一侧;所述的传动杆(11)和连杆座(14)通过连杆(13)进行连接;连杆(13)与传动杆(11)和连杆座(14)使用旋转轴(18)连接;所述的把手(12)设置在传动杆(11)靠近连杆座(14)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板上设置的压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数量不少于1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条(8)为实心或空心的圆柱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龙珠型茶的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帽(6)和底帽(17)中设置的半球凹槽(16)的直径相同。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