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3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芯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马达铁芯模具中,小孔凹模在高速冲压时候,由于真空吸附以及冲压挥发油的粘附,导致小孔冲裁时会经常跳出凹模型腔,模具表面产生废料,进而导致产品上面有压伤,产品有夹废料,堵孔等不良瑕疵,增加后期人工筛选成本。

现有小孔凹模为了防止冲裁跳废料,采用具有磨削冲头使其有斜度、研磨凹模内壁等措施,但是由于冲压速度的提升,以上常规的改善措施就不能很好的预防跳废料;并且由于措施的增加,增加了备件的加工量和模具维修时的工作量,导致备件费用增加和维修时间加长,模具使用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料结构,在保证小孔尺寸不变(冲头不变)情况下,对小孔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从而解决高速冲压时的废料抵抗真空吸附和冲压油粘附导致的跳废现象,降低的备件费和维修时间,提高产品良率,节约人力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包括小孔凹模,其内部开有沿轴向具有锥度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横截面成骨头状结构,位于骨头状结构侧边的通孔内壁上,间隔设有两个沿轴向延伸的内凹弧形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位于骨头状结构每一侧边的通孔内壁上的两个内凹弧形槽,关于通孔宽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对称设置,且偏离所述中心截面的角度α均为1°。

位于骨头状结构两侧边的通孔内壁上的内凹弧形槽,关于通孔厚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分别对称设置。

内凹弧形槽的半径r为0.15-0.2mm。

位于通孔孔口处的骨头状结构两侧边之间的间距l1为0.69mm,内凹弧形槽槽底到骨头状结构侧边的距离为l2为0.05±0.01mm,同侧的两个内凹弧形槽之间的距离l3为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可对原有零件可以进行改制加工,在不改变小孔尺寸的前提下,改变了小孔凹模的形状,可以保证在高冲速的情况(冲速可以达到400冲刺/分钟)不跳废料。

本实用新型的位于骨头状结构同一侧边的两个内凹弧形槽之间的间距,沿通孔轴向逐渐增大,当工件从通孔孔口处向下冲压时,在孔口处形成与孔口处的通孔及内凹弧形槽尺寸匹配的废料,废料一片一片的向下叠压在通孔内壁,由于同一侧边的内凹弧形槽的间距沿轴向变大,从而实现废料和内部的内凹弧形槽之间形成错位的过盈配合,使得废料可以有效的抵抗真空吸附力和挥发油的粘附力,在高速冲压生产中不在跳废料。本实用新型生产成本低,在不改变冲头尺寸和凸模结构的前提下,增加具有斜度的内凹弧形槽,使用维护方便,解决了跳废问题,提高了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透视图。

图3为图1中沿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通孔的孔口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废料卡入通孔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5中d部的放大图。

图7为图6中b-b截面和c-c截面沿轴向叠加后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e部的放大图。

其中:1、小孔凹模;2、内凹弧形槽;3、通孔;4、废料;41、凸缘;2c、c-c截面上的内凹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包括小孔凹模1,其内部开有沿轴向具有锥度的通孔3,通孔3的横截面成骨头状结构,位于骨头状结构侧边的通孔3内壁上,间隔设有两个沿轴向延伸的内凹弧形槽2。

如图3和图4所示,位于骨头状结构每一侧边的通孔3内壁上的两个内凹弧形槽2,关于通孔3宽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对称设置,且偏离中心截面的角度α均为1°。

位于骨头状结构两侧边的通孔3内壁上的内凹弧形槽2,关于通孔3厚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分别对称设置。

内凹弧形槽2的半径r为0.15-0.2mm。

位于通孔3孔口处的骨头状结构两侧边之间的间距l1为0.69mm,内凹弧形槽2槽底到骨头状结构侧边的距离为l2为0.05±0.01mm,同侧的两个内凹弧形槽2之间的距离l3为1mm。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工件由凸模冲压进小孔凹模1的通孔3中,如图5和图6所示,工件在孔口处形成与通孔的形状尺寸相匹配的外形轮廓,外形轮廓两侧边上形成与内凹弧形槽2对应的凸缘41,通常废料被冲压至通孔3内至少1mm处,如图6所示,b-b截面为通孔3孔口处的截面,c-c截面为废料底面所在的截面,由于内凹弧形槽2与通孔3宽度方向的中心截面之间具有斜度,如图8所示,b-b截面上的位于同一侧边的两个内凹弧形槽2的间距,小于同一侧边的两个位于c-c截面上的内凹弧形槽2c之间的间距,即:废料运动至c-c截面时,同一侧的凸缘41之间的间距与c-c截面上的内凹弧形槽2c之间的间距不匹配,错位位置如图8中阴影部分所示,因此废料的凸缘41与c-c截面上的内凹弧形槽2c在阴影位置处产生过盈配合,从而可以有效的抵抗真空吸附力和挥发油的粘附力,防止在高速冲压出现跳废料的现象。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孔凹模(1),其内部开有沿轴向具有锥度的通孔(3),所述通孔(3)的横截面成骨头状结构,位于骨头状结构侧边的通孔(3)内壁上,间隔设有两个沿轴向延伸的内凹弧形槽(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骨头状结构每一侧边的通孔(3)内壁上的两个内凹弧形槽(2),关于通孔(3)宽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对称设置,且偏离所述中心截面的角度α均为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骨头状结构两侧边的通孔(3)内壁上的内凹弧形槽(2),关于通孔(3)厚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分别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凹弧形槽(2)的半径r为0.15-0.2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通孔(3)孔口处的骨头状结构两侧边之间的间距l1为0.69mm,内凹弧形槽(2)槽底到骨头状结构侧边的距离为l2为0.05±0.01mm,同侧的两个内凹弧形槽(2)之间的距离l3为1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芯模具小孔凹模防跳废结构,包括小孔凹模,其内部开有沿轴向具有锥度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横截面成骨头状结构,位于骨头状结构侧边的通孔内壁上,间隔设有两个沿轴向延伸的内凹弧形槽。位于骨头状结构每一侧边的通孔内壁上的两个内凹弧形槽,关于通孔宽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对称设置,且偏离所述中心截面的角度α均为1°。位于骨头状结构两侧边的通孔内壁上的内凹弧形槽,关于通孔厚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分别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在保证小孔尺寸不变(冲头不变)情况下,对小孔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从而解决高速冲压时的废料抵抗真空吸附和冲压油粘附导致的跳废现象,降低的备件费和维修时间,提高产品良率,节约人力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陆春林;王若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捷进精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8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