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3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属于变电站继电保护领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调试任务愈加繁重。电流互感器作为变电站中关键设备之一,其作用是将一次侧大电流转换为二次侧小电流,供保护、测量和计量用。因此,电流互感器二次线的核对是变电站调试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次线接线的正确与否一般通过接地法来判断:首先在电流端子箱核对某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都不接地,然后电流互感器一侧的调试人员用短接线将某根二次线接地,端子箱一侧的调试人员检查要核对的那根二次线接地,其余不接地,则此根二次线核对正确,其余线依此类推。现有直流对线灯和交流对线灯两种技术方案。直流对线灯由直流电池、灯泡、导线组成;交流对线灯由220v/5v变压器、灯泡、导线组成。现有的对线灯存在如下问题:(1)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直流阻抗很小,直流对线灯查线时需要解开电流互感器绕组一端的根部线,核对完再接线,解线复线耗时长且复线过程易出现错误。(2)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交流阻抗很大,交流对线灯不需要解线即可完成查线工作,但是需接入220v交流电源。现场寻找可用的交流电源花费时间,即使端子箱内有交流插座,交流对线灯上带有的220v交流电也超过了人体安全电压36v的范围。(3)现有对线灯在查线时面对密集的根部线,同时还要观察灯泡的明灭判断是否接地,容易分神,尤其实在现场光照强烈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直流对线灯需要解线复线,检测效率低;交流对线灯具有安全隐患、外接电源不易随时获取;通过观察灯泡的明灭来判断是否接地,效率低易分神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包括逆变电路板,逆变电路板分别与电源组件、鳄鱼夹和表棒电连接;

逆变电路板与电源组件之间设置开关;

表棒与逆变电路板之间安装有发声提醒器。

进一步地,发声提醒器为蜂鸣器。

优选地,发声提醒器上具有警示灯。

进一步地,电源组件为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引出充电口。

优选地,电源组件和逆变电路板外部固定有电源盒,充电口置于电源盒外表面。

优选地,充电电池为锂电池、干电池、铅酸电池、太阳能电板、手摇发电机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逆变电路板为半桥逆变电路、全桥逆变电路、带中心抽头变压器的逆变电路中的至少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安全性高,人体安全电压不超过36v。传统交流对线灯使用220v交流电源;本实用新型使用12v锂电池组。

便捷,在复杂的工程现场使用传统交流对线灯时,需要寻找合适的交流电源,有时甚至得从很远的地方通过电源盘来接取;本实用新型只需按下开关就可开始工作。传统交流对线灯主体部分为小变压器,变压器包含铁芯灯部件,略重;本实用新型主体部分为锂电池和逆变电路板,较轻。

与直流对线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核对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时,不用解开接线盒内的线即可开展对线工作,节省大量时间以及避免错误复线的可能。表棒后设计的灯光蜂鸣器,让试验人员在面对密集端子排、以及光照强烈时,无需分心观察灯的明灭,仅通过声音来判断此线的接地与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与电流端子箱连接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1-逆变电路板,2-电源组件,21-充电口,3-鳄鱼夹,4-表棒,5-开关,6-发声提醒器,7-电源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3所示,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包括逆变电路板1,逆变电路板1分别与电源组件2、鳄鱼夹3和表棒4电连接;

逆变电路板1与电源组件2之间设置开关5;只需按下开关5可开始工作,解决了传统的交流对线灯需要费时寻找电源的苦恼。

表棒4与逆变电路板1之间安装有发声提醒器6。发声提醒器6为蜂鸣器。

作为实施例中的优选方式,发声提醒器6上具有警示灯。发声提醒器6优先选用灯光蜂鸣器。

进一步地,电源组件2为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引出充电口21。

作为实施例中的优选方式,电源组件2和逆变电路板1外部固定有电源盒7,充电口21置于电源盒7外表面。电源组件2采用12v可充电式锂电池组,没有超出人体安全电压36v,安全性更高。传统交流对线灯主体部分为小变压器,变压器包含铁芯灯部件,略重;本实用新型主体部分为锂电池和逆变电路板1,重量较轻。

具体地,逆变电路板1为全桥逆变电路,可将12v直流转换为12v交流。

交流电源模块由直流锂电池组与逆变电路板1构成。表棒4后串接灯光蜂鸣器形成回路。

如图1,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都会按照图纸经导线接至电流端子箱,1s1、1s2为第一个二次绕组的两端,其间阻抗z=r j2πfl。对于直流来说,阻抗为r,数值很小,1s1和1s2相当于短路,所以直流法核对线时,接线盒侧试验人员将1s1接地,端子箱侧的试验人员会核对出两根接地的线,必须将二次线从1s1或1s2上解开才可核对;对于交流来说,阻抗为2πfl,数值很大,1s1和1s2相当于开路,接线盒侧试验人员将1s1接地,端子箱侧的试验人员会只会核对出一根接地的线,这也是交流法核对电流互感器二次线的一大优势。

如图2,利用直流锂电池组与逆变电路板1构成的交流电源模块,与灯光蜂鸣器、导线、表棒4、鳄鱼夹3形成回路。电源组件2和逆变电路板1固定在电源盒7内,充电口21和电源开关5固定在电源盒7上。电源组件2的正极和逆变电路板1的正极通过电源开关5与导线串接,电源组件2的负极和逆变电路板1的负极通过导线直接连接。逆变电路板1的交流输出有两个端子,一端与导线、鳄鱼夹3相连,另一端与导线、灯光蜂鸣器、表棒4相连。灯光蜂鸣器、表棒4、鳄鱼夹3通过导线伸出电源盒7外。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可控二极管(t1-t4)构成逆变电路,将直流电源输出为交流电源,经指示灯、蜂鸣器、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接地线形成回路,试验人员根据指示灯和蜂鸣器的工作状态判断核对的线是否正确。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校核过程如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核对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时,持有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的试验人员a在端子箱一侧,试验人员b在电流互感器接线盒一侧。

试验人员a将对线灯的电源开关5拨至“开”位置,即接通校核电路,并将鳄鱼夹3夹在接地排上。首先将表棒4接触接地排上,灯光蜂鸣器应报警(闪烁并发出蜂鸣声),证明校核装置的功能正常完好。然后用表棒4依次接触1d1至1d8端子排,灯光蜂鸣器应不报警(灯光蜂鸣器报警表示该线接地,反之表示不接地)。若有接地,试验人员应进行排查并解除接地后继续。

试验人员b用接地线将电流互感器接线盒内的1s1接线柱与接地体相连,试验人员a用表棒4依次接触1d1至1d8端子排,表棒4接触1d1时灯光蜂鸣器应报警,接触1d2-1d8时灯光蜂鸣器应不报警。

试验人员b将接地线移至1s2接线柱,试验人员a用表棒4依次接触1d1至1d8端子排,表棒4接触1d2时灯光蜂鸣器应报警,接触1d1、1d3-1d8时灯光蜂鸣器应不报警。

依次再核对其余二次线的接地情况,直至所有二次线核对完毕。

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于电流互感器查根部线时,还可用于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对线工作。

本实用新型与直流对线灯相比在核对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时,不用解开接线盒内的线即可开展对线工作,节省大量时间以及避免错误复线的可能。表棒后设计的灯光蜂鸣器,让试验人员在面对密集端子排以及光照强烈时,无需分心观察灯的明灭,仅通过声音来判断此线的接地与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电路板,所述逆变电路板分别与电源组件、鳄鱼夹和表棒电连接;

所述逆变电路板与所述电源组件之间设置开关;

所述表棒与所述逆变电路板之间安装有发声提醒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提醒器为蜂鸣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提醒器上具有警示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为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引出充电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逆变电路板外部固定有电源盒,所述充电口置于所述电源盒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池为锂电池、干电池、铅酸电池、太阳能电板、手摇发电机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板为半桥逆变电路、全桥逆变电路、带中心抽头变压器的逆变电路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校核装置,包括逆变电路板,逆变电路板分别与电源组件、鳄鱼夹和表棒电连接;逆变电路板与电源组件之间设置开关;表棒与逆变电路板之间安装有发声提醒器。发声提醒器为蜂鸣器。发声提醒器上具有警示灯,电源组件为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引出充电口。电源组件和逆变电路板外部固定有电源盒,充电口置于电源盒外表面。本实用新型的校核装置,安全性高,使用更便捷,轻便易操作,本实用新型在核对电流互感器二次线时,不用解开接线盒内的线即可开展对线工作,节省时间以及避免错误复线。在面对密集端子排以及光照强烈时,可通过声音来判断此线的接地与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殷为伟;汪向军;邓福亮;朱广飞;李嘉;周鑫;柳德平;王皓;杜宇阳;潘仁东;竺庆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6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