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服务】Tel:18215660330

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及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3-11-21  5



1.本发明涉及到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是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2.软基岸坡是指由软土层构成的岸坡,软土一般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呈软塑-流塑状态的黏性土,如淤泥、淤泥质土、泥炭等,是导致岸坡发生滑坡、塌陷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常采用换填垫层技术、压实和夯实地基技术、复合地基技术、注浆加固技术等方式对岸坡进行加固,着重考虑了护岸的稳定性问题,对岸坡治理的生态性、亲水性、观赏性考虑不足,与新时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符,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治水要求。因此,对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的整治亟需探索研发一种集安全性、生态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3.申请号201710250319.3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一种新老堤防结合部加固结构及其应用》,该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老堤防结合部加固的结构,其在老堤防背水坡面上开挖成台阶结构,在每一级台阶水平面上喷洒微生物玄武岩纤维胶结层对新老堤防结合部进行加固,能够很好地防止新老堤防之间的差异沉降,达到加固堤防的目的。但该方法中的微生物玄武岩纤维胶结层单价较高,对于治理资金有限的项目不适用,另外,该方法仅对堤防进行加固,缺少配套的生态治理措施,不能满足新时期生态治理的要求。
4.申请号202011327524.3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一种带碧道的堤脚生态支挡结构》,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碧道的堤脚生态支挡结构,包括堤防、步道和大石,堤防的临水侧设有多个土工栅格堆叠布置;步道设于土工栅格的最上方;大石堆叠放置于堤防的临水侧;此方案对大石进行了充分利用,加强了堤防的耐冲刷能力,同时沿河新建了碧道,为群众亲水休闲提供了去处。但该方法在堤防临水侧放置大石块,一定程度上束窄了行洪断面,增加了城区河道的防洪压力,其在城区河道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申请号201910213156.0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一种软地层边坡上的护岸基础加固处理技术》,该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地层边坡护岸基础加固处理方法,由于清除软地层回填粉质粘土并碾压,沉降时间缩短,降低不均匀沉降的风险;采用松木桩加固,增加地基挤密效果,增加地基承载力;塘渣回填增加边坡地基承载能力,增大基底与换填黏土层的摩擦力,防止河道边坡基础出现滑动破坏,施工工艺简单,对场地适应性强,施工场地占用小。该方法仅采用松木桩及塘渣对堤防进行加固处理,未采取其他生态治理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
7.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的: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它包括水泥搅拌桩、亲水平台、钢筋砼脚槽、钢筋砼基础和c20砼压顶;
8.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的桩身插入至岸坡的软土层,钢筋砼脚槽、钢筋砼基础和亲水平台均位于水泥土搅拌桩顶部,
9.所述的钢筋砼脚槽顶部安装有仿木栏杆,所述的仿木栏杆外侧设置有水生植物种植层,
10.所述的钢筋砼基础上方设置有生态框,且所述的生态框共堆叠有三层,
11.每层所述的生态框表面种植湿生植物层,所述的生态框下部回填级配碎石层,
12.所述的级配碎石层下铺设土工布,所述的生态框至坡顶设置有花草层,所述的花草层顶部c20设置有砼压顶。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c20砼压顶宽0.1米,高0.2米,每10米分缝浇筑。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钢筋砼基础宽1.4米,窄处高0.5米,宽处高1米,每10米分缝浇筑。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亲水平台采用0.2米厚透水砖砌筑,下部设0.1米厚碎石,所述的亲水平台高程高于常水位0.3米。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生态框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结构,内部回填土,单个生态框长2米,宽1米,高0.5米。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直径为500毫米,水灰比为0.45-0.50之间,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采用梅花型布置,间距为1.2米,每根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的长度为5米-9米之间。
18.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9.①
、打桩前准备:对岸坡坡面进行清理,打桩位置进行平整,打桩机进场就位;
20.②
、水泥搅拌桩施工: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打桩施工,打桩完成30天后进行复合地基抗压强度检测,复合地基抗压强度要求不小150kpa,达不到此要求则搅拌桩需返工重做;
21.③
、亲水平台、混凝土脚槽等施工:水泥搅拌桩施工完且检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后进行亲水平台、钢筋砼脚槽、钢筋砼基础、仿木栏杆和生态框施工;
22.④
、植物种植:在步骤

施工完成以后进行临水侧的水生植物种植层安装、生态框内的湿生植物种植以及生态框以上坡面花草层种植。
23.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在确保岸坡稳定的同时,建立了陆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岸坡花草与生态框湿生植物以及水边水生植物共同构建了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24.2、本发明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为周边居民休闲、赏景提供了场所,使河道在满足安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兼具休闲娱乐功能。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28.图中:水泥搅拌桩1、亲水平台2、钢筋砼脚槽3和钢筋砼基础4、仿木栏杆5和生态框
6、级配碎石层7、土工布8、c20砼压顶9、水生植物种植层10、湿生植物层11、花草层12。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参照图1-2所示: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它包括水泥搅拌桩1、亲水平台2、钢筋砼脚槽3、钢筋砼基础4和c20砼压顶9;
31.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的桩身插入至岸坡的软土层,钢筋砼脚槽3、钢筋砼基础4和亲水平台2均位于水泥土搅拌桩1顶部,
32.所述的钢筋砼脚槽3顶部安装有仿木栏杆5,所述的仿木栏杆5外侧设置有水生植物种植层10,
33.所述的钢筋砼基础4上方设置有生态框6,且所述的生态框6共堆叠有三层,
34.每层所述的生态框6表面种植湿生植物层11,所述的生态框6下部回填级配碎石层7,
35.所述的级配碎石层7下铺设土工布8,所述的生态框6至坡顶设置有花草层12,
36.所述的c20砼压顶9设置于花草层12顶部。所述的c20砼压顶9宽0.1米,高0.2米,每10米分缝浇筑。
37.所述的钢筋砼基础4宽1.4米,窄处高0.5米,宽处高1米,每10米分缝浇筑。
38.所述的亲水平台2采用0.2米厚透水砖砌筑,下部设0.1米厚碎石,所述的亲水平台2高程高于常水位0.3米。
39.所述的生态框6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结构,内部回填土,单个生态框6长2米,宽1米,高0.5米。
40.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直径为500毫米,水灰比为0.45-0.50之间,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采用梅花型布置,间距为1.2米,每根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的长度为5米-9米之间。
41.本发明的还包括如下具体实施过程:
42.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43.①
、打桩前准备:对岸坡坡面进行清理,打桩位置进行平整,打桩机进场就位;
44.②
、水泥搅拌桩施工: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打桩施工,打桩完成30天后进行复合地基抗压强度检测,复合地基抗压强度要求不小150kpa,达不到此要求则搅拌桩需返工重做;
45.③
、亲水平台、混凝土脚槽等施工:水泥搅拌桩1施工完且检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后进行亲水平台2、钢筋砼脚槽3、钢筋砼基础4、仿木栏杆5和生态框6施工;
46.④
、植物种植:在步骤

施工完成以后进行临水侧的水生植物种植层10安装、生态框6内的湿生植物种植以及生态框6以上坡面花草层12种植。
47.如图3所示:首先进行打桩准备工作,然后进行水泥搅拌桩1施工,水泥搅拌桩1施工完成后进行钢筋砼基础4抗压强度检测,若强度检测不合格则需返工重新施工水泥搅拌桩1,直至满足强度检测要求后开展下一步亲水平台2等施工,最后完成水生植物种植层10、
湿生植物层11和花草层12施工。
48.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1.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它包括水泥搅拌桩(1)、亲水平台(2)、钢筋砼脚槽(3)、钢筋砼基础(4)和c20砼压顶(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的桩身插入至岸坡的软土层,钢筋砼脚槽(3)、钢筋砼基础(4)和亲水平台(2)均位于水泥土搅拌桩(1)顶部;所述的钢筋砼脚槽(3)顶部安装有仿木栏杆(5),所述的仿木栏杆(5)外侧设置有水生植物种植层(10),所述的钢筋砼基础(4)上方设置有生态框(6),且所述的生态框(6)共堆叠有三层,每层所述的生态框(6)表面种植湿生植物层(11),所述的生态框(6)下部回填级配碎石层(7),所述的级配碎石层(7)下铺设土工布(8),所述的生态框(6)至坡顶设置有花草层(12),所述的花草层(12)顶部c20设置有砼压顶(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筋砼基础(4)宽1.4米,窄处高0.5米,宽处高1米,每10米分缝浇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20砼压顶(9)宽0.1米,高0.2米,每10米分缝浇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亲水平台(2)采用0.2米厚透水砖砌筑,下部设0.1米厚碎石,所述的亲水平台(2)高程高于常水位0.3米。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框(6)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结构,内部回填土,单个生态框(6)长2米,宽1米,高0.5米。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直径为500毫米,水灰比为0.45-0.50之间,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采用梅花型布置,间距为1.2米,每根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的长度为5米-9米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打桩前准备:对岸坡坡面进行清理,打桩位置进行平整,打桩机进场就位;

、水泥搅拌桩施工: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打桩施工,打桩完成30天后进行复合地基抗压强度检测,复合地基抗压强度要求不小150kpa,达不到此要求则搅拌桩需返工重做;

、亲水平台、混凝土脚槽等施工:水泥搅拌桩(1)施工完且检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后进行亲水平台(2)、钢筋砼脚槽(3)、钢筋砼基础(4)、仿木栏杆(5)和生态框(6)施工;

、植物种植:在步骤

施工完成以后进行临水侧的水生植物种植层(10)安装、生态框(6)内的湿生植物种植以及生态框(6)以上坡面花草层(12)种植。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布了用于城区河湖软基岸坡加固及生态化改造的结构及方法,所述的水泥土搅拌桩(1)的桩身插入至岸坡的软土层,钢筋砼脚槽(3)、钢筋砼基础(4)和亲水平台(2)均位于水泥土搅拌桩(1)顶部,所述的钢筋砼脚槽(3)顶部安装有仿木栏杆(5),所述的仿木栏杆(5)外侧设置有水生植物种植层(10),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岸坡治理的生态性、亲水性、观赏性考虑不足,与新时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符,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治水要求的缺点,具有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为周边居民休闲、赏景提供了场所,使河道在满足安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的优点。的优点。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逸之 孙凌凯 丁志良 马方凯 罗坤 杨洋 陈锋 乔书娜 胡子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8
技术公布日:2022/12/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57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