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1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钻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



背景技术:

钻探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主要包含钻进、测录井、固井完井等多项工艺,需动用钻机、测井车、固井车等大型装备。海洋钻井所使用的装备和技术更为复杂,尤其是海洋钻机日费高昂,据统计3000m深水海洋钻机日费30万美金以上。无钻机钻探技术是一种不需要钻机,依靠钻探器自爬行钻入地层,集钻井、物探、随钻测井于一体的新技术,其核心装备为无钻机钻探器,是一种装备有多种探测仪器的“钻地机器人”。由于无需钻机、钻井液和下套管固井,可以一套钻具完成钻井、测井、录井等作业,实现钻进全程实时探测,精简人员和流程,因此能够显著降低钻探成本。无钻机钻探器的一项重要核心功能就是将钻屑推挤到钻探器尾端,在一定载荷和时间范围内将岩屑压实,以封固井筒。

目前,国外采用的压缩方法仅是简单地通过液压缸驱动压头压缩岩屑,此方法需要提供巨大的压缩载荷才能把岩屑压缩成形。但由于钻探器锚固机构提供的支撑力有限,无法承受压缩时产生的巨大反力,因此难以在井下使用此压缩方法压实岩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在井下将岩屑压实,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该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通过局部挤密增压方式,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压缩载荷作用下提高岩屑压实度,以减小压缩时产生的巨大反力,改善钻探器受力状态,提高钻探器的可靠性,满足井下岩屑压缩作业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包括前后设置的压头缸和挤压缸,压头缸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前部内的第一岩屑通道,压头缸内还含有能够将岩屑向前推出压头缸外的塞杆,塞杆还能够压紧压头缸前部外的岩屑,挤压缸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内的第二岩屑通道,第二岩屑通道与第一岩屑通道连通,挤压缸能够驱动压头缸向前移动。

在压头缸内,压头缸的压头前缸筒的前端与压头前端盖连接,压头前缸筒的后端与压头后缸筒连接;压头活塞套设于压头前缸筒内,压头活塞的前端与多个塞杆连接,每个塞杆分别插入压头前端盖上对应的塞杆通孔内;压头芯轴穿过压头活塞的中心孔,压头芯轴的前端插入压头前端盖的内腔,压头后端盖套设于压头芯轴的后部外,压头后端盖能够使压头芯轴相对于压头后缸筒固定,压头芯轴的后端外设有连接套。

压头芯轴和压头活塞之间连接有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的本体位于压头芯轴的第一安装孔内,第一位移传感器的测量杆穿过压头活塞内的第一游标插入第一导孔内;压头前端盖的内腔中设有分料锥。

第一岩屑通道位于压头芯轴内,压头芯轴内还设置有第一电缆通道、第一信号线通道、第一油路通道和第二油路通道,第一岩屑通道通向压头前端盖的内腔,塞杆通孔轴向贯通压头前端盖,第一电缆通道经过电缆密封套、锁紧螺母通向压头前端盖的电缆释放口,第一信号线通道通向第一安装孔,第一油路通道通向压头缸前腔,第二油路通道通向压头缸后腔。

在挤压缸内,挤压缸筒的前端与挤压前端盖连接,挤压缸筒的后端与挤压后端盖连接;挤压活塞套设于挤压缸筒内,挤压活塞的前端从挤压前端盖伸出,挤压活塞的前端与压头芯轴对接,第二位移传感器的本体位于挤压后端盖的第二安装孔内,第二位移传感器的测量杆穿过挤压活塞内的第二游标插入第二导孔内。

第二岩屑通道位于挤压活塞内,挤压活塞内还设有第二电缆通道、第二信号线通道、第三油路通道、第四油路通道和第五油路通道,在挤压活塞与压头芯轴对接处,第二岩屑通道与第一岩屑通道之间插接有第一过渡接头,第二电缆通道与第一电缆通道之间插接有第二过渡接头,第二信号线通道与第一信号线通道之间插接有第三过渡接头,第三油路通道与第一油路通道之间插接有第四过渡接头,第四油路通道与第二油路通道之间插接有第五过渡接头。

在挤压活塞的后端,挤压后端盖的第三岩屑通道与挤压活塞的第二岩屑通道对接,第二电缆通道的端口与第一随动柱塞连接,第二信号线通道的端口与第二随动柱塞连接,第三油路通道的端口与第三随动柱塞连接,第四油路通道的端口与第四随动柱塞连接,第五油路通道的端口与第五随动柱塞连接。

挤压后端盖内设置有第三岩屑通道、第三电缆通道、第三信号线通道、第四信号线通道、第六油路通道、第七油路通道、第八油路通道和第九油路通道,第三岩屑通道与第二岩屑通道通过岩屑管连通,第四信号线通道与挤压后端盖的第二安装孔连通,第九油路通道与挤压缸后腔连通,第三电缆通道内插接有第一随动柱塞,第三信号线通道内插接有第二随动柱塞,第六油路通道内插接有第三随动柱塞,第七油路通道内插接有第四随动柱塞,第八油路通道内插接有第五随动柱塞。

挤压后端盖的后端设有岩屑接口、电缆接口、第一信号接口、第二信号接口、第一油路接口、第二油路接口、第三油路接口和第四油路接口;岩屑接口依次经过第三岩屑通道、岩屑管、第二岩屑通道、第一过渡接头、第一岩屑通道、压头前端盖的内腔和塞杆通孔形成第一贯穿通道;电缆接口依次经过第三电缆通道、第一随动柱塞、第二电缆通道、第二过渡接头、第一电缆通道、电缆密封套和电缆释放口形成第二贯穿通道;第一信号接口依次经过第三信号线通道、第二随动柱塞、第二信号线通道、第三过渡接头和第一信号线通道形成第三贯穿通道;第二信号接口依次经过第四信号线通道与第二位移传感器连通;第一油路接口依次经过第六油路通道、第三随动柱塞、第三油路通道、第四过渡接头、第一油路通道连通压头缸前腔形成第四贯穿通道;第二油路接口依次经过第七油路通道、第四随动柱塞、第四油路通道、第五过渡接头、第二油路通道连通压头缸后腔形成第五贯穿通道;第三油路接口依次经过第八油路通道、第五随动柱塞、第五油路通道连通挤压缸前腔形成第六贯穿通道;第四油路接口依次经过第九油路通道连通挤压缸后腔形成第七贯穿通道。

压头缸前腔与压头缸后腔之间密封隔离,挤压缸前腔与挤压缸后腔之间密封隔离,塞杆的头部为平头、球头、阶梯头、圆锥头或子弹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整体挤压加局部增压挤密方式,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压缩载荷作用下提高岩屑压实度,以适应井下岩屑压缩作业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的整体剖视图。

图2是图1中压头缸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挤压缸的剖视图。

图4是压头缸的主视图。

图5是压头缸的左视图。

图6是压头缸的右视图。

图7是图5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5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挤压缸的主视图。

图10是挤压缸的左视图。

图11是挤压缸的右视图。

图12是图10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0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0中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5是塞杆头部为平头时的示意图。

图16是塞杆头部为球头时的示意图。

图17是塞杆头部为阶梯头时的示意图。

图18是塞杆头部为圆锥头时的示意图。

图19是塞杆头部为子弹头时的示意图。

1、压头缸;2、压头前端盖;3、塞杆;4、压头前缸筒;5、压头活塞;6、压头后缸筒;7、压头芯轴;8、压头后端盖;9、连接套;10、电缆密封套;11、组合密封;12、锁紧螺母;13、压盖;14、密封环;15、塞杆通孔;16、分料锥;17、第一岩屑通道;18、第一电缆通道;19、卡箍;20、挤压缸;21、挤压前端盖;22、挤压缸筒;23、挤压活塞;24、挤压后端盖;25、第二过渡接头;26、第二电缆通道;27、第一随动柱塞;28、第三电缆通道;29、电缆接口;30、第一过渡接头;31、第二岩屑通道;32、岩屑管;33、第三岩屑通道;34、岩屑接口;35、第一位移传感器;36、第一游标;37、第一导孔;38、第一安装孔;39、第一信号线通道;40、压头缸前腔;41、第一油路通道;42、压头缸后腔;43、第二油路通道;44、电缆释放口;45、第四过渡接头;46、第三油路通道;47、第三随动柱塞;48、第六油路通道;49、第一油路接口;50、挤压缸后腔;51、第九油路通道;52、第四油路接口;53、挤压缸前腔;54、第五油路通道;55、第五随动柱塞;56、第八油路通道;57、第三油路接口;58、第五过渡接头;59、第四油路通道;60、第四随动柱塞;61、第七油路通道;62、第二油路接口;63、第三过渡接头;64、第二信号线通道;65、第二随动柱塞;66、第三信号线通道;67、第一信号接口;68、第二位移传感器;69、第二游标;70、第二导孔;71、第二安装孔;72、第四信号线通道;73、第二信号接口;74、挤压面;75、平头;76、球头;77、阶梯头;78、圆锥头;79、子弹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包括前后连接的压头缸1和挤压缸20,压头缸1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1前部内的第一岩屑通道17,压头缸1内还含有能够将岩屑向前推出压头缸1外的塞杆3,塞杆3还能够压紧压头缸1前部外的岩屑,以实现对岩屑进行局部挤密增压,挤压缸20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1内的第二岩屑通道31,第二岩屑通道31与第一岩屑通道17连通,挤压缸20能够驱动压头缸1向前移动,以实现压缩岩屑,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压头缸1中,压头缸1的压头前缸筒4的前端与压头前端盖2连接固定,压头前缸筒4的后端与压头后缸筒6连接固定;压头活塞5安装在压头前缸筒4内,压头活塞5为圆筒形,压头活塞5的前端与多个塞杆3连接,每各塞杆3分别插入压头前端盖2上对应的塞杆通孔15内;压头芯轴7的前端从压头后缸筒6放入压头前缸筒4,压头芯轴7穿过压头活塞5的中心孔后插入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压头后端盖8从压头芯轴7的后端套入,压头后端盖8与压头后缸筒6连接并顶住压头芯轴7,使压头芯轴7相对于压头后缸筒6固定,压头芯轴7的后端安装有连接套9,压头芯轴7与连接套9之间设有卡箍19或钢球。

第一位移传感器35的本体安装在压头芯轴7的第一安装孔38上,第一位移传感器35的测量杆穿过压头活塞5上的第一游标36后插入第一导孔37内;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中安装有分料锥16,压头前端盖2最外圆套装有密封环14,密封环14由压盖13压紧。压头芯轴7内设置有第一岩屑通道17、第一电缆通道18、第一信号线通道39、第一油路通道41和第二油路通道43,第一岩屑通道17通向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塞杆通孔15直至挤压面74(即压头前端盖2的前端面),第一电缆通道18经电缆密封套10、锁紧螺母12通向压头前端盖2的电缆释放口44,电缆密封套10内安装有组合密封11,第一信号线通道39通向第一安装孔38,第一油路通道41和第二油路通道43分别通向压头缸前腔40和压头缸后腔42,如图4至图8所示。

在挤压缸20中,挤压缸20的挤压缸筒22的前端与挤压前端盖21连接固定,挤压缸筒22的后端与挤压后端盖24连接固定;挤压活塞23放置在挤压缸筒22内,第二岩屑通道31位于挤压活塞23内,挤压活塞23由活塞体和杆体组成一体式结构,挤压活塞23的杆体从挤压前端盖21伸出,挤压活塞23的杆体端部与压头芯轴7对接,并通过连接套9旋紧。挤压活塞23的活塞体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多个中空的随动柱塞(如第一随动柱塞27),随动柱塞为圆管形结构,各随动柱塞分别插入挤压后端盖24上对应的柱塞孔内。

第二位移传感器68的本体安装在挤压后端盖24上的第二安装孔71内,第二位移传感器68的测量杆穿过挤压活塞23上的第二游标69后插入第二导孔70内。挤压活塞23内设置有第二岩屑通道31、第二电缆通道26、第二信号线通道64、第三油路通道46、第四油路通道59和第五油路通道54。在挤压活塞23的杆体与压头芯轴7的对接处,第二岩屑通道31与第一岩屑通道17之间插接第一过渡接头30,第二电缆通道26与第一电缆通道18之间插接第二过渡接头25,第二信号线通道64与第一信号线通道39之间插接第三过渡接头63,第三油路通道46与第一油路通道41之间插接第四过渡接头,第四油路通道59与第二油路通道43之间插接第五过渡接头58。

在挤压活塞23的活塞体的端部,安装固定在挤压后端盖24上的岩屑管32插入第二岩屑通道31内,第二电缆通道26的端口与第一随动柱塞27连接,第二信号线通道64的端口与第二随动柱塞65连接,第三油路通道46、第四油路通道59和第五油路通道54的端口分别与第三随动柱塞47、第四随动柱塞60和第五随动柱塞55一一对应连接。

挤压后端盖24内设置有第三岩屑通道33、第三电缆通道28、第三信号线通道66、第四信号线通道72、第六油路通道48、第七油路通道61、第八油路通道56和第九油路通道51,第三岩屑通道33与岩屑管32连通,第四信号线通道72与挤压后端盖24的第二安装孔71连通,第九油路通道51与挤压缸后腔50连通,第三电缆通道28、第三信号线通道66、第六油路通道48、第七油路通道61和第八油路通道56内分别一一对应的插入第一随动柱塞27、第二随动柱塞65、第三随动柱塞47、第四随动柱塞60和第五随动柱塞55。

挤压后端盖24的后端设置有岩屑接口34、电缆接口29、第一信号接口67、第二信号接口73、第一油路接口49、第二油路接口62、第三油路接口57和第四油路接口52。

岩屑接口34依次经过第三岩屑通道33、岩屑管32、第二岩屑通道31、第一过渡接头30、第一岩屑通道17、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和塞杆通孔15连通挤压面74形成第一贯穿通道;电缆接口29依次经过第三电缆通道28、第一随动柱塞27、第二电缆通道26、第二过渡接头25、第一电缆通道18、电缆密封套10连通压头前端盖2的电缆释放口44形成第二贯穿通道;第一信号接口67依次经过第三信号线通道66、第二随动柱塞65、第二信号线通道64、第三过渡接头63、第一信号线通道39连通第一位移传感器35形成第三贯穿通道;第二信号接口73依次经过第四信号线通道72与第二位移传感器68连通;第一油路接口49依次经过第六油路通道48、第三随动柱塞47、第三油路通道46、第四过渡接头45、第一油路通道41连通压头缸前腔40形成第四贯穿通道;第二油路接口62依次经过第七油路通道61、第四随动柱塞60、第四油路通道59、第五过渡接头58、第二油路通道43连通压头缸后腔42形成第五贯穿通道;第三油路接口57依次经过第八油路通道56、第五随动柱塞55、第五油路通道54连通挤压缸前腔53形成第六贯穿通道;第四油路接口52依次经过第九油路通道51连通挤压缸后腔50形成第七贯穿通道,如图9至图14所示。

压头缸前腔40与压头缸后腔42之间以及两腔与外部环境之间需密封隔离。挤压缸前腔53与挤压缸后腔50之间以及两腔与外部环境需密封隔离。所有通道之间以及通道与外部环境之间需密封隔离。压头缸1的塞杆3的头部可以用平头75、球头76、阶梯头77、圆锥头78或子弹头79结构,如图15至图19所示。

下面介绍该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的工作过程。

压缩时,岩屑首先从岩屑接口34通过第二岩屑通道31与第一岩屑通道17被泵送至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和塞杆通孔15处;接着由第二油路接口62向压头缸后腔42供油,压头活塞5推动塞杆3前伸(向图1中上方移动),将塞杆通孔15内的岩屑推挤至挤压面74上;第一信号接口67接收第一位移传感器35信号,以检测塞杆3的位移,当塞杆3的头部(即前端)伸至与挤压面74平齐时停止;之后由第四油路接口52向挤压缸后腔50供油,挤压活塞23通过杆体推动整个压头缸1前伸,将挤压面74上的岩屑向上部封闭井眼推挤,以压缩岩屑;第二信号接口73接收第二位移传感器68信号,检测压头缸1的位移,当压缩位移稳定后,由第二油路接口62继续向压头缸后腔42供油,压头活塞5继续推动塞杆3前伸(向图1中上方移动),使塞杆3的头部插入岩屑内实现局部增压挤密;当塞杆3的位移稳定后,由第一油路接口49和第三油路接口57分别向压头缸前腔40和挤压缸前腔53的供油,使塞杆3和压头缸1回缩至初始位置后,重复以上压缩过程。

钻探器内置电缆从电缆接口29后从压头前端盖2的电缆释放口44穿出,被埋入地层并通向地面,与地面系统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前”为图1中的上侧方向,“后”为图1中的下侧方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包括前后设置的压头缸(1)和挤压缸(20),压头缸(1)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1)前部内的第一岩屑通道(17),压头缸(1)内还含有能够将岩屑向前推出压头缸(1)外的塞杆(3),塞杆(3)还能够压紧压头缸(1)前部外的岩屑,挤压缸(20)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1)内的第二岩屑通道(31),第二岩屑通道(31)与第一岩屑通道(17)连通,挤压缸(20)能够驱动压头缸(1)向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压头缸(1)内,压头缸(1)的压头前缸筒(4)的前端与压头前端盖(2)连接,压头前缸筒(4)的后端与压头后缸筒(6)连接;压头活塞(5)套设于压头前缸筒(4)内,压头活塞(5)的前端与多个塞杆(3)连接,每个塞杆(3)分别插入压头前端盖(2)上对应的塞杆通孔(15)内;压头芯轴(7)穿过压头活塞(5)的中心孔,压头芯轴(7)的前端插入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压头后端盖(8)套设于压头芯轴(7)的后部外,压头后端盖(8)能够使压头芯轴(7)相对于压头后缸筒(6)固定,压头芯轴(7)的后端外设有连接套(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压头芯轴(7)和压头活塞(5)之间连接有第一位移传感器(35),第一位移传感器(35)的本体位于压头芯轴(7)的第一安装孔(38)内,第一位移传感器(35)的测量杆穿过压头活塞(5)内的第一游标(36)插入第一导孔(37)内;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中设有分料锥(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岩屑通道(17)位于压头芯轴(7)内,压头芯轴(7)内还设置有第一电缆通道(18)、第一信号线通道(39)、第一油路通道(41)和第二油路通道(43),第一岩屑通道(17)通向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塞杆通孔(15)轴向贯通压头前端盖(2),第一电缆通道(18)经过电缆密封套(10)、锁紧螺母(12)通向压头前端盖(2)的电缆释放口(44),第一信号线通道(39)通向第一安装孔(38),第一油路通道(41)通向压头缸前腔(40),第二油路通道(43)通向压头缸后腔(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挤压缸(20)内,挤压缸筒(22)的前端与挤压前端盖(21)连接,挤压缸筒(22)的后端与挤压后端盖(24)连接;挤压活塞(23)套设于挤压缸筒(22)内,挤压活塞(23)的前端从挤压前端盖(21)伸出,挤压活塞(23)的前端与压头芯轴(7)对接,第二位移传感器(68)的本体位于挤压后端盖(24)的第二安装孔(71)内,第二位移传感器(68)的测量杆穿过挤压活塞(23)内的第二游标(69)插入第二导孔(70)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岩屑通道(31)位于挤压活塞(23)内,挤压活塞(23)内还设有第二电缆通道(26)、第二信号线通道(64)、第三油路通道(46)、第四油路通道(59)和第五油路通道(54),在挤压活塞(23)与压头芯轴(7)对接处,第二岩屑通道(31)与第一岩屑通道(17)之间插接有第一过渡接头(30),第二电缆通道(26)与第一电缆通道(18)之间插接有第二过渡接头(25),第二信号线通道(64)与第一信号线通道(39)之间插接有第三过渡接头(63),第三油路通道(46)与第一油路通道(41)之间插接有第四过渡接头(45),第四油路通道(59)与第二油路通道(43)之间插接有第五过渡接头(5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挤压活塞(23)的后端,挤压后端盖(24)的第三岩屑通道(33)与挤压活塞(23)的第二岩屑通道(31)对接,第二电缆通道(26)的端口与第一随动柱塞(27)连接,第二信号线通道(64)的端口与第二随动柱塞(65)连接,第三油路通道(46)的端口与第三随动柱塞(47)连接,第四油路通道(59)的端口与第四随动柱塞(60)连接,第五油路通道(54)的端口与第五随动柱塞(55)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挤压后端盖(24)内设置有第三岩屑通道(33)、第三电缆通道(28)、第三信号线通道(66)、第四信号线通道(72)、第六油路通道(48)、第七油路通道(61)、第八油路通道(56)和第九油路通道(51),第三岩屑通道(33)与第二岩屑通道(31)通过岩屑管(32)连通,第四信号线通道(72)与挤压后端盖(24)的第二安装孔(71)连通,第九油路通道(51)与挤压缸后腔(50)连通,第三电缆通道(28)内插接有第一随动柱塞(27),第三信号线通道(66)内插接有第二随动柱塞(65),第六油路通道(48)内插接有第三随动柱塞(47),第七油路通道(61)内插接有第四随动柱塞(60),第八油路通道(56)内插接有第五随动柱塞(5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挤压后端盖(24)的后端设有岩屑接口(34)、电缆接口(29)、第一信号接口(67)、第二信号接口(73)、第一油路接口(49)、第二油路接口(62)、第三油路接口(57)和第四油路接口(52);

岩屑接口(34)依次经过第三岩屑通道(33)、岩屑管(32)、第二岩屑通道(31)、第一过渡接头(30)、第一岩屑通道(17)、压头前端盖(2)的内腔和塞杆通孔(15)形成第一贯穿通道;电缆接口(29)依次经过第三电缆通道(28)、第一随动柱塞(27)、第二电缆通道(26)、第二过渡接头(25)、第一电缆通道(18)、电缆密封套(10)和电缆释放口(44)形成第二贯穿通道;第一信号接口(67)依次经过第三信号线通道(66)、第二随动柱塞(65)、第二信号线通道(64)、第三过渡接头(63)和第一信号线通道(39)形成第三贯穿通道;第二信号接口(73)依次经过第四信号线通道(72)与第二位移传感器(68)连通;第一油路接口(49)依次经过第六油路通道(48)、第三随动柱塞(47)、第三油路通道(46)、第四过渡接头(45)、第一油路通道(41)连通压头缸前腔(40)形成第四贯穿通道;第二油路接口(62)依次经过第七油路通道(61)、第四随动柱塞(60)、第四油路通道(59)、第五过渡接头(58)、第二油路通道(43)连通压头缸后腔(42)形成第五贯穿通道;第三油路接口(57)依次经过第八油路通道(56)、第五随动柱塞(55)、第五油路通道(54)连通挤压缸前腔(53)形成第六贯穿通道;第四油路接口(52)依次经过第九油路通道(51)连通挤压缸后腔(50)形成第七贯穿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压头缸前腔(40)与压头缸后腔(42)之间密封隔离,挤压缸前腔(53)与挤压缸后腔(50)之间密封隔离,塞杆(3)的头部为平头(75)、球头(76)、阶梯头(77)、圆锥头(78)或子弹头(7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包括前后设置的压头缸(1)和挤压缸(20),压头缸(1)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1)前部内的第一岩屑通道(17),压头缸(1)内还含有能够将岩屑向前推出压头缸(1)外的塞杆(3),塞杆(3)还能够压紧压头缸(1)前部外的岩屑,挤压缸(20)内含有能够将岩屑输送至压头缸(1)内的第二岩屑通道(31),第二岩屑通道(31)与第一岩屑通道(17)连通,挤压缸(20)能够驱动压头缸(1)向前移动。该岩屑局部挤密增压压缩机构通过整体挤压加局部增压挤密方式,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压缩载荷作用下提高岩屑压实度,以适应井下岩屑压缩作业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坚;邹来方;王宏伟;张全立;肖建秋;彭嵩;马汝涛;侯福祥;朱英杰;邵强;张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4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