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5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特别涉及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固定矿产勘探、工程勘察和油气藏开发监测中的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



背景技术:

重力法是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其在石油勘探、矿产勘探以及4d监测中应用广泛。与地震等其它勘探和监测方法相比,重力法施工快捷、方便,受地形地貌影响小,价格也便宜,优势显著。

但是,重力法使用的重力仪是非常精密的仪器,在测量过程中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不能有震动,风是野外重力测量引起震动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高精度的微重力测量要求的精度是微伽(μgal)级的,相较于常规重力勘探对风的级数要求更苛刻,往往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不能施工或使用简易遮挡的方式进行施工。这样既不能起到很好的避风、提供观测精度的效果,又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影响测量的进度,造成施工效率低下、成本增加。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能够避免来风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增强结果可信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防风装置具有防风框架,所述防风框架呈u型且包括正向挡板和两个侧向挡板,所述正向挡板和两个所述侧向挡板均竖直设置,两个所述侧向挡板对称地安装于所述正向挡板的两侧边,所述正向挡板的底部和所述侧向挡板的底部均设置有防风结构。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正向挡板的两侧边分别向内侧凸出形成安装部,所述侧向挡板对应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侧向挡板通过至少一个铰接部件能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防风结构包括底座和刷毛,所述底座沿所述正向挡板的底边或所述侧向挡板的底边设置,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密布有多根所述刷毛。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正向挡板的底边和所述侧向挡板的底边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底座对应配合的卡轨,所述底座能拆卸地插装于所述卡轨上。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正向挡板上还安装有承压板,所述承压板铰接在所述正向挡板外侧面的底部。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正向挡板呈圆弧形,所述正向挡板的两侧边向内侧弯曲。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正向挡板上还安装有能够插入地下的钢钎。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正向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钢钎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竖直设置且具有向下的开口,所述钢钎插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钢钎的侧壁上设置有卡簧,所述安装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卡簧对应配合的多个定位孔,多个定位孔沿竖直方向间隔列。

如上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中,所述正向挡板顶部安装有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风装置,利用正向挡板和两个侧向挡板围合形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三面具有遮挡,一面具有开口,使用时,使容置空间的开口方向背对风向,将重力测量仪放置的容置空间内,可以有效避免风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有效减少重力测量后期处理中不易消除的非高斯噪声,增强结果可信性。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正向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侧向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承压板的结构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和刷毛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钢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铰接部件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铰接部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防风装置;10、防风框架;

11、正向挡板;111、安装部;

112、安装槽;12、侧向挡板;

122、安装槽;20、防风结构;

21、底座;22、刷毛;

30、容置空间;40、铰接部件;

41、第一安装件;411、第一连接块;

42、第二安装件;421、第二连接块;

43、转轴;50、承压板;

60、铰接部件;61、第一安装件;

62、第二安装件;70、钢钎;

71、卡簧;80、卡轨;

81、定位孔;9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性提出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100,其具有防风框架10,防风框架10呈u型且包括正向挡板11和两个侧向挡板12,正向挡板11和两个侧向挡板12均竖直设置,两个侧向挡板12对称地安装于正向挡板11的两侧边,正向挡板11的底部和侧向挡板12的底部均设置有防风结构20。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风装置100,利用正向挡板11和两个侧向挡板12围合形成容置空间30,该容置空间30的三面具有遮挡,一面具有开口,使用时,使容置空间30的开口方向背对风向,将重力测量仪放置的容置空间30内,可以有效避免风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邮箱减少重力测量后期处理中不易消除的非高斯噪声,增强结果可信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风装置100其正向挡板11的底部和侧向挡板12的底部均设置有防风结构20,能够有效防止风从防风框架10的底部进入容置空间30,进一步避免风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风装置100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携带方便,施工方便,还能重复利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的两侧边分别向内侧(此处的内侧是指正向挡板11朝向容置空间30的一侧)凸出形成安装部111,侧向挡板12对应连接在安装部111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侧向挡板12通过至少一个铰接部件40能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部111上。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两个侧向挡板12展开或合拢,便于携带和运输。

优选的,铰接部件40包括第一安装件41、第二安装件42和转轴43,第一安装件41具有凸出的第一连接块411,第二安装件42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块421,第一连接块411插入两个第二连接块421之间,转轴43贯穿第一连接块411和两个第二连接块421将第一安装件41和第二安装件42连接在一起。正向挡板11和侧向挡板12的上分别开设有安装槽112、122,第一安装件41安装在正向挡板11的安装槽112内,第二安装件42安装在侧向挡板12的安装槽122内。

进一步的,侧向挡板12和安装部111之间通过两个铰接部件40连接,两个铰接部件40上下设置且具有间隔。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铰接部件40的第一安装件41和第二安装件4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安装槽112、122内。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铰接部件40的第一安装件41和第二安装件42之间能够在0~180度任意角度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防风结构20包括底座21和刷毛22,底座21沿正向挡板11的底边或侧向挡板12的底边设置,底座21的下表面密布有多根刷毛22。密布的刷毛22用于密封防风框架10与地面接触的位置,对来风其阻挡作用,进而防止风由正向挡板11的底部和侧向挡板12的底端进入容置空间30内。优选的,刷毛22为塑料软毛。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的底边和侧向挡板12的底边分别开设有与底座21对应配合的卡槽(图中未示出),底座21能拆卸地插装于卡槽中,以便于安装和更换。

进一步的,底座为软橡胶底座且其截面面呈梯形,该梯形的底面能够插入卡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上还安装有承压板50,承压板50铰接在正向挡板11外侧面的底部。使用使,承压板50水平放置,并将重物压盖在承压板50上,以保证承压板50的稳定,最终也就保证了与承压板50连接的防风框架10的稳定。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承压板50通过铰接部件60铰接在正向挡板11上,铰接部件60的结构与铰接部件4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铰接部件60的第一安装件61和第二安装件62之间的夹角能够在0度或90度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呈圆弧形,其两侧边向内侧弯曲。微弧形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风阻,进而保持整个防风装置100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承压板50也呈圆弧形,向上折叠后承压板50能够贴紧正向挡板11的外侧面,以便于收纳和携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上还安装有能够插入地下的钢钎70。钢钎70能够插入地面,进一步保证防风装置100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上设置有两个钢钎70,两个钢钎70分别设置在承压板50的两侧。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钢钎的卡轨80(或安装孔),卡轨80竖直设置且具有向下的开口,钢钎70插装在卡轨80内,钢钎70的侧壁上设置有卡簧71,卡轨8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卡簧71对应配合的多个定位孔81,多个定位孔81沿竖直方向间隔列。这样,通过卡簧71和定位孔81的配合可以调节钢钎70伸出卡轨80的长度;并且,在使用中,在可插入的地表条件下,钢钎70伸出卡轨80并插入地下用于进一步辅助防风装置100稳定,在不可插入的地表条件下,钢钎70缩入卡轨80内部,不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顶部安装有把手90,以便于防风装置100携带和运输。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正向挡板11和侧向挡板12均采用耐风化的硬塑料制成,正向挡板11呈微弧形,其具体正面投影尺寸为高度50cm、宽度40cm、厚度1cm,微弧型的高度为5cm;侧向挡板12呈长方形,其具体尺寸为高度50cm、宽度40cm、厚度1cm。承压板也采用耐风化的硬塑料制成,其具体正面投影尺寸为长度40cm、宽度17cm、厚度0.5cm。底座21为横截面为梯形的软橡胶底座,该梯形的上边长4mm、下边长6mm、高度4mm;刷毛22为塑料软毛,塑料软毛的高度为2cm。钢钎70采用不锈钢材质,其具体尺寸为长度15cm、直径0.5cm。铰接部件40和铰接部件60均为不锈钢材质。铰接部件40其具体尺寸为整体部件展开长度为80mm、宽度为40mm、高度10mm,螺栓孔直径为8mm,对应安装槽宽度为4mm,第一安装件41和第二安装件42之间具有90度或180度定位的功能;铰接部件60其具体尺寸为整体部件展开长度为80mm、宽度为40mm、高度为5mm,螺栓孔直径8mm,第一安装件61和第二安装件62之间具有0度或90度定位的功能。铰接部件40、60的定位功能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在此不进行赘述。

优选的,把手90与正向挡板11一体成型而成。

工作状态下,防风装置100的长宽高约为40cm、40cm和50cm;收纳状态下,装置的长宽高约为50cm、40cm、10cm。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装置具有防风框架,所述防风框架呈u型且包括正向挡板和两个侧向挡板,所述正向挡板和两个所述侧向挡板均竖直设置,两个所述侧向挡板对称地安装于所述正向挡板的两侧边,所述正向挡板的底部和所述侧向挡板的底部均设置有防风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挡板的两侧边分别向内侧凸出形成安装部,所述侧向挡板对应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挡板通过至少一个铰接部件能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结构包括底座和刷毛,所述底座沿所述正向挡板的底边或所述侧向挡板的底边设置,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密布有多根所述刷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挡板的底边和所述侧向挡板的底边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底座对应配合的卡轨,所述底座能拆卸地插装于所述卡轨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挡板上还安装有承压板,所述承压板铰接在所述正向挡板外侧面的底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挡板呈圆弧形,所述正向挡板的两侧边向内侧弯曲。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挡板上还安装有能够插入地下的钢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钢钎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竖直设置且具有向下的开口,所述钢钎插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钢钎的侧壁上设置有卡簧,所述安装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卡簧对应配合的多个定位孔,多个定位孔沿竖直方向间隔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挡板顶部安装有把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该防风装置具有防风框架,防风框架呈U型且包括正向挡板和两个侧向挡板,正向挡板和两个侧向挡板均竖直设置,两个侧向挡板对称地安装于正向挡板的两侧边,正向挡板的底部和侧向挡板的底部均设置有防风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微重力测量的防风装置能够避免来风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增强结果可信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举;刘云祥;胡文涛;张兆芳;朱永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3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