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成型模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4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板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板成型模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器的背板主要是通过冲压模具成型而成,背板的天侧和左右两侧均需要进行弯折和拍边以形成具有两道弯和拍边的结构。但是,传统的做法仅仅是拍边和弯折形成,会导致天侧和左侧的边角处或者天侧和右侧的边角处堆积挤料,导致背板的天侧和左右两侧的边角处不能圆滑过渡,影响安装精度。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背板成型模具系统,旨在解决背板相邻两侧边的边角处挤料堆积,导致边角处不能圆滑过渡,影响安装精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模具、切边角模具、第二弯折模具以及拍边模具;所述第一弯折模具用于对背板的至少一侧边进行弯折,以形成与背板的本体呈夹角的第一弯折部;所述切边角模具包括第一上模、第一下模以及可活动的切刀,所述第一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一下模,以将夹设在所述第一上模和第一下模之间的背板的本体固定,并带动所述切刀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的边角;所述第二弯折模具用于对切完边角后的第一弯折部进行弯折,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呈夹角的第二弯折部;所述拍边模具用于对第二弯折部进行拍边,以使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切边角模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上模和所述第一下模之间的切边角机构,且所述切边角机构对应背板的相邻两侧边连接的边角处设置;所述切边角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的所述切刀,所述第一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一下模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带动所述切刀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的边角。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上模的第一换向块以及与所述第一下模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切刀设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切刀的运动方向一致;所述第一上模带动所述第一换向块压合至所述第一下模,所述第一换向块推动所述第一滑块运动,以带动所述切刀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切边角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下模的第一固定块和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一导杆,所述第一导杆与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杆的延伸方向与切刀的运动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第一滑块间隔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切边角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下模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固定块分设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块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滑块的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切边角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夹设在所述第一导杆与所述第一固定块之间,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夹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折模具包括第二上模、第二下模以及第一推动机构,所述第二下模具有第一仿形块,所述第一仿形块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模面和第二模面,所述第一模面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推动机构具有可活动的第一推块,且所述第一推块的顶部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模面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第二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二下模,所述第一推动机构推动所述第一推块朝向所述第一仿形块运动以将第一弯折部的端部弯折至与所述第二膜面贴合,以形成第二弯折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上模的第二换向块以及与所述第二下模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推块设于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推块的运动方向一致;所述第二上模带动所述第二换向块压合至所述第二下模,所述第二换向块推动所述第二滑块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块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动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下模的第二固定块和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第二导杆,所述第二导杆与所述第二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与所述第二滑块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推动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下模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固定块分设在所述第二滑块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块用于阻挡所述第二滑块的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拍边模具包括第三上模和第三下模,所述第三上模设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三下模设有第二仿形块,所述第二仿形块具有第三模面、第四模面以及第五模面,所述第三模面与所述第四模面之间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四模面垂直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适配;所述第四模面与所述第五模面之间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四模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一压块的侧面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三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三下模,所述第一压块沿所述第二连接面向下压合,以使得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至所述第一弯折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模具、切边角模具、第二弯折模具以及拍边模具,以对背板的侧边进行一次弯折、切边角、二次弯折以及拍边操作,由于增设了切边角这一工序,对背板的相邻两个侧边连接的边角处进行切除操作,使得背板的侧边在后续的二次弯折工序和拍边工序中不会产生多余的挤料堆积,从而使得相邻两个侧边连接的边角处具有圆滑的过渡,提高了后续背板的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边角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边角模具中的切边角机构合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边角模具中的切边角机构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弯折模具合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弯折模具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拍边模具合模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拍边模具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的侧边初始状态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的侧边第一道弯折之后的状态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的侧边第二道弯折之后的状态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的侧边拍边之后的状态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板成型模具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图6、图8、图10、图12、图13、图14和图15所示,该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模具(图未示)、切边角模具100、第二弯折模具200以及拍边模具300;其中,第一弯折模具用于对背板400的至少一侧边进行弯折,以形成与背板400的本体呈夹角的第一弯折部410;切边角模具100包括第一上模110、第一下模120以及可活动的切刀131,第一上模110压合至第一下模120时,以将夹设在第一上模110和第一下模120之间背板400的本体固定,并带动切刀131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第一弯折部410连接的边角;第二弯折模具200用于对切完边角后的第一弯折部410进行弯折,以形成与第一弯折部410呈夹角的第二弯折部420;拍边模具300用于对第二弯折部420进行拍边,以使第二弯折部420与第一弯折部410贴合。

第一弯折模具对背板400的至少一侧边进行第一道弯折以形成与背板400的本体垂直的第一弯折部410,然后将形成第一弯折部410之后的背板400放置到切边角模具100处以对相邻两个第一弯折部410连接的边角处进行切边处理,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弯折部410的边角处在后续进行第二次弯折时,不会产生多余的挤料,进而使得相邻两个侧边连接的边角处具有圆滑的过渡,避免了后续因多余挤料而造成安装精度不够的现象。切完边角后的背板400由切边角模具100处转移到第二弯折模具200处,以对第一弯折部410进行二次弯折,以形成与第一弯折部410垂直的第二弯折部420;之后,完成二次弯折之后的背板400转移到拍边模具300处进行拍边操作,以使第二弯折部420与第一弯折部410贴合,从而实现了背板400的侧边弯折-切边角-弯折-拍边的工艺要求。

切边角模具100包括第一上模110、第一下模120以及可活动的切刀131,该第一上模110压合至第一下模120时,带动切刀131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第一弯折部410连接的边角。可以理解的是,切刀131的具体运动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滑动运动也可以是转动运动。切刀131随着第一上模110与第一下模120的合模动作而运动,由于切除的是背板400的相邻两个侧边连接的边角位置,故当背板400的天侧和左右两侧均需要被弯折拍边时,该切刀131需对应天侧的两个边角设置。当然,切刀131的具体位置是根据具体产品的工艺需求而定的,如只需要弯折两个边,则可只设置一切刀131,若需弯折三个边,则需对应设置两个切刀131,同理四个、五个等等。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模具、切边角模具100、第二弯折模具200以及拍边模具300,以对背板400的侧边进行一次弯折、切边角、二次弯折以及拍边操作,由于增设了切边角这一工序,对背板400的相邻两个侧边连接的边角处进行切除操作,使得背板400的侧边在后续的二次弯折工序和拍边工序中不会产生多余的挤料堆积,从而使得相邻两个侧边连接的边角处具有圆滑的过渡,提高了后续背板400的安装精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和图3,切边角模具100还包括位于第一上模110和第一下模120之间的切边角机构130,且切边角机构130对应背板400的相邻两侧边连接的边角处设置;切边角机构130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图未标)和与第一传动组件连接的切刀131,第一上模110压合至第一下模120时,第一传动组件带动切刀131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第一弯折部410连接的边角。

切边角模具100包括切边角机构130,该切边角机构130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背板400需弯折的侧边数量以及位置而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考虑到是背板400的天侧和左右两侧的侧边需要进行弯折拍边操作,需要对两个边角进行切边角操作,故该切边角机构130位于切边角模具100的两个边角处,并且对称设置。

第一传动组件的主要作用是将第一上模110压向第一下模120的运动传动到切刀131处,以推动切刀131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设于第一上模110的第一换向块132以及与第一下模120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133,切刀131设于第一滑块133,第一滑块133的滑动方向与切刀131的运动方向一致;第一上模110带动第一换向块132压合至第一下模120,第一换向块132推动第一滑块133运动,以带动切刀131运动。

第一换向块132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32a,第一滑块133设有第二导向斜面133a,第一换向块132的主要作用是将由第一上模110压合至第一下模120的运动方向转换为第一滑块133的横向运动,通过第一导向斜面132a与第二导向斜面133a的适配抵接作用,实现推动第一滑块133带动切刀131运动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切边角机构130还包括固定于第一下模120的第一固定块134和滑动穿设于第一固定块134的第一导杆135,第一导杆135与第一滑块133固定连接,且第一导杆135的延伸方向与切刀131的运动方向一致;第一固定块134位于第一滑块133具有第二导向斜面133a的一侧,并与第一滑块133间隔相对设置。

第一固定块134固定安装于第一下模120上,通过第一导杆135与第一固定块134滑动穿设连接,第一滑块133与第一导杆135固定连接,使得第一滑块133能够与第一固定块13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运动,此时第一导杆135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一滑块133在滑动过程中更加稳定。第一固定块134与第一滑块133间隔相对设置,其两者之间的间隙用于供第一换向块132穿设,此时第一固定块134起到第一换向块132运动时的导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切边角机构130还包括固定于第一下模120的第一限位块136,第一限位块136与第一固定块134分设在第一滑块133的两侧,第一限位块136用于阻挡第一滑块133的运动。第一限位块136起到对第一滑块133的运动的阻挡作用,防止切刀131朝产品运动过度而导致切除产品过多的现象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切边角机构130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137和第二复位弹簧138,第一复位弹簧137夹设在第一导杆135与第一固定块134之间,第二复位弹簧138夹设在第一滑块133与第一限位块136之间。第一复位弹簧137夹设在第一导杆135和第一固定块134之间,当第一上模110离开第一下模120时,第一换向块132离开第一滑块133,此时第一滑块133受到的压力消除,在第一复位弹簧137的作用下,拉动第一导杆135回复原位,带动第一滑块133回复到原位,进而带动切刀131回复到原位,从而实现了切刀131复位的功能。同理,第二复位弹簧138夹设在第一滑块133与第一限位块136之间,当第一滑块133受到的压力消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138的作用下回复到原位,即第一复位弹簧137和第二复位弹簧138共同作用实现第一滑块133的复位功能。

进一步地,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第二弯折模具200包括第二上模210、第二下模220以及第一推动机构230,第二下模220具有第一仿形块223,第一仿形块223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模面223a和第二模面223b,第一模面223a与第一弯折部410的形状相适配;第一推动机构230具有可活动的第一推块231,第一推块231可朝远离第一仿形块223和靠近第一仿形块223的方向运动,且第一推块231的顶部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模面223b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二上模210压合至第二下模220,第一推动机构230推动第一推块231朝向所述第一仿形块223运动,以将第一弯折部410的端部弯折至与第二膜面223b贴合,以形成第二弯折部420。

第一仿形块223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模面223a和第二模面223b,该第一模面223a与第一弯折部410的形状相适配,故实际上将第一弯折部410的端部朝向第二模面223b弯折即可形成第二弯折部420。第一推动机构230具有第一推块231,该第一推块231的顶部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模面223b共面,则推动第一推块231朝向第一仿形块223运动,便能够将第一弯折部410的端部弯折至与第二模面223b贴合,从而实现对背板400的侧边二次弯折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第一推动机构230包括固定于第二上模210的第二换向块232以及与第二下模220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233,第一推块231设于第二滑块233,第二滑块233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推块231的运动方向一致;第二上模210带动第二换向块232压合至第二下模220,第二换向块232推动第二滑块233运动,以带动第一推块231运动。

第二换向块232设有第三导向斜面232a,第二滑块233设有第四导向斜面233a,第二换向块232的主要作用是将由第二上模210压合至第二下模220的运动方向转换为第二滑块233的横向运动,通过第三导向斜面232a与第四导向斜面233a的适配抵接作用,实现推动第二滑块233带动第一推块231运动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第一推动机构230还包括固定于第二下模220的第二固定块234和滑动穿设于第二固定块234的第二导杆235,第二导杆235与第二滑块233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234位于第二滑块233具有第四导向斜面233a的一侧,并与第二滑块233间隔相对设置。

第二固定块234固定安装于第二下模220上,通过第二导杆235与第二固定块234滑动穿设连接,第二滑块233与第二导杆235固定连接,使得第二滑块233能够与第二固定块23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运动,此时第二导杆235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二滑块233在滑动过程中更加稳定。第二固定块234与第二滑块233间隔相对设置,其两者之间的间隙用于供第二换向块232穿设,此时第二固定块234起到第二换向块232运动时的导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第一推动机构230还包括固定于第二下模220的第二限位块236,第二限位块236与第二固定块234分设在第二滑块233的两侧,第二限位块236用于阻挡第二滑块233的运动。第二限位块236起到对第二滑块233的运动的阻挡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第一推动机构230还包括第三复位弹簧237和第四复位弹簧238,第三复位弹簧237夹设在第二导杆235与第二固定块234之间,第四复位弹簧238夹设在第二滑块233与第二限位块236之间。第三复位弹簧237夹设在第二导杆235和第一固定块234之间,当第二上模220离开第二下模220时,第二换向块232离开第二滑块233,此时第二滑块233受到的压力消除,在第三复位弹簧237的作用下,拉动第二导杆235回复原位,带动第二滑块233回复到原位,进而带动第一推块231回复到原位,从而实现了第一推块231复位的功能。同理,第四复位弹簧238夹设在第二滑块233与第二限位块236之间,当第二滑块233受到的压力消除时,在第四复位弹簧238的作用下回复到原位,即第三复位弹簧237和第四复位弹簧238共同作用实现第二滑块233的复位功能。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9、图10和图11,拍边模具300包括第三上模310和第三下模320,第三上模310设有第一压块311,第三下模320设有第二仿形块330,第二仿形块330具有第三模面331、第四模面332以及第五模面333,第三模面331与第四模面332之间具有第一连接面334,第一连接面334与第四模面332垂直设置,并且第一连接面334与第一弯折部410相适配;第四模面332与第五模面333之间具有第二连接面335,第二连接面335与第四模面332垂直设置,第二连接面335与第一压块311的侧面形状相适配;第三上模310压合至第三下模320,第一压块311沿第二连接面335向下压合,以使得第二弯折部420贴合至第一弯折部410,以完成拍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模面331、第四模面332以及第五模面333呈阶梯设置。

第二仿形块330具有第三模面331、第四模面332以及第五模面333,第三模面331与第四模面332之间具有第一连接面334,第一连接面334与第四模面332垂直设置,此时第一连接面334与第一弯折部410相适配,此时需要通过第一压块311朝向第四模面332压合,由于该第一压块311与第二连接面335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一压块311沿着第二连接面335向下压合,第一连接面334挤压第二弯折部420,同时在第四模面332和第一压块311的共同挤压下,使得第二弯折部420与第一弯折部410贴合,从而实现了拍边的功能。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使得拍边的效果更好,优选第三模面331与第一连接面334的连接边设为圆角结构,第一连接面334与第四模面332的连接边为圆角结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模具、切边角模具、第二弯折模具以及拍边模具;

所述第一弯折模具用于对背板的至少一侧边进行弯折,以形成与背板的本体呈夹角的第一弯折部;

所述切边角模具包括第一上模、第一下模以及可活动的切刀,所述第一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一下模,以将夹设在所述第一上模和第一下模之间的背板的本体固定,并带动所述切刀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的边角;

所述第二弯折模具用于对切完边角后的第一弯折部进行弯折,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呈夹角的第二弯折部;

所述拍边模具用于对第二弯折部进行拍边,以使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角模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上模和所述第一下模之间的切边角机构,且所述切边角机构对应背板的相邻两侧边连接的边角处设置;

所述切边角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的所述切刀,所述第一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一下模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带动所述切刀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的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上模的第一换向块以及与所述第一下模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切刀设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切刀的运动方向一致;

所述第一上模带动所述第一换向块压合至所述第一下模,所述第一换向块推动所述第一滑块运动,以带动所述切刀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角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下模的第一固定块和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一导杆,所述第一导杆与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切刀的运动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第一滑块间隔相对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角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下模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固定块分设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块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滑块的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角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夹设在所述第一导杆与所述第一固定块之间,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夹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模具包括第二上模、第二下模以及第一推动机构,所述第二下模具有第一仿形块,所述第一仿形块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模面和第二模面,所述第一模面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推动机构具有可活动的第一推块,且所述第一推块的顶部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模面所在的平面平行;

所述第二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二下模,所述第一推动机构推动所述第一推块朝向所述第一仿形块运动,以将第一弯折部的端部弯折至与所述第二膜面贴合,以形成第二弯折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上模的第二换向块以及与所述第二下模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推块设于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推块的运动方向一致;

所述第二上模带动所述第二换向块压合至所述第二下模,所述第二换向块推动所述第二滑块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块运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下模的第二固定块和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第二导杆,所述第二导杆与所述第二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与所述第二滑块间隔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推动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下模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固定块分设在所述第二滑块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块用于阻挡所述第二滑块的运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拍边模具包括第三上模和第三下模,所述第三上模设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三下模设有第二仿形块,所述第二仿形块具有第三模面、第四模面以及第五模面,所述第三模面与所述第四模面之间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四模面垂直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适配;

所述第四模面与所述第五模面之间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四模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一压块的侧面形状相适配;

所述第三上模压合至所述第三下模,所述第一压块沿所述第二连接面向下压合,使得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至所述第一弯折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板成型模具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模具、切边角模具、第二弯折模具以及拍边模具;第一弯折模具用于对背板的至少一侧边进行弯折;切边角模具包括第一上模、第一下模以及可活动的切刀,第一上模压合至第一下模时,带动切刀运动以切除相邻两个第一弯折部连接的边角;第二弯折模具用于对切完边角后的第一弯折部进行弯折;拍边模具用于对第二弯折部进行拍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增设了切边角这一工序,使得背板的侧边在后续的二次弯折工序和拍边工序中不会产生多余的挤料堆积,从而使得相邻两个侧边连接的边角处具有圆滑的过渡,提高了后续背板的安装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唐建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升华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2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