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磨具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650吨折弯机(天水锻压we67k)体积较大,下模有四个刀槽,折弯不同r角零部件时需根据尺寸进行刀槽更换,即翻转下模。现有技术中,使用撬杠翻转下模,该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下模通过吊点与上模连接,翻转过程左右摇晃,且翘点不易选择,重心不稳,操作困难;四个刀槽不对称,受重力影响,重心会偏倚,操作困难;使用撬杠进行人工翻转,撬点不好把握,手工翻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手工翻转需要2个小时)手工翻转危险系数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折弯机包括折弯机下平台、折弯机下模、折弯机上模以及连接所述折弯机上模和所述折弯机下模的上下模吊块,所述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包括:
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用于套设在所述折弯机下模上,所述固定框的周向上设有多个沿其径向延伸的安装孔;
多个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相连;
导向件,所述导向件的一端限定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滑槽以用于限定所述上下模吊块沿竖直方向滑动,另一端与所述折弯机下平台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框形成为由四个矩形条组成的矩形框。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形成为8个,每个所述矩形条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形成为4个,一个所述把手设的一端在一个所述矩形条两端的安装孔内,另两个所述把手的一端分别设在邻近一个所述矩形条的两个所述矩形条远离一个所述矩形条的一端的安装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形成为杆体。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与所述安装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件形成为矩形板。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形成为沿所述导向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u型槽。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折弯机下平台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通过将固定框套设在折弯机下模上以通过旋转把手翻转折弯机下模,并将导向件固定在折弯机下平台的两端以避免折弯机下模晃动,该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不仅结构稳固,便于安装,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降低危险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折弯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与折弯机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固定框110;把手120;导向件130;
折弯机200;折弯机下平台210;折弯机下模220;折弯机上模230;上下模吊块2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
如图1所示,折弯机200包括折弯机下平台210、折弯机下模220、折弯机上模230以及连接折弯机上模230和折弯机下模220的上下模吊块240,如图2所示,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包括固定框110、多个把手120和导向件130。
具体而言,固定框110用于套设在折弯机下模220上,固定框110的周向上设有多个沿其径向延伸的安装孔,多个把手120的一端与安装孔可拆卸地相连,导向件130的一端限定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滑槽以用于限定上下模吊块240沿竖直方向滑动,另一端与折弯机下平台210相连。
换言之,如图1至图3所示,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主要由固定框110、多个把手120和导向件130组成,折弯机下模220上设有四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刀槽,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用于翻转折弯机下模220,固定框110可活动地套设在折弯机下模220上,固定框110上设有多个把手120,旋转把手120使固定框110旋转,固定框110带动折弯机下模220翻转,为了避免在折弯机下模220翻转过程中折弯机下模220摇晃,在折弯机下平台210上固定导向件130,导向件130上设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滑槽,上下模吊块240设在滑槽内且可在滑槽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在使用过程中,通常同时使用两套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翻转折弯机下模220,两个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分别设在折弯机200的两端,具体地,两个固定框110分别套设在折弯机下模220的两端,两个导向件130分别固定在折弯机下平台210的两侧,同时对两个固定框110上的把手120施加作用力,实现折弯机下模220的翻转。该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能够比平时提高10倍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由2小时缩短到0.2小时),降低劳动强度。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通过将固定框110套设在折弯机下模220上以通过旋转把手120翻转折弯机下模220,并将导向件130固定在折弯机下平台210的两端以避免折弯机下模220晃动,该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不仅结构稳固,便于安装,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降低危险系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固定框110形成为由四个矩形条组成的矩形框,固定框110套设在折弯机下模220上且全方位包覆折弯机下模220,实现与折弯机下模220的紧密贴合,固定框110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安装孔形成为8个,每个矩形条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孔。可选地,把手120形成为4个,一个把手120设在某一个矩形条两端的安装孔内,另两个把手120分别设在邻近该矩形条的两个矩形条远离该矩形条一端的安装孔内。
也就是说,固定框110的由四个矩形条组成,每个矩形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把手120为4个,根据具体的工况需要,将4个把手120分别安装在其中四个安装孔内,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两个把手120即可轻松翻动折弯机下模220,节省人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把手120形成为杆体,把手120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优选地,把手120与安装孔螺纹连接,也就是说,安装孔内加工出螺纹,把手120与安装孔螺纹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导向件130形成为矩形板,矩形板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安装。
优选地,滑槽形成为沿导向件13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u型槽。
换言之,滑槽为长条形,滑槽沿竖直方向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形成为圆弧形结构以便于与上下模吊块240的形状相吻合,u型槽不仅能够避免磨损上下模吊块240,而且可以为上下模吊块240的运动提供导向作用,避免在翻转折弯机下模220时,折弯机下模220晃动,便于选择翘点,降低劳动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向件130的另一端与折弯机下平台螺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将固定框110放置在折弯机下模220与折弯机上模230之间,上下模吊块240安装在上下模吊点位置并起吊,两个导向件130分别固定在折弯机下平台210的两端以限定上下模吊块240的运动方向,将折弯机下模220沿着竖直方向吊起,再将两个固定框110套设在折弯机下模220的两端,最后将把手120通过安装孔安装在固定框110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把手120,实现折弯机下模220的翻转。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通过将固定框110套设在折弯机下模220上以通过旋转把手120翻转折弯机下模220,并将导向件130固定在折弯机下平台210的两端以避免折弯机下模220晃动,该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100不仅结构稳固,便于安装,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降低危险系数。
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折弯机包括折弯机下平台、折弯机下模、折弯机上模以及连接所述折弯机上模和所述折弯机下模的上下模吊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包括:
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用于套设在所述折弯机下模上,所述固定框的周向上设有多个沿其径向延伸的安装孔;
多个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相连;
导向件,所述导向件的一端限定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滑槽以用于限定所述上下模吊块沿竖直方向滑动,另一端与所述折弯机下平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形成为由四个矩形条组成的矩形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形成为8个,每个所述矩形条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形成为4个,一个所述把手的一端设在一个所述矩形条两端的安装孔内,另两个所述把手的一端分别设在邻近一个所述矩形条的两个所述矩形条的远离一个所述矩形条的一端的安装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形成为杆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与所述安装孔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形成为矩形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形成为沿所述导向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u型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机下模翻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折弯机下平台螺栓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