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2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动用的油藏类型越来越复杂,相应的,应用于油气开采的举升工艺系统也逐渐多样化。其中一些举升工艺系统以空心抽油杆为主要抽采部件,具有空心抽油杆的举升工艺系统能够增加油井工艺通道,且通过该通道可以向井筒内注入蒸汽、热水、热油等,还能够通过该通道通入电缆等部件,从而满足油气开发需求。

现有的具有空心抽油杆的举升工艺系统通常还包括抽油机、悬绳器、卡子和实心杆,其中,实心杆连接在空心抽油杆上,卡子卡接在实心杆上,悬绳器分别与卡子和抽油机相连接,抽油机通过悬绳器带动空心抽油杆运作。

但是,由于上述举升工艺系统中卡子通过实心杆与空心抽油杆间接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操作繁琐,而且由于空心抽油杆与实心杆之间的连接存在安全隐患,导致连接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卡子与空心抽油杆连接时操作繁琐以及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卡瓦和连接件,其中,

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镜像对称设置,并相互扣合形成供空心抽油杆通过的卡接孔;

所述卡瓦位于所述卡接孔内且嵌合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卡瓦卡紧在所述空心抽油杆上,所述卡瓦通过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将卡瓦设置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通过卡瓦将空心抽油杆卡紧的方式,使其能够直接与空心抽油杆相配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卡子通过实心杆与空心抽油杆间接连接的操作,降低了空心抽油杆与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连接时操作的繁琐性,并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第一本体面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槽,以垂直于所述侧面的平面为截面,所述第一卡接槽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半圆形;所述第二本体面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槽,以垂直于所述侧面的平面为截面,所述第二卡接槽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半圆形。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卡接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卡接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段内。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卡瓦嵌合在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卡接槽内。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自顶部向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孔段的最小端的直径。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空心抽油杆的直径。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第一本体沿垂直于所述空心抽油杆的轴线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本体沿垂直于所述空心抽油杆的轴线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相等,且每个所述第一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的对准。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螺母连接在所述螺杆的两端。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卡瓦的内壁设置有防滑纹。

如上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述连接件设置为多个螺钉,多个所述螺钉围绕所述卡接孔均匀排布。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所能够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卡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第一本体;

111-第一卡接槽;

112-第一通孔;

120-第二本体;

121-第二卡接槽;

122-第二通孔;

130-卡接孔;

131-第一孔段;

132-第二孔段;

200-卡瓦;

210-防滑纹;

310-螺杆;

320-螺母;

40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卡子与空心抽油杆连接时操作繁琐以及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该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包括卡瓦、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使用时,安装有卡瓦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别卡接在空心抽油杆的设定位置上,然后再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连接,从而使位于卡接孔内的卡瓦将空心抽油杆卡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将卡瓦设置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通过卡瓦将空心抽油杆卡紧的方式,使其能够直接与空心抽油杆相配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卡子通过实心杆与空心抽油杆间接连接的操作,降低了空心抽油杆与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连接时操作的繁琐性,并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卡瓦200和连接件,其中,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镜像对称设置,并相互扣合形成供空心抽油杆通过的卡接孔130;卡瓦200位于卡接孔130内且嵌合在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卡瓦200卡紧在空心抽油杆上,卡瓦200通过连接件分别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呈镜像对称设置,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结构相同,图2示出了第一本体110在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第二本体120在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材料具体可以为调质合金钢,例如可以为35crmo调质态;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半圆柱状,也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状,本实施例以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均设置为长方体状为例进行描述,长方体状的第一本体110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弧形凹槽,长方体状的第二本体120的一个侧面上也设置有弧形凹槽,上述两个弧形凹槽扣合在一起后形成了卡接孔130,卡接孔130用于供空心抽油杆通过,且卡接孔130的直径等于或大于空心抽油杆的直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在扣合后连接在一起,以套设在空心抽油杆上,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连接的方式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可以设置为螺钉连接,也可以设置为螺柱连接,还可以设置为铰接。

本实施例中,卡瓦200设置在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具体地,卡瓦200位于上述卡接孔130内,并嵌合在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上。本实施例中的卡瓦200可以设置为锥形卡瓦200,也可以设置为圆筒状卡瓦200,卡瓦200的材料可以为材料为调质钢,具体可以为碳钼莱体钢cr12mov,卡瓦200的外壁分别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相接触,卡瓦200的内壁与空心抽油杆相接触,并能够将空心抽油杆卡紧。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以空心抽油杆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截面,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卡接孔130所在为阶梯孔,卡瓦200嵌合在上述阶梯孔内,卡瓦200的底部抵接在阶梯孔的台阶面上,卡瓦200的内径与阶梯孔的小端部的孔段的直径相等。这样能够保证空心抽油杆顺利穿过卡接孔130,并能够被卡接孔130内的卡瓦200卡紧,保证了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与空心抽油杆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用于连接卡瓦200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具体地,连接件可以是螺钉,也可以是螺杆与螺母相配合,以螺钉为例进行描述,在连接卡瓦200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时,螺钉可以沿卡接孔130的轴向,自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顶部向下压紧卡瓦200;也可以沿卡接孔130的径向,自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侧面向内拧紧以连接卡瓦200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

当本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应用在油气开采举升系统中时,首先将已与卡瓦200连接的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分别卡接在空心抽油杆的设定位置上,然后再将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相连接,从而使位于卡接孔130内的卡瓦200将空心抽油杆卡紧;然后将与抽油机相连接的悬绳器安装在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底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将卡瓦200设置在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通过卡瓦200将空心抽油杆卡紧的方式,使其能够直接与空心抽油杆相配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卡子通过实心杆与空心抽油杆间接连接的操作,降低了空心抽油杆与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连接时操作的繁琐性,并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本体110面向第二本体12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槽111,以垂直于侧面的平面为截面,第一卡接槽111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半圆形;第二本体120面向第一本体11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槽121,以垂直于侧面的平面为截面,第二卡接槽121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半圆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的结构相同且镜像对称设置,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本体110面向第二本体12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槽111,第二本体120面向第一本体11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槽121,具体地,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均设置为半圆柱形槽,即以垂直于上述两个侧面的平面为截面,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的截面形状均为半圆形。此外,以平行于上述两个侧面的平面为截面,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梯形,还可以为矩形与梯形相结合。

当截面形状为矩形时,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扣合形成的卡接孔130的直径为固定值,当截面形状为梯形时,卡接孔130的直径为变化值。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与梯形相结合,具体地,卡接孔130包括第一孔段131和第二孔段132,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设置在第一孔段131内。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卡瓦200嵌合在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内。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相扣合,第一本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卡接槽111,第二本体120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槽121,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用于与卡瓦200相配合,具体如图4所示,卡瓦200嵌合在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内,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的设置保证了卡瓦200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孔段131和第二孔段132相连通,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均位于第一孔段131内,卡瓦200嵌合在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内,因此卡瓦200也位于第一孔段131内。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孔段131的直径自顶部向下逐渐减小,第二孔段132的直径小于第一孔段131的最小端的直径。如图5所示,第一孔段131的直径沿轴向自第一本体110或第二本体120的顶部向下逐渐减小,第一孔段131的形状与卡瓦200的外壁形状相配合,从而使卡瓦200紧密贴合在第一孔段131内;第二孔段132的直径小于第一孔段131的最小直径,从而在第一孔段131与第二孔段132之间形成一个台阶面。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卡瓦200嵌合在第一孔段131内,由于台阶面的形成,卡瓦200的底部能够抵靠在该台阶面上,从而进一步防止了卡瓦200脱落,提高了卡瓦200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孔段132的直径等于或大于空心抽油杆的直径。卡瓦200用于卡紧空心抽油杆,因此卡瓦200的内径小于或等于空心抽油杆的直径。如图4所示,当卡瓦200嵌合在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时,卡瓦200的内径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孔段132的直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孔段132的直径等于或大于空心抽油杆的直径,优选地,第二孔段132的直径等于空心抽油杆的直径。

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在扣合后相连接,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本体110沿垂直于空心抽油杆的轴线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112,第二本体120沿垂直于空心抽油杆的轴线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122,第一通孔112的数量与第二通孔122的数量相等,且每个第一通孔112与一个第二通孔122的对准。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本体110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112,相应地,第二本体120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122,两个第一通孔112分别与第二通孔122对准,通过分别穿过上述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22的螺栓或螺柱使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相连接。

优选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通过螺杆310相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螺杆310和螺母320,螺杆310分别穿过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22,螺母320连接在螺杆310的两端。具体地,螺杆310可以选用gb/t953-1988等长双头螺柱-c级螺杆310,螺母320相应地可以选用gb/t41-2000六角螺母320-c级螺母320,每个螺杆3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螺母320,通过螺母320拧紧在螺杆310上,使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连接牢固,从而使卡瓦200卡紧空心抽油杆。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卡瓦200的内壁设置有防滑纹210。如图6所示,卡瓦200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纹210,防滑纹210具体可以为直接形成在卡瓦200内壁的凹凸条纹,也可以为粘合在卡瓦200内壁的具有凹凸条纹的橡胶。本实施例中防滑纹21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卡瓦200与空心抽油杆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连接件设置为多个螺钉400,多个螺钉400围绕卡接孔130均匀排布。具体地螺钉400的数量可以设置有四个,螺钉400具体可以为gb/t833-1988开槽大圆柱头螺钉400,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四个螺钉400使卡瓦200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连接,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上相应设置有四个螺纹孔。如图1所示,四个螺钉400自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顶部向下伸入螺纹孔内,将卡瓦200压紧在第一卡接槽111和第二卡接槽121内,保证了卡瓦200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相互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卡瓦和连接件,其中,

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镜像对称设置,并相互扣合形成供空心抽油杆通过的卡接孔;

所述卡瓦位于所述卡接孔内且嵌合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卡瓦卡紧在所述空心抽油杆上,所述卡瓦通过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面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槽,以垂直于所述侧面的平面为截面,所述第一卡接槽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半圆形;

所述第二本体面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槽,以垂直于所述侧面的平面为截面,所述第二卡接槽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卡接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段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瓦嵌合在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卡接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自顶部向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孔段的最小端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空心抽油杆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沿垂直于所述空心抽油杆的轴线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本体沿垂直于所述空心抽油杆的轴线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相等,且每个所述第一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的对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螺母连接在所述螺杆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瓦的内壁设置有防滑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为多个螺钉,多个所述螺钉围绕所述卡接孔均匀排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卡瓦和连接件,其中,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镜像对称设置,并相互扣合形成供空心抽油杆通过的卡接孔;卡瓦位于卡接孔内且嵌合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卡瓦卡紧在空心抽油杆上,卡瓦通过连接件分别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将卡瓦设置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通过卡瓦将空心抽油杆卡紧的方式,使其能够直接与空心抽油杆相配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卡子通过实心杆与空心抽油杆间接连接的操作,降低了空心抽油杆与空心抽油杆卡接装置连接时操作的繁琐性,并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燕;李天君;刘东云;张伟军;彭重辉;贺玉楚;郑新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2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