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双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5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双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高空间利用率、低功耗、无辐射以及低电磁干扰等优越特性,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被广泛使用。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加大,具有双面显示功能的液晶显示器也在某些领域开始被应用被消费者认同,比如:收银、点餐、电子广告牌等。

目前,现有的双面显示装置内部主要通过将两块单面显示的背光模组通过背部接触连接来实现双面显示,但这种结构设计的双面显示装置体积大,且不利于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双面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双面显示装置体积大且不利于散热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对的第二出光面、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入光面;

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沿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端开口的反射通道,所述反射通道的开口端与所述入光面平齐。

可选地,所述反射通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出光面且朝向所述第二出光面的第一反射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出光面且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的第二反射面;

所述第一出光面中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对应的部分向外凸起、并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之间形成第一反射罩;所述第二出光面中与所述第二反射面对应的部分向外凸起、并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形成第二反射罩;

所述第一反射罩和所述第二反射罩内均布置有用于将光线反射回所述反射通道内的反射粒子。

可选地,所述反射通道中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反射罩和所述第二反射罩均为厚度均匀的圆弧形结构;

所述第一出光面的表面布置有用于实现均匀出光的第一网点结构,所述第二出光面的表面布置有用于实现均匀出光的第二网点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网点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罩的外表面的复数个第一光学网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罩两侧的复数个第二光学网点,复数个所述第一光学网点在所述第一反射罩的外表面均匀布置,复数个所述第二光学网点的尺寸自靠近所述第一反射罩向远离所述第一反射罩的方向依次增大;

所述第二网点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罩的外表面的复数个第三光学网点、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罩两侧的复数个第四光学网点,复数个所述第三光学网点在所述第二反射罩的外表面均匀布置,复数个所述第四光学网点自靠近所述第二反射罩向远离所述第二反射罩的方向依次增大。

可选地,所述反射通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的最小距离。

可选地,所述反射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反射通道在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等间距布置。

可选地,在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相邻的所述反射通道之间设有衔接通道;

所述衔接通道与所述反射通道平行,各所述衔接通道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所述反射通道连通;

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反射通道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侧边的一侧连通有所述衔接通道。

可选地,所述衔接通道中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截面为矩形;和/或,所述衔接通道与相邻的所述反射通道具有相同的对称中心线。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条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导光板,所述灯条与所述导光板本体中设有入光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灯条的led颗粒布置在所述反射通道的开口处并朝向所述反射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灯条的铝基板与所述入光面贴合密封;

和/或,所述灯条的led颗粒位于所述反射通道中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截面的中心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光板,通过在导光板本体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设置反射通道,使得布置在入光面一端的光源的入射光线能够在整个反射通道内部反射传导,且能够从两侧的出光面射出实现双面出光,减小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双面显示装置的体积;同时,设有开口的反射通道能够保证光源在其内部具有足够的散热空间,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与对应的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单个反射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面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导光板;

100-导光板本体;110-第一出光面;120-入光面;130-第二出光面;

140-反射通道;141-第一反射面;142-第二反射面;143-第一反射罩;

144-第二反射罩;

150-衔接通道;

160-第一网点结构;161-第一光学网点;162-第二光学网点;

170-第二网点结构;171-第三光学网点;172-第四光学网点;

2-灯条;210-led颗粒;220-铝基板;

3-第一膜片组合;

4-第一保护层;

5-第二膜片组合;

6-第二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申请提供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双面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1,该导光板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导光板本体100,导光板本体100包括第一出光面110、与第一出光面110相对的第二出光面130、以及至少一连接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的入光面120;

导光板本体100的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120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端开口的反射通道140,反射通道140的开口端与入光面120平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图1是从第一出光面110的上方向下的俯视图,图2是从导光板1的外部向入光面120的方向的侧视图。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包括导光板本体100,导光板本体100为板状结构。其中,导光板本体100的两相对表面均设有出光面,即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同时,导光板本体100的一端设有入光面120,用于在导光板本体100的一端布置光源。当然,为了提高显示亮度,导光板本体100的两端均可以设置入光面120,以便在导光板本体100的两端布置光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源可采用带有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颗粒的铝基板。

本实施例中的导光板本体100内部设有反射通道140,反射通道140为空心结构,可在导光板1制作时一体成型。反射通道140的一端或者两端设有开口,使用时在开口处布置led颗粒,使得led的入射光线能够在反射通道140内反射传导,且最终能从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射出,从而实现双面出光。其中,反射通道140垂直于入光面120布置,以便于与入光面120处的光源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本体100的厚度由led颗粒厚度决定,适当增加led颗粒与反射通道140内壁的间隙,有利于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通过在导光板本体100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120的方向设置反射通道140,使得布置在入光面120一端的光源的入射光线能够在整个反射通道140内部反射传导,且能够从两侧的出光面射出实现双面出光,减小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双面显示装置的体积;同时,设有开口的反射通道140能够保证光源在其内部具有足够的散热空间,延长使用寿命。

可选地,参考图2和图3,反射通道140具体包括:靠近第一出光面110且朝向第二出光面130的第一反射面141、以及靠近第二出光面130且朝向第一出光面110的第二反射面142;

第一出光面110中与第一反射面141对应的部分向外凸起、并与第一反射面141之间形成第一反射罩143;第二出光面130中与第二反射面142对应的部分向外凸起、并与第二反射面142之间形成第二反射罩144;

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内均布置有用于将光线反射回反射通道140内的反射粒子。

具体地,为了实现反射效果,提高出光均匀性,本实施例在反射通道140对应位置的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均向外凸起,与反射通道140自身的第一反射面141和第二反射面142对应形成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同时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内均布置有反射粒子,利用反射粒子可将部分光线反射回反射通道140内部向远离光源的方向继续反射传导或者射出,从而提高导光板1各区域的光线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反射粒子具体可在制作导光板本体100时直接添加到导光板材料中成型,向外凸起的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也均采用导光板成型技术制作。其中,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的凸起程度以及第一反射面141和第二反射面142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出光亮度的需求进行具体设置,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导光板1,通过将反射通道140对应位置的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均向外凸起,与反射通道140自身的第一反射面141和第二反射面142对应形成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可提高出光面的出光均匀性;同时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内均布置有反射粒子,从而实现反射通道140的反射效果,而且该导光板1对应的背光模组中可不使用反射片,降低制造成本。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反射通道140中平行于入光面120的截面为圆形,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均为厚度均匀的圆弧形结构;

第一出光面110的表面布置有用于实现均匀出光的第一网点结构160,第二出光面130的表面布置有用于实现均匀出光的第二网点结构170。

具体地,为了提高出光均匀性,本实施例中将反射通道140设置为圆形截面,对应的第一反射面141和第二反射面142为两个半圆弧面;同时,与第一反射面14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110、以及与第二反射面142对应的第二出光面130也同样均为半圆弧面,这样形成的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为厚度均匀的圆弧形结构(即部分的环状结构)。

此外,为了改善画面效果,在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的表面可根据实际需求,印刷、热压或镭射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光学网点,从而形成实现均匀出光的第一网点结构160和第二网点结构170,同时结合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的出光均匀性。

可选地,为了满足双面显示的出光效果一致的需求,可将反射通道140置于导光板本体100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且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设置为关于反射通道140对称,使得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的形状和厚度一致,反射通道140内的光线可从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均匀射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将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的形状设置为厚度均匀的弧形结构,结合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表面的网点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导光板1对应背光源的亮度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3,对第一网点结构160和第二网点结构170进行具体说明。

可选地,第一网点结构160包括:位于第一反射罩143的外表面的复数个第一光学网点161、以及位于第一反射罩143两侧的复数个第二光学网点162,复数个第一光学网点161在第一反射罩143的外表面均匀布置,复数个第二光学网点162的尺寸自靠近第一反射罩143向远离第一反射罩143的方向依次增大。

可选地,第二网点结构170包括:位于第二反射罩144的外表面的复数个第三光学网点171、以及位于第二反射罩144两侧的复数个第四光学网点172,复数个第三光学网点171在第二反射罩144的外表面均匀布置,复数个第四光学网点172自靠近第二反射罩144向远离第二反射罩144的方向依次增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网点结构160和第二网点结构170能够在向外凸起的出光面处出光均匀,在第一反射罩143的外表面上均匀布置有复数个第一光学网点161,在第一反射罩143的两侧布置有复数个第二光学网点162,由于远离第一反射罩143处的出光较少,因此,第二光学网点162的尺寸向远离第一反射罩143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缩小与第一光学网点161处出光亮度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整个第一出光面110的出光均匀性。

同样地,在第二反射罩144的外表面上均匀布置有复数个第三光学网点171,在第二反射罩144的两侧布置有复数个第四光学网点172,由于远离第二反射罩144处的出光较少,因此,第四光学网点172的尺寸向远离第二反射罩144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缩小与第三光学网点171处出光亮度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整个第二出光面130的出光均匀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通过在反射罩的外表面均匀布置一种光学网点,同时在反射罩的两侧布置另一种尺寸逐渐增大的光学网点,从而保证出光面各区域的出光一致性,进一步改善双面出光的画面效果。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为了提高显示亮度,增加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大反射通道140的内部面积来实现。具体为,反射通道140的直径大于第一出光面110与第二出光面130的最小距离。该最小距离即为第一反射罩143和第二反射罩144区域之外的导光板本体100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反射通道140的直径大于导光板本体100的最小厚度,但从整体结构看,其仍处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内部。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1和图2,反射通道1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反射通道140在导光板本体100内部等间距布置。

具体地,为了提高整个导光板1的出光效果,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反射通道140,多个反射通道140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置,每个反射通道140可对应光源中的一个led颗粒210,保证出光效果的同时,可减少灯颗粒数量,节约成本。反射通道140的数量和具体间距可根据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作具体限定。此外,本实施例中各反射通道140的具体结构及其对应的出光面的设置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出光效果,在导光板本体100内部,相邻的反射通道140之间设有衔接通道150;衔接通道150与反射通道140平行,每个非最外侧的衔接通道150分别与两侧的反射通道140连通;最外侧的两个反射通道140靠近导光板本体100的侧边的一侧连通有衔接通道150。

具体地,由于导光板本体100内的多个反射通道140之间间隔布置,会导致其内部的光线很难从反射罩之外的区域射出,从而影响到相邻反射罩之间的区域的显示亮度。因此,本申请中在相邻的反射通道140之间设置衔接通道150,从而将各反射通道140连接成一个整体的中空结构,使得各反射通道140内的光线能够部分射向反射通道140之间的区域,进一步提高显示亮度和出光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衔接通道150的长度可与反射通道140保持一致,仅在结构形状上存在区别。可选地,继续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中,衔接通道150中平行于入光面120的截面为矩形,矩形结构的衔接通道150一方面便于成型制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导光板的强度。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中,衔接通道150与相邻的反射通道140具有相同的对称中心线,即衔接通道150连接在反射通道140的总部位置,使得反射通道140和衔接通道150为对称结构,从而能够尽量保证导光板两侧的第一出光面110和第二出光面130的出射光线一致,进而提高双面显示装置两面的显示效果的一致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继续参阅图1,包括:灯条2以及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导光板1,灯条2与导光板本体100中设有入光面120的一端连接,灯条2的led颗粒210布置在反射通道140的开口处并朝向反射通道140内。

具体地,导光板本体100的一端或者两端设有入光面120,对应的反射通道140的一端或者两端设有开口,本实施例中将灯条2安装在导光板本体100中设有入光面120的一端,即灯条2数量为一条或者两条,保证灯条2的各led颗粒210均对应布置在各反射通道140的开口处,使得led颗粒210的入射光线能够向反射通道140的各个方向射出或者重新反射回反射通道140内。其中,灯条2作为背光模组的光源,如图4所示,包括铝基板和间隔布置在铝基板上的led颗粒210。

需要说明的是,若反射通道140的两端均为开口,并分别布置led颗粒210,则相对于仅一端布置led颗粒210的背光源具有更高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均匀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了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光板,通过在导光板本体100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120的方向设置反射通道140,使得布置在入光面120一端的光源的入射光线能够在整个反射通道140内部反射传导,且能够从两侧的出光面射出实现双面出光,减小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双面显示装置的体积;同时,设有开口的反射通道140能够保证光源在其内部具有足够的散热空间,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此外,灯条2的led颗粒210与反射通道140对应布置,可减少led颗粒210的使用数量,有利于节约成本。

可选地,为了防止灯条2与导光板之间连接处漏光,灯条2的铝基板220与入光面120之间采用贴合密封,可减少光线损失,从而提高背光显示亮度。其中,灯条2的铝基板具体可采用胶水与入光面120进行贴合密封。

可选地,继续参阅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led颗粒210的散热效果,同时保证背光模组双面出光效果的一致性,将灯条2的led颗粒210位于反射通道140中平行于入光面120的截面的中心位置。

具体地,以反射通道140中平行于入光面120的截面为圆形为例,该灯条2的led颗粒210位于该圆形结构的圆心位置,使得led颗粒210距离反射通道140的第一反射面141和第二反射面142的距离相同,而且与反射通道140的第一反射面141和第二反射面142之间均留有足够的距离,有利于led颗粒的散热,提高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背光模组除了灯条2和导光板1之外,在导光板1的两侧还布置有用于提高出光均匀性的扩散片以及用于实现法线出光棱镜等膜片组合,扩散片贴合在导光板1的两个出光面的表面,棱镜片对应贴合在两侧的扩散片的表面,从而形成完整的背光模组。当然,该背光模组还可根据现实需求调整膜片组合中各膜片的数量和顺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双面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以及相应的外围电路和壳体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了具有双面出光效果的导光板,具体内容可参照上述各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双面显示装置除了背光模组以及相应的外围电路和壳体结构之外,还包括:第一膜片组合3、第一保护层4、第二膜片组合5以及第二保护层6;第一膜片组合3、以及第一保护层4逐层贴合在导光板1形成的背光模组的一出光表面;第二膜片组合5、以及第二保护层6逐层贴合在导光板1形成的背光模组的另一出光表面。

其中,第一膜片组合3和第一保护层4依次贴合在背光模组一侧对应的出光表面,第二膜片组合5和第二保护层6依次贴合在背光模组另一侧对应的出光表面。具体的贴合工艺可参照现有的单面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工艺,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可选地,第一膜片组合3和第二膜片组合5中还可以包括层叠的液晶盒层和彩膜(colorfilter)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面显示装置,通过在导光板本体100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120的方向设置反射通道140,使得布置在入光面120一端的光源的入射光线能够在整个反射通道140内部反射传导,且能够从两侧的出光面射出实现双面出光,减小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双面显示装置的体积;同时,设有开口的反射通道140能够保证光源在其内部具有足够的散热空间,有利于延长显示装置使用寿命。

本申请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在导光板本体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设置反射通道,使得布置在入光面一端的光源的入射光线能够在整个反射通道内部反射传导,且能够从两侧的出光面射出实现双面出光,减小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双面显示装置的体积;同时,设有开口的反射通道能够保证光源在其内部具有足够的散热空间,延长使用寿命;

2、通过将反射通道对应位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均向外凸起,与反射通道自身的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对应形成第一反射罩和第二反射罩,可提高出光面的出光均匀性;同时第一反射罩和第二反射罩内均布置有反射粒子,从而实现反射通道的反射效果,而且该导光板对应的背光模组中可不使用反射片,降低制造成本;

3、将第一反射罩和第二反射罩的形状设置为厚度均匀的弧形结构,结合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表面的网点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导光板对应背光源的亮度均匀性;

4、通过在反射罩的外表面均匀布置一种光学网点,同时在反射罩的两侧布置另一种尺寸逐渐增大的光学网点,从而保证出光面各区域的出光一致性,进一步改善双面出光的画面效果;

5、灯条的led颗粒与反射通道对应布置,可减少led颗粒的使用数量,有利于节约成本;

6、灯条的铝基板与入光面之间采用贴合密封,可减少光线损失,从而提高背光显示亮度;

7、灯条的led颗粒位于反射通道中平行于入光面的截面的中心位置,可进一步提高led颗粒的散热效果,同时保证背光模组双面出光效果的一致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本体(100),所述导光板本体(100)包括第一出光面(110)、与所述第一出光面(110)相对的第二出光面(130)、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第一出光面(110)和所述第二出光面(130)的入光面(120);

所述导光板本体(100)内部沿垂直于所述入光面(120)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端开口的反射通道(140),所述反射通道(140)的开口端与所述入光面(120)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通道(140)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出光面(110)且朝向所述第二出光面(130)的第一反射面(141)、以及靠近所述第二出光面(130)且朝向所述第一出光面(110)的第二反射面(142);

所述第一出光面(110)中与所述第一反射面(141)对应的部分向外凸起、并与所述第一反射面(141)之间形成第一反射罩(143);所述第二出光面(130)中与所述第二反射面(142)对应的部分向外凸起、并与所述第二反射面(142)之间形成第二反射罩(144);

所述第一反射罩(143)和所述第二反射罩(144)内均布置有用于将光线反射回所述反射通道(140)内的反射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通道(140)中平行于所述入光面(120)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反射罩(143)和所述第二反射罩(144)均为厚度均匀的圆弧形结构;

所述第一出光面(110)的表面布置有用于实现均匀出光的第一网点结构(160),所述第二出光面(130)的表面布置有用于实现均匀出光的第二网点结构(17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点结构(16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罩(143)的外表面的复数个第一光学网点(16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罩(143)两侧的复数个第二光学网点(162),复数个所述第一光学网点(161)在所述第一反射罩(143)的外表面均匀布置,复数个所述第二光学网点(162)的尺寸自靠近所述第一反射罩(143)向远离所述第一反射罩(143)的方向依次增大;

所述第二网点结构(170)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罩(144)的外表面的复数个第三光学网点(17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罩(144)两侧的复数个第四光学网点(172),复数个所述第三光学网点(171)在所述第二反射罩(144)的外表面均匀布置,复数个所述第四光学网点(172)自靠近所述第二反射罩(144)向远离所述第二反射罩(144)的方向依次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通道(14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出光面(110)与所述第二出光面(130)的最小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通道(1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反射通道(140)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00)内部等间距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00)内部,相邻的所述反射通道(140)之间设有衔接通道(150);

所述衔接通道(150)与所述反射通道(140)平行,每个非最外侧的所述衔接通道(150)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所述反射通道(140)连通;

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反射通道(140)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100)侧边的一侧连通有所述衔接通道(15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通道(150)中平行于所述入光面(120)的截面为矩形;

和/或,所述衔接通道(150)与相邻的所述反射通道(140)具有相同的对称中心线。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条(2)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1),所述灯条(2)与所述导光板本体(100)中设有入光面(120)的一端连接,所述灯条(2)的led颗粒(210)布置在所述反射通道(140)的开口处并朝向所述反射通道(14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2)的铝基板(220)与所述入光面(120)贴合密封;

和/或,所述灯条(2)的led颗粒(210)位于所述反射通道(140)中平行于所述入光面(120)的截面的中心位置。

11.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背光模组。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双面显示装置。该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包括第一出光面、与第一出光面相对的第二出光面、以及至少一连接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的入光面;导光板本体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端开口的反射通道,反射通道的开口端与入光面平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在导光板本体内部沿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设置反射通道,使得布置在入光面一端的光源的入射光线能够在整个反射通道内部反射传导,且能够从两侧的出光面射出实现双面出光,减小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显示装置的体积;同时设有开口的反射通道能够保证光源在其内部具有足够的散热空间,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娣;钟维;张菲菲;石海军;王昊;张恩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1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