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饮用瓶。
背景技术:
传统的饮料包装瓶通常是采用一种饮品装盛于一个瓶子的方式,在一个瓶中灌装一种口味的饮料供消费者饮用,每种饮品单独销售贩卖的方式,形式比较单一,后来,市面上出现了分体式饮料瓶,将两个独立的瓶体以可拆装的方式连接,两个独立的瓶体可分别灌装不同品种、口味的饮品,使使用者能够通过一次消费,或者仅携带一个瓶体就能品尝两种口味的饮品,满足更多不同消费者,饮用者的口味需求。
但是,上述分体式饮料瓶在人们日常只携带一种饮品外出时需要分别将同一种饮品灌入两个独立瓶体中,且每当一个独立瓶体喝完就需要更换另一个独立瓶体继续饮用,增加了饮用者的操作过程,饮用方式也受到一定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饮用瓶,上瓶体中的上瓶腔和下瓶体下瓶腔之间可连通形成一主瓶体,也可通过设置下部瓶盖分隔形成两个独立瓶体,通过一款瓶子实现饮用者不同的饮用方式,增加饮用者的饮用体验和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分体式饮用瓶,包括主瓶体以及瓶盖,所述主瓶体内具有中空的主瓶腔;所述主瓶体一端封闭形成瓶底,另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主瓶腔的瓶嘴,所述瓶盖可拆地盖设于所述瓶嘴;所述瓶体包括靠近所述瓶嘴的上瓶体以及靠近所述瓶底的下瓶体;所述上瓶体内具有中空的上瓶腔,所述上瓶体一端为所述瓶嘴,与所述瓶嘴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上瓶腔的上部接口;所述下瓶体内具有中空的下瓶腔,所述下瓶体一端为所述瓶底,与所述瓶底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下瓶腔的下部接口;所述上瓶体和所述下瓶体可通过所述上部接口与所述下部接口组合形成所述主瓶体,以连同所述上瓶腔和所述下瓶腔连通形成所述主瓶腔;所述下瓶体包括下部盖体,所述下部盖体包括盖合端和连接端,所述盖合端可套接于所述瓶底或所述下部接口,所述连接端可与所述上部接口可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接口与所述下部接口以可拆装地方式套接配合;所述上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下部接口的外部;所述上瓶体内绕其内壁设置有朝所述上部接口方向敞开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上嵌设有第一环形密封圈,当所述上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下部接口时,所述下部接口的口缘朝所述第一密封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的两侧;或所述下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上部接口的外部;所述下瓶体内绕其内壁设置有朝向所述下部接口方向敞开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上嵌设有第一环形密封圈,当所述下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上部接口时,所述上部接口的口缘朝所述第一密封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瓶盖可拆地套接于所述所述瓶嘴的外部;所述瓶盖内设有朝所述瓶盖的口缘方向敞开的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上嵌设有第二环形密封圈,当所述瓶盖套接于所述瓶嘴时,所述瓶嘴的口缘朝所述第二密封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密封槽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圈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瓶嘴上绕其外壁凸出设置有环状密封台阶,所述环状密封台阶上设置有第三环形密封圈;当所述瓶盖套接于所述瓶嘴时,所述瓶盖的口缘朝所述环状密封台阶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环状密封台阶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三环形密封圈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下瓶体长度大于上瓶体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下瓶体靠近所述下部接口的一端绕所述瓶体设有凹陷状的持握部。
进一步地,所述下瓶体外壁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环绕覆盖于所述下瓶体的外壁;所述隔热层包括隔热瓶壁,所述隔热瓶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瓶体靠近所述瓶底的一端以及靠近所述下部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下瓶体的瓶身与所述隔热瓶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为真空状态。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分体式饮用瓶的瓶体包括靠近瓶嘴的上瓶体以及靠近瓶底的下瓶体,上瓶体和下瓶体可通过上部接口与下部接口组合形成主瓶体,以连同上瓶腔和下瓶腔连通形成主瓶腔,当使用者仅携带一种饮品外出时,可将上瓶体和下瓶体组合使用,使得上瓶腔和下瓶腔连通形成主瓶腔,再对主瓶腔进行灌装,这样一次就能饮用一整瓶饮品,无需切换独立瓶体继续饮用,简单方便。
下瓶体包括下部盖体,下部盖体包括盖合端和连接端,盖合端可套接于瓶底或下部接口,连接端可与上部接口可拆连接。当饮用者仅需携带一种饮品外出时,下部盖体套接于瓶底,使上瓶腔与下瓶腔在上瓶体与下瓶体组合时连通,当使用者需要携带两种饮品外出时,下部盖体的盖合端可套接盖合于下部接口,下部盖体的连接端与上部接口连接,使上瓶腔和下瓶腔分别独立形成两个独立的瓶腔,从而装盛两种饮品,且该分体式饮用瓶还能把上瓶体和下瓶体独立分开,形成两个水杯,上瓶体的瓶盖形成上瓶体的底部,进一步增加了使用者的饮用选择,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饮用瓶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饮用瓶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饮用瓶整体结构剖视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a部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b部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c部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饮用瓶整体结构剖视图之二。
图中:10、主瓶体;11、主瓶腔;12、瓶底;13、瓶嘴;131、环状密封台阶;132、第三环形密封圈;14、上瓶体;141、上瓶腔;142、上部接口;1421、第一密封槽;1422、第一环形密封圈;15、下瓶体;151、下瓶腔;152、下部接口;153、下部盖体;1531、盖合端;1532、连接端;154、持握部;155、隔热瓶壁;156、间隙;20、瓶盖;21、第二密封槽;22、第二环形密封圈;23、柔性连接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为了满足不同饮用者的饮用习惯以及提供更多的饮用选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饮用瓶,其包括主瓶体10以及瓶盖20,主瓶体10内具有中空的主瓶腔11;主瓶体10一端封闭形成瓶底12,另一端开设有连通主瓶腔11的瓶嘴13,瓶盖20可拆地盖设于瓶嘴13,常规状态下,饮用者从瓶嘴13中灌入饮品到主瓶腔11中,该种状态下仅能灌装一种饮品,主瓶体10为一个整体,方便携带,本例中,为了让主瓶体10更加便携,主瓶体10与瓶盖20之间套接有柔性连接带23。
如图3和图7所示,为了提高饮用者的饮用体验和感受,使其在瓶体大小尽量不变,不增加携带负担的情况下,能同时饮用不同口味的饮品,瓶体包括靠近瓶嘴13的上瓶体14以及靠近瓶底12的下瓶体15;上瓶体14内具有中空的上瓶腔141,上瓶体14一端为瓶嘴13,与瓶嘴13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连通上瓶腔141的上部接口142;下瓶体15内具有中空的下瓶腔151,下瓶体15一端为瓶底12,与瓶底12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连通下瓶腔151的下部接口152;上瓶体14和下瓶体15可通过上部接口142与下部接口152组合形成主瓶体10,以连同上瓶腔141和下瓶腔151连通形成主瓶腔11;下瓶体15包括下部盖体153,下部盖体153包括盖合端1531和连接端1532,盖合端1531可套接于瓶底12或下部接口152,连接端1532可与上部接口142可拆连接。饮用者可分别把上瓶体14和下瓶体15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杯体,上瓶体14的瓶盖20形成上瓶体14的底部,而下瓶体15的瓶底12则形成下瓶体15的底部,使饮用者在外如需要与别人分享饮品,或需要两个人饮用饮品时能够独立成两个单独的杯体容器装盛饮品,更加卫生。而当饮用者需要携带两种口味的饮品外出时,则将下部盖体153置于上瓶体14和下瓶体15之间,使其盖合端1531盖合套接于下部接口152,连接端1532与上部接口142可拆连接,使下部盖体153讲上瓶体14和下瓶体15阻隔形成独立的上瓶腔141和下瓶腔151,分别装盛两种饮品,下部盖体153的盖合端1531呈盖状结构,能套接盖设于瓶底12或下部接口152,而连接端1532为两道环形凸出的嵌槽,用于于上部接口142卡接配合。进一步的,下部盖体153上可开设有可敞开或闭合的开口,使下瓶体15独立出来时无需打开下部盖体153就能从开口处饮用饮品。而盖合端1531和连接端1532处还可做防水密封结构,提高上瓶体14和下瓶体15分离时的密封性。
本例中,柔性连接带23一端套接于瓶盖20,另一端套接于上瓶体14的瓶身与瓶嘴13之间。
为了进一步提高瓶体的密封性,上部接口142与下部接口152以可拆装地方式套接配合;上部接口142套接于下部接口152的外部;上瓶体14内绕其内壁设置有朝上部接口142方向敞开的第一密封槽1421,第一密封槽1421上嵌设有第一环形密封圈1422,当上部接口142套接于下部接口152时,下部接口152的口缘朝第一密封槽1421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密封槽1421共同抵压于第一环形密封圈1422的两侧;如图3~图4所示,本例采用该种方式实现套接。
作为上述方案中可选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下部接口152套接于上部接口142的外部;下瓶体15内绕其内壁设置有朝向下部接口152方向敞开的第一密封槽1421,第一密封槽1421上嵌设有第一环形密封圈1422,当下部接口152套接于上部接口142时,上部接口142的口缘朝第一密封槽1421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密封槽1421共同抵压于第一环形密封圈1422的两侧。
通过上述密封结构,使上瓶体14与下瓶体15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且经过第一环形密封圈1422后需要经过较长的通道水体才能流出瓶身,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进一步,上瓶体14与下瓶体15之间通过螺纹结构连接,使水体若经过第一环形密封圈1422后还需要经过螺纹结构才能流出瓶体,这样一来,除非瓶身或第一环形密封圈1422损坏,不然水体难以流出瓶身。
如图5所示,为了提高上瓶体14的密封性能,瓶盖20可拆地套接于瓶嘴13的外部;瓶盖20内设有朝瓶盖20的口缘方向敞开的第二密封槽21,第二密封槽21上嵌设有第二环形密封圈22,当瓶盖20套接于瓶嘴13时,瓶嘴13的口缘朝第二密封槽21方向延伸,并与第二密封槽21共同抵压于第二环形密封圈22的两侧。此处瓶盖20与密封结构与上瓶体14和下瓶体15间的密封结构相似。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瓶嘴13和瓶盖20的密封性,瓶嘴13上绕其外壁凸出设置有环状密封台阶131,环状密封台阶131上设置有第三环形密封圈132;当瓶盖20套接于瓶嘴13时,瓶盖20的口缘朝环状密封台阶131方向延伸,并与环状密封台阶131共同抵压于第三环形密封圈132的两侧,形成双重密封结构,水体就算从第二环形密封圈22渗出并经过瓶嘴13和瓶盖20之间的通道,仍然有第三环形密封圈132将水体阻挡于其中,避免渗漏。
如图3和图6所示,为了方便持握,下瓶体15长度大于上瓶体14的长度。下瓶体15靠近下部接口152的一端绕瓶体设有凹陷状的持握部154。
由于在携带过程中下瓶体15为主要手部持握对象,下瓶体15外壁设有隔热层,隔热层环绕覆盖于下瓶体15的外壁;隔热层包括隔热瓶壁155,隔热瓶壁155的两端分别与下瓶体15靠近瓶底12的一端以及靠近下部接口152的一端连接,下瓶体15的瓶身与隔热瓶壁155之间形成间隙156,间隙156为真空状态,避免瓶中装盛有热饮时持握下瓶体15被烫伤。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1.一种分体式饮用瓶,包括主瓶体以及瓶盖,所述主瓶体内具有中空的主瓶腔;所述主瓶体一端封闭形成瓶底,另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主瓶腔的瓶嘴,所述瓶盖可拆地盖设于所述瓶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瓶体包括靠近所述瓶嘴的上瓶体以及靠近所述瓶底的下瓶体;
所述上瓶体内具有中空的上瓶腔,所述上瓶体一端为所述瓶嘴,与所述瓶嘴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上瓶腔的上部接口;
所述下瓶体内具有中空的下瓶腔,所述下瓶体一端为所述瓶底,与所述瓶底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下瓶腔的下部接口;
所述上瓶体和所述下瓶体可通过所述上部接口与所述下部接口组合形成所述主瓶体,以连同所述上瓶腔和所述下瓶腔连通形成所述主瓶腔;
所述下瓶体包括下部盖体,所述下部盖体包括盖合端和连接端,所述盖合端可套接于所述瓶底或所述下部接口,所述连接端可与所述上部接口可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饮用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接口与所述下部接口以可拆装地方式套接配合;
所述上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下部接口的外部;所述上瓶体内绕其内壁设置有朝所述上部接口方向敞开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上嵌设有第一环形密封圈,当所述上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下部接口时,所述下部接口的口缘朝所述第一密封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的两侧;
或所述下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上部接口的外部;所述下瓶体内绕其内壁设置有朝向所述下部接口方向敞开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上嵌设有第一环形密封圈,当所述下部接口套接于所述上部接口时,所述上部接口的口缘朝所述第一密封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体式饮用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可拆地套接于所述瓶嘴的外部;
所述瓶盖内设有朝所述瓶盖的口缘方向敞开的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上嵌设有第二环形密封圈,当所述瓶盖套接于所述瓶嘴时,所述瓶嘴的口缘朝所述第二密封槽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密封槽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二环形密封圈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饮用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嘴上绕其外壁凸出设置有环状密封台阶,所述环状密封台阶上设置有第三环形密封圈;
当所述瓶盖套接于所述瓶嘴时,所述瓶盖的口缘朝所述环状密封台阶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环状密封台阶共同抵压于所述第三环形密封圈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饮用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瓶体长度大于上瓶体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式饮用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瓶体靠近所述下部接口的一端绕所述瓶体设有凹陷状的持握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体式饮用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瓶体外壁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环绕覆盖于所述下瓶体的外壁;所述隔热层包括隔热瓶壁,所述隔热瓶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瓶体靠近所述瓶底的一端以及靠近所述下部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下瓶体的瓶身与所述隔热瓶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为真空状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