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设备加工技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10gpon的bosa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上网速度需求,传统的gpon/epon(passiveopticalnetwork,无源光网络)已开始显得无力,基于此,各网络运营商正在普及10gpon设备,理论下行速率峰值可达到10gbps,是传统gpon/epon下载速度的4倍。10gpon分为三个类型10gepon(上行1.25gbps,下行10.3gbps)、xgpon(上行2.488gbps,下行9.95gbps)、xgspon(上行9.953gbps,下行9.953gbps)。目前使用的10gpon光模块,大都采用sfp 或者xfp的封装,采用金属外壳,需要光模块外壳固定座和光模块接口座,高成本,不利于大批量使用,阻碍10gpon技术的推广。现有的10gpon光模块电路由于有金属外壳,高温环境下,将不利于空气流通,达不到散热效果,对于需要高工作环境温度的要求将受到限制。迫于成本压力10gponbob(bosaonboard)技术开始备受关注。
目前10gepon、xgponbosa都是采用的柔性软板封装,有以下缺点:
1)每个引脚都需要单独焊接,对生产焊接工艺要求高;
2)生产良率、直通率低,可能需要进行反复测试以确认焊接没有问题,效率低下;
3)柔性软板容易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损坏,需要轻拿轻放;
4)成本较高,本身物料价格高,考虑到较高的损坏率,生产加工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10gpon的bosa封装结构,以解决柔性软板封装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并实现10gponbosa的小型化、低成本生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10gpon的bosa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
bosa,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具有多个引脚;
pcb板,设置有可供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各引脚插入的管脚孔位;
其中,所述bosa的发射端的各引脚弯折后以垂直或小角度倾斜插入对应管脚孔位;所述bosa的接收端的各引脚垂直插入对应管脚孔位,所述接收端的端面与所述pcb板的板面平行;插入后的发射端各引脚和接收端各引脚与pcb的各管脚孔位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pcb板上对应接收端的位置设置有白油层,所述白油层厚度为0.02mm~0.03mm。
优选地,所述发射端包括gnd、ld /pd-、pd 和d-共4个引脚,其中,至少所述ld /pd-引脚和d-引脚的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3.1mm。
优选地,所述发射端包括gnd、ld /pd-、pd 和d-共4个引脚,所述ld /pd-引脚和d-引脚的长度控制在9.2mm~11.2mm范围内;所述接收端的各引脚的长度不大于2.6mm。
优选地,发射端的各引脚自根部起向外具有不小于1.5mm的直线长度。
优选地,修剪后发射端各引脚和接收端各引脚伸出pcb板背面的长度不大于1.4mm,并保持平整,且各引脚的长度差不大于0.5mm。
本实用新型的bosa与pcb板采用直插式装配设计,并对装配后的各引脚进行焊接和剪脚处理,实现直插式封装,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而且产品的良品率得到大大提升。此外,采用插式封装结构不但可使10gponbosa向小型化发展,而且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bosa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bosa的发射端的引脚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bosa的接收端的引脚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10gpon的bosa封装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10gpon的bosa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
bosa100,包括发射端10和接收端20,发射端10和接收端20分别具有多个引脚;
pcb板200,设置有可供所述发射端10和接收端20的各引脚插入的管脚孔位30;
其中,所述bosa100的发射端10的各引脚弯折后以垂直或小角度倾斜插入对应管脚孔位30;所述bosa100的接收端20的各引脚垂直插入对应管脚孔位30,所述接收端20的端面与所述pcb板200的板面平行;插入后的发射端10各引脚和接收端20各引脚与pcb板200的各管脚孔位30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bosa100的发射端10和接收端20基本垂直,它们分别设置有若干引脚,其中,发射端10包括1:gnd、2:ld /pd-、3:pd 和4:d-共4个引脚(如图2所示),接收端20包括1:gnd、2:d 、3:vcc、4:vapd和5:d-共5个引脚(如图3所示)。
上述封装结构中,将发射端10和接收端20的各引脚以直插的方式装配到pcb板200上,其中,接收端20的各引脚直接插入对应管脚孔位,并保持各引脚与pcb板200基本垂直。由于发射端10与接收端20的引脚垂直,需先对发射端10的各引脚进行弯折,再将弯折后的各引脚以垂直角度或较小的倾斜角度插入pcb板200上的对应管脚孔位。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20的各引脚垂直插入对应管脚孔位后,需使所述接收端20的端面与所述pcb板200的板面平行,因此,在接收端20插入前,还增加以下工序:
在pcb板200上对应接收端20的位置增加白油层,白油层厚度为0.02~0.03mm。该白油层一方面使接收端20的端面与pcb板之间保持合理的间隙,防止焊接时管脚孔位漏锡,导致焊盘与引脚短路,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接收端20的端面与pcb板直接接触,从而达到双层绝缘效果。
其中,所述对bosa的发射端10的各引脚进行弯折的步骤具体包括:
至少使所述ld /pd-引脚和d-引脚的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3.1mm。
由于发射端10内含有玻璃纤维,为了防止引脚受力造成玻璃纤维损伤,因此,需控制各引脚的弯曲弧度,过小的弯曲半径会产生过大的弯曲应力,经申请人实验验证,特别是ld /pd-引脚和d-引脚的弯曲半径需不小于3.1mm,其余引脚在此基础上自然插入pcb板上的管脚孔位内即可,不需额外控制。
同理,需保持发射端10的各引脚自根部起向外不小于1.5mm的直线长度,即,从发射端10的端面算起,发射端10的各引脚向外延伸1.5mm的直线长度不能弯曲。
所述对bosa的发射端10的各引脚进行弯折的步骤还包括:
采用可调节速度的自动气压装置对所述各引脚进行匀速弯折。
在弯曲各引脚时,折弯速度宜平缓,避免对引脚及bosa100内部形成应力冲击,同时兼顾折弯效率,采用调节速度的自动气压装置对所述各引脚进行匀速弯折是为较佳方式。
装配和焊接完成后,需对发射端10的4个引脚进行剪脚,本实施例使所述ld /pd-引脚和d-引脚的长度在9.2mm~11.2mm范围内,否则会影响bosa100的性能。
同样地,对所述接收端20的各引脚进行剪脚时,使各引脚的长度均不大于2.6mm。
此外,对插入后的发射端10各引脚和接收端20各引脚进行剪脚处理的步骤具体可以是:
使剪脚后发射端10各引脚和接收端20各引脚伸出pcb板背面的长度均不大于1.4mm,以免影响封装。
本实施例中,对插入后的发射端10各引脚和接收端20各引脚进行剪脚处理的步骤还包括:
使剪脚后发射端10和接收端20的各引脚在pcb板背面保持平整,各引脚的长度差不大于0.5mm,避免在生产和转运过程中碰撞引脚而使引脚歪斜变形。
经过上述各加工工序和尺寸控制,可以加工出小型的10gponbosa封装体,且加工工序简化、良品率高、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bosa与pcb板采用直插式装配设计,并对装配后的各引脚进行焊接和剪脚处理,实现直插式封装,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而且产品的良品率得到大大提升。此外,采用插式封装结构不但可使10gponbosa向小型化发展,而且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10gpon的bosa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包括:
bosa,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具有多个引脚;
pcb板,设置有可供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各引脚插入的管脚孔位;
其中,所述bosa的发射端的各引脚弯折后以垂直或小角度倾斜插入对应管脚孔位;所述bosa的接收端的各引脚垂直插入对应管脚孔位,所述接收端的端面与所述pcb板的板面平行;插入后的发射端各引脚和接收端各引脚与pcb的各管脚孔位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对应接收端的位置设置有白油层,所述白油层厚度为0.02mm~0.03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包括gnd、ld /pd-、pd 和d-共4个引脚,其中,至少所述ld /pd-引脚和d-引脚的弯曲半径大于或等于3.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包括gnd、ld /pd-、pd 和d-共4个引脚,所述ld /pd-引脚和d-引脚的长度控制在9.2mm~11.2mm范围内;所述接收端的各引脚的长度不大于2.6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发射端的各引脚自根部起向外具有不小于1.5mm的直线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修剪后发射端各引脚和接收端各引脚伸出pcb板背面的长度不大于1.4mm,并保持平整,且各引脚的长度差不大于0.5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