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86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



背景技术:

动态海底光缆是连接浮式平台和水下生产系统的生命线,为海上采油平台的水下生产系统提供光纤信息,并为水下生产系统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动态海底光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号传输媒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其价格昂贵,不适宜长距离使用,通常使用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配合使用,因此需将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进行机械连接,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由此设计。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的主要功能有:

1、实现悬挂水体中的动态缆与海床段的静态缆之间的连接,共同为水下传感器、探测装置、生产设施传输通信数据及输送电能;

2、通过使用动静转接接头盒,可以延长海缆长度,避免整段都用动态缆,降低系统成本;

3、通过机械结构传递集中于静态缆上的扭曲应力,避免海缆打扭失效

目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技术由于结构和功能设计欠缺,存在如下不足:

(1)已有的接头盒采用的材料多为2507双相不锈钢,材料价格昂贵,加工困难;

(2)压铠钢丝的固定方式只适用于静态环境下抗拉伸,但是在动态环境下,在超过6吨的力值作用下,比较容易发生疲劳失效;

(3)敷设过程中产生的拉力强度较大,已有的接头盒无法满足海底光缆的敷设强度需求,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

(4)其整体结构适用于静态海底光缆的连接,会造成动态海底光缆动态平衡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快速集成能力;采用光纤盒密封方式,降低产品结构尺寸,易于施工;采用灌胶的方式实现动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压铠的方式实现静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机械结构设计防止静态缆的扭力破坏动态缆的动态平衡状态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用于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连接,包括筒体、钢丝压铠装置以及抗弯器,所述抗弯器分别套置在所述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端部一侧,所述动态海底光缆采用灌胶的方式锁紧设置在筒体上,所述静态海底光缆通过钢丝压铠装置对应设置于筒体上,所述筒体采用哈弗式结构设置,所述筒体内还对应设置有光纤盒,所述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缆芯穿过筒体和光纤盒并在光纤盒内熔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外表面覆盖固定有牺牲阳极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钢丝压铠装置用于静态海底光缆两层铠装钢丝压铠形成夹持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筒体与钢丝压铠装置通过螺钉锁紧的方式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光纤盒包括密封盒体和一侧的盒盖。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盒体在开口一侧通过o型密封圈与盒盖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盒体两端分别通过锥形密封圈与锁紧螺盖对应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盒体的腔体内填充设置有纤膏。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盒体两端分别通过锥形密封圈与锁紧螺盖对应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盒体的腔体内填充设置有纤膏。

本实用新型所述为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本实用新型采用牺牲阳极的方式,从而降低成本;采用哈弗式筒体结构实现产品的快速集成能力;采用光纤盒密封方式,减少密封环节,直接作用于密封件,同时较大程度上降低产品结构尺寸,易于施工;采用灌胶的方式实现动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压铠的方式实现静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机械结构设计防止静态缆的扭力破坏动态缆的动态平衡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光纤盒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如图1所示,在动态海底光缆1和静态海底光缆2的连接端侧分别套置有抗弯器3,有效的保证动态海底光缆1和静态海底光缆2的弯曲程度,且静态海底光缆2的端部分别通过两层铠装钢丝压铠实现的钢丝压铠装置4进行夹持固定在筒体5上,钢丝压铠装置4则通过螺钉锁紧的方式进行固定,动态海底光缆1采用灌胶11的方式实现动态海底光缆1在筒体的连接端的钢丝锁紧,钢丝压铠装置仅仅是为了实现两层铠装钢丝的固定,灌胶是由于动态海底光缆缆端的多层铠装结构,节省成本和操作,其抗拉强度可达到本体强度的95%以上,集成简单方便,实现动态海底光缆1和静态海底光缆2扭力传输,同时筒体5覆盖牺牲阳极材料固定在外表面,保证材料的使用寿命需求。

如附图2所示,光纤盒通过支撑板(附图未画出)固定在筒体5内,可保证静态海底光缆缆端发生扭转时,通过支撑板等机械结构传递扭力削弱扭力,扭力变小至不足以影响到动态海底光缆的动态平衡状态,同时由于动态海底光缆的多层铠装结构的抗扭强度远远大于两层铠装结构的扭力,因此不影响动态平衡状态,保证动态系统扭力平衡。

光纤盒包括密封盒体6和一侧的盒盖7,密封盒体6在开口一侧通过o型密封圈8与盒盖7密封,通过调整o型圈8的尺寸与规格,可以保证系统不同的密封等级需求,而在密封盒体6两侧与动态海底光缆1和静态海底光缆2的连接端上分别通过锥形密封圈9与锁紧螺盖10密封,可有效实现动态海底光缆1和静态海底光缆2的密封需求,而密封盒体6的腔体内由动态海底光缆1和静态海底光缆2的缆芯内的光纤熔接后填充纤膏进行光纤的保护,有效的实现动态海底光缆1和静态海底光缆2的缆芯的密封,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施工风险。

本申请中灌胶的方式实现钢丝连接固定的机械结构,保证敷设过程的抗拉强度要求,防止结构件滑脱或损坏;在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两端采用抗弯器的结构限制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的弯曲,满足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最小弯曲半径;筒体外表面使用牺牲阳极材料的方式保证金属结构的耐腐蚀性能。密封结构采用光纤盒密封,使用锥形密封塞进行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的缆芯密封,使用o型密封圈实现光纤盒的盒体密封,同时,在完成光纤熔接后,填充纤膏并封装,进行光纤性能保护,有效保障了光纤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接头盒的生产成本。为保证整体结构的电气性能测试需求,通过设计灌胶筒体的结构实现钢丝与筒体的电气接触连接,实现产品的电气性能需求。

适用于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连接的接头盒,最大应用水深可达3000m。

本申请实现浮式平台间的动态海底光缆与静态海底光缆的信号传输连接,并保持动态海底光缆系统的动态平衡的状态、满足敷设强度、满足密封性能的机械结构,由于其结构采用材料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产品加工与施工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述为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本实用新型采用牺牲阳极的方式,从而降低成本;采用哈弗式筒体结构实现产品的快速集成能力;采用光纤盒密封方式,减少密封环节,直接作用于密封件,同时较大程度上降低产品结构尺寸,易于施工;采用灌胶的方式实现动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压铠的方式实现静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机械结构设计防止静态缆的扭力破坏动态缆的动态平衡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用于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连接,包括筒体、钢丝压铠装置以及抗弯器,所述抗弯器分别套置在所述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端部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海底光缆采用灌胶的方式锁紧设置在筒体上,所述静态海底光缆通过钢丝压铠装置对应设置于筒体上,所述筒体采用哈弗式结构设置,所述筒体内还对应设置有光纤盒,所述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缆芯穿过筒体和光纤盒并在光纤盒内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外表面覆盖固定有牺牲阳极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压铠装置用于静态海底光缆两层铠装钢丝压铠形成夹持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与钢丝压铠装置通过螺钉锁紧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盒包括密封盒体和一侧的盒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盒体在开口一侧通过o型密封圈与盒盖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盒体两端分别通过锥形密封圈与锁紧螺盖对应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盒体的腔体内填充设置有纤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动静态海底光缆接头盒,包括筒体、钢丝压铠装置以及抗弯器,所述抗弯器分别套置在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端部一侧,所述动态海底光缆采用灌胶的方式锁紧设置在筒体上,所述静态海底光缆通过钢丝压铠装置对应设置于筒体上,所述筒体采用哈弗式结构设置,所述筒体内还对应设置有光纤盒,所述动态海底光缆和静态海底光缆的缆芯穿过筒体和光纤盒并在光纤盒内熔接。本实用新型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快速集成能力;采用光纤盒密封方式,降低产品结构尺寸,易于施工;采用灌胶的方式实现动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压铠的方式实现静态海底光缆钢丝锁紧,采用机械结构设计防止静态缆的扭力破坏动态缆的动态平衡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杨垒;许人东;徐林;王雄;石明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亨通海洋光网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3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0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