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9-22  33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泵。


背景技术:

2.洗碗机等家电设备会需要动力系统和加热系统协同工作,为介质提供输送动力的同时对介质进行加热。由此,洗碗机等家电需要空间以分别配置动力系统和加热系统。
3.在一种离心泵和加热器集成在一起的集成加热泵中,集成加热泵包括电机部分、泵体部分和加热部分,为介质提供输送动力的同时对介质进行加热。在这种集成加热泵中,虽然将加热器和离心泵集成在一起,但加热器仍然是一个独立的零件,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使得集成加热泵的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提供一种泵,可以减小加热泵的体积,使得加热泵的安装空间较小。
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泵,壳体和动力组件,所述泵内具有泵腔,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和叶轮,所述叶轮容置于所述泵腔内,所述壳体与所述动力组件密封固定,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具有入口,所述第二接管具有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壳体包括加热层部和主体部,所述加热层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对应所述泵腔的外壁部的至少部分、和/或位于所述第一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和/或位于所述第二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所述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印刷固定。
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泵,泵的壳体包括加热层部,加热层部位于壳体的对应泵腔的外壁部的至少部分、和/或位于第一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和/或位于第二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可以减小加热泵的体积,使得加热泵的安装空间较小。
附图说明
7.图1是本发明中泵的立体图;
8.图2是本发明中泵的一剖视图;
9.图3是本发明中第三加热层部展开后的示意图;
10.图4是本发明中第二加热层部展开后的示意图;
11.图5是本发明中泵的另一剖视图;
12.图6是本发明中壳体的剖视图;
13.图7是本发明中叶轮的立体图;
14.图8是本发明中分水盘的剖视图。
15.附图标记:
16.主体部1,第一壳体部11,第一接管12,第一主体部121,入口122,第一子壳体部131,第二子壳体部132,第二接管14,第二主体部141,出口142,第三壳体部15,第一部16,
17.第一加热层部21,第二加热层部22,第三加热层部23,第四加热层部24,第五加热层部25,
18.动力组件3,电机31,轴311,叶轮32,前盖板321,第一壁3211,后盖板322,轮毂323,口环部324,分水盘33,容纳部331,第一壁部332,凸出部333,轴承支架34,
19.泵腔4,密封件5,第一正电极61,第一负电极62,第二正电极63,第二负电极64,传感器7。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1.参考图1-图2,一种泵,包括壳体、加热层部、动力组件3,泵内具有泵腔4,壳体与动力组件3密封固定,壳体包括第一接管12和第二接管14,所述第一接管12具有入口122,所述第二接管14具有出口142,入口122与泵腔4连通,出口与泵腔4连通,动力组件3包括电机31和叶轮,电机31包括轴,叶轮32固定于轴的一端部,流体(例如水)从入口122进入至泵腔4,电机31带动叶轮32转动,对位于叶片间的流体做工,流体受到离心作用,自叶轮32的叶轮出口离开叶轮32,并沿着壳体内壁从出口142流出泵。
22.壳体包括加热层部和主体部1,加热层部位于壳体的对应泵腔的外壁部的至少部分、和/或位于第一接管12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和/或位于第二接管14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加热层部与主体部1为一体结构或者加热层部与主体部1印刷固定。
23.泵的壳体包括加热层部,加热层部位于壳体的对应泵腔的外壁部的至少部分、和/或位于第一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和/或位于第二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可以减小加热泵的体积,使得泵的安装空间较小。
24.壳体与动力组件3密封固定,无需额外设置放置加热层部的基体(圆柱体套筒),无需设置多处密封结构,简化泵的结构,节省成本。
25.主体部1为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加热层部可以为由单晶、多晶或非晶材料制成的薄电阻层,该电阻层的厚度小于10μm,优选小于5μm,更优选小于1μm,加热层部包括加热层和绝缘层(例如可烧结固化的玻璃体或者有机涂层材料),绝缘层位于加热层与主体部1之间,绝缘层与主体部1印刷固定,加热层与绝缘层印刷固定,或者加热层与绝缘层为一体结构,加热层与绝缘层之间形成有融合层。
26.参考图2,主体部1包括第一壳体部11,第一壳体部11的远离动力组件的端部所在的平面与电机的转轴的轴线垂直,第一壳体部11为空心圆柱体状,便于加热层部的成形于第一壳体部11,加热层部包括第一加热层部21,第一加热层部21与第一壳体部11的外壁部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一加热层部21与第一壳体部11的外壁部印刷固定,第一加热层部21的形状与第一壳体部11的形状大致相同,便于第一加热层部21成型于第一壳体部11的外壁,提高泵的加热均匀性。
27.参考图2,主体部1包括第二壳体部,第二壳体部包括第一子壳体部131和第二子壳体部132,在泵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子壳体部131螺旋向上延伸,在泵的径向,第二子壳体部132自第一子壳体部131的外壁部朝向第一壳体部11的远离动力组件的端部延伸,加热层部
包括第二加热层部22,第二加热层部22与第一子壳体部131的上壁部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二加热层部22与第一子壳体部131的上壁部印刷固定,第二加热层部22与第一子壳体部131的上壁部形状大致相同,增加泵的外表面积,增加泵的加热面积,从而提高泵的加热效率。
28.参考图2和图3,加热层部包括第三加热层部23,第三加热层部23与第二子壳体部132的外壁部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三加热层部23与第二子壳体部132的外壁部印刷固定。
29.第三加热层部23展开后大致呈梯形,第三加热层部23具有第一正电极61和第一负电极62,在泵的高度方向,第一正电极61位于第三加热层部23的顶壁上,第一负电极62位于第三加热层部23的底壁上,第三加热层部23内的电流流向由第三加热层部23的顶壁朝向第三加热层部23的底壁,提高第三加热层部23的加热均匀性。
30.第二加热层部22展开后大致呈扇形,第二加热层部22具有第二正电极63和第二负电极64,第一正电极61与第二正电极63电连接,第一负电极62与第二负电极64电连接,或者,第一负电极62与第二正电极63电连接,第二加热层部22和第三加热层部23分体设置,第二加热层部22和第三加热层部23串联或者并联。
31.第二加热层部22和第三加热层部23一体成型,第二加热层部22具有第一正电极61,第三加热层部具有第一负电极62,第二加热层部22内的电流大致沿泵的径向流动,第三加热层部23内的电流由第三加热层部的顶壁朝向第三加热层部的底壁流动,提高加热层部的加热均匀性。
32.参考图5,第一加热层部21、第二加热层部22和第三加热层部23可以为一体件,此处不做赘述。
33.参考图2,在泵的高度方向(如图2和图图3中的上下方向),第二壳体部位于第一壳体部11的上方,第二子壳体部螺旋向上延伸,流体离开叶轮32后,引导流体从出口142流出,提高泵的水力效率以及泵的加热效率。
34.参考图1-图2,壳体1具有第一接口,第一接口位于第一子壳体部131的顶壁,在轴311的轴向,第一接口对应的壁部向上延伸并形成第一接管12,入口122位于第一接管12的远离第二接口的一端。
35.第一接管12包括第一主体部121,加热层部包括第四加热层部24,第四加热层部24位于第一主体部121的外壁,第四加热层部24与第一主体部121为一体结构或第四加热层部24与第一主体部121印刷固定,在流体流经第一主体部121时进一步被加热,提高泵的加热效率。
36.第四加热层部24包括第三正电极和第三负电极,第三正电极环绕第一主体部121的靠近第一接口的端部设置,第三负电极环绕第一主体部121的远离第一接口的端部设置,当然第三正电极和第三负电极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做赘述。
37.参考图1和图6,壳体具有第二接口,第二接口对应的壁部向外延伸并形成第二接管14,第二接管14大致沿着第二接口朝向的方向延伸,第二接管14的中心线与轴311的轴线大致垂直(包括垂直,接近垂直),便于壳体1的成型,出口142位于第二接管14的远离第二接口的一端。
38.第二接管14包括第二主体部141,加热层部包括第五加热层部25,第五加热层部25位于第二主体部141的外壁,第五加热层部25与第二主体部141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五加热层部25与第二主体部141印刷固定,流体流经第二主体部141时进一步被被加热,提高泵的加
热效率。
39.第五加热层部25包括第四正电极和第四负电极,第四正电极环绕第二主体部141的靠近第二接口的端部设置,第四负电极环绕第二主体部141的远离第二接口的端部设置,当然第四正电极和第四负电极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做赘述。
40.第四加热层部24和第五加热层部25单独设置电极,可以调整泵的加热性能,提高泵的适用性。
41.当然,各电极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此处不做赘述。
42.主体部1为一体成型件,主体部1的材质为不锈钢,当然主体部1也可以为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例如,主体部1与加热层部接触的部分的材质为不锈钢,其余部分为塑料,主体部1的材质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此处不做赘述。
43.参考图3,泵还包括传感器7,传感器7与上述任一电极电连接,传感器7例如可以是温度控制电子元器件,例如温控开关,温控开关可对加热层部的温度进行精确的控制,提高泵的工作效率,当然传感器7也可以为其他保险装置,例如压力开关等,此处不做赘述。
44.当然,主体部也可以为绝缘材料(例如石英玻璃、碳化硅、陶瓷)制成,加热层部(例如纳米电热膜)与主体部1为一体结构,加热层部与主体部1之间形成有融合层,此处不做赘述。
45.参考图2、图7,叶轮32包括前盖板321、后盖板322和套设于轴311的远离转子的端部的轮毂323,轮毂323与轴311过盈配合,且可随着转子的转动而转动,轮毂323的远离入口的端部沿其周向向外延伸并形成有后盖板322,在泵的高度方向上,前盖板321位于后盖板322的上方,叶轮32还包括叶片,叶片与轮毂323连接,叶片至少部分位于前盖板321和后盖板322之间,且叶片分别与前盖板321和后盖板322连接。
46.参考图2、图7,在泵的高度方向,前盖板321的顶端向上延伸并形成口环部324,在第一接管12的径向,口环部324的外壁的一部分与第一接管12的内壁相对,口环部324的一部分伸入至第一接管12内,并与第一接管12的内壁之间形成一间隙,口环部324的外壁与第一接管12的内壁的距离为d1,0.5mm≤d1≤2mm,泵工作时,液体回流,提高泵的工作效率。
47.参考图2、图7,定义垂直于轴的轴线的其中一个面为投影面,前盖板321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为圆环形,后盖板322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为圆弧形,前盖板321在投影面上投影的外圈与后盖板322在投影面上投影的外圈大致重合,第一接口对应的壁部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前盖板321在投影面上的投影的外圈内。
48.参考图2、图7,在泵的高度方向,叶轮3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壳体部11内,在叶轮32的径向,叶轮32的外缘(在叶轮32的径向,前盖板321或者后盖板322的外壁,也即前盖板321或者后盖板322在投影面上投影的外圈对应的前盖板321或者后盖板322上的壁部)与第一壳体部1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d2,2mm≤d2≤7mm,提高泵的水力效率。
49.参考图2、图7,在叶轮32的径向,定义前盖板321的外壁为第一壁3211(前盖板321在投影面上投影的外圈对应的前盖板321上的壁部),在轴的轴向,第一壁3211的顶端与第一子壳体部13的内顶壁的起始端的中点的距离为d3,3mm≤d3≤6mm,提高泵的水力效率。
50.参考图5,在泵的高度方向,第一壁3211的顶端与第一子壳体部13的内顶壁的终止端的中点的距离为d4,10mm≤d4≤20mm,提高泵的水力效率。
51.参考图4、图8,壳体1包括第三壳体部15和第一部16,在泵的高度方向,第二壳体部
13位于第二子壳体部11和第三壳体部15之间,沿第二壳体部13的径向,第一部16位于第二壳体部13和第三壳体部15之间,第二壳体部13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三壳体部15在投影面上的投影内,动力组件3包括分水盘33和轴承支架34,轴承支架34支撑于分水盘33上,第一部16至少部分与轴承支架34的上表面接触,提高轴承支架34的装配稳定性。
52.分水盘33具有容纳部331、第一壁部332和凸出部333,第一壁部332沿容纳部331的靠近轴承支架34的端部周向向外延伸,第一壁部332向上凸起并形成凸出部333,泵还包括密封件5,密封件5位于第三壳体部15与凸出部333之间,密封件5处于压缩状态,密封件5位于第一部16和第一壁部之间,密封件5处于压缩状态,提高泵的密封性。
5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泵,包括壳体和动力组件,所述泵内具有泵腔,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和叶轮,所述叶轮容置于所述泵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动力组件密封固定,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具有入口,所述第二接管具有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壳体包括加热层部和主体部,所述加热层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对应所述泵腔的外壁部的至少部分、和/或位于所述第一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和/或位于所述第二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所述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印刷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为一体结构,所述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融合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加热层部包括加热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加热层与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绝缘层与所述主体部印刷固定,所述加热层与所述绝缘层印刷固定,或者所述加热层与所述绝缘层为一体结构,所述加热层与所述绝缘层之间形成有融合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一壳体部的远离所述动力组件的端部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电机的转轴的轴线垂直,所述加热层部包括第一加热层部,所述第一加热层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外壁部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第一加热层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外壁部印刷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包括第一子壳体部和第二子壳体部,在泵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壳体部螺旋向上延伸,在所述泵的径向,所述第二子壳体部自所述第一子壳体部的外壁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部的远离所述动力组件的端部延伸,所述加热层部包括第二加热层部,所述第二加热层部与所述第一子壳体部的上壁部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第二加热层部与所述第二子壳体部的上壁部印刷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部包括第三加热层部,所述第三加热层部与所述第二子壳体部的外壁部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第三加热层部与所述第二子壳体部的外壁部印刷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热层部展开后大致呈梯形,所述第三加热层部具有第一正电极和第一负电极,在所述泵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正电极位于所述第三加热层部的顶壁上,所述第一负电极位于所述第三加热层部的底壁上,所述第三加热层部内的电流流向由所述第三加热层部的顶壁大致朝向所述第三加热层部的底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层部具有第二正电极和第二负电极,所述第一正电极与第二正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负电极与所述第二负电极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负电极与所述第二正电极电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层部和所述第三加热层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加热层部具有第一正电极,所述第三加热层具有第一负电极,所述第二加热层部内的电流流向大致沿所述泵的径向流动,所述第三加热层部内的电流流向由所述第三
加热层部的顶壁朝向所述第三加热层部的底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泵,包括壳体和动力组件,所述泵内具有泵腔,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和叶轮,所述叶轮容置于所述泵腔内,所述壳体与所述动力组件密封固定,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具有入口,所述第二接管具有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壳体包括加热层部和主体部,所述加热层部位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泵腔的外壁部的至少部分、和/或位于所述第一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和/或位于所述第二接管的至少部分外壁部,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加热层部与所述主体部印刷固定。减小泵的体积。固定。减小泵的体积。固定。减小泵的体积。


技术研发人员:吴云岗 王金水 党秀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花亚威科电器设备(芜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9
技术公布日:2022/12/8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000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