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烟通常是将烟液经过雾化器雾化供使用者使用,烟液在制作时,去除了尼古丁、焦油等危害身体的物质,消除了对于人体的危害。
然而,现有这些电子烟在使用过程中,雾化器会出现冷凝液流下和漏液情况(比如:电子烟使用者在长时间使用电子烟时,雾化器会产生大量冷凝液,冷凝液会顺着雾化器流到电池盒上,或者当电子烟使用者的雾化器使用不当产生漏液时,漏液会顺着雾化器流到电池盒上。),流下的冷凝液和漏液存在直接从电子烟雾化器直接流入电池盒里的风险,从而导致设备损坏风险。
在申请号为cn201620309852.3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设有冷凝液与漏液收集装置的电子烟电池盒及电子烟,该电池盒的雾化器接口上设有冷凝液与漏液收集装置,所述冷凝液与漏液收集装置包括吸油单元和固定环,所述吸油单元安装在固定环上,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安装在雾化器接口的上端。
但是,上述公开的电子烟,需要外置吸油单元和固定环,不仅增大生产成本,而且避免冷凝液流下的效果不够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通过冷凝液回收结构的设置,当雾化器工作时,能够使产生的雾化器冷凝液被发热组件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包括有雾化器本体,所述雾化器本体内设置有用于雾化烟油的发热组件和固定发热组件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纳腔,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在容纳腔内,所述支撑座的外壁与雾化器本体的内壁之间设有冷凝液通道,所述支撑座的下部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冷凝液通道与容纳腔的缺口,当雾化器本体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液从冷凝液通道通过缺口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形成冷凝液回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组件与外部电池电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当雾化器本体工作时,高热量让烟油雾化,产生的烟雾温度高于雾化器本体与外界温度,导致烟雾的液化,形成冷凝液,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器本体包括有外壳、烟嘴盖和底座,所述烟嘴盖套在外壳顶部,所述底座的底部还设有入气孔,所述烟嘴盖顶部设置有烟嘴,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与烟嘴连通的烟道,且所述烟道与冷凝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底座固定在外壳底部。在本实用新型中,底座固定在外部电池上,通过上述设置,使在烟道内产生的冷凝液能够通过冷凝液通道回流,防止被吸入用户口腔,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部还设置有油仓,所述烟道垂直设置在外壳上部,且所述烟道位于油仓的中部,所述发热组件与容纳腔之间形成雾化空间,所述油仓与雾化空间连通,所述支撑座的上部开还设置有贯穿至容纳腔的通孔,所述雾化空间内雾化的烟雾通过通孔流向烟道。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雾化后的烟雾能够通过通孔流向烟道,最后从烟嘴进入用户口腔,而液化后的冷凝液会顺着支撑座外壁的冷凝液通道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两侧壁与外壳的内壁均设有冷凝液通道,两侧的冷凝液通道均与烟道相连通,所述支撑座的两侧下部均开设有分别连通两侧冷凝液通道的缺口。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座的两侧的冷凝液通道与两侧缺口的设置,能够更高效的实现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内还开设有连通油仓的烟油流道,所述烟油流道与冷凝液通道分隔开,且所述烟油流道与容纳腔连通,油仓内的烟油通过烟油流道流向雾化空间内。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烟油流道的设置,能够使油仓的烟油不会流到冷凝液通道内,直接流入雾化空间内进行加热雾化,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烟油流道为2个,分别设置在支撑座的上部两侧,且2个烟油流道相互分隔,且2个烟油流道的上端均与油仓相连通,2个烟油流道的下端均与容纳腔相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烟油与发热组件的接触点更多,增加烟雾量,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组件包括有发热芯和发热电极,发热电极包括有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所述发热芯位于容纳腔内,所述发热芯内还设有用于增大烟油与发热芯的接触面积的凹槽,所述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一端均与发热芯电连接,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另一端分别位于入气孔的两侧且均伸出底座的底部。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另一端伸出底部后与外部电池电连接,从而实现导通发热芯使其进行发热,通过发热芯、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设置,能够使外部电池能够通过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控制发热芯进行加热雾化烟油,凹槽的设置增大烟油与发热芯的接触面积,产生大量烟雾,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为2个,2个第一磁铁分别固定在底座的底部位于入气孔的两侧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磁铁的设置,能够方便雾化器与外部电池的连接固定,而且方便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部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述支撑座与油仓之间且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上部抵持在油仓底部。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密封圈的设置能够防止油仓的烟油泄漏。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芯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述支撑座的容纳腔的内壁与发热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大小比所述凹槽的小,使凹槽内壁与凸起之间形成容纳烟油的缝隙。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密封圈的设置,能够更好的防止烟油泄漏,通过凸起的设置,能够防止烟油聚集太多在凹槽内,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芯与第一密封圈的具体材质均为陶瓷材质。在本实用新型中,陶瓷材质的发热芯与第一密封圈的使用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冷凝液回收结构的设置,当雾化器工作时,高热量让烟油雾化,产生的烟雾温度高于雾化器与外界温度,导致烟雾的液化,形成冷凝液,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内的冷凝液流向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的第二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包括有雾化器本体1,雾化器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雾化烟油的发热组件2和固定发热组件2的支撑座3,支撑座3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纳腔31,发热组件2固定在容纳腔31内,支撑座3的外壁与雾化器本体1的内壁之间设有冷凝液通道4,支撑座3的下部还开设有连通冷凝液通道4与容纳腔31的缺口32,当雾化器本体1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液从冷凝液通道4通过缺口32流到容纳腔31内被发热组件2吸收,形成冷凝液回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组件2与外部电池电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当雾化器本体1工作时,高热量让烟油雾化,产生的烟雾温度高于雾化器本体1与外界温度,导致烟雾的液化,形成冷凝液,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31内被发热组件2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1,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本体1包括有外壳11、烟嘴盖12和底座13,烟嘴盖12套在外壳11顶部,底座13的底部还设有入气孔131,烟嘴盖12顶部设置有烟嘴121,外壳11内部设置有与烟嘴121连通的烟道10,且烟道10与冷凝液通道4相连通,底座13固定在外壳11底部。在本实用新型中,底座13固定在外部电池上,通过上述设置,使在烟道10内产生的冷凝液能够通过冷凝液通道4回流,防止被吸入用户口腔,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31内被发热组件2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1,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上部还设置有油仓20,烟道10垂直设置在外壳11上部,且烟道10位于油仓20的中部,发热组件2与容纳腔31之间形成雾化空间30,油仓20与雾化空间30连通,支撑座3的上部开还设置有贯穿至容纳腔31的通孔,雾化空间30内雾化的烟雾通过通孔流向烟道10。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雾化后的烟雾能够通过通孔流向烟道10,最后从烟嘴121进入用户口腔,而液化后的冷凝液会顺着支撑座3外壁的冷凝液通道4流到容纳腔31内被发热组件2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1,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的两侧壁与外壳11的内壁均设有冷凝液通道4,两侧的冷凝液通道4均与烟道10相连通,支撑座3的两侧下部均开设有分别连通两侧冷凝液通道4的缺口32。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座3的两侧的冷凝液通道4与两侧缺口32的设置,能够更高效的实现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31内被发热组件2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本体1,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内还开设有连通油仓20的烟油流道40,烟油流道40与冷凝液通道4分隔开,且烟油流道40与容纳腔31连通,油仓20内的烟油通过烟油流道40流向雾化空间30内。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烟油流道40的设置,能够使油仓20的烟油不会流到冷凝液通道4内,直接流入雾化空间30内进行加热雾化,使用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烟油流道40为2个,分别设置在支撑座3的上部两侧,且2个烟油流道40相互分隔,且2个烟油流道40的上端均与油仓20相连通,2个烟油流道40的下端均与容纳腔31相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烟油与发热组件2的接触点更多,增加烟雾量,使用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组件2包括有发热芯21和发热电极22,发热电极22包括有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发热芯21位于容纳腔31内,发热芯21内还设有用于增大烟油与发热芯21的接触面积的凹槽211,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一端均与发热芯21电连接,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另一端分别位于入气孔131的两侧且均伸出底座13的底部。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另一端伸出底部后与外部电池电连接,从而实现导通发热芯21使其进行发热,通过发热芯21、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设置,能够使外部电池能够通过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控制发热芯21进行加热雾化烟油,凹槽211的设置增大烟油与发热芯21的接触面积,产生大量烟雾,使用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3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磁铁,第一磁铁为2个,2个第一磁铁分别固定在底座13的底部位于入气孔131的两侧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磁铁的设置,能够方便雾化器与外部电池的连接固定,而且方便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上部套设有第一密封圈50,第一密封圈50位于述支撑座3与油仓20之间且第一密封圈50的上部抵持在油仓20底部。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密封圈50的设置能够防止油仓20的烟油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芯21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60,第二密封圈60位于述支撑座3的容纳腔31的内壁与发热芯21之间,第二密封圈60的内部设置有凸起601,凸起601的大小比凹槽211的小,使凹槽211内壁与凸起601之间形成容纳烟油的缝隙。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密封圈60的设置,能够更好的防止烟油泄漏,通过凸起601的设置,能够防止烟油聚集太多在凹槽211内,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芯21与第一密封圈50的具体材质均为陶瓷材质。在本实用新型中,陶瓷材质的发热芯21与第一密封圈50的使用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冷凝液回收结构的设置,当雾化器工作时,高热量让烟油雾化,产生的烟雾温度高于雾化器与外界温度,导致烟雾的液化,形成冷凝液,冷凝液回流后沿着冷凝液回收结构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不会有残液流出雾化器,避免电子烟漏液、吸液问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包括有雾化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本体内设置有用于雾化烟油的发热组件和固定发热组件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容纳腔,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在容纳腔内,所述支撑座的外壁与雾化器本体的内壁之间设有冷凝液通道,所述支撑座的下部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冷凝液通道与容纳腔的缺口,当雾化器本体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液从冷凝液通道通过缺口流到容纳腔内被发热组件吸收,形成冷凝液回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本体包括有外壳、烟嘴盖和底座,所述烟嘴盖套在外壳顶部,所述底座的底部还设有入气孔,所述烟嘴盖顶部设置有烟嘴,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与烟嘴连通的烟道,且所述烟道与冷凝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底座固定在外壳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部还设置有油仓,所述烟道垂直设置在外壳上部,且所述烟道位于油仓的中部,所述发热组件与容纳腔之间形成雾化空间,所述油仓与雾化空间连通,所述支撑座的上部开还设置有贯穿至容纳腔的通孔,所述雾化空间内雾化的烟雾通过通孔流向烟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两侧壁与外壳的内壁均设有冷凝液通道,两侧的冷凝液通道均与烟道相连通,所述支撑座的两侧下部均开设有分别连通两侧冷凝液通道的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内还开设有连通油仓的烟油流道,所述烟油流道与冷凝液通道分隔开,且所述烟油流道与容纳腔连通,油仓内的烟油通过烟油流道流向雾化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油流道为2个,分别设置在支撑座的上部两侧,且2个烟油流道相互分隔,且2个烟油流道的上端均与油仓相连通,2个烟油流道的下端均与容纳腔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有发热芯和发热电极,发热电极包括有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所述发热芯位于容纳腔内,所述发热芯内还设有用于增大烟油与发热芯的接触面积的凹槽,所述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一端均与发热芯电连接,发热正电极和发热负电极的另一端分别位于入气孔的两侧且均伸出底座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为2个,2个第一磁铁分别固定在底座的底部位于入气孔的两侧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上部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述支撑座与油仓之间且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上部抵持在油仓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芯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述支撑座的容纳腔的内壁与发热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大小比所述凹槽的小,使凹槽内壁与凸起之间形成容纳烟油的缝隙。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