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5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更大的屏占比。其中减小光学成像镜头的头部体积是提高屏占比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满足市场需求,镜头头部小型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增加相对照度有利于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以获得成像质量更好的拍摄图像。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以及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满足:1.0<ct1/dt11<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入射电子感光组件的最大入射角度cramax满足:15°<cramax<2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4.0<(r4 r5)×100/(r4-r5)≤6.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tl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in满足:etl/ein<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满足:1.5<sag21/sag12<3.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2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31满足:0<|sag22/sag31|<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et1满足:1.0<ct1/et1<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1.0<et2/ct2<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1.0<ct3/et3<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1、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2以及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1.0<(etp1 etp2)/ct1<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3与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1.0<etp3/et3<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1.0<f/f1<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1.5<f23/f<3.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满足:2.0<r2/r3<4.0。本申请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采用多个透镜设置,包括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比例关系,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前端头部较小的前提下,具有较大深度,以实现光学成像镜头小型化。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1为示出本申请的部分镜头参数符号表示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三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这三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满足:1.0<ct1/dt11<2.0。合理设置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在前端头部较小的前提下,具有较大深度,以实现光学成像镜头小型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入射电子感光组件的最大入射角度cramax满足:15°<cramax<25°,例如,18°<cramax<25°。合理设置主光线入射电子感光组件的最大入射角度,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具有比较高的相对照度。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4.0<(r4 r5)×100/(r4-r5)≤6.5。合理设置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控制光学系统外视场的cra(chiefrayangle,主光线倾斜角),使cra在较小的范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tl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in满足:etl/ein<1.5,例如,1.2<etl/ein<1.5。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的平行于光轴的距离的比例关系,使光学成像镜头具有相对较大的中厚与间隔,既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又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的优化。同时,上述关系设置还有利于保证透镜的工艺性。其中图11为示出的本申请部分镜头参数符号表示的示意图。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tl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in如图11示意性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满足:1.5<sag21/sag12<3.0,例如,1.8<sag21/sag12<3.0。合理设置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减小第二透镜的曲率,控制其弯曲程度,从而降低透镜的敏感性,保证其工艺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2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31满足:0<|sag22/sag31|<1.0。合理设置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的比例关系,使得第三透镜的曲率大于第二透镜的曲率。如此可使得第三透镜承担更多的自由度,有利于减小光学成像镜头的cra。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et1满足:1.0<ct1/et1<2.0,例如,1.3<ct1/et1<1.8。合理设置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的比例关系,有利于保证第一透镜的工艺性。同时,将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的比值设置在1~2之间,可有效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头部与深度,有利于实现光学成像镜头小型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1.0<et2/ct2<1.5。合理设置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比例关系,有利于保证第二透镜的工艺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1.0<ct3/et3<2.0,例如,1.3<ct3/et3<1.8。合理设置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控制第三透镜的中厚,避免第三透镜过厚造成工艺上的熔接痕风险。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1、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2以及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1.0<(etp1 etp2)/ct1<2.0,例如,1.3<(etp1 etp2)/ct1<1.8。合理设置上述三者的相互关系,既有利于实现镜头头部小型化,又有利于控制第二透镜的厚度以及中心视场光线的光程,从而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焦距和总长。其中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1和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2如图11示意性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3与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1.0<etp3/et3<2.0,例如,1.2<etp3/et3<1.7。合理设置第三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平行于光轴的厚度与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控制第三透镜的镜片形状,保证第三透镜的工艺性。第三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3如图11示意性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1.0<f/f1<1.5,例如,1.0<f/f1<1.3。合理设置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对第一透镜分配合理的光焦度,并使得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光焦度相互抵消,从而有效校正光学成像镜头的像差。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1.5<f23/f<3.0,例如,1.8<f23/f<3.0。合理设置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第一透镜的光焦度得到合理约束,从而有效矫正光学成像镜头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满足:2.0<r2/r3<4.0。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的光线会聚能力。同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在2~4之间,使得第一透镜的光焦度相对较小,有利于更好地矫正光学成像镜头的像差。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光阑可设置在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上描述的成像装置。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三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三片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至图2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滤光片e4和成像面s9。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滤光片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9上。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81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3.06mm,成像面s9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40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36.9°,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2.55。第一透镜e1至第三透镜e3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5.30e-01-5.74e 001.58e 02-1.58e 03-3.07e 041.00e 06-1.11e 075.65e 07-1.12e 08s2-2.30e-01-1.33e 013.13e 02-4.83e 034.82e 04-3.06e 051.19e 06-2.58e 062.38e 06s37.14e 00-8.24e 016.16e 02-2.35e 033.32e 038.35e 03-4.52e 047.72e 04-4.87e 04s41.76e 00-2.33e 011.29e 02-3.52e 025.53e 02-4.86e 021.88e 020.00e 000.00e 00s5-2.19e 005.04e 00-8.76e 001.10e 01-1.00e 016.37e 00-2.67e 006.63e-01-7.34e-02s66.87e-01-2.85e 005.65e 00-6.80e 005.23e 00-2.58e 007.83e-01-1.33e-019.52e-03表2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实施例2以下参照图3至图4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滤光片e4和成像面s9。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滤光片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9上。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49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1mm,成像面s9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40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42.3°,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2.55。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3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三透镜e3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s1-s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8.03e-018.15e 00-2.11e 02-1.78e 031.66e 05-2.91e 062.00e 07-2.69e 07-1.67e 08s21.80e-01-3.33e 018.79e 02-1.44e 041.49e 05-9.67e 053.86e 06-8.62e 068.26e 06s37.64e 00-9.26e 016.61e 02-1.09e 03-1.61e 041.33e 05-4.67e 058.21e 05-5.88e 05s41.84e 00-2.47e 011.42e 02-4.25e 027.44e 02-7.26e 023.04e 020.00e 000.00e 00s5-2.07e 004.79e 00-8.72e 001.19e 01-1.19e 018.40e 00-3.91e 001.06e 00-1.28e-01s67.51e-01-2.19e 003.52e 00-3.02e 001.03e 003.74e-01-4.93e-011.78e-01-2.30e-02表4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实施例3以下参照图5至图6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滤光片e4和成像面s9。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滤光片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9上。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51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3.20mm,成像面s9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40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42.5°,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2.55。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5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三透镜e3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6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s1-s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9.66e-011.25e 01-6.50e 021.52e 04-1.94e 051.28e 06-3.41e 060.00e 000.00e 00s2-3.81e-01-3.38e 003.21e 01-1.06e 02-4.14e 023.83e 03-7.21e 030.00e 000.00e 00s35.95e 00-6.52e 016.64e 02-4.31e 031.91e 04-5.93e 041.24e 05-1.56e 058.90e 04s49.81e-01-1.72e 011.38e 02-6.08e 021.73e 03-3.17e 033.47e 03-1.90e 033.14e 02s5-2.00e 004.96e 00-9.35e 001.24e 01-1.14e 017.12e 00-2.95e 007.64e-01-9.63e-02s67.40e-01-3.07e 007.73e 00-1.23e 011.27e 01-8.49e 003.50e 00-8.05e-017.85e-02表6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实施例4以下参照图7至图8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滤光片e4和成像面s9。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滤光片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9上。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52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91mm,成像面s9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40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41.7°,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2.55。表7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7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三透镜e3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8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s1-s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8.65e-011.89e 01-8.17e 021.90e 04-2.77e 052.86e 06-2.40e 071.45e 08-4.16e 08s27.90e-02-2.55e 016.28e 02-9.71e 039.50e 04-5.86e 052.21e 06-4.68e 064.23e 06s37.44e 00-8.53e 015.96e 02-1.29e 03-9.19e 038.20e 04-2.85e 054.88e 05-3.39e 05s41.67e 00-2.23e 011.27e 02-3.76e 026.62e 02-6.62e 022.88e 020.00e 000.00e 00s5-2.18e 005.66e 00-1.24e 012.09e 01-2.58e 012.20e 01-1.22e 013.95e 00-5.62e-01s68.87e-01-2.72e 004.80e 00-5.21e 003.51e 00-1.40e 002.79e-01-8.49e-03-3.89e-03表8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8d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d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实施例5以下参照图9至图10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滤光片e4和成像面s9。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滤光片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9上。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51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2.89mm,成像面s9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1.40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41.9°,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fno=2.55。表9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9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三透镜e3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下表10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s1-s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表10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d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d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5分别满足表11中所示的关系。条件式/实施例12345etl2.242.132.152.142.30ein3.062.932.942.932.89etp10.380.480.460.500.54etp20.300.330.370.310.30ct1/dt111.221.731.611.761.90cramax(°)18.619.720.721.622.6etl/ein1.361.371.371.371.26sag21/sag122.852.401.822.422.45|sag22/sag31|0.650.830.750.870.80ct1/et11.311.341.541.331.31et2/ct21.341.251.261.271.28ct3/et31.491.731.561.591.33(etp1 etp2)/ct11.521.501.591.461.40etp3/et31.381.601.461.461.25f/f11.021.111.231.121.09f23/f2.751.952.552.122.45r2/r33.672.902.462.973.11(r4 r5)×100/(r4-r5)6.484.334.594.315.16表11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以及

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满足:

1.0<ct1/dt1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入射电子感光组件的最大入射角度cramax满足:

15°<cramax<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

4.0<(r4 r5)×100/(r4-r5)≤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至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tl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in满足:

etl/ein<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满足:

1.5<sag21/sag12<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2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31满足:

0<|sag22/sag31|<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et1满足:

1.0<ct1/et1<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

1.0<et2/ct2<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

1.0<ct3/et3<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1、所述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2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

1.0<(etp1 etp2)/ct1<2.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

1.0<etp3/et3<2.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

1.0<f/f1<1.5。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

1.5<f23/f<3.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满足:

2.0<r2/r3<4.0。

15.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以及

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

4.0<(r4 r5)×100/(r4-r5)≤6.5。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入射电子感光组件的最大入射角度cramax满足:

15°<cramax<25°。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至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tl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在1/2入瞳直径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ein满足:

etl/ein<1.5。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2满足:

1.5<sag21/sag12<3.0。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22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31满足:

0<|sag22/sag31|<1.0。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et1满足:

1.0<ct1/et1<2.0。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

1.0<et2/ct2<1.5。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

1.0<ct3/et3<2.0。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1、所述第二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2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

1.0<(etp1 etp2)/ct1<2.0。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1/2入瞳直径高度处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etp3与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满足:

1.0<etp3/et3<2.0。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

1.0<f/f1<1.5。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

1.5<f23/f<3.0。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满足:

2.0<r2/r3<4.0。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以及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满足:1.0<CT1/DT11<2.0。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彬;闻人建科;赵烈烽;戴付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99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