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对于手机摄像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在远景拍摄的需求上尤为突出。但对于一般的摄像模组而言,摄像模组中的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难以满足远摄的条件,在远摄的成像性能较差,无法满足用户对远景拍摄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实现优良的远摄功能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及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在上述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能够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正屈折力,以缩短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且由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因此能够加强所述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使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进一步缩短,有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所述第二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负屈折力,以平衡所述第一透镜所产生的色差及球差,从而使所述光学系统能够校正轴上色差及球差。同时,由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从而还能够防止过度校正球差。所述第四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负屈折力,从而能够良好地校正场曲。另外,所述第六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提供正屈折力,且对所述光学系统进行最后的校正,同时配合物侧的各透镜,以形成具备远摄效果的所述光学系统,同时具备优良的成像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孔径光阑,所述孔径光阑满足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孔径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
所述孔径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
所述孔径光阑位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任一透镜的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2.0≤fno≤10.0;
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由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因此可进一步加强所述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从而对物侧多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所产生的像差进行有效矫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75≤ttl/f≤1.25;
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当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时,上述关系式的数值越小则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越长,视场角减小,从而所述光学系统具备远摄特性;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当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时,上述关系式的数值越大则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越短,视场角增大,从而所述光学系统具备广角特性。另外,当低于下限时,会导致像侧透镜系统的焦度变小从而容易产生倍率色像差,图像的分辨率降低。高于上限时,则会导致所述光学系统的整体尺寸变大,所述光学系统的总长和其中的透镜的半径也会过大。因此,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使所述光学系统更为紧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51≤tlens/ttl≤0.71;
tlen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满足上述关系时,比值越小,则所述光学系统于光轴方向的尺寸缩小,且装载所述光学系统的镜筒的长度也会缩短,从而有利于镜筒的成型;比值越大,则有利于降低所述光学系统的设计难度。当tlens/ttl>0.71时,所述光学系统具有较短的光学后焦,不利于组装;当tlens/ttl<0.51时,透镜之间的排布过于紧凑而不利于所述光学系统的设计,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光学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0.16≤f1/f≤0.59;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合适的焦距,有利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屈折力分配及优化,进而使所述光学系统具有理想的光学性能。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所述摄像模组将同样具备远摄能力及小型化特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满足以下关系:
1≤ttl/ima≤3;
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ima为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当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确定时,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越大则所述光学系统越具备广角特性,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越小则越具备远摄特性。当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变为原来的两倍时,所述光学系统的尺寸也可同步放大成原来的两倍,此时的光圈数及视场角保持不变。满足上述关系时,还有利于所述感光元件接收完整的光信息,同时还有利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所述终端设备将具备远摄能力,且同时有利于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1.0视场的像差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0.5视场的像差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0视场的像差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1.0视场的像差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0.5视场的像差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0视场的像差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1.0视场的像差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0.5视场的像差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0视场的像差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应用光学系统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应用摄像模组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100,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及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包括物侧面s11及像侧面s12,光学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第六透镜l6像侧的成像面s15,成像面s15可以为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凹面。
在上述光学系统100中,第一透镜l1能够为光学系统100提供正屈折力,以缩短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且由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因此能够加强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使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进一步缩短,有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第二透镜l2为光学系统100提供负屈折力,以平衡第一透镜l1所产生的色差及球差,从而使光学系统100能够校正轴上色差及球差。同时,由于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为凹面,从而还能够防止过度校正球差。第四透镜l4为光学系统100提供负屈折力,从而能够良好地校正场曲。另外,第六透镜l6为光学系统100提供正屈折力,且对光学系统100进行最后的校正,同时配合物侧的各透镜,以形成具备远摄效果的光学系统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此时,可进一步加强第六透镜l6的正屈折力,从而对物侧多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所产生的像差进行有效矫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包括孔径光阑,孔径光阑为独立于各透镜的元件,孔径光阑可以设置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或第一透镜l1与第六透镜l6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孔径光阑也可位于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任一透镜的表面上(如物侧面或像侧面),与透镜形成作用关系,例如,通过在透镜的表面涂覆阻光涂层以在该表面形成孔径光阑;或通过夹持件固定夹持透镜的表面,位于该表面的夹持件结构能够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的宽度,从而在该表面上形成孔径光阑。优选的,孔径光阑位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结构的采用能够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球差,改善成像质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以均为球面。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举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中各透镜的表面可以是非球面或球面的任意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存在至少一个反曲点,具体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由光轴处至边缘处的面型依次呈凸面、凹面及凸面。当透镜的表面为非球面时,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其中,z为非球面上任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为非球面上任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为圆锥常数,a、b、c、d、e、f、g…为非球面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中的各透镜的材质可以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0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使光学系统100具备优良的光学性能以及较高的耐温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光学系统100中各透镜的材质也可以玻璃和塑料的任意组合,并不一定要是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材质为玻璃,而光学系统100中其他透镜的材质为塑料,从而光学系统100能够耐受物侧较高的温度,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还包括红外截止滤光片l7,红外截止滤光片l7设置于第六透镜l6与成像面s15之间,红外截止滤光片l7包括物侧面s13及像侧面s14。红外截止滤光片l7能够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成像面s15而对感光元件造成成像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关系:2.0≤fno≤10.0;fno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圈数。fno可以为2.95、2.96或2.97。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关系:0.75≤ttl/f≤1.25;ttl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5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ttl/f可以为0.81、0.82、0.83或0.84。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当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时,上述关系式的数值越小则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越长,视场角减小,从而光学系统100具备远摄特性;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当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时,上述关系式的数值越大则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越短,视场角增大,从而光学系统100具备广角特性。另外,当低于下限时,会导致像侧透镜系统的焦度变小从而容易产生倍率色像差,图像的分辨率降低。高于上限时,则会导致光学系统100的整体尺寸变大,光学系统100的总长和其中的透镜的半径也会过大。因此,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使光学系统100更为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关系:0.51≤tlens/ttl≤0.71;tlens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tlens/ttl可以为0.597、0.600、0.605、0.610、0.615、0.620或0.625。满足上述关系时,比值越小,则光学系统100于光轴方向的尺寸缩小,且装载光学系统100的镜筒的长度也会缩短,从而有利于镜筒的成型;比值越大,则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100的设计难度。当tlens/ttl>0.71时,光学系统100的光学后焦较短,不利于组装;当tlens/ttl<0.51时,透镜之间的排布过于紧凑而不利于光学系统100的设计,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光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满足关系:0.16≤f1/f≤0.59;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为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f1/f可以为0.367、0.370、0.372、0.377、0.379、0.381、0.383或0.384。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一透镜l1具有合适的焦距,有利于光学系统100的屈折力分配及优化,进而使光学系统100具有理想的光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光学系统10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摄像模组满足关系:1≤ttl/ima≤3;ttl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ima为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ttl/ima可以为2.02、2.03、2.05、2.08、2.10、2.11或2.12。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当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确定时,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越大则光学系统100越具备广角特性,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越小则越具备远摄特性。当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变为原来的两倍时,光学系统100的尺寸也可同步放大成原来的两倍,此时的光圈数及视场角保持不变。满足上述关系时还有利于感光元件接收完整的光信息,同时还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2、图3和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像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且较平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0具备小型化特性。其中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由光轴处至边缘处的面型依次呈凸面、凹面及凸面。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0的重量,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第六透镜l6的像侧还设置有玻璃材质的红外截止滤光片l7,以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对成像造成影响。红外截止滤光片l7的材质为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l7可以属于光学系统100的一部分,与各透镜一同装配,或者也可在光学系统100与感光元件装配时一同安装。
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满足关系:ttl/f=0.8;ttl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f为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使光学系统100更为紧凑。
光学系统100满足关系:tlens/ttl=0.625;tlens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在镜筒成型及设计难易度之间取得平衡。
光学系统100满足关系:f1/f=0.364;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为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一透镜l1具有合适的焦距,有利于光学系统100的屈折力分配及优化,进而使光学系统100具有理想的光学性能。
当光学系统10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摄像模组满足关系:ttl/ima=2.00;ttl为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ima为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满足上述关系时还有利于感光元件接收完整的光信息,同时还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ima=5.0mm。
另外,光学系统100的各项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表1中的像平面为光学系统100的成像面s15,由物平面至成像面s15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1中的曲率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的光轴处的曲率半径。表面1和表面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表面编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像侧方向的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2为光学系统10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其中的k为圆锥常数,a、b、c、d、e、f、g…为非球面系数。
各透镜的焦距为546nm波长下的数值,折射率与阿贝数为587.6nm波长下的数值。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f=12.501mm,光圈数为fno=2.95,光学系统100于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为fov(deg)=22.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到成像面s15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10.001mm。
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4.556mm,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8.709mm,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49.494mm,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12.192mm,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8.647mm,第六透镜l6的焦距为f6=12.112mm。孔径光阑位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上。在各实施例中,关系式的计算及透镜的面型等信息以透镜参数(如表1的数据)及非球面系数(如表2的数据)为准。
表1
表2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5,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6、图7和图8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像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且较平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0具备小型化特性。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0的重量,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光学系统100的各参数由表3、表4和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3
表4
表5
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关系: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9,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图10、图11和图12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的像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且较平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0具备小型化特性。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0的重量,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光学系统100的各参数由表6、表7和表8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6
表7
表8
根据上述所提供的各参数信息,可推得以下关系:
参考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0与感光元件210组装以形成摄像模组200,感光元件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0中第六透镜l6的像侧。第六透镜l6与感光元件之间可设置红外截止滤光片l7,以防止红外光对可见光成像的干扰。感光元件210可以为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通过采用光学系统100,摄像模组200将具备远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210与光学系统100中的各透镜的距离相对固定,此时,摄像模组200为定焦模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音圈马达等驱动元件以使感光元件210能够相对光学系统100中的各透镜相对移动,从而实现对焦效果。具体地,驱动元件可驱动装载光学系统100的各透镜的镜筒移动以实现上述对焦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搭配算法以控制光学系统10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相对其他透镜移动,从而实现光学变焦效果。
参考图14,摄像模组200可应用于终端设备30,例如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车载(如智能驾驶)、无人机、游戏机、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家电产品等附有照相功能的终端设备。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200,终端设备30将具备远摄能力。具体的,当摄像模组200应用于智能手机时,摄像模组200能够作为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模组,此时的摄像模组200可以为定焦模组。当摄像模组200作为智能手机10的后置摄像模组时,摄像模组200可以为可对焦模组。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30中也可同时安装具有远摄功能的摄像模组以及具有广角摄像功能的摄像模组,从而用户可选择不同摄像的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及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孔径光阑,所述孔径光阑满足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孔径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
所述孔径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
所述孔径光阑位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任一透镜的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2.0≤fno≤10.0;
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0.75≤ttl/f≤1.25;
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0.51≤tlens/ttl≤0.71;
tlen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0.16≤f1/f≤0.59;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8.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及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1≤ttl/ima≤3;
tt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ima为所述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距离。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摄像模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