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工业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点滴加药阀。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油井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结蜡、结垢等现象,需要对油井加药进行清蜡、降粘。
石油生产现场常使用的加药方式包括一次性加药和点滴加药两种。一次性加药的方式是通过加药泵向井内一次性注入一定量的药液。点滴加药的方式是通过压力阀门控制向井内点滴状滴入药液。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点滴加药方式虽然相较于一次性加药效果较好,但是压力阀门对控制药液注入量的精准度较低,而且药液会对压力阀门产生腐蚀,阀门和药液的使用效率都较低,清洗或更换阀门又增加了额外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滴加药阀,可以更精准地控制药液的流出速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点滴加药阀包括:阀体、阀芯、进液管、出液管和第一密封圈,其中,
所述阀体中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出液管连接;
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的第三凹槽内,所述阀芯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和连通腔,所述连通腔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液管连通;
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装在所述阀芯上,所述第一密封圈被配置为密封所述阀芯的外壁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之间的空隙,从而隔离所述阀芯的外壁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出液通道;
所述阀芯适于通过转动改变所述出液口和所述第二凹槽的距离,或者改变所述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凹槽的距离,从而控制药液从所述出液管流出的速率。
可选择地,所述点滴加药阀还包括定位螺栓,所述阀体上还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第三凹槽连通,所述定位螺栓穿过所述螺纹孔抵住所述阀芯的外壁。
可选择地,所述阀芯包括头部,所述头部的横截面呈正六边形,所述头部位于所述阀体外。
可选择地,所述阀芯包括还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第二柱体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三柱体之间,且所述第二柱体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三柱体的外径,从而所述第一柱体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柱体的外壁、所述第三柱体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进液管连通。
可选择地,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柱体上,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装在所述第三柱体上。
可选择地,所述出液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三柱体上,所述出液通道的纵截面呈扇形,横截面呈弧形,且所述出液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柱体外壁的圆周方向一致,所述出液通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柱体的外径。
可选择地,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出液通道的第一端,且所述出液通道的宽度和深度沿着远离所述出液口的方向均逐渐减小。
可选择地,所述点滴加药阀还包括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被配置为密封所述第三凹槽的开口,所述第三密封圈被配置为密封所述阀芯的底部。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螺纹连接,所述进液管的第二端与药箱连接,所述出液管的第一端与和所述第二凹槽螺纹连接,所述出液管的第二端与皮管连接。
可选择地,所述阀体、所述阀芯、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均由防腐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该点滴加药阀中在阀体内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通过将第一凹槽与进液管连通、第二凹槽与出液管连通,从而可以保证进液管与出液管之间的连通性。阀芯设置在阀体的第三凹槽内,阀芯上设置相互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并将出液口与出液管连通,将进液口与进液管连通,也就是通过该阀体将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与阀芯连通。从而使得进液管、第一凹槽、连通腔、第二凹槽、出液管形成药液的流动通道。
通过第一密封圈将阀芯与阀体之间进行密封,一方面可以对阀体内壁和阀芯外壁进行密封,避免其他杂质混入药液以及避免药液流出阀体外;另一方面,可以将阀芯外壁与阀体内壁之间的空隙分成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且避免进液通道与出液通道之间的连通,使得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只通过阀芯的连通腔连通,从而可以方便对药液的流出速率进行控制。
通过转动阀芯改变出液口与出液管之间的连通通道的大小,从而可以控制药液流到出液管的量,也就是控制对井内注入药液的注入速率。药液的注入速率通过工作人员对阀芯的转动操作来控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改变出液口与出液管之间的连通通道的大小,这样可以更精准地控制该阀门对油井内注入药液的速率,从而实现不同速率的点滴加药。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控制药液的输入速率,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滴加药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滴加药阀中阀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滴加药阀中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滴加药阀中阀芯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滴加药阀的剖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点滴加药阀的阀芯的剖面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
1——阀体;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103——第三凹槽;104——螺纹孔;
2——阀芯;21——头部;22——第一柱体;23——第二柱体;24——第三柱体;201——进液通道;2011——进液口;202——出液通道;2021——出液口;203——连通腔;
3——进液管;
4——出液管;
5——第一密封圈;
6——定位螺栓;
7——第二密封圈;
8——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滴加药阀,该点滴加药阀包括阀体、阀芯、进液管、出液管和第一密封圈。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第一凹槽与进液管连接第二凹槽与出液管连接;阀芯设置在阀体的第三凹槽内,阀芯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和连通腔,连通腔连通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进液管连通,出液口与出液管连通;第一密封圈套装在阀芯上,第一密封圈被配置为密封阀芯的外壁与第三凹槽的内壁之间的空隙,从而隔离阀芯的外壁与第三凹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进液口位于进液通道,出液口位于出液通道;阀芯适于通过转动改变出液口和第二凹槽的距离,或者改变进液口和第一凹槽的距离,从而控制药液从出液管流出的速率。
该点滴加药阀中在阀体内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通过将第一凹槽与进液管连通、第二凹槽与出液管连通,从而可以保证进液管与出液管之间的连通性。阀芯设置在阀体的第三凹槽内,阀芯上设置相互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并将出液口与出液管连通,将进液口与进液管连通,也就是通过该阀体将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与阀芯连通。从而使得进液管、第一凹槽、连通腔、第二凹槽、出液管形成药液的流动通道。
通过第一密封圈将阀芯与阀体之间进行密封,一方面可以对阀体内壁和阀芯外壁进行密封,避免其他杂质混入药液以及避免药液流出阀体外;另一方面,可以将阀芯外壁与阀体内壁之间的空隙分成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且避免进液通道与出液通道之间的连通,使得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只通过阀芯的连通腔连通,从而可以方便对药液的流出速率进行控制。
通过转动阀芯改变出液口与出液管之间的连通通道的大小,从而可以控制药液流到出液管的量,也就是控制对井内注入药液的注入速率。药液的注入速率通过工作人员对阀芯的操作来控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改变出液口与出液管之间的连通通道的大小,这样可以更精准地控制该阀门对油井内注入药液的速率,从而实现不同速率的点滴加药。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控制药液的输入速率,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滴加药阀,该点滴加药阀包括阀体1、阀芯2、进液管3、出液管4和第一密封圈5。
参见图2,阀体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和第三凹槽103,第一凹槽101与进液管3连接,第二凹槽102与出液管4连接。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参见图1和2,阀体1的两侧可分别设置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在阀体1的中心部分设置第三凹槽103,通过第三凹槽103将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连通。从而通过该阀体1将进液管3和出液管4连接,药液可依次通过进液管3、第一凹槽101、第三凹槽103、第二凹槽102和出液管4流出。将出液管4与待清理的油井连接,进而可向该油井注入药液对油井内产生的积蜡和污垢进行清理。
具体地,参见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保证药液在流通过程中的流动性,可将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的延伸方向均设计为水平方向,且可将第一凹槽101的高度设计为高于第二凹槽102,从而第三凹槽103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由于重力的作用,方便药液从第一凹槽101流到第二凹槽102。
例如,参见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以第三凹槽103为中心,可将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设置在第三凹槽103的左右两侧。
当然,本申请中,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的位置并不非得在第三凹槽103的左右两侧,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也可设置在第三凹槽103的同侧或相邻的两侧。
而且,第三凹槽103可贯穿阀体1的上部,为了避免药液在第三凹槽103内积压,可将第三凹槽103的底部高度设计为不低于第二凹槽102的底部高度,也就是说,可将第三凹槽103的深度设计为等于或略小于第二凹槽102的下侧内壁距阀体1的上表面的距离。从而可使得药液可以尽可能地全部从第三凹槽103流到第二凹槽102内,进而经过出液管4流到井内。
阀芯2设置在阀体1的第三凹槽103内,该阀芯2包括进液口2011、出液口2021和连通腔203,连通腔203连通进液口2011和出液口2021,进液口2011与进液管3连通,出液口2021与出液管4连通。
例如,参见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阀芯2可大致呈圆柱体形,在阀芯2的外壁的上下不同的高度处设置两个开口,然后在该阀芯2的内部设置一个空腔,连通这两个开口。当将该阀芯2放置在第三凹槽103内时,与阀体1的第一凹槽101对齐可为进液口2011,与阀体1的第二凹槽102对齐可为出液口2021。
从而药液可依次经过进液管3、第一凹槽101、进液口2011、连通腔203、出液口2021、第二凹槽102和出液管4流出。
第一密封圈5套装在阀芯2上,第一密封圈5被配置为密封阀芯2的外壁与第三凹槽103的内壁之间的空隙,从而隔离阀芯2的外壁与第三凹槽103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进液通道201和出液通道202,进液口2011位于进液通道201,出液口2021位于出液通道。
例如,参见图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阀芯2的外径可略小于第三凹槽103的内径,方便将阀芯2放置在第三凹槽103内,从而第三凹槽103的内壁与阀芯2的外壁之间存在空隙。而且,由于第一凹槽101位于第二凹槽102上方,那么从第一凹槽102流出的药液很可能顺着第三凹槽103与阀芯2之间的空隙流到第三凹槽103的下部,从而直接从第二凹槽102流出。
因此,为了避免药液直接从第一凹槽101流到第二凹槽102,可在阀芯2的外壁上套装第一密封圈5,且将该第一密封圈5套装在阀芯2的进液口2011和出液口2021之间。该第一密封圈5将第三凹槽103分成上下两部分,使得第一凹槽101与进液口2011之间为进液通道201,第二凹槽102与出液口2021之间为出液通道202,并且第一密封圈5将进液通道201和出液通道202隔离开来,使得从第一凹槽101流出的药液只能经进液口2011、流通腔203和出液口2021流到第二凹槽102。
而且第一密封圈5可对第三凹槽103与阀芯2之间的空隙进行密封,从而稳定第三凹槽103与阀芯2的连接。
阀芯2适于通过转动改变出液口2021和出液管4连通通道的大小,从而控制药液从出液管4流出的速率。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阀芯2可大致呈圆柱体形,第三凹槽103为圆柱体形,从而阀芯2可在第三凹槽103内转动,那么当将阀芯2转动到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不完全对齐,或出液口2021与第二凹槽102不完全对齐时,第一凹槽101与第二凹槽102之间的药液流通的速率就会减慢,而且进液口2011距第一凹槽101的距离越远,或出液口2021距第二凹槽102的距离越远时,药液流通的速率越慢。这样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控制药液从出液管4流出的速率。
例如,点滴加药阀还可包括定位螺栓6,阀体1上可还设置有螺纹孔104,该螺纹孔103可与第三凹槽103连通,定位螺栓6穿过螺纹孔104抵住阀芯2的外壁。
参见图2和图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凹槽102的上方还可设置一个螺纹孔104,该螺纹孔104贯穿阀体1,使得螺纹孔104与第三凹槽103连通。通过使用定位螺栓6穿过该螺纹孔104,直至定位螺栓6的一端抵住阀芯2的外壁,从而该定位螺栓6可用于进一步固定阀芯2的位置。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阀芯2靠上部分的外壁上可设置有一个凹槽,通过将该凹槽与螺纹孔104对齐,将定位螺栓6穿过螺纹孔104,并卡进该凹槽内,从而可避免阀芯2在第三凹槽103内晃荡对阀芯2产生磨损等。
或者,也可以在阀芯2靠上部分的外壁上设置一圈凹槽,从而在转动阀芯2调整药液流出的速率时,可避免该定位螺栓6对阀芯2的转动造成限制,同时还可避免阀芯2从第三凹槽103内脱落。
另外,本申请中,并不仅限于将螺纹孔104设置在阀体1的左侧且位于第二凹槽102的上方,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该螺纹孔104也可设置在阀体1的右侧、后侧或前侧等,在高度上也可设置在第二凹槽102的下方等各个位置。
而且,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方便操作定位螺栓6,例如,定位销钉6可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竖直部与水平部垂直连接,且水平部的长度可大于螺纹孔104的长度,从而可保证定位销钉6抵住阀芯2。且可将竖直部设计为正六边形的柱状结构,工作人员可通过扳手套住竖直部来操作定位销钉6,方便对定位销钉6的安装和取出。
例如,参见图3-5,阀芯2可包括头部21。头部21的横截面可呈正六边形,头部21可位于阀体1外,且头部21适于通过被人为操作带动阀芯2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头部21设计为正六边形的柱状结构,且可将阀芯2的长度设计为大于第三凹槽10的深度,当将阀芯2放置在第三凹槽103内之后,阀芯2的头部21可位于阀体1外,从而方便工作人员通过扳手来操作阀芯2,使得阀芯2在第三凹槽103内转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头部21的外径可大于第三凹槽103的内径,从而该头部21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杂质灰尘进入第三凹槽103,避免杂质灰尘等对药液的药效产生影响。
例如,阀芯2还可包括第一柱体22、第二柱体23和第三柱体24,第一柱体22与头部21连接,第二柱体23位于第一柱体22和第三柱体24之间,且第一柱体22的外径可小于第二柱体23和第三柱体24的外径,从而可使得第一柱体22的下端面、第二柱体23的外径、第三柱体24的上端面和第三凹槽103的内壁可构成进液通道201,该进液通道201可与进液管3连通。
参见图3-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阀芯2从上到下可包括头部21、第一柱体22、第二柱体23和第三柱体24,第二柱体23的外径可小于第一柱体22和第三柱体24的外径,从而可使得第二柱体23的外径与第三凹槽103之间的空隙更大一些,方便药液的流通。第二柱体23与第三凹槽103之间的环形空间即为进液通道201。当通过转动阀芯2改变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之间的距离时,从第一凹槽101流出的药液需要先填充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之间的通道,使得药液进入进液口2011,进而可通过连通腔203流到出液口2021。
具体地,例如,进液口2011可设置在第二柱体23上,且第一密封圈5可套装在第三柱体24上。
参见图3-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进液口2011设置在第二柱体23上,当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对准时,药液从第一凹槽101流到进液口2011内的速率最快。在阀芯2的转动过程中,随着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药液从第一凹槽101流到进液口2011内的速率也越来越慢。
例如,以阀芯2从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对准处开始转动,当阀芯2转动180°时,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的距离最远,此时药液从第一凹槽101流到进液口2011内的速率最慢。若此时将阀芯2继续转动或反向转动时,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药液从第一凹槽101流到进液口2011内的速率也会越来越快。直到进液口2011重新与第一凹槽101对准。
例如,参见图4-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柱体22和第三主体24的外径可略小于第三凹槽103的内径,并且在第三柱体24上套装第一密封圈5,从而可将位于上方的进液通道201与位于下方的出液通道202分隔开。这样,从第一凹槽101流出的药液只能经进液口2011、连通腔203和出液口2021流到第二凹槽102,方便工作人员控制流到第二凹槽102的药液的速率,避免药液从其他通道流到第二凹槽102影响对药液流出速率的控制的精准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药液在第三凹槽103内流通面积过大而对阀体1产生腐蚀等问题,可将第二柱体23的高度设计为与第一凹槽101的槽内深度一致,并将第一密封圈5套装在第三柱体3接近上端面的位置,从而可使得从第一凹槽101流出的药液尽快经过进液通道201流到进液口2011。
例如,出液通道202可设置在第三柱体24上,出液通道202的纵截面可呈扇形,横截面可呈弧形,且出液通道202的长度方向可与第三柱体24的外壁的圆周方向一致,出液通道202的长度可小于第三柱体24的外径。
参见图3-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柱体24的外壁上可设置有扇形槽,该扇形槽即可为出液通道202,第三柱体24的该扇形槽处可设置有出液口2021。而且在控制药液流出的速率时,也可通过转动阀体2改变出液口2021与第二凹槽102之间的距离来控制药液从第二凹槽102流出的速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将阀芯2设计为当进液口2011对准第一凹槽101时,出液口2021也对准第二凹槽102,这样可对药液的流出速率进行较大程度的限制。
当然,本申请中,不一定非得要将阀芯2设计为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出液口2021与第二凹槽102同时对准,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进液口2011和出液口2021设置在其他合理的位置。
另外,参见图6,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柱体22也为一个空心的柱形,该第一柱体22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外径可大于第三凹槽103的内径,第二部分的外径可略小于第三凹槽103的内径,从而可防止第一柱体22下落。
第一柱体22的内径可等于或略大于第二柱体23的外径,且第二柱体23的高度可大于第一柱体22的高度,从而可将第一柱体22套装在第二柱体23上,且将第二柱体23的第一端与头部21垂直连接。第二柱体23的第二端可设置有空腔和进液口2011,该空腔与进液口2011连通。第三柱体2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径可略大于或等于第二柱体23的外径,第二通孔可与出液口2021连通。
将第二柱体23的第二端放置在第三柱体24的第一通孔内,且将第二柱体23内部的空腔与第三柱体24的第二通孔连通,从而形成连通腔203。
当工作人员通过操作头部21使得阀芯2转动来控制药液从第二凹槽102流出的速率时,第一柱体22和第三柱体24可在第三凹槽103内固定不动,头部21只带动第二柱体23转动,改变进液口2011与第一凹槽101之间的距离来控制药液从第二凹槽103流出的速率。由于阀芯2的外壁与第三凹槽103之间通过多个密封圈密封固定,这样可以减少摩擦对阀体1和阀芯2造成磨损。
例如,出液口2021可设置出液通道202的第一端,且该出液通道202的宽度和深度可沿着远离出液口2021的方向逐渐减小。
参见图3和4,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以图4为例,可将该扇形出液通道202的弧形壁处为第一端,以弧形相对的锐角处为第二端。出液口2021可为圆形,且设置在出液通道202的第一端,出液口2021的弧度可与出液通道202的第一端的弧度一致。
而且,沿着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该扇形出液通道202的深度可逐渐减小,当阀芯2在转动,使得与第二凹槽102对准的位置从第一端向着第二端移动时,出液口2021流到第二凹槽102的药液速率逐渐减慢,从而可控制从第二凹槽102流出的药液的速率。
例如,该点滴加药阀还可包括第二密封圈7和第三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7被配置为密封第三凹槽103的开口,第三密封圈8被配置为密封阀芯2的底部。
参见图4-5,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二密封圈7将第三凹槽103的开口密封,一方面可用于固定阀芯2的位置,避免阀芯2在第三凹槽103内晃动,另一方面可用于防止杂质灰尘等进入第三凹槽103与阀芯2之间的空隙影响药液的药效。
若使用第二密封圈7对第三凹槽103的开口处进行密封,那么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三凹槽103也可设计为位于阀体1的下端,也就是第三凹槽103的开口可位于阀体1的下表面,将整个点滴加药阀架在一定的高度,使得阀体1的下表面可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距离,将阀芯2从下向上放置在第三凹槽103内。这样,第二密封圈7还防止出液通道202内的药液流出第三凹槽103。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将第三凹槽103的高度设计为其下表面低于第二凹槽102的下表面,或者也可直接将第三凹槽103设计为贯穿阀体1的高度。
同时,可将阀芯2的高度设计为等于或略小于第三凹槽103的深度,在阀芯2的第三柱体24上套装第三密封圈8,且将第三密封圈8的位置设置在位于出液口2021的下方。这样,可以避免出液通道202的药液顺着第二凹槽102下方的第三凹槽103与第三柱体24的空隙流出阀体1。
例如,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的内壁上可均设置有螺纹,进液管3的第一端可与第一凹槽101螺纹连接,第二端可与药箱连接。出液管4的第一端可与第二凹槽102螺纹连接,第二端可与皮管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凹槽101的与进液管3连接的一端可设置有一段内螺纹,从而与进液管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凹槽102的与出液管4连接的一端可设置有一段内螺纹,与出液管4的第一端连接。从而药液的流经通道即为进液管3、第一凹槽101、进液通道202、进液口2021、连通腔203、出液口2021、出液通道202、第二凹槽102、出液管4。
这样可以缩短进液管3和出液管4的使用长度,节省进液管3和出液管4的制作材料,可以降低该点滴加药阀的工程造价。
或者,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进液管3的第一端可穿过第一凹槽101直接与进液通道201连通,即可将进液管3的第一端搭在阀芯2的第三柱体24的上端面上,这样也不会影响阀芯2的转动。同样地,也可将出液管4的第一端穿过第二凹槽102与出液通道202连通,例如可将出液管4第一端的端面抵靠在第三柱体24的外壁上。
这样,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仅作为放置进液管3和出液管4的通道,可以减少药液对阀体1的腐蚀,也可以减少药液的浪费。
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由于药液直接与阀体1、阀芯2、进液管3和出液管4直接接触,因此可将阀体1、阀芯2、进液管3和出液管4均由防腐材料制成,降低药液对该点滴加药阀的腐蚀。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点滴加药阀包括:阀体(1)、阀芯(2)、进液管(3)、出液管(4)和第一密封圈(5),其中,
所述阀体(1)中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和第三凹槽(103),所述第一凹槽(101)与所述进液管(3)连接,所述第二凹槽(102)与所述出液管(4)连接;
所述阀芯(2)设置在所述阀体(1)的第三凹槽(103)内,所述阀芯(2)包括进液口(2011)、出液口(2021)和连通腔(203),所述连通腔(203)连通所述进液口(2011)和所述出液口(2021),所述进液口(2011)与所述进液管(3)连通,所述出液口(2021)与所述出液管(4)连通;
所述第一密封圈(5)套装在所述阀芯(2)上,所述第一密封圈(5)被配置为密封所述阀芯(2)的外壁与所述第三凹槽(103)的内壁之间的空隙,从而隔离所述阀芯(2)的外壁与所述第三凹槽(103)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进液通道(201)和出液通道(202),所述进液口(2011)位于所述进液通道(201),所述出液口(2021)位于所述出液通道(202);
所述阀芯(2)适于通过转动改变所述出液口(2021)和所述第二凹槽(102)的距离,或者改变所述进液口(2011)和所述第一凹槽(101)的距离,从而控制药液从所述出液管(4)流出的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点滴加药阀还包括定位螺栓(6),所述阀体(1)上还设置有螺纹孔(104),所述螺纹孔(104)与所述第三凹槽(103)连通,所述定位螺栓(6)穿过所述螺纹孔(104)抵住所述阀芯(2)的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包括头部(21),所述头部(21)的横截面呈正六边形,所述头部(21)位于所述阀体(1)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还包括第一柱体(22)、第二柱体(23)和第三柱体(24),所述第一柱体(22)与所述头部(21)连接,所述第二柱体(23)位于所述第一柱体(22)和所述第三柱体(24)之间,且所述第二柱体(23)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柱体(22)和所述第三柱体(24)的外径,从而所述第一柱体(22)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柱体(23)的外壁、所述第三柱体(24)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三凹槽(103)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液通道(201),所述进液通道(201)与所述进液管(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2011)设置在所述第二柱体(23)上,所述第一密封圈(5)套装在所述第三柱体(24)上,且位于所述进液口(2011)所处高度与所述出液口(2021)所处高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通道(202)设置在所述第三柱体(24)上,所述出液通道(202)的纵截面呈扇形,横截面呈弧形,且所述出液通道(20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柱体(24)外壁的圆周方向一致,所述出液通道(20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柱体(24)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2021)设置在所述出液通道(202)的第一端,且所述出液通道(202)的宽度和深度沿着远离所述出液口(2021)的方向均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2和4-7中任一项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点滴加药阀还包括第二密封圈(7)和第三密封圈(8),所述第二密封圈(7)被配置为密封所述第三凹槽(103)的开口,所述第三密封圈(8)被配置为密封所述阀芯(2)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01)和所述第二凹槽(102)的内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进液管(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101)螺纹连接,所述进液管(3)的第二端与药箱连接,所述出液管(4)的第一端与和所述第二凹槽(102)螺纹连接,所述出液管(4)的第二端与皮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点滴加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所述阀芯(2)、所述进液管(3)和所述出液管(4)均由防腐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