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68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桥疏水防堵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公路,桥梁的发明与使用无疑促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但其在基础桥梁建设上是绝对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存在,在桥梁上,为避免桥面积水,工程师一般设计开挖漏洞的方式对桥面的水进行排泄。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是利用重力作用排水,在应对桥面上车来车往产生的灰尘和一些石子时,石子和灰尘容易在漏洞里积存,当雨量较大时,排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通过使水从斜孔进入积液腔内部,水在积液腔内部持续积存,当水位超过弯管的最高位置时,受虹吸的影响,水将被大气压从积液腔内部经弯管排出,避免雨水积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包括底筒,所述底筒顶部设有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外部设有细丝网,所述隔离罩与细丝网之间活动套接,所述底筒顶部开设有第一漏孔,所述底筒内部设有圆筒,所述圆筒上开设有多个斜孔,所述圆筒内部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圆筒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与圆筒之间形成有积液腔,所述固定柱内部设有弯管,所述弯管与固定柱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底筒底部开设有第二漏孔。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漏孔的数量设置为六个,六个所述第一漏孔相对于底筒均匀分布。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筒的竖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圆筒顶部与底筒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底部与底筒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与底筒的竖直中心线相重合。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斜孔相对于圆筒均匀分布。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弯管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弯管相对于固定柱两两对称。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漏孔的数量设置为六个,所述第一漏孔与第二漏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漏孔的内径大于第一漏孔的内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筒顶部设有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外部设有细丝网,所述隔离罩与细丝网之间活动套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罩与底筒之间活动卡接,所述隔离罩上开设有多个水孔,多个所述水孔均匀分布在隔离罩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使水从斜孔进入积液腔内部,水在积液腔内部持续积存,当水位超过弯管的最高位置时,受虹吸的影响,水将被大气压从积液腔内部经弯管排出,避免雨水积存,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使积水快速排出,避免堵塞;

2、通过将隔离罩安装在底筒顶部,隔离罩上的水孔可防止大的石子或其他的大块垃圾进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隔离罩外部覆盖一层细丝网,可防止一些树叶,杂草之类的垃圾堆积,避免发生堵塞,提高防堵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圆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离罩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底筒、2隔离罩、3细丝网、4第一漏孔、5圆筒、6斜孔、7固定柱、8积液腔、9弯管、10第二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包括底筒1,所述底筒1顶部开设有第一漏孔4,所述底筒1内部设有圆筒5,所述圆筒5上开设有多个斜孔6,所述圆筒5内部设有固定柱7,所述固定柱7与圆筒5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7与圆筒5之间形成有积液腔8,所述固定柱7内部设有弯管9,所述弯管9与固定柱7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底筒1底部开设有第二漏孔10;

所述第一漏孔4的数量设置为六个,六个所述第一漏孔4相对于底筒1均匀分布;

所述底筒1的竖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圆筒5顶部与底筒1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5底部与底筒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5与底筒1的竖直中心线相重合;

多个所述斜孔6相对于圆筒5均匀分布;

所述弯管9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弯管9相对于固定柱7两两对称;

所述第二漏孔10的数量设置为六个,所述第一漏孔4与第二漏孔10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漏孔10的内径大于第一漏孔4的内径。

实施方式具体为: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所需工作区域,通过将第一漏孔4和第二漏孔10设置为相通,外部的雨水以及一些微小的石子,可直接从第一漏孔4坠入第二漏孔10,直接从第二漏孔10中漏出,第二漏孔10的内径大于第一漏孔4,可避免石子积存卡在通道内造成堵塞,当所需排泄的水过多时,会有可能在第一漏孔4和第二漏孔10直接形成气堵,导致排水不畅,当形成气堵时,水从斜孔6进入积液腔8内部,水在积液腔8内部持续积存,弯管9的入口安装在积液腔8底部当水位超过弯管9的最高位置时,受虹吸的影响,水将被大气压从积液腔8内部经弯管9排出,可使积水快速排出,避免雨水积存,同时设有四个弯管9,排水效果较佳,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重力排水,排水效果相对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和5所示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还包括隔离罩2,所述隔离罩2设在底筒1顶部,所述隔离罩2与底筒1之间活动卡接,所述隔离罩2上开设有多个水孔,多个所述水孔均匀分布在隔离罩2上;

所述隔离罩2与底筒1之间活动卡接,所述隔离罩2上开设有多个水孔,多个所述水孔均匀分布在隔离罩2上;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将隔离罩2安装在底筒1顶部,隔离罩2上的水孔可防止大的石子或其他的大块垃圾进入本实用新型,避免发生堵塞,通过在隔离罩2外部覆盖一层细丝网3,可防止一些树叶,杂草之类的垃圾堆积,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该实施方式具体提高了防堵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4,通过使水从斜孔6进入积液腔8内部,水在积液腔8内部持续积存,当水位超过弯管9的最高位置时,受虹吸的影响,水将被大气压从积液腔8内部经弯管9排出;

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5,通过将隔离罩2安装在底筒1顶部,隔离罩2上的水孔可防止大的石子或其他的大块垃圾进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隔离罩2外部覆盖一层细丝网3,可防止一些树叶,杂草之类的垃圾堆积。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包括底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顶部开设有第一漏孔(4),所述底筒(1)内部设有圆筒(5),所述圆筒(5)上开设有多个斜孔(6),所述圆筒(5)内部设有固定柱(7),所述固定柱(7)与圆筒(5)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7)与圆筒(5)之间形成有积液腔(8),所述固定柱(7)内部设有弯管(9),所述弯管(9)与固定柱(7)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底筒(1)底部开设有第二漏孔(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孔(4)的数量设置为六个,六个所述第一漏孔(4)相对于底筒(1)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的竖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圆筒(5)顶部与底筒(1)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5)底部与底筒(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筒(5)与底筒(1)的竖直中心线相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斜孔(6)相对于圆筒(5)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9)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弯管(9)相对于固定柱(7)两两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漏孔(10)的数量设置为六个,所述第一漏孔(4)与第二漏孔(10)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漏孔(10)的内径大于第一漏孔(4)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顶部设有隔离罩(2),所述隔离罩(2)外部设有细丝网(3),所述隔离罩(2)与细丝网(3)之间活动套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罩(2)与底筒(1)之间活动卡接,所述隔离罩(2)上开设有多个水孔,多个所述水孔均匀分布在隔离罩(2)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桥疏水防堵装置,具体涉及大桥疏水防堵领域,包括底筒,所述底筒顶部设有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外部设有细丝网,所述隔离罩与细丝网之间活动套接,所述底筒顶部开设有第一漏孔,所述底筒内部设有圆筒,所述圆筒上开设有多个斜孔,所述圆筒内部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圆筒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与圆筒之间形成有积液腔,所述固定柱内部设有弯管,所述弯管与固定柱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底筒底部开设有第二漏孔。本实用新型通过使水从斜孔进入积液腔内部,水在积液腔内部持续积存,当水位超过弯管的最高位置时,受虹吸的影响,水将被大气压从积液腔内部经弯管排出,避免雨水积存。

技术研发人员:曾子乐;袁国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澳门培正中学
技术研发日:2019.09.2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9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