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理念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诸多优点而得到了推广。诸多优点体现在:1、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2、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3、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越来越高;4、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5、节能环保。
随着技术的技术以及环保理念的加深,装配式建筑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转角板构件是装配式建筑中的常用构件之一,如图1所示,转角板构件并非平直板体形状,而是成直角形形状,由位于外侧的l形截面水泥墙板以及位于内侧的l形截面保温层构成。在施工现场将转角板构件转移位置的过程中,由于转角板构件自身的不规则形状的因素,导致转角板构件转运困难,不仅转运操作繁琐,而且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磕碰,导致构件受到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对构件提供保护作用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包括位于两端的端部框架,在两个端部框架之间设有装载组件;端部框架包括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在两者的顶部之间设有顶部横梁、底部之间设有底部横梁;还包括中轴套,在中轴套的外壁与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之间设有多个支臂;装载组件包括中心轴,在中心轴的侧壁上设有周向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四个支撑框架,中心轴的两端分位于两个端部框架上的中轴套内;在每个支撑框架的正面设有两个正面垫块、背面设有两个背面垫块,在其中一个正面垫块上设有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用于对转角板构件的预埋吊环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在支撑框架正面的边缘和背面边缘分别设有对转角板构件的边缘进行固定的两个正面压持组件和两个背面压持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与现有的转运装置和转运方法相比,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转运装置由端部框架及装载组件构成,为多个转角板构件提供了合适的装载空间,装载后各转角板构件位于两个端部框架之间的空间内,不容易受到外力的磕碰,相当于为转角板构件提供了防护功能,有效防止其在转运过程中受到外力的破坏。通过设置装载组件由四个带有垫块、固定组件和压持组件的支撑框架构成,令转角板构件能够便捷、稳固地装载在相邻两个支撑框架之间的空间内,支撑框架对转角板构件提供支撑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对转角板构件提供了防护功能。固定组件和压持组件对转角板构件提供了多点位的装载固定效果,因此转角板构件在转运过程中不会脱落。由于装载组件能够在两个端部框架之间作回转运动,因此便于多个转角板构件依次向装载组件上进行装载和卸载,操作便捷。
优选地:支撑框架包括长度方向与中心轴的轴线平行的外臂以及位于中心轴与外臂之间的多个辐射臂;正面垫块和背面垫块均安装固定在辐射臂上。
优选地:固定组件包括位于中部的凸台、位于前部的螺纹杆以及位于后部的驱动杆,驱动杆的外端加工成与转动工具配合的方头形状。
优选地:正面压持组件与背面压持组件两者的结构相同,均包括z字形的压板以及将压板与支撑框架的外臂固定连接的紧固螺钉;压板包括外板、中间板以及内板,外板与内板平行,中间板与外板和内板均垂直,在内板的板体上以及外臂上的相应位置均设有连接孔,紧固螺钉位于连接孔内。
优选地:在每个支撑框架位于最外侧的两个辐射臂上均设有框架销孔,在每侧端部框架上的其中一个支臂上的相应位置设有支臂销孔,在支臂销孔与框架销孔之间设有卡销。
优选地:正面垫块与背面垫块两者均为木质材质,均采用螺栓安装固定在辐射臂上。
优选地:在端部框架的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的下端均设有带有多个固定螺栓的底座。
附图说明
图1是转角板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装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装载组件的一个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支撑框架与中心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转角板构件装载到装载组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端部框架;2-1、底部横梁;2-2、左侧立柱;2-3、右侧立柱;2-4、顶部横梁;3、支臂;3-1、支臂销孔;4、中轴套;5、装载组件;5-1、中心轴;5-2、支撑框架;5-2-1、辐射臂;5-2-2、外臂;5-3、背面垫块;5-4、正面垫块;5-5、固定组件;5-6、正面压持组件;5-7、背面压持组件;5-8、框架销孔;6、转角板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包括位于两端的端部框架2,在两个端部框架2之间设有装载组件5,两个端部框架2为装载组件5提供了支撑的作用,装载组件5在两个端部框架2之间的空间内能够回转转动,转角板构件6即装载在装载组件5上,随着整个转运装置在施工现场转移运输。
请参见图2,可以看出:端部框架2包括左侧立柱2-2和右侧立柱2-3,在两者的顶部之间设有顶部横梁2-4、底部之间设有底部横梁2-1;还包括中轴套4,在中轴套4的外壁与左侧立柱2-2和右侧立柱2-3之间设有多个支臂3。左侧立柱2-2、右侧立柱2-3、底部横梁2-1、顶部横梁2-4和多个支臂3为中轴套4提供了稳定的支撑作用。为了提升整个转运装置的整体性,还可以在两个端部框架2的顶部、底部之间设置连接横梁(如在两个顶部横梁2-4之间、在两个底部横梁2-1之间),将两个端部框架2固定成为一个整体。
本实施例中,在端部框架2的左侧立柱2-2和右侧立柱2-3的下端均设有带有多个固定螺栓的底座1,底座1用于安装车轮组件(如轨道轮),通常情况下,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现场会安装便于物料运输的地轨,本转运装置的底座1上安装轨道轮之后就能够沿着地轨的轨迹转移移动。本转运装置也可以通过多个底座1安装固定到施工现场的板车上,整个装置以及装载的多个转角板构件以板车为底盘而移动。
请参见图3、图4和图5,装载组件5包括中心轴5-1,在中心轴5-1的侧壁上设有周向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四个支撑框架5-2,中心轴5-1的两端分位于两个端部框架2的中轴套内4。如图中所示,中轴套内4和中心轴5-1均选取为金属管,中轴套4的内径略大于中心轴5-1的外径,在两者之间做好润滑(如涂抹润滑油脂等)。
在每个支撑框架5-2的正面设有两个正面垫块5-4、背面设有两个背面垫块5-3,在其中一个正面垫块5-4上设有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用于对转角板构件6的预埋吊环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5-5,在支撑框架5-2正面的边缘和背面边缘分别设有对转角板构件6的边缘进行固定的两个正面压持组件5-6和两个背面压持组件5-7。正面垫块5-4与背面垫块5-3两者用于将转角板构件6与支撑框架5-2之间隔离,避免支撑框架5-2磕碰到转角板构件6,对转角板构件6产生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5-2包括长度方向与中心轴5-1的轴线平行的外臂5-2-2以及位于中心轴5-1与外臂5-2-2之间的多个辐射臂5-2-1,各辐射臂5-2-1的内端与中心轴5-1焊接固定、外端与外臂5-2-2焊接固定;正面垫块5-4和背面垫块5-3均安装固定在辐射臂5-2-1上。进一步地,正面垫块5-4与背面垫块5-3两者均为木质材质,均采用螺栓安装固定在所在的辐射臂5-2-1上。
正面垫块5-4上的螺纹孔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得到:(1)在正面垫块5-4的块体上钻孔,由于垫块为木质材质,因此固定组件5-5前部的螺纹杆在孔内转动时具备一定的自攻螺纹效果,即螺纹杆部分能够旋紧在该孔内;(2)在正面垫块5-4的块体上钻孔后采用压力机压入一个内壁带有内螺纹的金属管,固定组件5-5的螺纹杆部分旋入金属管内,优选为后一种方式,具备更好的耐久性。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对正面垫块5-4、背面垫块5-3进行防腐处理,提升垫块的使用寿命。
请参见图4,可以看出:固定组件5-5包括位于中部的凸台、位于前部的螺纹杆以及位于后部的驱动杆,驱动杆的外端加工成与转动工具配合的方头形状。通过采用诸如扳手等操作工具对驱动杆外端的方头部分进行转动,令固定组件5-5前端的螺纹杆旋入正面垫块5-4上的螺纹孔内,直至中部的凸台压接在转角板构件6端部边缘上的预埋吊环上。
请参见图4,可以看出:正面压持组件5-6与背面压持组件5-7两者的结构相同,均包括z字形的压板以及将压板与支撑框架5-2的外臂5-2-2固定连接的紧固螺钉。压板包括外板、中间板以及内板,外板与内板平行,中间板与外板和内板均垂直,在内板的板体上以及外臂5-2-2上的相应位置均设有连接孔,紧固螺钉位于连接孔内。通过松开或者旋紧上述紧固螺钉,能够将正面压持组件5-6与背面压持组件5-7两者与支撑框架5-2松开或者紧固。
装载组件5在两个端部框架2之间是能够转动的,这样便于对多个(4个)转角板构件6进行装载和卸载。本实施例中,为了对装载组件5进行固定,防止其在整个转运装置移动时发生转动产生危险,在每个支撑框架5-2位于最外侧的两个辐射臂5-2-1上均设有框架销孔5-8,在每侧端部框架2上的其中一个支臂3上的相应位置设有支臂销孔3-1,在支臂销孔3-1与框架销孔5-8之间设有卡销。这样,当装载组件5转动到合适位置时,可以在两侧插入卡销,这两个卡销能够将装载组件5(及其装载的转角板构件6)固定在当前位置。上述卡销的设置同样便于在固定装载组件5之后将转角板构件6装载到上面或者从上面卸下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请参见图6,转角板构件6装载在相邻两个支撑框架5-2之间的空间内;具体地,采用卡销将装载组件5固定,将一个转角板构件6横向置入(可以采用叉车等设施辅助进行)相邻两个支撑框架5-2之间,直至转角板构件6的外立面抵靠在其中一个支撑框架5-2上的正面垫块5-4上和另一个支撑框架5-2上的背面垫块5-3上;横向略调节位置后,将固定组件5-5穿过转角板构件6边缘上的预埋吊环后旋入正面垫块5-4上的螺纹孔内并旋紧,在边缘处将其中一个支撑框架5-2上的两个正面压持组件5-6压持在转角板构件6一侧的板体上并锁紧其紧固螺钉(外板压持在转角板构件6的边缘),将另一个支撑框架5-2上的两个背面压持组件5-7压持在转角板构件6另一侧的板体上并锁紧其紧固螺钉(外板压持在转角板构件6的边缘),因此实现了对转角板构件6的五点式固定;
之后取下卡销,将装载组件5转动90°之后重新销定,再对第二个转角板构件6进行装载,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四个转角板构件6都完成装载,采用卡销销定装载组件5之后就可以对本转运装置进行移动;卸载转角板构件6的操作相反。
1.一种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位于两端的端部框架(2),在两个端部框架(2)之间设有装载组件(5);
端部框架(2)包括左侧立柱(2-2)和右侧立柱(2-3),在两者的顶部之间设有顶部横梁(2-4)、底部之间设有底部横梁(2-1);还包括中轴套(4),在中轴套(4)的外壁与左侧立柱(2-2)和右侧立柱(2-3)之间设有多个支臂(3);
装载组件(5)包括中心轴(5-1),在中心轴(5-1)的侧壁上设有周向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四个支撑框架(5-2),中心轴(5-1)的两端分位于两个端部框架(2)上的中轴套(4)内;在每个支撑框架(5-2)的正面设有两个正面垫块(5-4)、背面设有两个背面垫块(5-3),在其中一个正面垫块(5-4)上设有螺纹孔且在该螺纹孔内设有用于对转角板构件(6)的预埋吊环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5-5),在支撑框架(5-2)正面的边缘和背面边缘分别设有对转角板构件(6)的边缘进行固定的两个正面压持组件(5-6)和两个背面压持组件(5-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其特征是:支撑框架(5-2)包括长度方向与中心轴(5-1)的轴线平行的外臂(5-2-2)以及位于中心轴(5-1)与外臂(5-2-2)之间的多个辐射臂(5-2-1);正面垫块(5-4)和背面垫块(5-3)均安装固定在辐射臂(5-2-1)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其特征是:固定组件(5-5)包括位于中部的凸台、位于前部的螺纹杆以及位于后部的驱动杆,驱动杆的外端加工成与转动工具配合的方头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其特征是:正面压持组件(5-6)与背面压持组件(5-7)两者的结构相同,均包括z字形的压板以及将压板与支撑框架(5-2)的外臂(5-2-2)固定连接的紧固螺钉;压板包括外板、中间板以及内板,外板与内板平行,中间板与外板和内板均垂直,在内板的板体上以及外臂(5-2-2)上的相应位置均设有连接孔,紧固螺钉位于连接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其特征是:在每个支撑框架(5-2)位于最外侧的两个辐射臂(5-2-1)上均设有框架销孔(5-8),在每侧端部框架(2)上的其中一个支臂(3)上的相应位置设有支臂销孔(3-1),在支臂销孔(3-1)与框架销孔(5-8)之间设有卡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其特征是:正面垫块(5-4)与背面垫块(5-3)两者均为木质材质,均采用螺栓安装固定在辐射臂(5-2-1)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转角板构件转运装置,其特征是:在端部框架(2)的左侧立柱(2-2)和右侧立柱(2-3)的下端均设有带有多个固定螺栓的底座(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