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破坏。
在剪力墙建筑中,按主体结构的材料分,常用的有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两种,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需要现场大量人工,而且施工中木材应用较多,废水、扬尘等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政策要求,但混凝土结构中的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提供较好抗侧刚度的同时,建筑布局灵活,而钢结构是一种产业化的建筑体系,现场装配化施工节约大量人工,且施工废料少,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包括槽钢,所述槽钢内依次设置有一个第一钢管、两个第二钢管和一个第三钢管,所述第一钢管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第二钢管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块且与定位块相对的另一侧外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三钢管外壁上相互呈直角的两个位置均设置有定位槽,所述槽钢内的第一钢管上的定位块与前端的第二钢管上的定位槽连接,所述槽钢内前端的第二钢管上的的定位块与后端的第二钢管上的定位槽之间连接,所述槽钢内后端的第二钢管上的定位块与末端的第三钢管上的定位槽连接,所述槽钢一侧侧壁延伸方向铆合连接有第二钢板,所述槽钢与第二钢板连接处外壁设置有第一铆接件而内壁设置有第二铆接件,所述槽钢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槽钢侧壁和第二铆接件的第一铆钉,所述第二钢板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第二钢板两侧和第二铆接件的第二铆钉,所述第二钢板内侧依次设置有第二钢管和第一钢管,所述第二钢板内侧的第二钢管上的定位块与第三钢管上的定位槽连接,所述第二钢板内侧的第一钢管上的定位块与第二钢管上的定位槽连接,所述第二钢板一端与槽钢连接而另一端与z型钢连接,所述第二钢板与z型钢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z型钢上与第一螺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穿z型钢两侧的第二螺孔,所述槽钢另一端侧壁连接在第一钢板的一端且侧壁上设置有贯穿两侧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一钢板上与第二螺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内均设置有螺钉,所述第一钢板另一端与z型钢另一端铆合连接,所述第一钢板与z型钢连接处外壁设置有第一铆接件而内壁设置有第二铆接件,所述第一钢板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第一钢板两侧和第二铆接件的第一铆钉,所述z型钢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z型钢两侧和第二铆接件的第二铆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槽钢呈u型且两端侧壁长度与第一钢管、第二钢管和第三钢管的外径均相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z型钢呈z字型且两端侧壁长度相等并与第一钢管、第二钢管外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长度相等且均设置有第一螺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钢管、第二钢管与第三钢管整体排列呈l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槽钢、第一钢板、z型钢和第二钢板形成的闭合空间内浇注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首先在槽钢两侧壁之间从前到后依次安装一个第一钢管、两个第二钢管和一个第三钢管,使前后定位块和定位槽相连接,然后在槽钢后端侧壁延伸方向铆合连接第二钢板,在第二钢板内侧按照第三钢板另一个定位槽方向再依次安装一个第二钢管和一个第一钢管,在第二钢板另一端螺栓连接z型钢,z型钢外切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然后在z型钢另一端铆合连接第一钢板,而第一钢板的另一端则螺栓连接在槽钢的前端侧壁上,最后在槽钢、第一钢板、z型钢和第二钢板之间浇注混凝土,这样就实现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混合而成的剪力墙结构,预先设计的钢结构装配方案极大的降低了施工作业难度,而且改善了施工现场的环境。
2、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浇注中心采用的是第一钢管、第二钢管和第三钢管这样的圆形钢结构,极大的减少了钢材的使用量,节约了大量成本,而且通过定位块和定位槽增加了结构稳定性,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例说明:
1、槽钢;2、第一钢管;3、第一钢板;4、第二钢管;5、z型钢;6、第二钢板;7、第三钢管;8、定位块;9、定位槽;10、第一铆接件;11、第二铆接件;12、第一铆钉;13、第二铆钉;14、螺钉;15、第一螺孔;16、第二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包括槽钢1,在槽钢1内依次设置有一个第一钢管2、两个第二钢管4和一个第三钢管7,其中第一钢管2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第二钢管4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且与定位块8相对的另一侧外壁设置有定位槽9,第三钢管7外壁上相互呈直角的两个位置均设置有定位槽9,所以槽钢1内的第一钢管2上的定位块8与前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槽9连接,槽钢1内前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的定位块8与后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槽9之间连接,槽钢1内后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末端的第三钢管7上的定位槽9连接,而槽钢1一侧侧壁延伸方向铆合连接有第二钢板6,槽钢1与第二钢板6连接处外壁设置有第一铆接件10而内壁设置有第二铆接件11,槽钢1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槽钢1侧壁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一铆钉12,第二钢板6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第二钢板6两侧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二铆钉13,第一铆钉12和第二铆钉13穿过第一铆接件10和第二铆接件11将槽钢1和第二钢板6牢牢固定,第二钢板6内侧依次设置有第二钢管4和第一钢管2,第二钢板6内侧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第三钢管7上的定位槽9连接,第二钢板6内侧的第一钢管2上的定位块8与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槽9连接,另外第二钢板6一端与槽钢1连接而另一端与z型钢5连接,在第二钢板6与z型钢5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孔15,z型钢5上与第一螺孔15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穿z型钢5两侧的第二螺孔16,槽钢1另一端侧壁连接在第一钢板3的一端且侧壁上设置有贯穿两侧的第二螺孔16,第一钢板3上与第二螺孔16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螺孔15,第一螺孔15与第二螺孔16内均设置有螺钉14,螺钉14穿过第二螺孔16旋入第一螺孔15将第二钢板6与z型钢5螺栓接连,也将槽钢1与第一钢板3螺栓连接,第一钢板3另一端与z型钢5另一端铆合连接,第一钢板3与z型钢5连接处外壁设置有第一铆接件10而内壁设置有第二铆接件11,第一钢板3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第一钢板3两侧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一铆钉12,z型钢5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z型钢5两侧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二铆钉13,第一铆钉12和第二铆钉13穿过第一铆接件10和第二铆接件11将z型钢5和第一钢板3牢牢固定。
槽钢1呈u型且两端侧壁长度与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和第三钢管7的外径均相等,是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和第三钢管7可以稳定安装在槽钢1两侧壁内,z型钢5呈z字型且两端侧壁长度相等并与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外切,第一钢板3与第二钢板6长度相等且均设置有第一螺孔15,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与第三钢管7整体排列呈l型,即剪力墙结构形状,槽钢1、第一钢板3、z型钢5和第二钢板6形成的闭合空间内浇注混凝土。
工作原理:首先在槽钢1两侧壁内从前到后依次安装一个第一钢管2、两个第二钢管4和一个第三钢管7,并使第一钢管2上的定位块8与相邻第二钢管4的定位槽9相连接,此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另一个相邻第二钢管4的定位槽9相连接,使最后一个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第三钢管7上的定位槽9相连接,然后再槽钢1后端侧壁延伸方向通过第一铆接件10、第二铆接件11、第一铆钉12和第二铆钉13铆合连接第二钢板6,并再第二钢板6内侧即第三钢管7另一个定位槽9方向依次安装一个第二钢管4和一个第一钢管2,并使该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第三钢管7的定位槽9相连接,使该第一钢管2上的定位块8与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槽9相连接,然后在第二钢板6另一端通过螺钉14螺栓连接有z型钢5,z型钢5外切第一钢管2和第二钢管4,且z型钢5另一端也是通过铆合连接在第一钢板3的一端,而第一钢板3的另一端通过螺钉14螺栓连接在槽钢1的前端侧壁上,这样槽钢1、第一钢板3、z型钢5和第二钢板6之间就呈闭合状且内部均安装有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和第三钢管7,向内浇注混凝土,就形成混凝土与钢结构混合的剪力墙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包括槽钢(1),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钢(1)内依次设置有一个第一钢管(2)、两个第二钢管(4)和一个第三钢管(7),所述第一钢管(2)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所述第二钢管(4)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且与定位块(8)相对的另一侧外壁设置有定位槽(9),所述第三钢管(7)外壁上相互呈直角的两个位置均设置有定位槽(9),所述槽钢(1)内的第一钢管(2)上的定位块(8)与前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槽(9)连接,所述槽钢(1)内前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后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槽(9)之间连接,所述槽钢(1)内后端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末端的第三钢管(7)上的定位槽(9)连接,所述槽钢(1)一侧侧壁延伸方向铆合连接有第二钢板(6),所述槽钢(1)与第二钢板(6)连接处外壁设置有第一铆接件(10)而内壁设置有第二铆接件(11),所述槽钢(1)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槽钢(1)侧壁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一铆钉(12),所述第二钢板(6)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第二钢板(6)两侧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二铆钉(13),所述第二钢板(6)内侧依次设置有第二钢管(4)和第一钢管(2),所述第二钢板(6)内侧的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块(8)与第三钢管(7)上的定位槽(9)连接,所述第二钢板(6)内侧的第一钢管(2)上的定位块(8)与第二钢管(4)上的定位槽(9)连接,所述第二钢板(6)一端与槽钢(1)连接而另一端与z型钢(5)连接,所述第二钢板(6)与z型钢(5)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孔(15),所述z型钢(5)上与第一螺孔(15)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穿z型钢(5)两侧的第二螺孔(16),所述槽钢(1)另一端侧壁连接在第一钢板(3)的一端且侧壁上设置有贯穿两侧的第二螺孔(16),所述第一钢板(3)上与第二螺孔(16)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螺孔(15),所述第一螺孔(15)与第二螺孔(16)内均设置有螺钉(14),所述第一钢板(3)另一端与z型钢(5)另一端铆合连接,所述第一钢板(3)与z型钢(5)连接处外壁设置有第一铆接件(10)而内壁设置有第二铆接件(11),所述第一钢板(3)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第一钢板(3)两侧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一铆钉(12),所述z型钢(5)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铆接件(10)、z型钢(5)两侧和第二铆接件(11)的第二铆钉(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钢(1)呈u型且两端侧壁长度与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和第三钢管(7)的外径均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型钢(5)呈z字型且两端侧壁长度相等并与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外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3)与第二钢板(6)长度相等且均设置有第一螺孔(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4)与第三钢管(7)整体排列呈l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钢组成的钢管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钢(1)、第一钢板(3)、z型钢(5)和第二钢板(6)形成的闭合空间内浇注混凝土。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