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8


本实用新型涉及返排液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飞速,油气田压裂作业量也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增加,返排液的数量也日趋增多,油田返排液对环境和生物有一定的危害,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相应的各类环保法律、法规及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健全,气井返排液解决的装置也应运而生。

现有的气井返排液处理装置对返排液的处理率低,且返排液中的有机废气需要燃烧才能消除,现有的燃烧罐大部分是由钢材制成,耐火性能差,高温燃烧会使罐体整体淬火变形严重,同时,现有的返排液燃烧罐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返排液处理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能够解决现有的气井返排液处理装置对返排液的处理率低,且返排液中的有机废气需要燃烧才能消除,现有的燃烧罐大部分是由钢材制成,耐火性能差,高温燃烧会使罐体整体淬火变形严重,同时,现有的返排液燃烧罐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包括:底座、安装架、沉淀机构、排液机构、燃烧机构和气体检测仪,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所述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腔侧壁设置所述沉淀机构,所述沉淀机构包括沉淀腔、连接架、电机、转轴和搅拌杆,所述沉淀腔固接于所述安装架内侧壁底部,所述沉淀腔外侧壁顶部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架,所述电机设于所述连接架内腔侧壁,所述电机输出端键连接所述转轴,所述转轴外侧壁设置多个所述搅拌杆,所述安装架内侧壁设置所述排液机构,所述排液机构由水泵和集水箱组成,所述水泵安装于所述沉淀腔外侧壁,所述集水箱滑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架内侧壁底部,且所述水泵通过连管分别与所述沉淀腔和所述集水箱连通,所述燃烧机构设于所述底座外侧壁顶部,所述燃烧机构包括气泵、燃烧室和冷却管,所述气泵安装于所述安装架内腔侧壁,所述气泵进气端与所述沉淀腔连通,所述气泵出气端通过螺纹管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燃烧室设于所述底座顶部,所述冷却管套设于所述燃烧室内侧壁,所述气体检测仪设于所述沉淀腔外侧壁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燃烧室内腔侧壁设有高温耐火涂层,所述高温耐火涂层由硅酸铝纤维压合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冷却管为环形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包括冷却水入口与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入口与所述冷却水出口分别与外部冷却机的出水口与入水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安装架外侧壁开设有进液口和中和剂入口,所述进液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沉淀腔连通,所述中和剂入口通过连管与所述沉淀腔连通,且所述进液口和所述中和剂入口位于同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沉淀腔底部设置有集污箱,所述集污箱滑动连接于所述沉淀腔内侧壁底部,所述集污箱顶部与所述沉淀腔连接处设有抽拉隔离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沉淀腔内侧壁卡接有过滤网板,多个所述搅拌杆沿所述转轴外侧壁均匀等距设置,多个所述搅拌杆沿所述转轴外侧壁从上至下呈线性排列,且多个述搅拌杆设于所述过滤网板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底座外侧壁底部螺纹连接有多个滚轮,且多个所述滚轮沿所述底座外侧壁底部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电机带动由转轴和搅拌杆组成的搅拌件转动,从而对返排液中的泥沙进行充分的搅拌,防止污泥因结块造成的堵塞情况,加快泥沙的沉淀,在搅拌的同时,通过中和剂入口加入中和剂,可以对返排液中的有毒有害液体进行反应中和,且过滤网板的设置,可以随水位的不断升高,将返排液中的泥沙过滤使泥沙沉淀,当返排液反应中和结束后,通过水泵将处理后的返排液抽至集水箱,同时,当气体检测仪检测到沉淀腔内含有高危有机气体时,通过气泵将高危有机气体通入燃烧室内进行焚烧处理,冷却管的设置,可以加快燃烧室的内部降温速率,方便下一次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详细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通过电机带动由转轴和搅拌杆组成的搅拌件转动,从而对返排液中的泥沙进行充分的搅拌,防止污泥因结块造成的堵塞情况,加快泥沙的沉淀,在搅拌的同时,通过中和剂入口加入中和剂,可以对返排液中的有毒有害液体进行反应中和,请参阅图1,包括,底座100、安装架200、沉淀机构300、排液机构400、燃烧机构500和气体检测仪600。

请继续参阅图1,底座100具有滚轮110,具体的,底座100为金属合金材料制成的支撑座100,底座100用于连接安装架200和燃烧室520,底座100外侧壁底部通过紧固螺钉螺纹连接有四个滚轮110,且四个滚轮110一一对称设于底座100外侧壁底部,四个滚轮110均为自锁脚轮,滚轮110方便移动设备;

请继续参阅图1,安装架200具有进液口210和中和剂入口220,安装架200设于底座100顶部,具体的,安装架200通过紧固螺钉螺纹连接于底座100外侧壁顶部,安装架200用于设置沉淀机构300和排液机构600,安装架200右侧壁开设有进液口210,进液口210通过连接管(图中未标识)与沉淀腔310连通,进液口210作为返排液处理的进入通道口,安装架200右侧壁位于进液口210上方开设有中和剂入口220,中和剂入口220通过连管(图中未标识)与沉淀腔310连通,中和剂入口220作为中和剂的输入通道入口220,方便加入中和剂加快返排液中和沉淀;

请继续参阅图1,沉淀机构300具有沉淀腔310、连接架320、电机330、转轴340、搅拌杆350和集污箱360,沉淀机构300设于安装架200内,具体的,沉淀腔310焊接于安装架200内侧壁底部,沉淀腔310作为返排液沉淀的处理腔,对返排液进行中和沉淀处理,沉淀腔310内侧壁中央位置卡接有过滤网板311,过滤网板311用于随水位的不断升高,将返排液中的泥沙过滤使其沉淀,沉淀腔310外侧壁顶部中央位置通过紧固螺钉螺纹连接有连接架320,连接架320用于安装电机330,电机的安装板上均匀开设有四个第一安装孔(图中未标识),连接架320的内侧壁顶部对应四个第一安装孔位置开设有四个与第一安装孔同内径的第二安装孔(图中未标识),通过四个第一安装孔、四个第二安装孔和紧固螺栓将电机330固定于连接架320内腔侧壁,电机330为fhk-12立式变频电机,电机330用于为由转动轴340和搅拌杆350组成的搅拌件提供搅拌动力,电机330输出端通过联轴器键连接有转轴340,转轴340用于连接搅拌杆350并带动搅拌杆350转动,转轴340贯穿沉淀腔310外侧壁,转轴340的端部延伸至沉淀腔310内侧壁底部,转轴340的外侧壁套接有八个搅拌杆350,八个搅拌杆350沿转轴340外侧壁均匀等距设置,八个搅拌杆350沿转轴340外侧壁从上至下呈线性排列,且八个述搅拌杆350位于过滤网板311下方,搅拌杆350用于对返排液中的泥沙进行充分的搅拌,防止泥沙因结块造成的堵塞情况,加快返排液的沉淀;

请继续参阅图1,排液机构400具有水泵410和集水箱420,排液机构400设于安装架200内腔侧壁,具体的,水泵410螺纹连接于沉淀腔310左侧壁,水泵410为gdlp卧式多级化工泵,水泵410通过叶轮的高速旋转产生输送力,将处理后的返排液通过连接管输送至集水箱420内,集水箱420滑动连接于安装架200内侧壁底部,集水箱420用于盛装处理后的返排液;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燃烧机构500具有气泵510、燃烧室520和冷却管530,燃烧机构500设于底座100上,具体的,气泵510的连接板上均匀开设有四个第三安装孔(图中未标识),沉淀腔310的左侧壁对应四个第三安装孔位置开设有四个与第三安装孔同内径的第四安装孔,通过四个第三安装孔、四个第四安装孔和紧固螺栓将气泵510固定于沉淀腔310左侧壁,气泵510进气端与沉淀腔310连通,气泵510出气端通过螺纹管与燃烧室520连通,气泵510用于通过螺纹管(图中未标识)将返排液中的刺激性气体输送至燃烧室520内,燃烧室520焊接于底座100外侧壁右侧顶部,燃烧室520作为返排液中高危有机气体的焚烧室对有机气体进行焚烧处理,燃烧室520的内侧壁通过紧固螺钉螺纹连接有高温耐火涂层540,高温耐火涂层540由硅酸铝纤维压合而成,高温耐火涂层540用于防止高温燃烧使燃烧室520整体淬火变形严重,冷却管530套设于燃烧室520内侧壁,冷却管530位于燃烧室520与高温耐火涂层540之间,冷却管530为曲形冷却管,冷却管530为环形金属冷却管,冷却管530用于与外部冷却水循环机配合形成冷却组,冷却液入口531和冷却液出口532分别与外部冷却水循环机的出水口和入水口连通;

请继续参阅图1,气体检测仪600设于沉淀腔310外侧壁,具体的,气体检测仪600通过紧固螺钉螺纹连接于沉淀腔310外侧壁顶部右侧,气体检测仪600用于检测沉淀腔310内的气体成分,方便进行下一步焚烧操作。

工作原理: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领域操作人员通过进液口210将返排液输送至沉淀腔310内,电机330带动由转轴340和搅拌杆350组成的搅拌件转动,从而对返排液中的泥沙进行充分的搅拌,防止污泥因结块造成的堵塞情况,加快泥沙的沉淀,在搅拌的同时,通过中和剂入口220加入中和剂,可以对返排液中的有毒有害液体进行反应中和,且过滤网板320的设置,可以随水位的不断升高,将返排液中的泥沙过滤使泥沙沉淀,当返排液反应中和结束后,通过水泵410将处理后的返排液抽至集水箱420,同时,当气体检测仪600检测到沉淀腔310内含有高危有机气体时,通过气泵510将高危有机气体通入燃烧室520内进行焚烧处理,冷却管530的设置,可以加快燃烧室520的内部降温速率,方便下一次使用。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安装架(200)、沉淀机构(300)、排液机构(400)、燃烧机构(500)和气体检测仪(600),所述底座(100)顶部设置所述安装架(200),所述安装架(200)内腔侧壁设置所述沉淀机构(300),所述沉淀机构(300)包括沉淀腔(310)、连接架(320)、电机(330)、转轴(340)和搅拌杆(350),所述沉淀腔(310)固接于所述安装架(200)内侧壁底部,所述沉淀腔(310)外侧壁顶部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架(320),所述电机(330)设于所述连接架(320)内腔侧壁,所述电机(330)输出端键连接所述转轴(340),所述转轴(340)外侧壁设置多个所述搅拌杆(350),所述安装架(200)内侧壁设置所述排液机构(400),所述排液机构(400)由水泵(410)和集水箱(420)组成,所述水泵(410)安装于所述沉淀腔(310)外侧壁,所述集水箱(420)滑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架(200)内侧壁底部,且所述水泵(410)通过连管分别与所述沉淀腔(310)和所述集水箱(420)连通,所述燃烧机构(500)设于所述底座(100)外侧壁顶部,所述燃烧机构(500)包括气泵(510)、燃烧室(520)和冷却管(530),所述气泵(510)安装于所述安装架(200)内腔侧壁,所述气泵(510)进气端与所述沉淀腔(310)连通,所述气泵(510)出气端通过螺纹管与所述燃烧室(520)连通,所述燃烧室(520)设于所述底座(100)顶部,所述冷却管(530)套设于所述燃烧室(520)内侧壁,所述气体检测仪(600)设于所述沉淀腔(310)外侧壁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520)内腔侧壁设有高温耐火涂层(540),所述高温耐火涂层(540)由硅酸铝纤维压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530)为环形冷却管,所述冷却管(530)包括冷却水入口(531)与冷却水出口(532),所述冷却水入口(531)与所述冷却水出口(532)分别与外部冷却机的出水口与入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200)外侧壁开设有进液口(210)和中和剂入口(220),所述进液口(210)通过连接管与所述沉淀腔(310)连通,所述中和剂入口(220)通过连管与所述沉淀腔(310)连通,且所述进液口(210)和所述中和剂入口(220)位于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腔(310)底部设置有集污箱(360),所述集污箱(360)滑动连接于所述沉淀腔(310)内侧壁底部,所述集污箱(360)顶部与所述沉淀腔(310)连接处设有抽拉隔离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腔(310)内侧壁卡接有过滤网板(311),多个所述搅拌杆(350)沿所述转轴(340)外侧壁均匀等距设置,多个所述搅拌杆(350)沿所述转轴(340)外侧壁从上至下呈线性排列,且多个述搅拌杆(350)设于所述过滤网板(311)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0)外侧壁底部螺纹连接有多个滚轮(110),且多个所述滚轮(110)沿所述底座(100)外侧壁底部对称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返排液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气井返排液循环降温燃烧罐,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所述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腔侧壁设置所述沉淀机构,所述燃烧机构设于所述底座外侧壁顶部,通过电机带动由转轴和搅拌杆组成的搅拌件转动,从而对返排液中的泥沙进行充分的搅拌,防止污泥因结块造成的堵塞情况,加快泥沙的沉淀,在搅拌的同时,通过中和剂入口加入中和剂,可以对返排液中的有毒有害液体进行反应中和,且过滤网板的设置,可以随水位的不断升高,将返排液中的泥沙过滤使泥沙沉淀,当返排液反应中和结束后,通过水泵将处理后的返排液抽至集水箱。

技术研发人员:范旭东;李赫;蔡萌;史冰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盘锦华晨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97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