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生产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口罩,有的耳带(头挂)较长,不同的人使用的时候,需要对耳带进行调整,一般是采用在耳带上穿上圆束管,拉动穿过圆束管的耳带部分,使圆束管相对移动,从而调节口罩本体到圆束管的距离,使耳带能够稳定地套在使用者的头部。为了将耳带穿过圆束管,人们一般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的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
因此,基于上述现有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的缺陷,需要对现有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该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口罩生产装置所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有座体,座体的前端配有圆束管固定座,座体上安装有拉耳带气缸,拉耳带气缸驱动有钩针,座体上纵向安装有退耳带钩,退耳带钩由退耳带气缸驱动升降移动,退耳带钩位于钩针的移动轨道上。
所述的座体前端安装有竖直板,圆束管固定座位于竖直板的外侧,竖直板上开设有通孔。
所述的圆束管固定座具有送料槽,圆束管固定座垂直送料槽开设有穿针孔。
所述的送料槽的上方具有向槽中心延伸的整形块。
所述的整形块位于穿针孔的外侧。
所述的圆束管固定座的一端封闭形成阻挡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钩针穿过退耳带钩、圆束管固定座、圆束管,并且继续向前钩住耳带,钩针钩住耳带复位,退耳带钩上移,带动耳带从钩针的钩部脱离,即完成了耳带穿扣的动作,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圆束管固定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拉耳带气缸1、圆束管固定座2、钩针3、竖直板4、退耳带钩5、退耳带气缸6、滑块7、滑轨8、送料槽10、穿针孔11、阻挡部12、整形块13。
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座体,座体的前端配有圆束管固定座2,圆束管固定座2用于使圆束管固定,用于穿耳带,座体上安装有拉耳带气缸1,拉耳带气缸1驱动有钩针3,座体上纵向安装有退耳带钩5,退耳带钩5由退耳带气缸6驱动升降移动,退耳带钩5位于钩针3的移动轨道上,钩针3穿过退耳带钩5、圆束管固定座2、圆束管9,并且继续向前钩住耳带,然后钩针3复位,钩针3钩住耳带穿过圆束管9、圆束管固定座2、退耳带钩5,退耳带钩5上移,带动耳带从钩针3的钩部脱离,即完成了耳带穿扣的动作,再由外部耳带夹将耳带拉出。
本实用新型的退耳带钩5可以是圆环,也可以使耳带从钩针3中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座体上安装有滑轨8,滑轨8上滑设有滑块7,拉耳带气缸1拉动滑块7,钩针3的后端固定在滑块7上。
本实用新型的圆束管固定座2具有送料槽10,圆束管固定座2垂直送料槽10开设有穿针孔11,送料槽10的上方具有向槽中心延伸的整形块13,整形块13位于穿针孔11的外侧,穿针孔11上方不设置整形块13,供穿好耳带的圆束管出料,圆束管固定座2的一端封闭形成阻挡部12。
本实用新型的座体前端安装有竖直板4,圆束管固定座2位于竖直板4的外侧,竖直板4上开设有通孔供钩针3穿过。竖直板4的通孔与圆束管固定座2的穿针孔11对应,都位于钩针3的移动轨道上。
口罩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之前,耳带已焊接于口罩上,用于将圆束管9穿设于耳带上,当耳带与钩针3脱钩后,再由外部耳带夹将耳带拉出,使耳带连同圆束管9一起从圆束管固定座2上移开。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快速实现耳带穿扣,生产效率高。
当然,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1.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座体,座体的前端配有圆束管固定座,座体上安装有拉耳带气缸,拉耳带气缸驱动有钩针,座体上纵向安装有退耳带钩,退耳带钩由退耳带气缸驱动升降移动,退耳带钩位于钩针的移动轨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体前端安装有竖直板,圆束管固定座位于竖直板的外侧,竖直板上开设有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束管固定座具有送料槽,圆束管固定座垂直送料槽开设有穿针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料槽的上方具有向槽中心延伸的整形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形块位于穿针孔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型口罩耳带调节环自动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束管固定座的一端封闭形成阻挡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