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仰拱浇筑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对隧道仰拱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将移动栈桥驶入隧道至待浇筑处,移动栈桥上的仰拱模板移动至栈桥两端并与隧道内壁围成浇筑渠,栈桥上的布料通道移动至与浇筑渠导通,然后载有混凝土的布料车驶上栈桥并将混凝土通过布料通道浇筑到浇筑渠内,从而完成仰拱浇筑,之后布料车驶下栈桥,布料通道与仰拱模板回收,栈桥向前移动一个工位后重复上述浇筑步骤。这样的浇筑过程中,布料车需反复上下栈桥,布料车的出料口必须与栈桥上的布料通道对准才能完成浇筑,这使得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浇筑速度快的优点。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左布料管组、右布料管组、连接管以及设置于左布料管组后端的混凝土泵车,其中,左布料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左弯管组、左滑座、左出料管组;左弯管组的一端与混凝土泵车连接,另一端水平穿过左滑座并与左滑座固连;所述左出料管组包括若干从左向右依次排列且长度依次递增的左出料管,所述若干左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水平设置于左滑座的前端,出料端水平向前延伸并向左侧折弯;右布料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右弯管组、右滑座、右出料管组;右弯管组的一端与连接管的出料端连接,另一端水平穿过右滑座并与右滑座固连,所述连接管的出料端延伸至左滑座前端;所述右出料管组包括若干从右向左依次排列且长度依次递增的右出料管,所述若干右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水平设置于右滑座的前端,出料端水平向前延伸并向右侧折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将其安装于移动栈桥上,浇筑时,左滑坐带动左弯管与左出料管组的出料管对接,混凝土泵车对左弯管供料,混凝土通过左弯管直接进入左出料管组的出料管以对栈桥左边进行浇筑,当需要对右侧进行浇筑时,左滑座带动左弯管与连接管对接,右滑坐带动右弯管与右出料管组的出料管对接,混凝土依次通过连接管、右弯管进入右出料管组的出料管以对栈桥右边进行浇筑。
优化的,混凝土布料系统还包括左固定座、右固定座,所述左固定座设置于左滑座与左出料管组之间,左固定座上从左向右依次设置若干与左弯管穿过左滑座一端的水平高度适配的通孔,所述左出料管的进料端与连接管的进料端依次嵌设于左固定座的通孔内;所述右固定座设置于右滑座与右出料管组之间,右固定座上从左向右依次设置若干与右弯管穿过右滑座一端的水平高度适配的通孔,所述若干右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嵌设于右固定座的通孔内。通过左固定座、右固定座对左出料管组的出料管、右出料管组的出料管进行固定,以方便管道的对接。
优化的,混凝土布料系统还包括左油缸、右油缸,所述左油缸的缸体水平固定于左出料管进料口后端,左油缸的活塞杆与左滑座位固连;所述右油缸的缸体水平固定于右出料管进料口后端,右油缸的活塞杆与左滑座位固连,通过左油缸、右油缸分别带动左滑座、右滑座水平移动,从而带动相应的弯管组与出料管对接。
优化的,混凝土布料系统还包括左清洗管、右清洗管、所述左清洗管的一端水平穿过左滑座并与左滑座固连,另一端与清洗机构连接;所述右清洗管的一端水平穿过右滑座并与右滑座固连,另一端与清洗机构连接;当需要对管组进行清洗时,左滑座分别带动清洗管与左进料管、右进料管对接,通过清洗机构将清洗液注入相应的进料管即可对管道进行清洗,管路的清洗通常采用水清洗,清洗机构采用水泵即可。
具体的,所述左弯管组、右弯管组分别由若干四分之一弯管依次通过管道旋转接头连接构成,这样得到的弯管组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当滑座带动弯管组移动时不会使弯管组因变形而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布料系统,通过滑座带动左弯管组与不同的左布料管对接以实现仰拱浇筑,浇筑时,混凝土泵车无需驶上移动栈桥,其结构简单合理,浇筑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布料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左布料管组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其中,1为左布料管组,11为左弯管组,12为左滑座,13为左出料管组,2为右布料管组,21为右弯管组,3为连接管,4为混凝土泵车,5为左固定座,6为左油缸,7为左清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包括左布料管组1、右布料管组2、连接管3以及设置于左布料管组1后端的混凝土泵车4,其中,左布料管组1包括依次设置的左弯管组11、左滑座12、左出料管组13;左弯管组11的一端与混凝土泵车4连接,另一端水平穿过左滑座12并与左滑座12固连;左出料管组13包括若干从左向右依次排列且长度依次递增的左出料管,若干左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水平设置于左滑座12的前端,出料端水平向前延伸并向左侧折弯;右布料管组2包括依次设置的右弯管组21、右滑座、右出料管组;右弯管组21的一端与连接管3的出料端连接,另一端水平穿过右滑座并与右滑座固连,连接管3的出料端延伸至左滑座12前端;右出料管组包括若干从右向左依次排列且长度依次递增的右出料管,若干右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水平设置于右滑座的前端,出料端水平向前延伸并向右侧折弯;左弯管组11、右弯管组21分别由若干四分之一弯管依次通过管道旋转接头连接构成;
如图3所示,还包括左固定座5、右固定座,左固定座5设置于左滑座12与左出料管组13之间,左固定座5上从左向右依次设置若干与左弯管穿过左滑座12一端的水平高度适配的通孔,左出料管的进料端与连接管3的进料端依次嵌设于左固定座5的通孔内;右固定座设置于右滑座与右出料管组之间,右固定座上从左向右依次设置若干与右弯管穿过右滑座一端的水平高度适配的通孔,若干右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嵌设于右固定座的通孔内;还包括左油缸6、右油缸,左油缸6的缸体水平固定于左出料管进料口后端,左油缸6的活塞杆与左滑座12位固连;右油缸的缸体水平固定于右出料管进料口后端,右油缸的活塞杆与左滑座12位固连;还包括左清洗管7、右清洗管、左清洗管7的一端水平穿过左滑座12并与左滑座12固连,另一端与水泵(附图中未给出)连接;右清洗管的一端水平穿过右滑座并与右滑座固连,另一端与清洗机构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将其安装于移动栈桥上,浇筑时,左油罐驱动左滑坐带动左弯管与左出料管组13的出料管对接,混凝土泵车4对左弯管供料,混凝土通过左弯管直接进入左出料管组13的出料管以对栈桥左边进行浇筑,当需要对右侧进行浇筑时,左滑座12带动左弯管与连接管3对接,右油缸驱动右滑坐带动右弯管与右出料管组的出料管对接,混凝土依次通过连接管3、右弯管进入右出料管组的出料管以对栈桥右边进行浇筑;当需要对管组进行清洗时,左滑座12分别带动清洗管与左进料管、右进料管对接,通过水泵将水注入相应的进料管即可对管道进行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1.一种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布料管组、右布料管组、连接管以及设置于左布料管组后端的混凝土泵车以及,其中,左布料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左弯管组、左滑座、左出料管组;左弯管组的一端与混凝土泵车连接,另一端水平穿过左滑座并与左滑座固连;所述左出料管组包括若干从左向右依次排列且长度依次递增的左出料管,所述若干左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水平设置于左滑座的前端,出料端水平向前延伸并向左侧折弯;右布料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右弯管组、右滑座、右出料管组;右弯管组的一端与连接管的出料端连接,另一端水平穿过右滑座并与右滑座固连,所述连接管的出料端延伸至左滑座前端;所述右出料管组包括若干从右向左依次排列且长度依次递增的右出料管,所述若干右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水平设置于右滑座的前端,出料端水平向前延伸并向右侧折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固定座、右固定座,所述左固定座设置于左滑座与左出料管组之间,左固定座上从左向右依次设置若干与左弯管穿过左滑座一端的水平高度适配的通孔,所述左出料管的进料端与连接管的进料端依次嵌设于左固定座的通孔内;所述右固定座设置于右滑座与右出料管组之间,右固定座上从左向右依次设置若干与右弯管穿过右滑座一端的水平高度适配的通孔,所述若干右出料管的进料端依次嵌设于右固定座的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油缸、右油缸,所述左油缸的缸体水平固定于左出料管进料口后端,左油缸的活塞杆与左滑座位固连;所述右油缸的缸体水平固定于右出料管进料口后端,右油缸的活塞杆与左滑座位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清洗管、右清洗管、所述左清洗管的一端水平穿过左滑座并与左滑座固连,另一端与清洗机构连接;所述右清洗管的一端水平穿过右滑座并与右滑座固连,另一端与清洗机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弯管组、右弯管组分别由若干四分之一弯管依次通过管道旋转接头连接构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