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拆腕带。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对那些需要被监护的人群进行很好的监护,比如监狱犯人、无自主行为能力的人、被限制行为的人等,常常需要为他们佩戴监护设备,并且该监护设备需要满足防拆功能。
其中,腕带属于目前较为常见的监护设备之一,而腕带的基本结构包括腕带体、贯穿腕带体的电气走线和设置在腕带体上的报警模块,电气走线与报警模块电气连接,并且当电气走线处于闭环时,报警模块不触发报警,当电气走线处于断路状态时,报警模块触发报警,由于电气走线贯穿腕带体,因此当腕带被强行断裂或者打开时,电气走线就会处于断路状态,报警模块就会触发报警,从而实现腕带的防拆功能。
目前在腕带中的电气走线形式,主要是在腕带材料中混入导电材质(例如碳,碳纳米),一般来说,混入的导电材质的均匀性很难保证,且混入了导电材质的腕带的抗撕拉能力较差,其相对未混入导电材质的腕带更容易被撕裂,而且在防拆腕带的使用人群是被监管人群的场景中,对腕带的抗撕拉性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防拆腕带的电气走线的抗撕拉能力差的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拆腕带,以解决防拆腕带的电气走线的抗撕拉能力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拆腕带,包括腕带体和贯穿所述腕带体的柔性线路板,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内部布置有电气走线的fpc电气层和设置在所述fpc电气层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抗撕拉层,且所述抗撕拉层为非导体材质。
优选地,所述抗撕拉层为芳纶编织层或铁氟龙编织层。
优选地,所述抗撕拉层通过双面胶与所述fpc电气层粘结。
优选地,所述抗撕拉层位于所述fpc电气层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腕带体包括位于所述腕带体的中间位置且用于安装电气元件的中间体和自所述中间体向所述腕带体的两端延展的第一延展部,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正对所述中间体布置的中间部位和正对所述第一延展部布置的第二延展部,且所述第二延展部的上表面具有所述抗撕拉层,所述中间部位的上表面不具有所述抗撕拉层。
优选地,所述电气走线上设置有电气连接位,所述电气连接位设置在所述中间部位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电气连接位为相互断开的两个探针。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展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延展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腕带通孔,所述第二延展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延展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线路板通孔,且所述腕带通孔与所述线路板通孔一一同轴对应。
优选地,所述腕带体的两端通过卡扣锁紧固定。
优选地,所述电气走线包括依次铺设在所述fpc电气层上的底层走线和顶层走线,所述顶层走线的首端与所述底层走线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当所述顶层走线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的尾端电气连接时,所述电气走线处于闭环状态;当所述顶层走线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的尾端电气断开,又或者所述顶层走线和/或所述底层走线处于断路时,所述电气走线处于断路状态。
优选地,所述腕带体的两端通过卡扣锁紧固定,且当所述卡扣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顶层走线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的尾端电气连接;当所述卡扣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顶层走线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的尾端电气断开。
优选地,所述顶层走线和所述底层走线分别呈正反走向穿设于所述线路板通孔之间的间隙;且所述顶层走线和所述底层走线互为相反方向的依次交替穿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线路板通孔之间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线路板通孔为矩形倒圆角的通孔和/或圆弧形的通孔,所述顶层走线和所述底层走线对应所述通孔的上下边缘的位置均为锯齿形走线。
优选地,所述线路板通孔为矩形倒圆角的通孔、圆弧形的通孔、腰形的通孔中的一种或多种,当所述线路板通孔为圆弧形的通孔时,所述顶层走线和所述底层走线对应所述线路板通孔的上下边缘的位置均为圆弧形走线;当所述线路板通孔为腰形的通孔时,所述顶层走线和所述底层走线对应所述线路板通孔的周向边缘的位置均为蛇形走线。
优选地,所述电气走线包括顶层铜带和底层铜带,且所述顶层铜带和所述底层铜带对应所述通孔的上下边的位置依次交替设置有断路开口;所述顶层铜带的首端与所述底层铜带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当所述顶层铜带的尾端与所述底层铜带的尾端电气连接时,所述电气走线处于闭环状态;当所述顶层铜带的尾端与所述底层铜带的尾端电气断开,又或者是所述顶层铜带和/或所述底层铜带处于断路时,所述电气走线处于断路状态。
相比于背景技术介绍内容,上述防拆腕带,包括腕带体和贯穿所述腕带体的柔性线路板,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内部布置有电气走线的fpc电气层和设置在所述fpc电气层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抗撕拉层,且所述抗撕拉层为非导体材质。该防拆腕带通过在fpc电气层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抗撕拉层,由于抗撕拉层本身的抗撕拉性能较好,使得fpc电气层结构得到强化,fpc电气层的抗撕拉性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即使得fpc电气层内部的电气走线的抗撕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且抗撕拉层为非导体材料因此不会影响fpc电气层上的电气走线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拆腕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线路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线路板的某视角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fpc电气层上的电气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走线的顶层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走线的底层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层走线与底层走线叠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锯齿形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圆弧形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蛇形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走线的顶层铜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走线的底层铜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层铜带与顶层铜带叠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1-图13中,
腕带体1、中间体11、第一延展部12、柔性线路板2、电气走线20、底层走线201、顶层走线202、电气连接位203、焊盘204、金属弹片205、顶层铜带20a、底层铜带20b、fpc电气层21、抗撕拉层22、中间部位23、第二延展部24、线路板通孔240、卡扣3、电气元件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防拆腕带,以解决防拆腕带的电气走线的抗撕拉能力差的问题。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拆腕带,包括腕带体1和贯穿腕带体1的柔性线路板2,柔性线路板2包括内部布置有电气走线20的fpc电气层21和设置在fpc电气层2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抗撕拉层22,且抗撕拉层22为非导体材质。
该防拆腕带通过在fpc电气层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抗撕拉层,由于抗撕拉层本身的抗撕拉性能较好,使得fpc电气层结构得到强化,fpc电气层的抗撕拉性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即使得fpc电气层内部的电气走线的抗撕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且抗撕拉层为非导体材料,因此不会影响fpc电气层上的电气走线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都应该能够理解的是,抗撕拉层是指由抗撕拉性能较好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层结构。一般来说,柔性线路板除了需要满足所需设计强度的抗撕拉性能之外,为了保证防拆腕带的正常弯折的柔韧性,避免腕带柔韧性差影响佩戴的舒适性,要求抗撕拉层还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并且满足抗撕拉性的前提下,厚度也不宜过厚。因此,上述抗撕拉层22主要以编织层的结构形式存在,因为编织层的结构相比于其他结构形式的抗撕拉性能更好,并且优选采用芳纶编织层或铁氟龙编织层,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编织层的材质的优选举例,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他非导体材质制作而成的编织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上述抗撕拉层22主要通过双面胶与fpc电气层粘结固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采用双面胶粘结固定的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他固定方式,比如涂胶液的方式、熔接的方式等。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述抗撕拉层22优选设计在位于fpc电气层的上表面,也即防拆腕带佩戴后远离手腕的外层布置抗撕拉层,一方面提高抗拉能力,另一方面在外侧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腕带体1上位于腕带体1的中间位置的部分为中间体11,该中间体11用于安装电气元件4,该电气元件4具体可以是报警模块等;腕带体1上自中间体11向腕带体1的两端延展的部分为第一延展部12。柔性线路板2包括正对中间体11布置的中间部位23和正对第一延展部12布置的第二延展部24,且第二延展部24的上表面具有抗撕拉层22,中间部位23的上表面不具有抗撕拉层22。这是因为对于腕带体而言,承受抗拉的部位主要位于第一延展部,当柔性线路板安装入腕带体后,其承受抗拉的位置也主要是第二延展部,因此仅仅第二延展部上具有抗撕拉层即可。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柔性线路板整体的上表面均具有抗撕拉层。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布置。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为了方便柔性线路板结构与相应的设备连接,一般来说,电气走线20上设置有电气连接位203,电气连接位203设置在中间部位23的一端。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电气连接位的位置的优选设置位置的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布置在其他位置。具体在工作中,电气走线20通过电气连接位203与电气元件4(比如报警模块)电气连接(即报警模块通过电气连接位203串联在电气走线20的回路中)。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气走线20处于断路状态时,报警模块触发报警;当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时,报警模块不触发报警。并且一般来说,报警模块内配备有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对应的报警电路,报警方式可以是,报警电路上设置有对应的发送信号的发射器,当终端检测到信号没有出现间断,则终端不会启动报警,当终端检测到信号出现间断或者消失,则终端启动报警程序。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电气连接位203为相互断开的两个探针。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采用探针作为电气连接位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他电气连接位的结构形式。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为了提升防拆腕带整体的可延展性,在第一延展部12上设置有沿第一延展部12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腕带通孔,第二延展部24上设置有沿第二延展部24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线路板通孔240,且腕带通孔与线路板通孔240一一同轴对应。通过在腕带体的第一延展部上设置腕带通孔和在柔性线路板的第二延展部上设置线路板通孔,使得防拆腕带被拉伸时,腕带体和柔性线路板均具有良好的变形空间,继而能够增强防拆腕带的可延展性。此外,通过在腕带体上设置腕带通孔,使得对应腕带通孔的上下边缘位置的强度会变薄弱,从而当腕带遭到破坏时,腕带通孔的上下边缘会优选遭到破坏,从而使得腕带遭受破坏时,防拆腕带上对应的报警模块触发报警更加容易。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为了更加方便穿戴,上述腕带体1的两端通过卡扣3锁紧固定。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卡扣锁紧的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固定方式,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他固定方式,比如锁芯与锁舌的连接方式等。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中,配合上述线路板通孔240的布置,上述电气走线20的具体结构可以包括依次铺设在fpc电气层上的底层走线201和顶层走线202,顶层走线202的首端与底层走线201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当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连接时,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当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断开,又或者顶层走线202和/或底层走线201处于断路状态时,电气走线20处于断路状态。通过采用上述底层走线的一端与顶层走线一端电气常连,底层走线的另一端与顶层走线的另一端为动作式连接的结构形式,更加方便柔性线路板结构应用至设备时的电路控制。具体在工作中,电气走线20通过电气连接位203与报警模块电气连接(即报警模块通过电气连接位203串联在电气走线20的回路中),由于顶层走线202的首端与底层走线201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则仅需将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连接则可使得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都应该能够理解的是,上述底层走线和顶层走线均是指采用导线进行布置的电气走线,导线优选采用铜导线,铜导线的材质一般可以为延压铜或电解铜;其中延压铜耐弯折度好,但导电性弱于电解铜;电解铜,耐弯折度相对弱,但导电性强。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腕带体1的两端通过卡扣3锁紧固定,且当卡扣3处于锁紧状态时,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连接;当卡扣3处于打开状态时,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断开。具体地,可以为电气走线20通过电气连接位203与报警模块电气连接即报警模块通过电气连接位203串联在电气走线20的回路中,由于顶层走线202的首端与底层走线201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则仅需将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连接则可使得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因此,将卡扣3设置在对应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以及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的位置,如图1和图3所示;腕带体1的两端可通过卡扣3锁紧固定,当卡扣3处于锁紧状态时,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连接,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当卡扣3处于打开状态时,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断开,电气走线20处于断路状态。
更具体地,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处设置有焊盘204和金属弹片205,顶层走线202的尾端、底层走线201的尾端分别与焊盘连接,如图7所示;当金属弹片未受力时,其不与焊盘接触,从而使得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不导通,当金属弹片受力时,其与焊盘接触,从而使得顶层走线202的尾端、底层走线201的尾端通过焊盘和金属弹片实现电气导通。当卡扣3处于锁紧状态时,对金属弹片施加有压力,使得金属弹片与焊盘接触,从而使得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底层走线201的尾端通过焊盘导通。这样,卡扣3的设计,在腕带锁紧时使得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从而使得被监控人员锁紧佩戴好穿戴设备时,自动开启防拆报警功能,同时,卡扣3的设计,在腕带打开时使得电气走线20处于断开状态,从而使得被监控人员脱卸下穿戴设备时,进行防拆报警。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拆腕带具有无论是在腕带体被损坏导致其中的电路走线20断开时,还是在被监控人员脱卸穿戴设备时,均可进行报警,使用方便,监管效果好。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上述顶层走线202和底层走线201分别呈正反走向穿设于线路板通孔240之间的间隙;通过上述正反走向的走线形式能够使得fpc电气层内布置的电气走线也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同时也能够使得电气走线的导线经过柔性线路板及腕带体的结构强度薄弱的位置,这样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得防拆腕带遭受破坏时,结构强度薄弱的位置一般会优先被破坏,而一旦fpc电气层对应结构强度薄弱的位置遭到破坏时,电气走线就会断开。因此优选布置方式为顶层走线202和底层走线201互为相反方向的依次交替穿过相邻的两个线路板通孔240之间的间隙。正是由于线路板通孔的上下边缘位置为结构强度薄弱的位置,通过上述依次交替穿设相邻的两个线路板通孔间隙的方式,使得电气走线能够经过了每个线路板通孔的上下边缘位置,也即经过了所有结构强度薄弱的位置,当上述防拆腕带遭受破坏时,fpc电气层对应结构强度薄弱的位置优选遭到破坏,电气走线就会断开。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采用互为相反方向的依次交替穿过相邻的两个线路板通孔间隙的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顶层走线202和底层走线201互为相反方向穿过通孔的间隙的优选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是顶层走线202和底层走线201互为相反方向穿过间隔两个线路板通孔或两个以上线路板通孔的间隙。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布置。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线路板通孔240为矩形倒圆角的通孔和/或圆弧形的通孔,顶层走线202和底层走线201对应通孔的上下边缘的位置均为锯齿形走线。通过将线路板通孔的上下边缘位置处的电气走线均设计成锯齿形走线,进一步增强了该位置处的延展性,从而使得fpc电气层在拉伸变形过程中,使得电气走线更不容易被拉断,也即增强了柔性线路板结构的抗拉伸性能。一般来说,线路板通孔大部分设计成圆形,小部分设计成矩形倒圆角的通孔,这样加工更加方便。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线路板通孔240还可以为矩形倒圆角的通孔、圆弧形的通孔、腰形的通孔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且当线路板通孔为圆弧形的通孔时,顶层走线202和底层走线201对应线路板通孔240的上下边缘的位置均为圆弧形走线;当线路板通孔240为腰形的通孔时,顶层走线202和底层走线201对应线路板通孔的周向边缘的位置均为蛇形走线。并且经过多次测试发现,采用矩形倒圆角的通孔配合锯齿形走线的形式既能较好的满足柔性线路板结构的抗拉性能,还能有效的降低fpc电气层的电气走线布置难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上述电气走线除了可以采用导线进行走线之外,还可以是采用铜带布置的电气走线结构,此时电气走线20的具体结构可以包括顶层铜带20a和底层铜带20b,且顶层铜带20a和底层铜带20b对应通孔的上下边的位置依次交替设置有断路开口;顶层铜带20a的首端与底层铜带20b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当顶层铜带20a的尾端与底层铜带20b的尾端电气连接时,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当顶层铜带20a的尾端与底层铜带20b的尾端电气断开,又或者是顶层铜带20a和/或底层铜带20b处于断路时,电气走线20处于断路状态。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拆腕带进行了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防拆腕带,包括腕带体(1)和贯穿所述腕带体(1)的柔性线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2)包括内部布置有电气走线(20)的fpc电气层(21)和设置在所述fpc电气层(2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抗撕拉层(22),且所述抗撕拉层(22)为非导体材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撕拉层(22)为芳纶编织层或铁氟龙编织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撕拉层(22)通过双面胶与所述fpc电气层粘结。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撕拉层(22)位于所述fpc电气层的上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腕带体(1)包括位于所述腕带体(1)的中间位置且用于安装电气元件(4)的中间体(11)和自所述中间体(11)向所述腕带体(1)的两端延展的第一延展部(12),所述柔性线路板(2)包括正对所述中间体(11)布置的中间部位(23)和正对所述第一延展部(12)布置的第二延展部(24),且所述第二延展部(24)的上表面具有所述抗撕拉层(22),所述中间部位(23)的上表面不具有所述抗撕拉层(2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走线(20)上设置有电气连接位(203),所述电气连接位(203)设置在所述中间部位(23)的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连接位(203)为相互断开的两个探针。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展部(12)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延展部(12)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腕带通孔,所述第二延展部(24)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延展部(24)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线路板通孔(240),且所述腕带通孔与所述线路板通孔(240)一一同轴对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腕带体(1)的两端通过卡扣(3)锁紧固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走线(20)包括依次铺设在所述fpc电气层上的底层走线(201)和顶层走线(202),所述顶层走线(202)的首端与所述底层走线(201)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当所述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连接时,所述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当所述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断开,又或者所述顶层走线(202)和/或所述底层走线(201)处于断路时,所述电气走线(20)处于断路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腕带体(1)的两端通过卡扣(3)锁紧固定,且当所述卡扣(3)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连接;当所述卡扣(3)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顶层走线(202)的尾端与所述底层走线(201)的尾端电气断开。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走线(202)和所述底层走线(201)分别呈正反走向穿设于所述线路板通孔(240)之间的间隙;且所述顶层走线(202)和所述底层走线(201)互为相反方向的依次交替穿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线路板通孔(240)之间的间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通孔(240)为矩形倒圆角的通孔和/或圆弧形的通孔,所述顶层走线(202)和所述底层走线(201)对应所述通孔的上下边缘的位置均为锯齿形走线。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通孔(240)为矩形倒圆角的通孔、圆弧形的通孔、腰形的通孔中的一种或多种,当所述线路板通孔(240)为圆弧形的通孔时,所述顶层走线(202)和所述底层走线(201)对应所述线路板通孔(240)的上下边缘的位置均为圆弧形走线;当所述线路板通孔(240)为腰形的通孔时,所述顶层走线(202)和所述底层走线(201)对应所述线路板通孔(240)的周向边缘的位置均为蛇形走线。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拆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走线(20)包括顶层铜带(20a)和底层铜带(20b),且所述顶层铜带(20a)和所述底层铜带(20b)对应所述通孔的上下边的位置依次交替设置有断路开口;所述顶层铜带(20a)的首端与所述底层铜带(20b)的首端处于电气常连状态;当所述顶层铜带(20a)的尾端与所述底层铜带(20b)的尾端电气连接时,所述电气走线(20)处于闭环状态;当所述顶层铜带(20a)的尾端与所述底层铜带(20b)的尾端电气断开,又或者是所述顶层铜带(20a)和/或所述底层铜带(20b)处于断路时,所述电气走线(20)处于断路状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