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位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7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位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位控制器。



背景技术:

液位控制器,安装于储液装置内,用以控制储液装置内液位的高低。液位控制器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子式液位开关控制、浮球开关控制,虹吸式控制等。液位控制器主要是控制阀门的开启及关闭,以对储液装置进行补液来实现液位的高低的控制。

液位控制器主要包括阀体组件、密封件、控制箱以及浮动组件等,浮动组件设于控制箱内,密封件安装阀体组件上并伸入控制箱内,以与所述浮球组件配合,浮球组件受浮力带动所述密封件作动,从而控制所述液位控制器的启/闭,实现控制阀门的开启及关闭。但,现有密封件与浮球组件是独立设置,密封件与阀体组件之间的密封仅靠密封件自身重力,其密封的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运密封可靠的液位控制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液位控制器,安装于储液装置内,用以控制所述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液位,所述液位控制器包括控制箱、阀体组件、阀芯、密封组件以及浮动组件,所述阀体组件安装于所述控制箱上,所述密封组件及所述阀芯均安装于所述阀体组件内,所述浮动组件收容于所述控制箱内;

所述阀体组件上开有连通孔及安装腔,所述阀芯上开设有通道,所述密封组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孔且伸入所述控制箱内,并与所述浮动组件连接起来,随着浮动组件共同上下移动,所述密封组件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以与所述阀芯配合启/闭所述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密封组件与浮动组件连接,从而在液位控制器开启时,增加密封组件的重力,使密封组件密封所述连通孔更加可靠,避免介质从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控制箱内,保证了阀门运行的稳定及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浮动组件磁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动组件靠近所述阀体组件的一端设有磁体,所述磁体与所述密封组件磁吸连接;

或者,所述密封组件伸入所述控制箱的一端设有磁体,所述磁体与所述浮动组件磁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以及磁性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磁性件,用于密封所述连通孔,所述磁体埋设于所述浮动组件内,所述磁性件伸入所述控制箱的一端与所述磁体磁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磁性件远离所述控制箱的一端,并在所述浮动组件的带动下与所述阀芯配合启/闭所述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浮动组件柔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柔性密封件,所述浮动组件靠近所述阀体组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柔性密封件的一端伸入所述控制箱内,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柔性密封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密封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密封件伸入所述控制箱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密封件上设有限位部,所述连通孔开设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密封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靠近所述安装腔的一端设有斜面,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斜面配合密封所述连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液位控制器通过将密封组件与浮动组件连接起来,并随着浮动组件共同上下移动,从而在液位控制器开启时,增加密封组件的重力,使密封组件密封所述连通孔更加可靠,避免介质从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控制箱内,保证了阀门运行的稳定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器的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控制器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液位控制系统100、阀体组件10、连通孔11、斜面111、安装腔12、阀体13、第一进口131、第二出口132、腔室133、阀盖14、阀座15、第一出口151、安装孔44、辅助排气件16、阀芯20、通道21、第一通道21a、第二通道21b、密封组件30、第一密封件31、磁性件32、限位部321、第二密封件33、柔性密封件34、浮动组件40、浮筒41、实心结构42、磁体43、控制箱50、控制孔51、阀瓣60、通孔61、控制管70、进液口71、出液口72、第一弯曲部73、第二弯曲部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供一种液位控制器系统(图未示),用以控制储液装置(图未示)内流体介质的液位,实现所述储液装置的自动补给流体介质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装置可以是水池、水箱、油箱等,所述流体介质可以是水、油等液体。

所述液位控制系统包括主阀门组件以及液位控制器100,所述主阀门组件连接于管路组件上,所述液位控制器100设于所述储液装置内并与所述主阀门组件连接,用以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的开启及关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阀门组件为普通的阀门组件。例如,所述主阀门组件可以为轴流式水控阀、膜片式水控阀等。当然,所述液位控制器100也可以单独使用,即将所述液位控制器100连接于管路组件上,通过所述液位控制器100本身的开启/关闭来控制所述储液装置的液位。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所述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液位指的是流体介质在储液装置内位置的高低。

请参阅图1,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包括阀体组件10、阀芯20、密封组件30、浮动组件40以及控制箱50,所述阀体组件10安装于所述控制箱50上,所述密封组件30及所述阀芯20均安装于所述阀体组件10内,所述浮动组件40收容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阀芯20上开设有通道21,所述密封组件30一端与所述阀芯20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浮动组件40配合,所述浮动组件40带动所述密封组件30运动,并与所述阀芯20配合启/闭所述通道21,以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及关闭。

所述阀体组件10上开有连通孔11及安装腔12,所述密封组件30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孔11且伸入所述控制箱50内,并与所述浮动组件40连接起来,随着浮动组件40共同上下移动,所述密封组件30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腔12内,用以与所述阀芯20配合启/闭所述通道21。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浮动组件40连接,从而在密封组件30密封所述连通孔11时,其作用力是由密封组件30重力加浮动组件40重力组成,有效地提高了所述连通孔11的密封效果,避免主阀门组件开启时,流体介质提前从连通孔11进入控制箱50内,使所述浮动组件40提前受到浮力作用,带动所述密封组件30关闭所述通道21,导致主阀门组件提前关闭等问题。

当然,所述液位控制器100除上述所阐述的阀体组件10、阀芯20、密封组件30浮动组件40以及控制箱50等部件,其还包括阀瓣60、控制管70等部件。所述阀瓣60设于所述设于阀体组件10内,所述阀瓣60上开设有通孔61,所述阀芯2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通孔61内,所述通孔61的孔壁与所述阀芯20外壁之间间隙设置,所述浮动组件40带动所述密封组件30运动,以使所述阀瓣60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20开启及关闭。

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阀体组件10包括阀体13、阀盖14以及阀座15,所述阀体13通过螺纹连接、焊接连接等方式安装于所述阀座15上,所述阀盖14盖设于所述阀体13上。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体13与所述阀座1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即螺钉连接。

所述阀体13上开设用以供流体介质进入的第一进口131及供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二出口132,所述阀瓣60设于所述阀体13内,所述阀瓣60、所述阀体13以及阀座15三者之间围成腔室133,所述第一进口131用于与外部的管路组件连接,以引导流体介质进入所述阀体13,所述第二出口132与所述储液装置连通,以使从所述第二出口132流出的流体介质能够流入所述储液装置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所述阀瓣60的移动从而控制所述第一进口131与所述第二出口132之间连通或者隔断,以实现所述液位控制器100的开启及关闭。

所述连通孔11及所述安装腔12开设于所述阀座15上,所述阀座15上还开设有用以供流体介质流出的第一出口151,所述腔室133位于所述第一出口151及第二出口132之间,所述第一出口151一端与所述储液装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安装腔12连通。

所述通道21与所述腔室133之间连通,用以供所述腔室133的流体介质流出。

具体地,所述通道21包括第一通道21a及第二通道21b,所述第一通道21a与所述腔室133连通,所述第二通道21b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21a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密封组件30配合用。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21a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21b轴线垂直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21a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21b轴线也可以不垂直设置。

所述浮动组件40包括浮筒41以及实心结构42,所述实心结构42将所述浮筒41内部填满,且所述实心结构42的密度小于所述流体介质的密度,从而在流体介质的作用下能够使所述浮筒41漂浮于液位上。在这里,通过在所述浮筒41内填充实心结构42,从而避免因流体介质进入浮筒41内、浮筒41破裂或者脱落,导致浮力不足或者失去浮力,无法控制液位,造成所述储液装置流体介质溢出等情况。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实心结构42也可以替代为空心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浮筒41大致呈筒状,所述浮筒41设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浮筒41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组件30配合。当所述浮筒41受力浮起时,所述浮筒41在浮力的作用下推动所述密封组件30密封所述通道21,从而所述阀瓣60移动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关闭;当所述浮筒41落下时,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通道21分离并所述连通孔11密封,所述腔室133与所述第一出口151通过所述通道21连通,所述阀瓣60移动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开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浮动组件40磁吸连接。

具体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浮动组件40靠近所述阀体组件10的一端设有磁体43,所述磁体43与所述密封组件30磁吸连接;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磁体43也可以设于所述密封组件30伸入所述控制箱的一端,所述磁体43与所述浮动组件40磁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体43设于所述浮动组件40上,并以磁体43在浮动组件40为阐述对象具体阐述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浮动组件40磁吸连接。

所述密封组件30包括第一密封件31以及磁性件32,所述第一密封件31套设于所述磁性件32,用于密封所述连通孔11。所述磁体43埋设于所述浮动组件40内,所述磁性件32伸入所述控制箱50的一端与所述磁体43磁吸连接。

所述磁性件32磁性材料制成,所述磁性件32的外壁开设有安装槽(图未标注),所述第一密封件31安装于安装槽内,并与连通孔11的孔壁之间密封连接,以避免安装腔12内的介质从所述磁性件32与连通孔11的孔壁之间间隙流入所述控制箱50内。

所述连通孔11位于所述安装腔12底部,所述连通孔11靠近所述安装腔12的一端设有斜面111,所述斜面111与所述第一密封件31配合,提高所述第一密封件31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孔11的孔径小于所述安装腔12的内径,即所述安装腔12底部形成台阶,所述磁性件32上设有限位部321,所述限位部321用于所述台阶配合,以限制所述磁性件32脱离所述连通孔11,进而避免所述磁性件32与所述连通孔11之间的密封失效,进一步地提高所述阀门运行的稳定及可靠性。同时,所述限位部321与所述台阶密封连接,以形成双层密封,提高连通孔11的密封效果。

所述密封组件3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33,所述第二密封件33设于所述磁性件32远离所述控制箱50的一端,并在所述浮动组件40的带动下与所述阀芯20配合启/闭所述通道21。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31及所述第二密封件33为橡胶件或者硅胶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浮动组件40柔性连接。

所述密封组件30包括柔性密封件34,所述浮动组件40靠近所述阀体组件10的一端设有安装孔44,所述柔性密封组件30的一端伸入所述控制箱50内,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44内,从而实现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浮动组件40之间的柔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密封件34可以橡胶件或者硅胶件。可以理解的是,柔性密封件34本身具有密封的功能,其穿设于所述连通孔11,并能够与所述连通孔11的孔壁之间配合,实现所述连通孔11的密封,进而避免安装腔12内的介质从所述柔性密封件34与连通孔11的孔壁之间间隙流入所述控制箱50内。

优选地,所述柔性密封件34伸入所述控制箱50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安装孔44的孔径,从而,避免柔性密封件34脱落所述浮动组件40。

所述柔性密封件34上设有限位部321,所述连通孔11开设于所述安装腔12的底部,所述限位部321用于与所述安装腔321的底部配合,以限制所述柔性密封件34脱离所述连通孔11,以避免所述柔性密封件34与所述连通孔11之间的密封失效,进一步地提高所述阀门运行的稳定及可靠性。

当然,除上述阐述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浮动组件40连接的两种实施例之外,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浮动组件40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例如螺纹连接,胶结以及卡扣连接等,在此就不穷举。

所述控制箱50大致呈筒状,所述控制箱50具有先对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控制箱50的第一端通过可拆卸结构安装于所述阀座15上,第二端靠近所述储液装置的底部设置,且所述控制管70连接于所述控制箱50的第二端。在这里,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螺栓结构、卡接结构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50通过螺栓结构安装于所述阀座15上。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50靠近所述阀座15的一端设有用以供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流入所述控制箱50内的控制孔51,当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液位上升至控制孔51时,流体介质流入控制箱50内,从而所述浮筒41在浮力的作用下浮动以推动所述密封组件30密封所述通道21,以使所述液位控制器20关闭,进而使得所述主阀门组件10关闭以停止往所述储液装置内注液。

所述阀体组件10上还设有辅助排气件16,所述辅助排气件16与所述控制箱50内部连通设置,所述辅助排气件16用以在流体介质流入控制箱50内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控制箱50内的气体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辅助排气件16,即使当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上升速度太快,将所述控制孔51淹没时,所述控制箱50内的气体还是能够顺畅地排出所述控制箱50,使流体介质能够顺畅地从所述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内,进而在流体介质的作用下,所述浮动组件40能够正常的响应,并控制所述密封组件30密封所述通道21,使所述液位控制器正常关闭,提高所述液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避免了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溢出。

如图5所示,所述控制管70为圆管或者异型管,所述控制管70具有相对设置的最高点g和最低点l,所述控制管70的最高点g靠近所述控制孔51设置,所述控制管70的最低点l远离所述控制孔51设置,所述控制管70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箱50内部连通,另一端伸入所述储液装置内的预定位置。

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所述储液装置内的预定位置即所述储液装置内预设的最低液位的位置。而在该位置时,浮筒41下落,所述腔室133与所述第一进口131通过所述通道21连通,所述阀瓣60移动使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开启,从而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10开启,进而往所述储液装置内补充流体介质。

所述控制管70的最高点g可以比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高,也可以比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管70的最高点g高于所述控制孔51的位置。

当储液装置内的液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时,流体介质从控制管70的最高点g或者控制孔5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此时,所述控制管70内便会封存一段空气,同时,所述浮筒41受浮力作用带动所述密封组件30密封所述通道21,以使所述阀瓣60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关闭;当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液位下降至预定位置,由于所述控制管70内的容积变大,从而所述控制管70内空气的气压将降低,从而产生虹吸现象,使得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70流入储液装置内,进而所述浮筒41所述受的浮力消失,密封组件30与所述通道21分离,以使所述阀瓣60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开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控制管70使得所述储液装置的高、低液位可以精确控制,避免了液位控制器100及主阀门组件的启/闭频繁,延长液位控制器100及主阀门组件的至少10倍的使用寿命,并且储液装置的低液位可以根据储液装置的不同高度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次,避免了液位控制器100及主阀门组件的启/闭频繁,从而降低了管路中流体介质的介质压力的波动,不仅降低噪音,且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总处于高液位,在储液装置的底部易形成死水区,造成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二次污染,设置非常合理。

在这里,所述虹吸现象是指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从而使得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70流入储液装置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控制管70的流体介质流通的面积是一定的,改变所述控制管70的最高点g位置,即可以改变所述控制管70内所能够封存的空气量,进而改变所述控制管70内的气压,使得所述控制管70所产生的虹吸时高度就不同,从而由此来调节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液位的高低。

请参阅图5,所述控制管70一端为进液口71,另一端为出液口72,所述进液口71伸入所述储液装置内并靠近所述储液装置的底部,所述出液口72与所述控制箱50连通,所述储液装置的流体介质经所述进液口71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

进一步地,控制管70可为圆管或其它异型管,所述控制管70包括第一弯曲部73及第二弯曲部74,所述第一弯曲部73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弯曲部74的弯曲方向相背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弯曲部73大致呈“u”型,所述第二弯曲部74也大致呈“u”,所述第一弯曲部73的“u”型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弯曲部74的“u”开口的朝向相背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73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储液装置底部,所述第二弯曲部74的弯曲方向背离所述储液装置底部,所述第一弯曲部73的弯曲处的位置即为最高点g,所述第二弯曲部74的弯曲处的位置即为最低点l,所述最高点g位置高于所述出液口72的位置。

可理解的是,当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上升至控制管70的出液口72时,即流体介质从进液口71进入并上升至所述出液口72的高度,流体介质经所述出液口72进入所述控制管70内,而此时,由于最高点g与出液口72之间的位置高度差,从而在所述控制管70便会封存一段空气;当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的液位下降时,封存在所述控制管70内的空气会慢慢被拉稀薄(控制管内的液位也随之下降,空间增大),从而产生虹吸现象,使得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经所述控制管70流入储液装置内,进而浮筒41下落。

下面阐述所述液位控制器100的工作原理:

(1)初始状态:所述主阀门组件处于关闭位置;所述浮筒41受自身的重力作用落于所述控制箱50内,所述密封组件30密封所述连通孔11,所述腔室133通过所述通道21与所述第一出口151连通,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处于开启状态。

(2)主阀门组件开启过程:流体介质初次进入时流经管路至所述液位控制器100,由于初始状态,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处于开启状态,因此,流体介质从所述第一进口131进入,并从所述第二出口132流出至储液装置内;同时,部分的流体介质经所述通孔61、腔室133、通道21以及所述第一出口151流出至储液装置内;此时,所述主阀门组件在流体介质本身压力作用下被开启,流体介质经主阀门组件流入所述储液装置内。

(3)主阀门组件10关闭过程:当储液装置内的液位上升至最高液位时,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流体介质经过所述控制箱50上的控制孔51或者控制管70进入所述控制箱50内;此时,浮筒41受流体介质的浮力,带动所述密封组件30将所述通道21密封,随着所述腔室133内不断充入流体介质,所述腔室133内的压力不断增大,当所述腔室133内的流体介质的压力到达一定时,所述腔室133内的流体介质压力推动所述阀瓣60运动以将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关闭;

当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关闭时,所述主阀门组件也随之关闭。

(4)所述储液装置的液位控制过程:当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液位达到最高点时,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关闭,从而主阀门组件也关闭,该过程已在上述的主阀门组件关闭过程详细叙述,再此就不在赘述;

当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液位达到最低点时,首先随着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液位的下降,当液位下降到预定位置时,所述控制箱50与所述储液装置之间产生虹吸现象,所述控制箱50内的流体介质通过所述控制管70吸入至所述储液装置内,从而,所述浮筒41所受的浮力消失,所述浮筒41下落,所述密封组件30与所述通道21分离,并在浮筒41以及密封组件30的重力作用下,使所述密封组件30密封所述连通孔11;同时,所述腔室133通过所述通道21与所述第一出口151连通,从而腔室133的流体介质压力经所述第一出口151泄出,进而所述阀瓣60在所述第一进口131的流体介质压力作用下移动,使得所述液位控制器100开启,进而,所述主阀门组件开启,进入循环过程,以实现所述液位控制100控制所述主阀门组件的开启及关闭,达到所述储液装置内流体介质液位的控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液位控制器,包括控制箱、阀体组件、阀芯、密封组件以及浮动组件,所述阀体组件安装于所述控制箱上,所述密封组件及所述阀芯均安装于所述阀体组件内,所述浮动组件收容于所述控制箱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组件上开有连通孔及安装腔,所述阀芯上开设有通道,所述密封组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孔且伸入所述控制箱内,并与所述浮动组件连接起来,随着浮动组件共同上下移动,所述密封组件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以与所述阀芯配合启/闭所述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浮动组件磁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组件靠近所述阀体组件的一端设有磁体,所述磁体与所述密封组件磁吸连接;

或者,所述密封组件伸入所述控制箱的一端设有磁体,所述磁体与所述浮动组件磁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件以及磁性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磁性件,用于密封所述连通孔,所述磁体埋设于所述浮动组件内,所述磁性件伸入所述控制箱的一端与所述磁体磁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磁性件远离所述控制箱的一端,并在所述浮动组件的带动下与所述阀芯配合启/闭所述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浮动组件柔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柔性密封件,所述浮动组件靠近所述阀体组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柔性密封件的一端伸入所述控制箱内,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柔性密封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密封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密封件伸入所述控制箱的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密封件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连通孔密封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靠近所述安装腔的一端设有斜面,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斜面配合密封所述连通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位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位控制器。一种液位控制器,包括控制箱、阀体组件、阀芯、密封组件以及浮动组件,所述阀体组件安装于所述控制箱上,所述密封组件及所述阀芯均安装于所述阀体组件内,所述浮动组件收容于所述控制箱内;所述阀体组件上开有连通孔及安装腔,所述阀芯上开设有通道,所述密封组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孔且伸入所述控制箱内,并与所述浮动组件连接起来,随着浮动组件共同上下移动,所述密封组件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以与所述阀芯配合启/闭所述通道。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密封组件与浮动组件连接,从而在液位控制器开启时,增加密封组件的重力,使密封组件密封所述连通孔更加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孙世林;孙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红星阀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91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