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伞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0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伞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伞架中套设于伞柄外侧壁的筒杆外侧壁之设有一个连接环,而一个连接环外侧壁间隔转动连接多根连接杆,连接杆由于伞骨进行转动连接,从而通过滑动筒杆在伞柄上的上下滑动实现伞面的打开或关闭;此种技术方案中的伞架在收拢伞面时,伞面无法形成一统一形状,没有伞骨支撑处的伞面会四处随意翻折;且现有技术中只有一个连接环的伞架较脆弱,在风力较强时,容易出现伞架变形或者伞面翻折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在伞架收拢时对伞面进行定型收拢,且结构简单,伞架较为稳固的新型伞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伞架,包括伞面、伞柄,伞柄外侧壁套设有筒杆,筒杆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用于支撑伞面撑开或闭合的伞骨结构,筒杆上端外侧壁设有上连接环,筒杆下端外侧壁设有下连接环,伞骨结构包括第一辅助伞骨和第二辅助伞骨,且第一辅助伞骨和第二辅助伞骨以筒杆为中心轴周向间隔设置,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远离筒杆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机构滑动连接第一辅助伞骨外侧壁,下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远离筒杆一端通过第一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第二辅助伞骨。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结构对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伞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伞架,在筒杆的外侧壁加设了一上连接环使得筒杆外侧壁有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其中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0°设有一第一凹槽,上连接环外侧壁设有第一环状凹槽,且第一环状凹槽横穿于第一凹槽中心,同时第一凹槽垂直于第一环状凹槽,故位于第一环状凹槽内第一环状连接杆可穿过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杆上的第一通孔,进而实现第一连接杆在第一环状连接杆上的扇形摆动;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可嵌入第一转动块下端面的第四凹槽内,而第四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一转轴穿过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外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实现第一转动块下端面和第一连接杆的转动连接,而第一转动块上端面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第一辅助伞骨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一滑块嵌入的第一滑槽,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滑块外侧壁与第一滑槽内侧壁完全贴合,且第一滑槽下端面的开口宽度比第一滑块竖向截面直径小,且可供第一连接块穿过;从而实现第一滑块嵌入第一滑槽内后不会脱离或不会出现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相分离的现象。而位于筒杆外侧壁的下连接环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0°设有一个第二凹槽,下连接环外侧壁设有第二环状凹槽,且第二环状凹槽横穿于第二凹槽中心,同时第二凹槽垂直于第二环状凹槽,故位于第二环状凹槽内第二环状连接杆可穿过位于第二凹槽内的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二通孔,进而实现第二连接杆在第二环状连接杆上的扇形摆动;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凹槽一端可嵌入第二转动块下端面的第三凹槽内,而第三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二转轴穿过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凹槽一端外侧壁上的第四通孔实现第二转动块下端面和第二连接杆的转动连接。当本技术方案中的伞架需要将伞面收拢时,在将筒杆在伞柄外侧壁上向下滑动时,位于筒杆上端外侧壁的上连接环会先于下连接环带动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辅助伞骨一端向下滑动,从而使得第一辅助伞骨先于第二辅助伞骨将固定连接于第一辅助伞骨上端面的伞面向伞柄方向翻折;当筒杆继续在伞柄上向下滑动时,下连接环会带动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辅助伞骨一端向下滑动,进而带动第二辅助伞骨带动固定连接于第二辅助伞骨上端面的伞面滞后于第一辅助伞骨向伞柄方向收拢,从而使得该伞面被完全收拢后,与第二辅助伞骨固定连接的伞面会位于外侧,而第一辅助伞骨固定连接的伞面会隐藏于内侧。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滑动机构包括一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远离上连接环一端的第一转动块,第一辅助伞骨下端面设有第一滑槽,第一转动块靠近第一滑槽一端面设有能嵌入第一滑槽内并在第一滑槽内进行滑动的第一滑块;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之间的配合结构实现了第一转动块再第一滑槽内进行沿第一滑槽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动机构包括一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杆远离下连接环一端的第二转动块,第二转动块上端面与第二辅助伞骨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二转动块靠近第二辅助伞骨一端面设有固定连接于第二辅助伞骨外侧壁上的第二固定环。

作为一种优选: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一环状凹槽,第一环状凹槽内设有第一环状连接杆,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供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转动块一端插入的第一凹槽,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转动块一端插入第一凹槽内处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一环状连接杆穿过的第一通孔;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一环状凹槽,即该第一环状凹槽为一个沿着上连接环外侧壁一周设置的凹槽,而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等间距设有十二个第一凹槽,故该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夹角为30°,同时在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的这是为竖向设置为第一环状凹槽为横向设置,其中第一环状凹槽横向打通第一凹槽内侧壁,使得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一凹槽之间呈“十”字结构,故位于第一环状凹槽内的第一环状连接杆也横穿于第一凹槽内侧壁,从而实现第一环状连接杆穿过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杆外侧壁的第一通孔,进而将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于第一凹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下连接环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环状凹槽,第二环状凹槽内设有第二环状连接杆,下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供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转动块一端插入的第二凹槽,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转动块一端插入第二凹槽内处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二环状连接杆穿过的第二通孔;在本技术方案中下连接环外侧壁与第二连接杆的连接结构与上连接环外侧壁和第一连接杆之间的连接结构相一致。

作为一种优选:上连接环外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十二个第一凹槽,上连接环外侧壁设有十二根插接于第一凹槽内并可在第一凹槽内进行扇形摆动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辅助伞骨由十二根第一伞骨组成,且每根第一伞骨下端面均设有第一滑槽,第一连接杆远离上连接环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机构和第一滑槽滑动连接,第一伞骨上端面与伞面下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下连接环外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十二个第二凹槽,下连接环外侧壁设有十二根插接于第二凹槽内并可在第二凹槽内进行扇形摆动的第二连接杆,第二辅助伞骨由十二根第二伞骨组成,且每根第二伞骨下端面均与第二转动块上端面固定连接,第二伞骨上端面与伞面1下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动块为一“y”字形结构,第一转动块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一连接杆远离上连接环一端嵌入的第四凹槽,第一连接杆远离上连接环一端嵌入第四凹槽处外侧壁设有第三通孔,第四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一转轴穿过第三通孔后与第一转动块转动连接,第一转动块上端面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为一柱状滑块。

作为一种优选:第二转动块为一“y”字形结构,第二转动块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二连接杆远离下连接环一端嵌入的第三凹槽,第二连接杆远离下连接环一端嵌入第三凹槽处外侧壁设有第四通孔,第三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二转轴穿过第四通孔后与第二转动块转动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伞架撑开伞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伞架闭合伞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伞架去除伞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伞架中第一转动机构、第二滑动机构、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筒杆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图8是图4中d处放大图。

图9是图4中e处放大图。

图中,1、伞面,2、伞柄,3、筒杆,4、伞骨结构,5、第一滑动机构,6、第一转动机构,301、上连接环,302、下连接环,303、第一连接杆,304、第二连接杆,305、第一环状凹槽,306、第一凹槽,307、第二环状凹槽,308、第二凹槽,401、第一辅助伞骨,402、第二辅助伞骨,403、第一滑槽,501、第一转轴,502、第一转动块,503、第一滑块,506、第二固定环,601、第二转轴,602、第二转动块,3031、第一通孔,3032、第三通孔,3041、第二通孔,3042、第四通孔,3051、第一环状连接杆,4011、第一伞骨,4021、第二伞骨,5021、第四凹槽,5023、第一连接块,6021、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9,申请人在筒杆的外侧壁加设了一上连接环使得筒杆外侧壁有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其中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0°设有一第一凹槽,上连接环外侧壁设有第一环状凹槽,且第一环状凹槽横穿于第一凹槽中心,同时第一凹槽垂直于第一环状凹槽,故位于第一环状凹槽内第一环状连接杆可穿过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杆上的第一通孔,进而实现第一连接杆在第一环状连接杆上的扇形摆动;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可嵌入第一转动块下端面的第四凹槽内,而第四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一转轴穿过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外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实现第一转动块下端面和第一连接杆的转动连接,而第一转动块上端面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第一辅助伞骨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一滑块嵌入的第一滑槽,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滑块外侧壁与第一滑槽内侧壁完全贴合,且第一滑槽下端面的开口宽度比第一滑块竖向截面直径小,且可供第一连接块穿过;从而实现第一滑块嵌入第一滑槽内后不会脱离或不会出现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相分离的现象。而位于筒杆外侧壁的下连接环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0°设有一个第二凹槽,下连接环外侧壁设有第二环状凹槽,且第二环状凹槽横穿于第二凹槽中心,同时第二凹槽垂直于第二环状凹槽,故位于第二环状凹槽内第二环状连接杆可穿过位于第二凹槽内的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二通孔,进而实现第二连接杆在第二环状连接杆上的扇形摆动;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凹槽一端可嵌入第二转动块下端面的第三凹槽内,而第三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二转轴穿过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凹槽一端外侧壁上的第四通孔实现第二转动块下端面和第二连接杆的转动连接。当本技术方案中的伞架需要将伞面收拢时,在将筒杆在伞柄外侧壁上向下滑动时,位于筒杆上端外侧壁的上连接环会先于下连接环带动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辅助伞骨一端向下滑动,从而使得第一辅助伞骨先于第二辅助伞骨将固定连接于第一辅助伞骨上端面的伞面向伞柄方向翻折;当筒杆继续在伞柄上向下滑动时,下连接环会带动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辅助伞骨一端向下滑动,进而带动第二辅助伞骨带动固定连接于第二辅助伞骨上端面的伞面滞后于第一辅助伞骨向伞柄方向收拢,从而使得该伞面被完全收拢后,与第二辅助伞骨固定连接的伞面会位于外侧,而第一辅助伞骨固定连接的伞面会隐藏于内侧。

参见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伞架,包括伞面1、伞柄2,伞柄2外侧壁套设有筒杆3,筒杆3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用于支撑伞面1撑开或闭合的伞骨结构4,筒杆3上端外侧壁设有上连接环301,筒杆3下端外侧壁设有下连接环302,伞骨结构4包括第一辅助伞骨401和第二辅助伞骨402,且第一辅助伞骨401和第二辅助伞骨402以筒杆3为中心轴周向间隔设置,上连接环301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一连接杆303,第一连接杆303远离筒杆3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机构5滑动连接第一辅助伞骨401外侧壁,下连接环302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二连接杆304,第二连接杆304远离筒杆3一端通过第一转动机构6转动连接第二辅助伞骨402。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结构对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伞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伞架,在筒杆的外侧壁加设了一上连接环使得筒杆外侧壁有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其中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0°设有一第一凹槽,上连接环外侧壁设有第一环状凹槽,且第一环状凹槽横穿于第一凹槽中心,同时第一凹槽垂直于第一环状凹槽,故位于第一环状凹槽内第一环状连接杆可穿过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杆上的第一通孔,进而实现第一连接杆在第一环状连接杆上的扇形摆动;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可嵌入第一转动块下端面的第四凹槽内,而第四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一转轴穿过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外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实现第一转动块下端面和第一连接杆的转动连接,而第一转动块上端面通过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第一辅助伞骨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一滑块嵌入的第一滑槽,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滑块外侧壁与第一滑槽内侧壁完全贴合,且第一滑槽下端面的开口宽度比第一滑块竖向截面直径小,且可供第一连接块穿过;从而实现第一滑块嵌入第一滑槽内后不会脱离或不会出现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相分离的现象。而位于筒杆外侧壁的下连接环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0°设有一个第二凹槽,下连接环外侧壁设有第二环状凹槽,且第二环状凹槽横穿于第二凹槽中心,同时第二凹槽垂直于第二环状凹槽,故位于第二环状凹槽内第二环状连接杆可穿过位于第二凹槽内的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二通孔,进而实现第二连接杆在第二环状连接杆上的扇形摆动;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凹槽一端可嵌入第二转动块下端面的第三凹槽内,而第三凹槽内侧壁通过第二转轴穿过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凹槽一端外侧壁上的第四通孔实现第二转动块下端面和第二连接杆的转动连接。当本技术方案中的伞架需要将伞面收拢时,在将筒杆在伞柄外侧壁上向下滑动时,位于筒杆上端外侧壁的上连接环会先于下连接环带动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辅助伞骨一端向下滑动,从而使得第一辅助伞骨先于第二辅助伞骨将固定连接于第一辅助伞骨上端面的伞面向伞柄方向翻折;当筒杆继续在伞柄上向下滑动时,下连接环会带动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辅助伞骨一端向下滑动,进而带动第二辅助伞骨带动固定连接于第二辅助伞骨上端面的伞面滞后于第一辅助伞骨向伞柄方向收拢,从而使得该伞面被完全收拢后,与第二辅助伞骨固定连接的伞面会位于外侧,而第一辅助伞骨固定连接的伞面会隐藏于内侧。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滑动机构5包括一通过第一转轴501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的第一转动块502,第一辅助伞骨401下端面设有第一滑槽403,第一转动块502靠近第一滑槽403一端面设有能嵌入第一滑槽403内并在第一滑槽403内进行滑动的第一滑块503;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之间的配合结构实现了第一转动块再第一滑槽内进行沿第一滑槽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动机构6包括一通过第二转轴601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杆304远离下连接环302一端的第二转动块602,第二转动块602上端面与第二辅助伞骨402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二转动块602靠近第二辅助伞骨402一端面设有固定连接于第二辅助伞骨402外侧壁上的第二固定环506。

作为一种优选:上连接环301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一环状凹槽305,第一环状凹槽305内设有第一环状连接杆3051,上连接环301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供第一连接杆303远离第一转动块502一端插入的第一凹槽306,第一连接杆303远离第一转动块502一端插入第一凹槽306内处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一环状连接杆3051穿过的第一通孔3031;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一环状凹槽,即该第一环状凹槽为一个沿着上连接环外侧壁一周设置的凹槽,而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等间距设有十二个第一凹槽,故该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夹角为30°,同时在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的这是为竖向设置为第一环状凹槽为横向设置,其中第一环状凹槽横向打通第一凹槽内侧壁,使得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一凹槽之间呈“十”字结构,故位于第一环状凹槽内的第一环状连接杆也横穿于第一凹槽内侧壁,从而实现第一环状连接杆穿过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杆外侧壁的第一通孔,进而将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于第一凹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下连接环302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环状凹槽307,第二环状凹槽307内设有第二环状连接杆3071,下连接环302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供第二连接杆304远离第二转动块602一端插入的第二凹槽308,第二连接杆304远离第二转动块602一端插入第二凹槽308内处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二环状连接杆3071穿过的第二通孔3041;在本技术方案中下连接环外侧壁与第二连接杆的连接结构与上连接环外侧壁和第一连接杆之间的连接结构相一致。

作为一种优选:上连接环301外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十二个第一凹槽306,上连接环301外侧壁设有十二根插接于第一凹槽306内并可在第一凹槽306内进行扇形摆动的第一连接杆303,第一辅助伞骨401由十二根第一伞骨4011组成,且每根第一伞骨4011下端面均设有第一滑槽403,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机构5和第一滑槽403滑动连接,第一伞骨4011上端面与伞面1下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下连接环302外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十二个第二凹槽308,下连接环302外侧壁设有十二根插接于第二凹槽308内并可在第二凹槽308内进行扇形摆动的第二连接杆304,第二辅助伞骨402由十二根第二伞骨4021组成,且每根第二伞骨4021下端面均与第二转动块602上端面固定连接,第二伞骨4021上端面与伞面1下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动块502为一“y”字形结构,第一转动块502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嵌入的第四凹槽5021,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嵌入第四凹槽5021处外侧壁设有第三通孔3032,第四凹槽5021内侧壁通过第一转轴501穿过第三通孔3032后与第一转动块502转动连接,第一转动块502上端面通过第一连接块5023固定连接第一滑块503,第一滑块503为一柱状滑块。

作为一种优选:第二转动块602为一“y”字形结构,第二转动块602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二连接杆304远离下连接环302一端嵌入的第三凹槽6021,第二连接杆304远离下连接环302一端嵌入第三凹槽6021处外侧壁设有第四通孔3042,第三凹槽6021内侧壁通过第二转轴601穿过第四通孔3042后与第二转动块602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伞架,包括伞面(1)、伞柄(2),所述伞柄(2)外侧壁套设有筒杆(3),所述筒杆(3)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用于支撑伞面(1)撑开或闭合的伞骨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杆(3)上端外侧壁设有上连接环(301),所述筒杆(3)下端外侧壁设有下连接环(302),所述伞骨结构(4)包括第一辅助伞骨(401)和第二辅助伞骨(402),且所述第一辅助伞骨(401)和第二辅助伞骨(402)以筒杆(3)为中心轴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上连接环(301)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一连接杆(303),所述第一连接杆(303)远离筒杆(3)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机构(5)滑动连接第一辅助伞骨(401)外侧壁,所述下连接环(302)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二连接杆(304),所述第二连接杆(304)远离筒杆(3)一端通过第一转动机构(6)转动连接第二辅助伞骨(4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机构(5)包括一通过第一转轴(501)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的第一转动块(502),所述第一辅助伞骨(401)下端面设有第一滑槽(403),所述第一转动块(502)靠近第一滑槽(403)一端面设有能嵌入第一滑槽(403)内并在第一滑槽(403)内进行滑动的第一滑块(5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6)包括一通过第二转轴(601)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杆(304)远离下连接环(302)一端的第二转动块(602),所述第二转动块(602)上端面与第二辅助伞骨(402)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块(602)靠近第二辅助伞骨(402)一端面设有固定连接于第二辅助伞骨(402)外侧壁上的第二固定环(50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环(301)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一环状凹槽(305),所述第一环状凹槽(305)内设有第一环状连接杆(3051),所述上连接环(301)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供第一连接杆(303)远离第一转动块(502)一端插入的第一凹槽(306),所述第一连接杆(303)远离第一转动块(502)一端插入第一凹槽(306)内处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一环状连接杆(3051)穿过的第一通孔(303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环(302)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环状凹槽(307),所述第二环状凹槽(307)内设有第二环状连接杆(3071),所述下连接环(302)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供第二连接杆(304)远离第二转动块(602)一端插入的第二凹槽(308),所述第二连接杆(304)远离第二转动块(602)一端插入第二凹槽(308)内处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二环状连接杆(3071)穿过的第二通孔(304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环(301)外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十二个第一凹槽(306),所述上连接环(301)外侧壁设有十二根插接于第一凹槽(306)内并可在第一凹槽(306)内进行扇形摆动的第一连接杆(303),所述第一辅助伞骨(401)由十二根第一伞骨(4011)组成,且每根第一伞骨(4011)下端面均设有第一滑槽(403),所述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机构(5)和第一滑槽(40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伞骨(4011)上端面与伞面(1)下端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环(302)外侧壁的周向间隔设有十二个第二凹槽(308),所述下连接环(302)外侧壁设有十二根插接于第二凹槽(308)内并可在第二凹槽(308)内进行扇形摆动的第二连接杆(304),所述第二辅助伞骨(402)由十二根第二伞骨(4021)组成,且每跟第二伞骨(4021)下端面均与第二转动块(602)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伞骨(4021)上端面与伞面(1)下端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块(502)为一“y”字形结构,所述第一转动块(502)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嵌入的第四凹槽(5021),所述第一连接杆(303)远离上连接环(301)一端嵌入第四凹槽(5021)处外侧壁设有第三通孔(3032),所述第四凹槽(5021)内侧壁通过第一转轴(501)穿过第三通孔(3032)后与第一转动块(50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块(502)上端面通过第一连接块(5023)固定连接第一滑块(503),所述第一滑块(503)为一柱状滑块。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块(602)为一“y”字形结构,所述第二转动块(602)下端面设有可供第二连接杆(304)远离下连接环(302)一端嵌入的第三凹槽(6021),所述第二连接杆(304)远离下连接环(302)一端嵌入第三凹槽(6021)处外侧壁设有第四通孔(3042),所述第三凹槽(6021)内侧壁通过第二转轴(601)穿过第四通孔(3042)后与第二转动块(602)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伞架,包括伞面、伞柄,伞柄外侧壁套设有筒杆,筒杆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用于支撑伞面撑开或闭合的伞骨结构,筒杆上端外侧壁设有上连接环,筒杆下端外侧壁设有下连接环,伞骨结构包括第一辅助伞骨和第二辅助伞骨,且第一辅助伞骨和第二辅助伞骨沿筒杆外侧壁周向间隔设置,上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远离筒杆一端通过第一滑动机构滑动连接第一辅助伞骨外侧壁,下连接环外侧壁周向间隔转动连接多根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远离筒杆一端通过第二滑动机构滑动连接第二辅助伞骨。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厨聚厨房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90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