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9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



背景技术:

由于移动泵站具有移动方便、提交小巧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移动泵站在使用时,当水位不断上升时,支撑板无法实现自动的升降,进而会导致水泵等用电设备被水淹没,严重时会导致用电设备损坏,影响整个移动泵站的使用,自动化程度不高,智能化低,不能满足现有对移动泵站智能化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大排量水泵,所述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还包括抽气装置、控制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管道装置、设置于所述管道装置上的支撑装置,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电池阀、风机,所述管道装置包括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方的第二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两端的定位框、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的限定块,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上方的活塞、位于所述支撑杆下方的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端部的凸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一侧面的连接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杆另一侧的连接杆、设置于所述连接块上的旋转杆、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下端的支撑轮、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上的卡扣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固定板、位于所述固定板下方的若干橡胶块。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下表面四个角处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大排量水泵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大排量水泵上设有位于其一端的进水口及位于其另一端的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抽气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保护框、收容于所述保护框内的电源及处理器,所述保护框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大排量水泵、电池阀、风机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大排量水泵、电池阀及风机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外表面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框靠近所述第一管道的侧面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端部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定位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的一侧面与所述定位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与所述定位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活塞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

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凸块的下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连接块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支撑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卡扣杆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卡扣杆的下端卡扣在所述凸块上,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块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能够自动检测到水位的上升,并且可以自动调节支撑板的升降,有效的防止用电设备浸没在水中,对用电设备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减少用电设备的损坏,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的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的管道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包括支撑板1、位于所述支撑板1上方的大排量水泵2、抽气装置3、控制装置4、位于所述支撑板1下方的管道装置5、设置于所述管道装置5上的支撑装置6。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支撑板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11、位于其下表面四个角处的水位传感器12。所述第一通孔11呈圆形。所述水位传感器12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于支撑板1下表面的四个角处,所述水位传感器12与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水位传感器12为现有技术,且不是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大排量水泵2与所述支撑板1固定连接,所述大排量水泵2为现有技术,所述大排量水泵2上设有位于其一端的进水口21及位于其另一端的出水口22,所述进水口21与所述出水口22均与所述大排量水泵2连通。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抽气装置3包括抽气管3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31上的电池阀32、风机33。所述抽气管3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且与所述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抽气管31与所述第一通孔11的内部相通。所述电池阀32设置于所述抽气管31上,所述电磁阀32可以控制所述抽气管31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电池阀32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风机33设置于所述抽气管31上,其可以将外部的气体抽入到所述抽气管31内,所述风机33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控制装置4包括保护框41、收容于所述保护框41内的电源42及处理器43。所述保护框41与所述支撑板1固定连接。所述电源42与所述支撑板1固定连接,所述大排量水泵2、电池阀32、风机33与所述电源42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处理器43与所述大排量水泵2、电池阀32及风机33电性连接,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管道装置5包括第一管道51、位于所述第一管道51上方的第二管道52、位于所述第一管道51两端的定位框53、收容于所述定位框53内的限定块54。所述第一管道51与所述支撑板1平行,所述第一管道51上设有第二通孔511,所述第二通孔51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的下方。所述第二管道5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511且与所述第一管道51的外表面管道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管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5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且与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通孔11的内部相通。所述定位框53设有两个,所述定位框53的下端设有开口使其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框53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框53靠近所述第一管道51的侧面上设有第三通孔531,所述第三通孔531呈圆形,所述第一管道51的端部对准所述第三通孔531且与所述定位框53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51的内部与所述定位框53的内部相通。所述限定块54呈长方体,所述限定块54的一侧面与所述定位框5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支撑装置6设有若干个,所述支撑装置6包括支撑杆61、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上方的活塞62、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下方的支架63、设置于所述支架63端部的凸块64、设置于所述支撑杆62一侧面的连接块66、设置于所述支撑杆62另一侧的连接杆69、设置于所述连接块66上的旋转杆67、设置于所述旋转杆67下端的支撑轮68、设置于所述旋转杆67上的卡扣杆65、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9下方的固定板60、位于所述固定板60下方的若干橡胶块601。所述支撑杆61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53内且与所述定位框53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定位框53可以在所述支撑杆61上移动。所述活塞6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杆6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62收容于所述定位框53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活塞62可以在所述定位框53内移动。所述支架63呈l型,所述支架63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杆6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凸块64呈长方体,所述凸块64的下端余所述支架6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66呈长方体,所述连接块66与所述支撑杆6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67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67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二凹槽,所述连接块66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67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旋转杆67可以围绕所述连接块66旋转,枢轴连接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支撑轮68呈圆柱体,所述支撑轮68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67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支撑轮68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卡扣杆65呈弯曲状,所述卡扣杆65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杆67固定连接,所述卡扣杆65的下端卡扣在所述凸块64上,所述卡扣杆6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弯曲变形,由于卡扣杆65卡扣在凸块64上,以便对支撑轮68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所述连接杆69呈倾斜状,所述连接杆69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杆6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60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69的下端余所述固定板60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块601设有若干个,所述橡胶块601与所述固定板60固定连接,以便在光滑的路面上起到防滑的作用,固定效果显著。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在使用时,首先将本实用新型移动到需要抽水的位置,然后转到旋转杆67,使得支撑轮68远离固定板60,并且旋转杆67围绕连接块66旋转,直至卡扣杆65不在卡扣在凸块64上,此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述橡胶块601及固定板60顶靠在地面上,从而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在需要的位置,不会移动,固定效果显著。然后将抽水管连接进水口21,同时将出水管连接出水口22,然后处理器43控制大排量水泵2打开,以便进行抽水作用。处理器43控制水位传感器12打开,然后水位传感器12开始进行检测水位,当水位较高且要接触到支撑板1时,此时水位传感器12传输信号至处理器43,然后处理器43对其处理后作出判断,且控制电池阀32及风机33打开,使得外界的空气被抽入到所述抽气管31内,然后经过第一通孔11、第二管道52进入到第一管道51内,然后经过第三通孔531进入到所述定位框53内,使得定位框53内的气体增多,由于活塞62的设置,此时定位框53及支撑板1开始向上移动,直至移动到适宜的高度,防止风机33、电磁阀32、处理器43、电源42被水浸没,保证其正常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至此,本实用新型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技术特征:

1.一种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大排量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还包括抽气装置、控制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管道装置、设置于所述管道装置上的支撑装置,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电池阀、风机,所述管道装置包括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方的第二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两端的定位框、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的限定块,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上方的活塞、位于所述支撑杆下方的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端部的凸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一侧面的连接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杆另一侧的连接杆、设置于所述连接块上的旋转杆、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下端的支撑轮、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上的卡扣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固定板、位于所述固定板下方的若干橡胶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下表面四个角处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排量水泵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大排量水泵上设有位于其一端的进水口及位于其另一端的出水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保护框、收容于所述保护框内的电源及处理器,所述保护框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大排量水泵、电池阀、风机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大排量水泵、电池阀及风机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外表面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框靠近所述第一管道的侧面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端部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定位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的一侧面与所述定位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与所述定位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活塞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凸块的下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二凹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支撑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卡扣杆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卡扣杆的下端卡扣在所述凸块上,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块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大排量智能值守移动泵站,包括支撑板、大排量水泵、抽气装置、控制装置、管道装置、支撑装置,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电池阀、风机,管道装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定位框、限定块,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活塞、支架、凸块、设置于支撑杆一侧面的连接块、设置于支撑杆另一侧的连接杆、设置于连接块上的旋转杆、设置于旋转杆下端的支撑轮、设置于旋转杆上的卡扣杆、设置于连接杆下方的固定板、位于固定板下方的若干橡胶块。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检测到水位的上升,并且可以自动调节支撑板的升降,有效的防止用电设备浸没在水中,对用电设备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减少用电设备的损坏,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季忠剑;温学远;叶海涛;吴芳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鸿盈鸿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89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