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板翅式换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油气冷却器。
背景技术:
油气冷却器包括两个板翅式换热器组装为一体而制成。其中,第一个板翅式换热器的冷却对象为油,简称油冷却器;第二个板翅式换热器的冷却对象为气体,简称气冷却器。
现有技术中,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进行组装时,需要通过工作人员利用定位工具,对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找正定位之后,才能够将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焊接为一体。其中,工作人员对从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找正时间比较长,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组装工作的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从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找正时间比较长,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组装工作的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气冷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油气冷却器,包括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所述油冷却器和所述气冷却器可拆卸的连接,所述油冷却器的迎风面和所述气冷却器的迎风面共面;所述油气冷却器设置在所述竖直方向上,所述油冷却器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下部,所述气冷却器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上部,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上设置定位公头,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上设置定位母头,所述油冷却器通过所述定位公头和所述气冷却器的定位母头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的隔板上设置两个所述定位公头;两个所述定位公头分别设置在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的左部和右部;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的隔板上设置两个所述定位母头;两个所述定位母头分别设置在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左部和右部;两个所述定位母头和两个所述定位公头在所述竖直方向上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分别设置为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向上;两个所述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向下。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分别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两个所述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竖直反向,两个所述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定位母头和两个所述定位公头在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上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公头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截面;所述定位母头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环状截面;所述矩形环状截面的内环形状和所述矩形截面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母头设置为至少两个定位条相互平行的槽状;所述定位公头设置为至少一个安装条;一个安装条和相邻的两个定位条之间的间隙过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承重部件;任一个所述第一承重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定位公头的厚度,所述第一承重部件的厚度小于所述定位公头的双倍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承重部件;任一个所述第二承重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定位母头的厚度,所述第二承重部件的厚度小于所述定位母头的双倍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件;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第二连接部件;当所述油冷却器和所述气冷却器安装为一体时,位于所述油气冷却器左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拆卸的连接,位于所述油气冷却器右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气冷却器包括第一芯体和两个第一封头;所述第一芯体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封头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封头分别在所述油气冷却器左右方向与所述第一芯体相通;所述油冷却器包括第二芯体、第二封头和两个第三封头;所述第二封头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的其中一端;两个所述第三封头共同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的其中另一端;两个所述第三封头的内腔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相互隔离;两个所述第三封头的内腔分别沿着所述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和所述第二封头的内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通过在油冷却器上设置定位公头,以及通过在气冷却器上设置定位母头,定位公头和定位母头可拆卸的连接,从而能够快速的实现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在组装过程中的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从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找正时间比较长,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组装工作的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油气冷却器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从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找正时间比较长,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组装工作的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气冷却器。
参见图1和图2,一种油气冷却器,包括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可拆卸的连接,油冷却器1的迎风面和气冷却器2的迎风面共面;油气冷却器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油冷却器1设置在油气冷却器的下部,气冷却器2设置在油气冷却器的上部,油冷却器1的顶端上设置定位公头3,气冷却器2的底端上设置定位母头4,油冷却器1通过定位公头3和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可拆卸的连接。
其中,油冷却器1的内部流道用于流通液态介质,油冷却器1的外部流道用于流通气态介质;在本实施例中,液态介质为润滑油或导热油,而气态介质为空气。当空气沿着运动方向穿过油冷却器1的外部流道时,空气首先接触油冷却器1的一面为迎风面。
同理,气冷却器2的结构与前述的油冷却器1的结构相似,气冷却器2的内部流道用于流通需要散热的气体介质,气冷却器2的外部流道用于流通气态介质;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散热的气体介质为压缩气体,气态介质为空气。并且,当空气沿着运动方向穿过气冷却器2的外部流道时,空气首先接触气冷却器2的一面为迎风面。
当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沿着竖直方向组装为一体时,油冷却器1设置在下部,而气冷却器2设置在上部;并且油冷却器1的迎风面和气冷却器2的迎风面共面。
在油冷却器1的顶部设置定位公头3,与之对应的,在气冷却器2的底部设置定位母头4。定位公头3能够插入到定位母头4中,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和油冷却器1在组装时至少能够获得在竖直方向的定位。
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在实际组装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时,首先将油冷却器按照图纸的设计设置在竖直方向上,然后将气冷却器按照图纸的设计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将气冷却器移动到油冷却器的顶部,使得气冷却器的底端和油冷却器的顶端相互接触,并且气冷却器的迎风面和油冷却器的迎风面保持近似的共面。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定位工具,测量气冷却器的迎风面和油冷却器的迎风面是否共面;换句话说,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定位工具来确定气冷却器和油冷却器是否为图纸设计的方式而临时的设置在一起。实际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反复检测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相对位置;即便是实用靠山(具有定位功能的止挡部件)等专用工具进行定位,任然需要多次的对靠山的可调部件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定位时间比较长。
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在油冷却器1上设置定位公头3、以及在气冷却器2上设置定位母头4,工作人员在实际组装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时,首先将油冷却器1按照图纸的设计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并且定位公头3设置在竖直方向的上部,然后将气冷却器2按照图纸的设计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并且定位母头4设置在竖直方向的下部;将气冷却器2移动到油冷却器1的顶部,使得油冷却器1的定位公头3能够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中,从简单而快捷的实现了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在组装工作中的定位。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定位工具来确定气冷却器2和油冷却器1的定位方式,以及工作人员利用靠山等调整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的定位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所需要的时间更短。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通过在油冷却器上设置定位公头,以及通过在气冷却器上设置定位母头,定位公头和定位母头可拆卸的连接,从而能够快速的实现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在组装过程中的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从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找正时间比较长,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组装工作的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油冷却器1的定位公头3和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形状、结构,以及并不局限于定位公头3相对于油冷却器1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并不局限于定位母头4相对于气冷却器2的具体设置位置。反之,在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之间,若定位公头3设置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左部,那么,与该定位公头3所对应的是,气冷却器2的底端的左部应当设置与该定位公头3相匹配的定位母头4;或者,若定位公头3设置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中部,那么,与该定位公头3所对应的是,气冷却器2的底端的中部应当设置与该定位公头3相匹配的定位母头4。
为了更好的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给出多种优选的方案,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具有更快速的定位效果。
优选的,参见图5和图6,油冷却器1的顶端的隔板上设置两个定位公头3;两个定位公头3分别设置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的左部和右部;参见图3和图4,气冷却器2的底端的隔板上设置两个定位母头4;两个定位母头4分别设置在气冷却器2的底端左部和右部;两个定位母头4和两个定位公头3在竖直方向上可拆卸的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将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进行组装的场景中,油冷却器1首先固定在组装平台上,并且该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的上方;此时,工作人员通过吊装工具(例如起重机)将气冷却器2吊装在油冷却器1上,两个定位公头3由竖直方向向上的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中,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通过两个定位母头4和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临时组装为一体。临时组装为一体的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在竖直方向上,气冷却器2受到重力的作用,使得气冷却器2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的对油冷却器1施加作用力,以及,油冷却器1在竖直方向向上的对气冷却器2进行支撑,从而实现气冷却器2和油冷却器1在竖直方向的定位;并且,在与竖直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由于两个定位公头3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内,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两个定位点,形成气冷却器2在水平方向的直线状支撑;换句话说,由于两个定位公头3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内,使得气冷却器2在水平方向上不能够相对于油冷却器1进行水平转动;同理,由于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被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插入,使得油冷却器1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两个定位点,形成油冷却器1在水平方向的直线状支撑;换句话说,由于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插入到两个定位母头4内,使得油冷却器1在水平方向上不能够相对于气冷却器2进行水平转动。
采用竖直方向安装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仅需要通过将油冷却器的两个定位公头插入到气冷却器的两个定位母头之内即可,从而避免了使用定位工具或测量工具进行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的定位时间长的负面效果。
优选的,参见图6,两个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分别设置为沿着竖直方向向上;参见图3,两个定位母头4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沿着竖直方向向下。
若将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设置为与水平方向相对倾斜的方向,那么,必须将定位母头4的开口方向设置为与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与水平方向相对倾斜的方向一致,才能够使得油冷却器1的定位公头3比较方便的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内;但是,这种设置方式能够给油冷却器1本身和气冷却器2本身的制造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尤其是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难以通过简单工具进行定位,从而增加了制造油冷却器1本身的时间,以及,对应的定位母头4的开口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难以通过简单工具进行定位,从而增加了制造气冷却器2本身的时间。因此,将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设置为竖直方向向上,不但能够便于定位公头插入到对应的定位母头内,还能够分别减少油冷却器本体和气冷却器本体的制造时间,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在整体上的制造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更少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将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进行组装的场景中,油冷却器1首先固定在组装平台上,并且该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的上方;此时,两个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分别为竖直方向向上,与此对应的,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的开口方向应当分别设置为竖直方向向下,从而便于定位公头3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内,还能够分别便于油冷却器1本体和气冷却器2本体的制造。
优选的,两个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分别设置为垂直于竖直方向(图中未出示),两个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两个定位母头4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垂直于竖直反向(图中未出示),两个定位母头4的开口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两个定位母头4和两个定位公头3在垂直于竖直方向上可拆卸的连接。
在另外的一个具体的将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进行组装的场景中,还可以将油冷却器1首先固定在组装平台上,其中,油冷却器1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两个定位公头3设置在油冷却器1的顶部;但是,两个定位公头3的凸起方向分别与竖直方向垂直;此时,工作人员通过吊装工具将气冷却器2吊装在油冷却器1上,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由垂直于竖直方向接近油冷却器1,并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中,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通过两个定位母头4和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临时组装为一体。将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和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垂直于竖直方向,其作用和效果与前述的将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和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竖直方向的作用和效果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优选的,定位公头3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截面;定位母头4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环状截面;矩形环状截面的内环形状和矩形截面相匹配。
其中,若在油冷却器1的顶部设置有且只有一个定位公头3时,应当将定位公头3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截面,从而使得定位公头3的整体形成矩形柱状;与之对应的是,定位母头4的横截面应当设置为矩形环状截面,定位母头4的整体形成外部为矩形台状、内部具有矩形凹口的结构,该矩形环状截面的内环形状与前述的定位公头3的矩形截面相匹配,从而使得定位公头3在插入到定位母头4的同时,定位母头4能够与定位公头3形成紧密连接;由于定位公头3的矩形截面和定位母头4的矩形环状截面的内环形状分别为矩形,使得气冷却器2通过其定位母头4与油冷却器1的定位公头3连接之后,气冷却器2不能够相对于油冷却器1在水平方向转动,从而使得在油冷却器1的顶部设置有且只有一个定位公头3时,通过与对应的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相互配合,形成气冷却器2和油冷却器1的定位。
若在油冷却器1的顶部设置两个定位公头3时,可以将定位公头3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截面,从而使得定位公头3的整体形成矩形柱状;与之对应的是,气冷却器2上应当设置两个定位母头4,并且两个定位母头4的横截面应当分别设置为矩形环状截面;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的间距应当与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的间距相同;定位母头4的矩形环状截面的内环形状应当与定位公头3的矩形截面相匹配,从而使得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能够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内;定位母头4能够与对应的定位公头3紧密连接。由于定位公头3的矩形截面和定位母头4的矩形环状截面的内环形状分别为矩形,以及油冷却器1通过两个定位公头3与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连接,使得气冷却器2通过其两个定位母头4与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公头3连接之后,气冷却器2不能够相对于油冷却器1在水平方向转动,从而使得在油冷却器1的顶部设置两个定位公头3时,通过与对应的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母头4相互配合,形成气冷却器2和油冷却器1的定位。
优选的,定位母头4设置为至少两个定位条相互平行的槽状;定位公头3设置为至少一个安装条;一个安装条和相邻的两个定位条之间的间隙过盈连接。
作为一种更加简单的结构,定位母头4的整体设置为槽状,其中槽状的定位母头4的两个槽边部分别通过定位条制成;定位条应当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使得定位母头4在竖直方向上获得一定的槽深。与之对应的是,气冷却器2的定位公头3应当设置为与槽状的定位母头4的槽部相匹配的安装条,安装条的宽度与槽部的宽度相同,使得安装条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插入到槽部内;安装条的厚度应当等于或略大于定位条的厚度,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通过安装条(即定位公头3)安装在油冷却器1的两个定位条(即定位母头4)之间的槽部时,在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直线方向上形成定位效果。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定位母头4设置为两个定位条形成的槽状,以及定位公头3设置为安装条状,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相对于油冷却器1进行实际组装时,一方面可以采用竖直方向进行组装,油冷却器1的安装条由竖直方向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条之间;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水平方向进行组装,油冷却器1的安装条在水平方的其中一个直线方向上插入到气冷却器2的两个定位条之间,此时,在水平面内垂直与该一个直线方向的另一个直线方向上,气冷却器2相对于油冷却器1形成定位。
在前述所有的内容基础上,参见图5和图6,进一步的,油冷却器1的顶端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承重部件5;任一个第一承重部件5的厚度大于定位公头3的厚度,第一承重部件5的厚度小于定位公头3的双倍厚度。
其中,第一承重部件5设置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上,此时,对应的气冷却器2的底端可以设置其他的承重部件,也可以不设置其他的承重部件。两个第一承重部件5设置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并且任一个第一承重部件5的厚度应当大于定位公头3的厚度,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安装在油冷却器1上时,气冷却器2的底端仅能够与第一承重部件5的顶面接触,而气冷却器2的底端不能够与定位公头3接触;同时,为了避免第一承重部件5的厚度过大,造成气冷却器2安装在油冷却器1上时,气冷却器2的底端仅能够与第一承重部件5接触之外,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不能够插入到油冷却器1的定位公头3的现象发生,应当将第一承重部件5的厚度设置为小于定位公头3的双倍厚度,从而使得气冷却器2的定位母头4能够插入到油冷却器1的定位公头3内。此外,两个第一承重部件5可以使得气冷却器2相对于油冷却器1获得比较平衡的支撑;若是设置更多个第一承重部件5,能够使得气冷却器2获得的平衡支撑的效果更好。
通过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承重部件5,可以代替定位公头3和定位母头4作为支撑部件设置在气冷却器2和油冷却器1之间,从而避免定位公头3和/或定位母头4在气冷却器2的重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最终避免了由于定位母头4和/或定位母头4由于变形而产生的不能够进行定位的问题。
与前述的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设置第一承重部件5相对照的,参见图7和图8,气冷却器2的底端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承重部件6;任一个第二承重部件6的厚度大于定位母头4的厚度,第二承重部件6的厚度小于定位母头4的双倍厚度。
其中,第二承重部件6设置在气冷却器2的底端上,此时,对应的油冷却器1的顶端可以设置其他的承重部件,也可以不设置其他的承重部件。第二承重部件6的使用效果与前述的第一承重部件5的使用效果一致,仅仅是第二承重部件6的具体设置位置与第一承重部件5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前述所有的内容基础上,参见图5、图6、图9和图10,进一步的,油冷却器1的顶端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件7;参见图3、图4、图7和图8,气冷却器2的底端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第二连接部件8;当油冷却器1和气冷却器2安装为一体时,位于油气冷却器左部的第一连接部件7和第二连接部件8可拆卸的连接,位于油气冷却器右部的第一连接部件7和第二连接部件8可拆卸的连接。
第一连接部件7和第二连接部件8分别可以设置为现有技术中的多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件7和第二连接部件8分别设置为带孔连接板。
第一连接部件7设置在油冷却器1的顶端的左部和右部,当油冷却器1首先设置在安装平台上时,油冷却器1的顶端设置在竖直方向的上部;与之对应的是,第二连接部件8设置在气冷却器2的底端的左部和右部,当气冷却器2安装在油冷却器1上时,位于气冷却器2左部的第二连接部件8在竖直方向上接近位于油冷却器1左部的第一连接部件7,以及,位于气冷却器2右部的第二连接部件8在竖直方向上接近位于油冷却器1右部的第一连接部件7;此时,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位于左部的第一连接部件7和第二连接部件8,以及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位于右部的第一连接部件7和第二连接部件8,从而实现气冷却器2和油冷却器1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参见图2,气冷却器2包括第一芯体20和两个第一封头21;第一芯体20设置在两个第一封头21之间,两个第一封头21分别在油气冷却器左右方向与第一芯体20相通;
油冷却器1包括第二芯体10、第二封头12和两个第三封头11;第二封头12设置在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的其中一端;两个第三封头11共同设置在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的其中另一端;两个第三封头11的内腔沿着竖直方向相互隔离;两个第三封头11的内腔分别沿着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和第二封头12的内腔相通。
其中,在气冷却器2中,被冷却的气体从其中一个第一封头21进入到气冷却器2的内部,并且由其中一个第一封头21通过第一芯体20向其中另一个第一封头21方向流动,最终由气冷却器2的其中另一个第一封头21流出。
以及,在油冷却器1中,被冷却的油从其中一个第三封头11进入到油冷却器1的内部,并且由其中一个第三封头11通过第二芯体10向第二封头12流动,再由第二封头12向其中另一个第三封头11流动,最终由油冷却器1的其中另一个第三封头11流出。
将油冷却器1的两个第三封头11设置在第二芯体10的其中一端,一方面可以延长油在油冷却器1中的流动距离,从而增大单位体积的油通过油冷却器1形成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便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冷却器实际设置在某些机械装置上时,通过在该机械装置上设置一个检修通道就能够维修或检查两个第三封头11,便于工作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漆冷却器的实际维护好检修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冷却器和气冷却器,所述油冷却器和所述气冷却器可拆卸的连接,所述油冷却器的迎风面和所述气冷却器的迎风面共面;
所述油气冷却器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油冷却器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下部,所述气冷却器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上部,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上设置定位公头,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上设置定位母头,所述油冷却器通过所述定位公头和所述气冷却器的定位母头可拆卸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的隔板上设置两个所述定位公头;
两个所述定位公头分别设置在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的左部和右部;
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的隔板上设置两个所述定位母头;
两个所述定位母头分别设置在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左部和右部;两个所述定位母头和两个所述定位公头在所述竖直方向上可拆卸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分别设置为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向上;两个所述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向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分别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两个所述定位公头的凸起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分别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竖直反向,两个所述定位母头的开口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定位母头和两个所述定位公头在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上可拆卸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公头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截面;所述定位母头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环状截面;所述矩形环状截面的内环形状和所述矩形截面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母头设置为至少两个定位条相互平行的槽状;所述定位公头设置为至少一个安装条;一个安装条和相邻的两个定位条之间的间隙过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承重部件;任一个所述第一承重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定位公头的厚度,所述第一承重部件的厚度小于所述定位公头的双倍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承重部件;任一个所述第二承重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定位母头的厚度,所述第二承重部件的厚度小于所述定位母头的双倍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却器的顶端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件;
所述气冷却器的底端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第二连接部件;
当所述油冷却器和所述气冷却器安装为一体时,位于所述油气冷却器左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拆卸的连接,位于所述油气冷却器右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拆卸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冷却器包括第一芯体和两个第一封头;所述第一芯体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封头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封头分别在所述油气冷却器左右方向与所述第一芯体相通;
所述油冷却器包括第二芯体、第二封头和两个第三封头;所述第二封头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的其中一端;两个所述第三封头共同设置在所述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的其中另一端;两个所述第三封头的内腔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相互隔离;两个所述第三封头的内腔分别沿着所述油气冷却器的左右方向和所述第二封头的内腔相通。
技术总结